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公孙北平王-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间宦官与何进多次发生角力,但在皇位继承人上,终究还是何进胜了,刘辩顺利即位,本来该说宦官与何进、袁绍等人已经没有了利益冲突,但坏就坏在刘辩即帝位以后,何皇后临朝听政,何皇后认为这时候自己大权在握,反而不打算继续追究宦官的过错,反而开始保护起他们来,何进、袁绍等人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何进去面见何皇后,请求她不要收容这些宦官,何皇后当然不会听,何进没有进展,也开始犹豫不决了。

    袁绍在旁边看得干着急,这群宦官本来就入宫已久,现在不趁机会灭了宦官张让等人的话,他只担心将来刘辩年幼,等张让等人缓过气来,到时候必然又是宦官专权更甚,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当下手的时候是一定不能手软的。

    可是何进几次犹豫,袁绍屡屡进谏,结果都被何进因为妹妹何皇后下不定决心否决了,他没有办法,只好是替袁绍出了一个主意,“可以调集四方英雄,领兵进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到时候大军一到,您既不用为得罪何皇后难以下手,又可以顺势彻底绞杀宦官一党,何不妙哉。”

    袁绍的这个计策其实有很大的隐藏祸患在其中,可是这时候何进左右为难,偏偏只有这样的建议才能够促使何进下定决心。

    何皇后先听到消息,选择了包庇张让等人,放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回家,张让等人害怕畏惧,一起去求何进宽恕,这一次倒是何皇后阻挠了,袁绍在旁边劝诱何进乘机杀掉这些宦官,偏偏何进再一次心软,选择了放走他们,袁绍大叹遇人不淑,悄悄假借何进的命令,命令地方州郡逮捕那些宦官的亲属进牢狱。

    宦官们自觉走投无路,明白就算何进肯放过他们,何进手底下的人也早已恨他们入骨,根本就不可能脱身,天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宦官张让等人想要铤而走险,借口侍奉何皇后,藏刀斧手于宫中,又假借何皇后的名义召何进入宫,一鼓作气将何进杀了。

    何进手下袁绍等人一听消息就炸了,何进虽然平时对对于大事上优柔寡断,但对他们还是委实不错的,一起领兵入宫杀了那些宦官,手下士兵一听要杀太监,哪里管那么多,本着宁可杀错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杀到厉害处,一些不怎么长胡须的男人,也被当成宦官杀害。

    在古代,正是因为有宦官存在,宦官作为后天残缺之人,自然受到歧视,所以一般成年男人都会蓄须。

    (本章完)

第127章 袁绍的过往下() 
袁绍、曹操、袁术等人虽然诛杀了宫中大部分宦官,但还是让张让几个人裹挟着少帝刘辩和刘协从复道逃了,袁绍等人在宫中忙着大肆诛杀宦官,这时候董卓领兵正好抵达洛阳西郊的位置,在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以富有野心的董卓见识,当然知道他在瞬间得到了最重要的话语权,簇拥着少帝刘协,携军队开进洛阳城。

    从泰山募兵回洛阳的鲍信看着董卓不可一世的景况,十分的忧虑,劝谏袁绍,“董卓据强兵入洛阳,显然是居心叵测,我们现在应当及早采取措施,趁着董卓长途行军,兵马疲敝,就应当快刀斩乱麻,乘机突袭,一战而拿下他,倘若久拖,恐陷入被动僵持,局面就难以控制了。”

    袁绍摇摇头,“允诚此言差矣,正是因为董卓据有强兵,非张让等手无缚鸡之力,无兵势之威胁的小人,再加上他手中又握着少帝,我们才要更加谨慎,一个失败,那可就是造反谋逆的罪名,那可是要诛九族的。”

    鲍信表面应和,内心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袁绍这般畏缩不前,其实不过就是在找借口而已。

    董卓愈加狂妄,决定废长立幼,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权威,在一次朝会上,十分嚣张的对百官说:“但凡天下共主,必定是要由贤明的人来担任,比起刘辩,我觉得刘协更加合适,我想要立他为帝,诸君有什么意见吗?”

    董卓的这番言论,其实也就是摆明了他想要大权独揽的意思。

    入朝临听的袁绍见着百官里面没有人敢发声,同为汉室朝臣,他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事关己身,他却不打算无所作为,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当是时立刻站出来,与董卓针锋相对,“天底下有强权的人不少,可不是只有董公你一个人。”

    有些话袁绍到底没有明说,他还算知道冷静克制,知道如果今天侮辱董卓太甚,那么他可能连活着走出这大殿都难,不过说了这么一番话,袁绍也不打算继续留下去再在这里受什么窝囊气,做什么鸟官,反正天大地大,凭他袁家的势力,到了地方上,依然可以继续做官,他又何必再在这个乌烟瘴气的京师继续做什么朝官的美梦。

    除非是乱世,不然的话,不管是在哪里做官,都永远是没有在中央京师做官牛逼了。

    袁绍说完话,横握佩刀,向袁绍拱拱手,神采飞扬地转身而去,董卓自然是气得七窍生烟了,可是仓惶间,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置袁绍,现在的董卓还不是日后的董相国,权威还未建立起来,就今天这场朝会的废长立幼的言论,还是他抛砖引玉而已,看看有哪些人反对,然后再想办法处置,不过他也没有想到,袁绍会走得如此干脆,出去之后直接把朝廷所颁的符节挂在洛阳东门上,头也不回,直接跑冀州去了。

    董卓事后想要通缉袁绍,不过谋士李儒却劝他冷静一下,“废立大事,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袁绍还在京师则罢,如今他已经逃到地方,好比鱼入大海,从此再难以摆布,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现在想要通缉他,恐怕反而会激起事变,到时候他召集英雄豪杰,拉起队伍,地方就会纷纷跟着云集响应,整个关东奋起,明公就再难通过皇帝控制天下了,倒不如现在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当一下,他反而心怀侥幸,就不会故意闹事了。”

    董卓想了想,觉得这样也不错。

    袁绍逃出洛阳以后,董卓反而更加猖狂,先后废刘辩,立汉献帝刘协,又自任相国,权倾朝野,出门逛一圈,看着洛阳人家富贵得很,直接就纵兵劫掠了。

    后来曹操又刺杀董卓不成逃离洛阳,到地方发矫诏召集义兵讨伐董卓,地方上看不惯董卓的人自然是大有人在,纷纷云集响应。

    初平元年正月,联军正是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董卓知道消息之后,立刻就把还在京都洛阳的袁氏满门全给杀了。

    不过讨伐董卓一事到底不是小事,这一打就是数个月,最后联军没有粮食,而董卓也逃到了长安,联军自然也就作鸟兽散,所谓的讨伐更是不了了之了。

    袁绍当时眼见董卓携汉献帝西走长安,就想要另外拥立幽州的刘虞称帝,不过刘虞不肯,也只好不了了之。

    在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就问曹操:“孟德,如果这次讨伐遇阻,我们又可以在什么地方据守?”

    曹操知道袁绍有话,反问道:“本初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袁绍应答,“我准备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再兼有乌桓、鲜卑之众,然后向南争夺天下,这样或许可以成功吧!”

    这时候董卓还没有死,地方上的州郡牧守却开始争起地盘人口来,袁绍也起了心思,后来他依靠逢纪的计策夺得冀州之后,就开始与公孙瓒交锋。

    两人交锋后期,也就是那场界桥之战,公孙瓒有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再加上两翼各自配备骑兵五千余人,而袁绍则是以麴义率八百先登死士在前面作先锋,以强弩千张为掩护,他自己则统领五万步兵在后面。

    公孙瓒那是第一次见到麴义的先登死士,在此之前,他甚至也只是知道当时这个麴义是反叛韩馥才投靠的袁绍,可以说是知之甚少,他也是知兵之人,对于像《孙子兵法》这样的书,还算是勉强有所涉猎,毕竟要上阵打仗,如果什么都不知道不学习,那不是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吗?

    其中就有言:夫妙算胜者,得算多矣。

    讲的就是战场之上要讲究料敌先机,先要知道对手的底细,然后才能有取胜把握。

    可是看到前面领军的麴义不过八百人,而他的军队可是有数万人,又怎么会把这数百人看在眼里。

    (本章完)

第128章 麴义的野望() 
公孙瓒大意之下,下令左右骑兵发起冲锋,践踏敌阵,左翼负责率领五千骑兵的是严纲,右翼则是单经率领,单经接到公孙瓒命令出征迎敌,不过看着麴义不过八百人就在阵前,反而是步军五万人在后面,他就感觉到不对劲,因此故意慢严纲一步,想要看看具体是什么情况,如果严纲真的有个万一,他也好及时支援,或者抽身而出去保护公孙将军。

    在单经心里面的想法就是,打仗可以输,公孙将军一定要安然无恙。

    不过那也只是他的一种战场直觉而已,有一万骑兵为为主力,貌似在宽广地带也应该没什么可以阻挡得了骑兵冲锋。

    不过左翼的严纲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直接领兵往麴义那八百士兵冲过去,严纲现在神情异常兴奋,甚至他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大脑都在颤抖,只要一想到用他的、刀看到这些懦弱、不堪一击的冀州兵身上,那种种害怕、恐惧、甚至绝望的表情,他的整个灵魂都好像飘起来了一样,以至于他绕过单经跑开,只听着单经隔着数十步距离在对着他大声喊些什么才,他一点都没有注意到。

    其实单经只是想要告诉严纲,“你跑得太快了。”

    界桥这里作战,要说现在麴义不紧张那是假的,当初他投身韩馥,为的就是能够出人头地,每日里与他选的这批士兵同甘共苦,一起训练,一起回营,当公孙瓒主动挑衅冀州的时候,他以为他成名的机会到了,主动向韩馥请战,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韩馥是准了他参战,可是韩馥不过是认为他日夜训练的部队当作普通步兵看待而已,大战一起的时候,甚至韩馥手下顺便一个厉害的部将都要比他兵还多,韩馥自然是毫无所料的败了。

    韩馥与公孙瓒大战失败以后,更是对公孙瓒畏惧不已,麴义心中失望至极,他的主公才不要是这样的怂包。

    恰逢袁绍派人过来劝韩馥让冀州,麴义心思现在不在韩馥身上,仔细计量,发现袁绍才是他想要的那个明公,当天晚上就去与袁绍留在冀州的使者高干、荀堪见面,商量投靠之事,袁绍现在正是缺人,高干、荀堪两人也希望能有人作内应,以应对变局,好帮助袁绍拿下冀州,立下从龙之功,三人当即一拍即和。

    后来袁绍安然得冀州,随便封了麴义一个官,就几乎把他给忘在脑后了。

    之后过了几个月,到了初平二年冬季的时候,袁术那时候势力很大,任命纪灵为豫州刺史,屯兵在阳城,一次纪灵出兵攻打董卓的时候,袁绍借此机会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派兵袭取了阳城。

    袁术派遣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协助纪灵回救阳城,公孙越却不小心在作战的时候被流矢射中身亡。

    那时候,公孙瓒正在青州镇压黄巾军,听闻这个消息,气得浑身发抖,咬牙切齿说道:“我弟弟的死是袁绍惹出来的!”

    公孙越是他唯一一个一直以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