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崛起-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奇把他的三个集团军集中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当面的莱茵河背后,并不主动进攻,因为他要孚日山脉隔开法军,不想让山脉分隔自己的进攻部队。而一旦判明法军进攻方向和兵力,普军可以集中兵力击败分开的法军,然后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并占领巴黎。该计划还规定,一旦奥匈帝国站在法国一方参战,普军将对其采取军事行动。法军总兵力战时不超过57万人,其中作战军队仅33—34万人。

    法军当时实行常备兵制度,部队久经战阵,各级指挥员经验丰富,打遍了欧、亚、非和美洲。但法军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近卫军除外),临战时方仓卒编组,故不能保障部队应有的协调,这是法**事首脑机关一个重大失误。法国事先没有制定周密的战争计划,而仓卒制定的计划存在着很多错误。

    事情居然一步一步的向他设计的方向前进了,这可不是他预先就想好的。

    萌少爷觉得,法军更多的是输在经济层面上,军事上倒是次要的,国家并不是越大越好,像是日本这样的国家,全民一条心,如果一下子得到了五十亿法郎的赔款,可以在一年内跻身为世界列强的行列!

    萌少爷认为经济方面的原因才是国家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十九世纪初期的普鲁士,是一个封建****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十分落后。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普鲁士王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

    到了该世纪三十年代,便开始了工业革命。从纺织工业到其他工业部门,逐渐采用机器。据统计,普鲁士的蒸汽机总数,1837年为419台(7500匹马力),1846年已增加到1139台(21700匹马力)。

    四十年代初,已拥有245辆蒸汽机车,到1870年,蒸汽机车已增至3485辆。

    五、六十年代,工业革命进入高涨阶段。在这二十年间,工业生产大约翻了两番。

    1860年至1870年,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20%,而生产资料的生产则增长了33%。在工业结构中,重心已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重工业已经成为整个工业发展的基础。

    普鲁士的煤炭蕴藏量十分丰富。多集中在鲁尔区、萨尔区以及哈士山脉和厄尔士山之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由于这些地区煤炭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开采,因而产量还不高。例如1846年,产煤仅有320万吨,少于法国的450万吨。

    可是,经过五、六十年代的发展,煤的产量迅速提高。据统计,1850年为700万吨,1860年为1700万吨,1870年达到3400万吨。

    在煤炭生产增长的推动下,冶金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1850年,德国生铁产量仅有21万吨。经过二十年,到1870年,已达到139万吨。这一年,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境内,铁的消费量平均每人达到38。8公斤。1850年至1870年,钢产量也由5900吨增加到17万吨。

    随着煤炭,钢铁生产的发展,普鲁士的机器制造业也发展起来。

    从1846年到1861年,机器制造厂由130家增加到300家。

    有些机器制造厂规模相当可观。如专门制造蒸汽机的柏林波尔锡希工厂,1866年已有1600名工人,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厂之一。在1870年所拥有的3485辆蒸汽机车中,大多数为本国所制造。柏林和萨克森的机器厂的产品,不仅供应本国市场,甚至向法国和英国出口。机器制造业与军火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制造大炮和炮弹闻名的克虏伯公司,1870年已有工人7000人。

    它同斯汀纳斯企业,波尔锡希企业一起,成为德**队武器装备的主要供应者。

    德国的铁路建设也非常突出。

    德国历史学家特莱施克说:“首先把德国从它的经济停滞中拉起来的,就是铁路。”

    第一条铁路在1835年通车,从纽伦堡到费尔特,全长12公里。

    1848年,铁路则增加到2500公里,已超过同一时期法国的铁路长度。

    1850年,铁路长度达到6000公里,遍布全国。

    经过二十年的修筑,到1870年时铁路长度已高达21471公里。

    与此同时(1851年到1870年),机车数量由498辆增加到3485辆,货车车厢由6825个增加到76824个。

    从1850年至1870年,铁路的货运量增长了十九倍。

    铁路不仅带动了采矿、冶金和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普鲁士的经济实力。

    正如一位外国经济史学者所说:“铁路加强了普鲁士的战略地位,使它在经济上的发展更加迅速了。在同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作斗争的决定性时刻里(指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年的普法战争),都显示了这一点。”

    在谈论普鲁士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还不应忽视其农业的发展。

    从十九世纪初期到五十年代,农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渐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农奴制的废除不仅加速了农民的分化,使破产农民流往城市,成为雇佣劳动者,而且也使得占有大量土地并获得巨额赎金的封建地主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场,使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这种由封建经济逐渐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普鲁士式道路”。

    “普鲁士式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国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业沿着“普鲁士式道路”发展的过程中,还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使用化学肥料,并且广泛采用耕机、条播机、收割机、打谷机,甚至出现了蒸汽犁。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十九世纪中期,耕地面积扩大到2500万公顷以上。

    1870年,每公顷小麦的产量达到1。25吨。此时期马铃薯和甜菜的收获量,均占世界第一位。

    随着粮食和饲料的增多,牲畜的数量也增加很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必然对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普鲁士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法国的经济虽然也在发展,但却是相对落后。

    究其原因:

    一是法国的煤铁矿藏较少,钢铁工业发展很慢,产量不高。煤产量1828年为177万吨。虽然在1847年已达515万吨,可是同年的消费量却为750万吨以上。不足之数,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

    经过五、六十年代的发展,1869年产煤才至1346万吨。而1870年却降至1333万吨。

    生铁的产量,1818年只有11万吨,1830年为25万吨,1848年为47万吨,1869年达到138万吨,1870年下降为117万吨。

    至于钢的生产,更是显得落后。

    法国在1851年的钢产量只有1万吨,1869年才达到10万吨。

    1870年下降为8万吨。

    钢铁工业的发展缓慢,又影响到机器制造业。以蒸汽机为例:1850年蒸汽机动力总数为37万匹马力,1870年增加到185万匹马力。

    蒸汽机动力总数大大低于普鲁士。

    二是法国的工业比重问题,法国的轻工业占优势,重工业比重较小。

    在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又较大,10名工人以下的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5%,千名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寥若晨星。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72。6%,重工业只占27。4%。在轻工业中,生产精美时装、名贵家俱和高级奢侈品的部门一直占着重要地位。六十年代末的统计资料显示,服饰和奢侈品的年产值达到15亿法郎,而全部采矿和金属加工业的年产值却只有5。65亿法郎。

    三是法国的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属于薄弱环节。

    1832年,从圣太田到里昂的铁路正式通车。这是法国第一条使用蒸汽机车并且运送旅客的铁路。四十年代末,约有3000公里铁路。1869年,铁路线长度达到17600公里。1870年,即普法战争爆发的这一年,法国铁路长度虽已达17924公里,而这一年普鲁士已有铁路21471公里。不仅长度少于普鲁士,而且建设速度也低于普鲁士。德国历史学家特莱施克说得好:当法国的各大干线通车时,德国的主要铁路已经营运十年了。

    四是法国的工业发展的缓慢,还与其农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

    在小土地所有制下,虽然农民可以自由使用土地,有助于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小农的两极分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大量贫困破产的农民,并没有流往城市成为自由雇佣劳动者,而是陷入了高利贷的罗网。

    高利贷者在法国农村中特别活跃。

    破产农民为了保留小块土地经营,宁愿忍受高利贷剥削,以自己的土地作抵押,向高利贷者借债,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

    因此,小土地所有制便长期保留了下来。不仅农民被固定在小块土地上,而且很多城郊企业的雇佣工人也是小块土地的占有者,从而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极度分散。据统计,1862年在占有1公顷以上土地的320万个农户中,244万个农户占有1—10公顷的土地。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势必造成城市自由劳动力的短缺。同时,小农无力购买农业机器,小块土地也不适合于机器耕种。加之,自给自足的小农阻碍着国内市场的扩大。所有这些,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且也拖住了工业发展的后腿。

    从以上普鲁士和法国工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的比较可知,在普法战争前,普鲁士已将法国抛在了后面。从主要工业部门来看,它在煤炭和钢铁产量,蒸汽机动力总数,铁路线长度等方面,均超过了法国。从两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60年,普鲁士占16%,法国只占12%;1870年,普鲁士占13%,法国占10%。就经济实力来说,普鲁士已占有明显的优势。

    普法战争的结局,充分显示出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战争双方的军事较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经济实力的较量。两国经济状况,对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经济状况与军事力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前所述,钢铁工业促进了机器工业的发展,而机器工业又是与军火工业联系在一起的。克虏伯公司在1850年至1870年间发展很快,工人由237人增加到7000人,显然与同一时期重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关。当时,克虏伯工厂和其他工厂,已能制造出21厘米口径的迫击炮和12磅重的炮弹。

    在普法战争中,大炮显示了对小型武器的优势。例如在色当战役中,手持夏斯波式步枪的法国步兵显然抵挡不住普鲁士大炮的轰击,只能以失败告终。

    普鲁士的铁路网对于军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事学家说:“德国铁路系统优越的运输能力,是它在1870年赢得胜利的一个有力因素。”

    在普法战争的各次战役中,正面进攻很难取胜,需要动员优势兵力从两翼包抄敌军。

    而动员大量兵力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