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召虎-第4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百零四章 定谋() 
    荀彧几人看到张辽也非常高兴,他们此前虽然收到了张辽的密信,知道张辽活着,但直到亲眼看到张辽无恙,他们才放下心来。

    对于他们这些辅臣和谋士而言,主公就是根本,不能说主公在则生,主公亡则死,但至少是主公在则聚,主公亡则散。

    他们都是有政治抱负的,自然希望统领他们的主公能安好无恙。

    到了屋里,张辽让小宁给几人,正好刘兰芝也过来了,帮着一起倒茶。

    几人听说是正是眼前的刘兰芝救了主公,忙郑重其事的表示感谢,刘兰芝倒也落落大方,让几人暗赞。

    两女出去后,张辽给几人大略的讲述了自己遇险与遇救的经过,几人感慨之余,沮授第一个发难:“主公,须知主公之安危关乎社稷与百姓,岂能轻忽,还望主公日后能引以为戒,以大局为重。”

    荀彧也开口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主公实不应孤身涉险,诚如公与所言,主公之身,非一人之身,系天下所望,当为天下惜之。”

    荀攸也没有沉默:“主公讨伐袁术,有兵马数万,宜稳而取胜,举全军救人比行险救人事半功倍。”

    郭嘉摸了摸鼻子,叹了口气:“主公,前车之鉴,日后勿再,此番可吓坏郭嘉也。”

    “主公虽有上天护佑,气运在身,然时时自警自省,方可不负天命。”李儒顿了顿,又笑眯眯的道:“此番亏得刘家女公子相救,主公宜当厚报。”

    张辽连连抱拳认错,面对手下一号辅臣和几大军师的轮番上阵,他也招架不住,只能先认错。

    事实上荀彧人都知道此番事情有很多原因,尤其是天子参与其中,让张辽很是难做,但此番张辽遇险真是把他们吓着了,这才刚进门就来了一番进言。

    荀彧原本是倾向张辽忠心辅汉,但此番天子刘协的行为却令他大失所望,要知道他这几年跟着张辽,对张辽开科举、重民生的政举极为认同,对张辽尊奉朝廷也深是赞叹,认为张辽将是开汉数百年来最出色的辅臣,可比管仲、萧何,完全可以中兴汉室。

    可惜这样一个绝世辅臣,却被天子戕害,让荀彧足足一个月闭门不出,痛苦抉择,君、主、民、对、错之间,反复权衡,他最终依从本心,选择了张辽。而对于荀彧这种人,只要做出选择,就会忠贞不二。

    张辽在处理自己与天子的矛盾中,采取了退守纵敌之策,让天子先发制人,而他却占据了主动,得到了荀彧等一批汉臣的支持,这就是最大的成果!近乎于以退为进的战术了。

    在座的几个都是智近乎妖的存在,岂能认识不到这一点,只是在张辽与天子博弈的过程中,张辽始终谨守本分,没有任何僭越之处,无可挑剔,反倒是天子在董承的蛊惑下咄咄逼人,荀彧身为百官之首,几番劝谏也没用,这其中张辽完全是无辜的。

    而且张辽此番险些被算身死,也令荀彧等人心底同情于他,难免生出同仇敌忾之意。

    故而张辽不知道的是,这一次朝廷对他的谋害,反而让他手下的重臣紧紧的凝在了他的身边,为他开创基业铺垫了最坚实的基础。

    刘协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的朝廷散了,京师丢了,引以为股肱的太傅死了,贵人连同血脉没了,反而便宜了张辽。恐怕他知道后,会欲哭无泪,痛苦的无以复加吧。

    事实上刘协如今已经是非常悔恨了,他在曹操、刘备和于毒三支兵马的携裹下,到了关东,经过三人一番争议,最终被曹操安置在了济阴,但随后徐州牧吕布来迎,不久后河北袁绍也上表请移驾于邺,诸侯间博弈,刘协却没有任何话语权,彻底成了傀儡,还整日担惊受怕,比之张辽在时何止天壤之别。

    刘协在担惊受怕时,张辽这边却在与荀彧和几个军师商议未来发展之道。

    “主公!”李儒长身一揖:“先前朝廷已封主公为晋公,公者,必划疆建国,还请晋公速行之!”

    荀彧等人皆是一惊,下意识的看向了张辽。

    张辽直接摆摆手:“建国之事,暂且不提。”

    眼下朝廷刚被他的手下打得七零八落,连天子也逃离了雒阳,如果他此时建国,那可是一下子就处在了风口浪尖,必然要被天下人骂成袁术之流了,甚至还不如袁术。

    本来他是被朝廷欺负的弱者,一下子就变成了欺凌朝廷的权臣,如此反差,带来的后果必然很严重。

    荀彧等人听张辽暂时不建国,没有被权势冲昏头脑,不由纷纷松了口气。

    李儒的建议没有得到张辽认同,却仍是一副笑眯眯的神情。事实上他惯阴谋,被张辽任命为军师,岂能考虑不到此时建国的不利影响。

    但他显然比其他几人更狡猾,更没有底线,他此时向张辽进言建国,是基于两个目的。

    一者是看张辽态度,张辽虽然反对,但是用了个暂且不提四个字,说明不是愚忠之辈,不会坚决反对,他基本明白了张辽的态度,那就是迟早要建国,只是如今时机不到而已。

    二者此时他第一个提出来,那无论何时张辽建国,他的功勋肯定是排在前面的,这也算他自己的一点私心吧。

    这一点荀彧和沮授没有意识到,郭嘉和荀攸却不约而同的看了李儒一眼,二人对视了一眼,眼里露出笑容,显然二人都意识到了李儒的意图,对此也不在意,他们都不是心胸狭窄之人。

    接下来,张辽与几人讨论了之后,觉得现有的格局不要大变,还不宜确定中心,仍是以河东、长安、雒阳这个铁三角来维护张辽目前所拥有的地盘,待到建国时,再考虑立都的问题。

    明确了方向,郭嘉便忍不住道:“主公,如今主公安然无恙的消息尚未散播出去,诸侯皆以为主公折戟庐江,主公正好借此机会迷惑敌人,破凉州,定河北!”

    张辽脸上露出笑容:“计将安出?”

    他先前对自己生还的消息秘而不发,一方面不想处在风口浪尖,另一方面就有阴其他诸侯的意思,但他只是个初步的想法,并没有具体的计策。

    此时郭嘉提出来,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而且显然是有了腹案。

    郭嘉呵呵一笑,道:“散播谣言,伪作内乱,诱敌出击,以逸待劳,四面夹攻,先破袁绍,再破马腾、韩遂。”

    郭嘉虽然言简意赅,但对在场的几个军师而言足够了,他们皆是点头,张辽也不由大笑:“此计可行。”

第七百零五章 定制() 
    张辽与几个军师议罢凉州与河北之事,荀彧和几个军师暂时没有其他建议,只看向张辽,如今天子被曹操、刘备和于毒挟持东行,朝廷名存实亡,张辽又加封晋公,虽然暂时不建国,但麾下机构肯定要做调整,否则政令无法通达。

    这个问题他其实很早以前就考虑过,最近这一段时间在庐江养伤,更是细细进行了琢磨,本来打算过一段时间回雒阳召集荀彧等人商议,如今他们来的倒是正好。

    张辽沉吟了下,很是直白的道:“今天子东去,朝廷不存,我为晋公,虽不建国,政事却不能耽误,政体须有分划。如何分划,我有一言在前,权力绝对集中,必致腐化,于上不利,于官不利,于民不利。此前政令皆出尚书台,如今却要稍作分化。”

    此前尚书令权力极大,如果不算权臣的话,完全相当于一个丞相了。

    听了张辽所言,其他人不语,荀彧面露赞同之色,躬身道:“权力绝对集中,必致腐化,主公此言,深得为政之要,彧赞同主公之言,分划尚书台。”

    张辽脸上露出笑容,他知道荀彧素来公正允和,绝少私心,所以直接将自己的意图说出来,果然得到了荀彧的赞同,换做其他人,恐怕还有什么想法。

    他接着道:“从今往后,吾麾下设三省六部,未建国之前,且称之为三司六曹。”

    荀彧等人闻言皆是一震,只从一个三省六部,他们就知道张辽这次必然是有较大的动作,当即认真聆听。

    而张辽也说的很慢:“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监察省,只对本公负责。

    尚书省主外,总览政务,设尚书令、左右仆射,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侍郎。

    中书省主内,掌机要,主建言、决策、审议与拟令,设中书令、侍中、议郎,平日顾问应对。

    监察省顾名思义,主巡按监察,设监察令,下设三司使,分别监察百官、司法、盐铁诸税,弹劾失职、渎职与不法。”

    张辽顿了顿,又道:“平日三司在职责范围内各行其职,只向本公报备便可,遇到重大事务,三司令皆可向本公提议,召集阁会共议,参议者为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监察令、三司使。”

    至此,张辽算是将他这一段时间琢磨的机构,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反复权衡,何况他还是个外行。

    而且他这个也叫作三省六部,但除了六部外,三省实际上与历史上后来发展的三省并不相同。

    历史上的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中书省为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为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如今张辽将门下省和中书省合二为一,将监察提格,放到了与尚书省和中书省同等位置。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历史上那个三省六部也不是那么靠谱,而且容易造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演变,历史上始于曹操。

    东汉最大的权力机构是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但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属于内廷机构,曹操担任丞相后,先将尚书台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列为丞相属官,将尚书从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曹操进位魏公之时,尚书令荀彧反对,让曹操对尚书台的权力起了忌惮之心,随后在进位魏王时,曹操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对尚书台的权力第一次进行了约束和分割。

    到了曹丕继位时,认为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秘书令为基础设了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皇帝的侍从机构地位不断提高,西晋时,侍从机构正式成为门下省,南北朝时门下省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隋朝建立后,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名义上有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实际上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掌管图书、编修国史,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真正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三高官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到了唐朝,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而是皇帝为了控制相权,逐渐将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