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召虎-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次突袭,张辽、高顺、樊稠手下牺牲的士兵超过五百,他们的尸体都被运了回来,此时就摆放在校场之上。

    贾诩示意后,张辽向前几步,扫过一众肃立的将士,沉声道:“连日大战,本司马知道大家都很疲惫,还有不少将士有伤在身,本该让大家休息养伤,但我们还是先召集大家过来,因为,我们牺牲的同袍,需要我们来送行!”

    底下将士一片沉默,没有丝毫喧哗,对于这种葬礼,他们还是第一次见,但毫无疑问,他们此时的心情都是悸动莫名的。

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被算计() 
“这场战役,我们胜了,以少胜多,胜的艰难。”张辽目光扫过那一具具被白布遮盖的尸体,声音低沉:“这些死去的将士,都是我们的同袍,很多都是我亲自从河北招募而来,他们曾与我们朝夕相处,曾与我们相互扶持,曾与我们如兄如弟,曾与我们情同手足,而今却天人两隔,战场之上,是他们为我们抵挡了刀枪箭雨,是他们用死换来了我们的生,从此我们失去了很多好战友,他们的父母失去了好儿子,他们的子女失去了好父亲……”

    张辽声音低沉平静,底下很多将士却听得热泪盈眶。当初他们能投军跟随张辽,很多都是因为生活艰难,同族或乡里乡亲结伴一起来的,尤其是张辽那段时间并不容易,底层士兵生活更加艰难,他们平日里也是相互扶持,如今却有不少死了,正如张辽所说,战场之上伍什配合作战,很多死去的将士都是为了给同袍挡刀挡剑而死的,一念及此,他们怎能不哀伤。

    张辽看着底下低泣的将士,缓缓道:“人常说,战争之后是哀伤,我们为这些死去的同袍感到哀伤,但我们都是军人,从投军的一刻起,保家卫国,马革裹尸就是归属!我们更为这些死去的同袍感到自豪!”

    他的声音变得沉厚而有力:“这些同袍,是为了平复战乱而死!为了讨伐叛逆而死!为了守卫大汉而死!他们都是死在冲锋的路上!他们无愧于一个军人!他们的死,重于泰山!”

    张辽摘了头盔,交给贾玑,又接过贾玑递来的一碗酒,单膝跪地,缓缓洒在地上,众将士跟着齐齐跪下。

    “哐啷!”一碗酒洒在校场上,张辽砸了碗,猛然起身,拔出长剑,直指长空,声音慷慨激昂:“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让我们举起兵器,作歌无衣,为他们壮行!”

    他带头大吼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众将士也齐齐起身,高举兵器,跟着大吼: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贾诩看着张辽,心中对这个便宜弟子也是佩服不已,唤作他也是想不到做不到这些的,而樊稠、高顺和一众军侯早已对张辽崇拜敬重的五体投地,也跟着嘶声大吼。男儿重英豪,张辽虽然年轻,但其所作所为,无不让他们信服,自叹望尘莫及。

    一曲秦风无衣唱罢,张辽收剑回鞘,挥了挥手,校场门口张郃指挥着千数民夫进来,有序的抬走将士遗体,进行安葬。

    这千数民夫正是韩馥的那些运粮兵,也被张辽带回了小平津,共有两千多人,一千多人来抬遗体,令一千多则被张辽拍去挖墓了。北邙山本就风水宝地,适合葬人,自前几日突袭青峰岭渡口之后,张辽便建议贾诩寻了一块合适的墓地,专门作为阵亡将士下葬之地。

    众将士肃立,看着一具具尸体被抬出去,张辽深吸了口气,看着众将士缓缓道:“遗体不能久放,贾校尉已在邙山之中寻了一块墓地,这些同袍都会葬在那里,但落叶归根,如果有这些同袍的乡里或亲眷要将他们迁回去,我们会全力相助。”

    顿了顿,张辽又道:“阵亡将士的抚恤,加倍发放,还有一事,贾校尉已经命人在这小平津内建一座忠烈祠,祠前立碑,凡是殉国阵亡将士,他们的名字都会刻写在上面,以祭奠他们的英灵。”

    众将士一静,随即疯狂大吼起来:“贾校尉!贾校尉!张司马!张司马!”古人重死,更相信鬼神,对于建立忠烈祠,是这些士兵曾经想也没想过,想也不敢想的。

    贾诩看着张辽也不由苦笑,这些主意自然都是张辽提出的,如今却放到了他的头上,他也不好说什么。

    看着底下那些将士激动的样子,贾诩知道,张辽的这个举动真的很得人心。

    事实上当初张辽一向他提出来,贾诩就知道这是一个极为厉害的举措,从此之后这些将士的归属感怕是有了质的变化,他们不畏敌,不畏死,因为张辽把他们生前死后的事都做得很周全了,他们又怎能不归心?

    ……

    雒阳,相国府,也就是曾经的大将军府,董卓靠坐在锦榻上,双目微瞑,仿佛在琢磨什么,须臾叹了口气。

    一旁的李儒道:“却不知相国因何而叹?”自从董卓从小平津回来后,李儒已经发现他好几次沉吟不定了,他熟悉董卓的小动作,知道董卓必然是有事在心。他心中也略有猜测,小心翼翼的又问了句:“可是为了凉州并州而忧虑?”

    “正为此耳!”董卓长叹道:“老夫却不料麾下并州凉州兵马已经争端如此,若是长此以往,恐出祸端。”

    李儒抚须笑道:“相国何必为此忧心?若手下将领一心,相互结党,反是祸事,是以凉州并州不合,对相国而言,亦是好事。”

    “老夫何尝不知此理!”董卓击掌道:“奈何其争斗日烈,恐失去控制。”

    李儒摇头道:“相国只需将他们分开,凉州在西,并州在东,凉州在北,并州在南,各自少相见,自然不会激生矛盾。”

    董卓一愣,细思片刻,不由大笑:“妙哉,不想解决之法竟如此简单,若非文优所言,老夫实在是想不到。”

    接下来二人又谈起眼下各处战事,难免提到了河阳津之战,董卓忍不住道:“若吾婿能有文远之能,白波贼必然早已平定。”

    李儒默然,对于牛辅的能力,他颇是不屑,但亲疏有别,他这种聪明的人自不会在董卓面前说什么。

    “可惜文远非吾族亲。”董卓叹道:“老夫麾下,除却族亲,胡轸、段煨等凉州旧部跟随老夫东征西讨,忠心不二,徐荣虽是辽东人,却也是老夫提拔于行伍,跟随老夫多年,唯有奉先与文远皆是新近归附,奉先贪权好利,老夫以权利驱之,独文远令老夫无从入手。”

    李儒一愣:“相国何出此言?莫非疑心张文远忠心乎?”

    董卓摇摇头:“文远乃真豪杰也,其忠心亦无怀疑,但老夫观文远行事,为区区俘虏而弃官职,为朋友而胆敢犯上,何其勇烈,不贪高位,不好财物,一身忠义,老夫竟不知何以驱之?终是心中不安。以他的秉性,若是他不满老夫行事,自去投靠关东群贼也未尝不可能。”

    董卓能坐到如今的位置,岂是那么简单,恐怕张辽也没想到董卓早已将他的秉性看了个透彻。

    听到董卓所说,李儒眉头微皱,以他对张辽的了解,董卓所说未尝不可能发生,他凝眉思索便可,忽然眼睛一亮:“儒有一计,可令关东群贼视文远如仇雠,而文远不得不依附相国也。”

    董卓一愣,随即大喜道:“文优快快说来!”

第一百二十三章 骑兵训练() 
李儒悠然道:“文远曾多次央求儒为他寻一门亲事,如今有一女正合适,此女品貌端庄、姿容绝色,既可圆了文远心事,亦可令其不得不依附相国。”

    “哦?”董卓听李儒说有这么一个女子,着实吃了一惊:“却是何女子,能有此能力?”他眯着眼睛,心中不由大动起来,看了李儒一眼,如真有如此品貌端庄、姿容绝色的奇女子,何必送予张辽,自己先纳了再说。

    “是……”李儒附在董卓耳边,低声说了一个名字。

    董卓听了,不由面色微变,随即皱起眉头,连连摇头反对:“不可,不可啊,此女与老夫有仇,若是将她送予了文远,她必让文远害老夫。”

    李儒不以为然的道:“区区一个弱女子,相国何须多虑,再说为她前夫而与相国为敌,文远岂会为之?文远素来有主见,又岂会听妇人之言?”

    “不妥,不妥。”董卓仍是摇头:“宫中女子甚多,不如令寻一女嫁予文远便是。”

    “其他女子岂能代之?”李儒眼珠一转,道:“相国莫忘了关键是她的特殊身份,弘农王之妃,关东群贼尊故弘农王为天子,文远娶了她,关东群贼必仇之,文远则不得不依附相国也,实乃利大于弊也。”

    董卓被李儒说的微微意动,突然想起了什么,转口又道:“只是她的族伯唐玹旧日担任虎牙都尉之时,曾与老夫有恩,故而老夫未尝难之,否则早已将她与弘农王一并处死。前些时日唐玹之子前来向老夫求情,老夫已答应将她送归故乡,若是再许于文远,恐失信于人。”

    李儒抚须笑道:“她是王者妃,身份特殊,若是回了故乡,也是终生难以再嫁,而文远乃豪杰也,有相国重用,必能青云而上,也不屈了她,如今相国将她许给文远,是还恩于唐都尉也。既能偿还旧恩,又可得良将之心,岂非一举双得?”

    “这……”董卓大为意动,沉吟起来。

    如果张辽在这里,听到李儒这话定会大骂李儒,他本是和李儒开玩笑,没想到李儒这厮居然真的给他找了门亲事,而且是算计他的亲事!

    当然,张辽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他经常开玩笑“惦记”李儒的宝贝女儿,才逼得李儒狗急跳墙,动了真格,真要给他寻一门亲事了。

    这应该也算是自作自受吧。

    ……

    小平津关,张辽仍在一门心思的训练他的骑兵,一支骑兵从开始训练到能勉强上战场,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而要想成为精锐骑兵,则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训练时间。

    好在张辽原本在并州带领的就是骑兵,有训练骑兵作战的经验,而他手下的士兵除了五百骑兵外,其余的新兵也大多都是并州与河北人,对战马都颇为熟悉,有着训练成骑兵的基础。

    但即便如此,骑兵的训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训练骑兵,首先就是先驯战马,好在他得到的这三千多战马都是原本胡轸和袁绍手下骑兵的坐骑,是经过训练和调教过的战马,而不是还具备野性的生马,变得温驯、灵敏,能够与人接近,经得起战鼓、鸣金、吼叫等刺激,这就让他省了很大功夫,剩下的就是让士兵与自己的战马保持亲近了,时常给给马爱抚,为其解痒,喂水、添草料、洗刷等,促进人马之间情感,使战马能够更好的接受骑士的指挥。

    驯好了战马,接下来就是骑兵的综合性训练,张辽第一条要求的就是矫捷,所以骑士首先要做好上下马动作,要做到上马不踩镫,一跃而骑上,下马不踏磴,—跃而下,彼此换乘只需要跳跃一下便可。只要如此矫捷,在骑战中才能迅速应变。

    做好了上下马,接着极是稳固骑马和控马,动作包括卧倒、左转、右拐、前进、后退、加速、减慢等,以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