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一凡人-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尝品尝?”

    杨云自然不会和他小孩子一般见识,只是笑而不语。

    回程时,杨云想起小时候夏天母亲经常在家熬酸梅汤,作为夏天的消暑饮料,他总是在一旁帮忙(其实是捣乱)。酸梅汤的做法依稀还记得,回去给他们做上一锅,让他们尝尝,也不让风雷小看了自己。

第六张章 酸梅汤() 
次日一早,杨云便差风雷去生药铺买回来乌梅、甘草、山楂片、陈皮等材料。风义山见他要买一大堆药材,心中生奇,赶紧过来问他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请大夫来瞧瞧,这大夏天的,中了暑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杨云也只是笑而不答,暂时不说破。

    不多时,风雷将以上材料尽数买了回来,满满当当一大堆,杨云又在风义山的杂货店取来一大块冰糖,二人便抱着一堆东西来到厨房。风雷不知道他要干什么,跟在后头东问西问,兴奋地上串下跳,柳依然和她舅母也一脸疑惑的看着他俩。

    所有东西备齐,将乌梅、山楂等材料按比例配好,洗净放入灶台上的铁锅,又吩咐风雷打来一桶井水注入锅中,紧扯风箱,大火熬制,待到锅开,再换小火慢熬。约半个时辰后,锅中已开始收汁,此时再放入冰糖,操起铁勺将其搅匀,直至冰糖全部融化,第一道工序便已完成。再差风雷去柳依然房中讨来一大块干净的麻布,将熬好的汤汁滤净、晾凉,酸梅汤就已做好。

    杨云指着晾好的酸梅汤,对风雷说:“喏,尝尝吧,小子。”

    风雷在熬制的时候就已经被香味熏的垂涎三尺了,待到杨云一发话,赶紧舀起一勺咕咚喝下。

    “哇!太好喝了。”风雷说完又连喝了三大勺,打了一个响亮的嗝后接着说:“杨大哥,这,这是什么?”

    杨云得意道:“这叫酸梅汤,怎么样?比之卤梅水如何?”

    “太好喝了,卤梅水跟酸梅汤比简直就是母猪和貂蝉。”风雷说完又喝了一勺。

    杨云笑给了他脑门一爆栗,笑道:“臭小子,你那龌蹉嘴对着勺子喝了,别人还喝不喝了?别光顾着自己,给你爹娘和表姐一人送上一盏过去,让他们也尝尝鲜。”

    “是是是,杨大哥。”风雷不好意思的摸着头,赶紧去取茶盏盛汤。

    只见那酸梅汤盛在青花茶盏中,红莹莹,亮晶晶的煞是好看,完全不似昨日庙会中乌漆漆的卤梅水。

    风义山夫妇和柳依然喝过风雷端过去的酸梅汤后都来到厨房,对此赞不绝口。风大伯又连饮了三盏后感慨道:“我老风虽然无甚大本事,好赖在京城混了一辈子,各种珍馐美味也见识过不少,杨贤侄这酸梅汤真是琼浆玉液、人间美味啊。”

    杨云矜持地拱了拱手说:风大伯过奖了。闲来无事,做点消暑饮料给大家消消暑。”

    风义山接着说道:“寻常材料,做出这等美味佳饮,真乃化腐朽为神奇,杨贤侄既然有此手艺,何愁在京城立足。”

    杨云听到这里,心里一动,与其寄人篱下吃闲饭,不如做点小买卖,自食其力。这酸梅汤做法估计明朝还没有发明,何不在上面做做文章。

    杨云当下就和风义山说出了心里的想法,风义山也很是看好杨云这卖酸梅汤的计划,立刻为他出谋划策。两人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合计了一番。

    离开华阳城的时候张磨盘送了杨云五十两盘缠,一路也没有什么大的开销,现在还剩三十多两,正好可做本钱,于是二人就上街置办器具。

    风义山是老北京,又是生意人,各行各业都是熟门熟路。不消半日,两人就购得方桌两张,长凳八条,陶制大缸两口,碗盏百枚,雇一辆大车拉回。随后又去药铺购回乌梅、陈皮、山楂、甘草若干。

    家中布匹针线都是现成,柳依然和她舅母二人赶制旗帘幌子一面,上绣“酸梅汤”三个大字,右下角更绣有“生津解渴,降暑消食”一行小字。字体娟秀隽永,一看就是柳依然的手笔。

    一应器物准备妥当,现在就差选址了。隔日,风义山将店铺交由店里伙计看管,二人便来到大街上寻找卖酸梅汤的好地方。

    转遍京城的大街小巷后,两人一致认为鼓楼南面十字路口的大柳树下最为合适。这地方除了四面通衢,街面宽敞外,还有一颗大柳树可以遮阴,最合适不过了,而且柳树还暗指了柳依然的姓,这也是杨云最满意这地方的原因之一。

    到了晚间,风义山和杨云又在酒楼宴请了附近的青皮混混,衙役捕快,希望以后多多关照。席间少不了推杯换盏、划拳猜枚。

    一切准备停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第二天,刚过卯时,天还没亮,杨云早早便起床开始配料熬汤,风雷图新鲜,也起了个大早,跟着忙东忙西。

    酸梅汤这东西,用料虽是平常,却娇贵得很。从熬制到饮用,中间间隔时间越短越好,每多一个时辰,味道就差一分,若是隔了夜,就完全不是那个味了。所以必须当天熬制,当天即售。

    等到天色微明,酸梅汤已经熬好,倒进大缸里,满满当当两大缸,香味好不诱人。杨云合上缸盖,连同桌凳旗幌和风大伯合力装上平日采货的马车,准备出发。风雷也在旁边闹着要去,于是三个人赶着马车往鼓楼大街走去。

    在明朝,清晨的街道很安静,没有汹涌的上班人潮和灰蒙蒙的雾霾,只有清新的空气和扑面的轻风,一切都是如此的恬适安宁。杨云的心情却说不出的忐忑,能不能再明朝的北京立住脚,就看自己做的酸梅汤是否经得起古人的检验了。心里不禁又有些好笑,不就是摆摊卖饮料吗,放在现代可是要被城管追着跑的,一般人都不会愿去做的行业,自己居然搞得如此紧张。如此一想,心中也就松快下来。

    待到了柳树下,时辰还早,三个人不紧不慢的支好桌凳,挂上旗幌,酸梅汤就要开卖了。早上的温度并不高,微风吹过还有几分凉爽,加之路上行人稀少,酸梅汤几乎是无人问津,杨云心中便有几分沮丧。风义山却是一点都不着急,悠然的挥着蒲扇,坐在凳子上闭目养神,风雷这小子则上串下跳,没个停歇,杨云不禁有些心烦气躁起来。

    过了巳时,知了开始叫了起来,街面上人流也渐渐多了起来,贩夫走卒,游客商贾来来往往,北京城算是醒来了。太阳也开始展示它的威力了,钢炉般倾泻着热量。

    风义山此时也养足了精神,睁开双眼,放下蒲扇,“哎!”的一声长叫,似乎是在开嗓。过往的行人被他吓了一跳,纷纷回头驻足观看。他得意的一笑,张嘴便吆喝道:“过往君子听我言,此有秘法熬制酸梅汤,酸甜可口,生津解渴,降暑消食,不是糖却甜过糖,不是药却胜过药,五文钱一盏,不好喝不要钱嘞!”

    听他这么一吆喝,人群渐渐围了上来,有几个和风义山有过生意往来的熟人认出了他,上前问道:“哟!这不是风义山风大掌柜吗?杂货店不开啦?怎么改行来卖这什么酸梅汤了?”

    风义山笑着朗声说道:“原来是张二哥和刘大哥,有些日子没见了,贵客贵客。”他又指了指杨云,说道:“这是我一个侄儿,初到京城,祖上传下来这熬酸梅汤的手艺,以后还希望二位多多照应。来来来,请这边坐,尝尝我侄儿这酸梅汤味道如何。”

    杨云赶紧朝二人拱了拱手,手忙脚乱地端过去过去两盏酸梅汤,“二位请用。”眼睛看着他俩,心中满是忐忑。

    张刘二人举起杯盏,一饮而尽。看热闹想品尝的人都在等他俩作何评价,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俩。只见张刘二人放下杯盏,异口同声叫了声“好!”

    特别是被称作张二哥的汉子,高声喝道:“这秘法熬制,果然名不虚传,盛夏天气,喝这酸梅汤真是让人神清气爽。这位小哥,一盏不过瘾,再来两盏,让俺老张解解馋。”

    围观人群见二人对酸梅汤赞口不绝,纷纷掏出铜钱,你一盏,他两碗买了起来,杨云和风义山顿时忙了个手忙脚乱,还好风雷这小子在,也能帮忙收杯递盏。

    众人喝完酸梅汤,都是交口称赞,如此一来,满满两缸酸梅汤,不到两个个时辰就已全部售罄。还有很多排队的人没有喝到酸梅汤,杨云只得陪着笑脸,让明日再来,众人只能带着遗憾,怏怏离去。

    卖完酸梅汤,杨云三人都是眉开眼笑,收拾完一应器具装车回家,又和风义山驾车去买了三口大缸,以应付明天的抢购狂潮。

第七章 小有所成() 
转眼又是一日,杨云早早做了准备,熬好五缸酸梅汤。吸取了昨天的教训,早上行人不多,不用去那么早,待到巳时这才装车出发。

    来到大柳树下,杨云吓了一跳,等候的顾客已有百人之多。看到杨云的马车过来,纷纷围过来喊道:“杨家小哥,怎么这个时辰才来?还以为你今天不做生意了。赶紧赶紧,给我来一盏酸梅汤。”

    杨云陪着笑,手忙脚乱的卸下桌凳大缸,开始售卖。今天来喝酸梅汤的人,除了昨天的老顾客外,还有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甚至还有人手持瓮、坛前来,一次买上满满一坛,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品尝。有了这些大客户,虽然酸梅汤比昨天备的要多,但是卖得更快了,一个时辰就卖完了。

    第三天,杨云和风义山赶着马车,刚出鸡爪胡同,就被人拦下。一位貌似大户管家的人掏出十两银子,也不言语,径自卸下一缸酸梅汤,装上跟来的马车便扬长而去,风杨二人顿时呆若木鸡。要知道这一缸酸梅汤,连缸带汁也不过值六七钱银子,如此的大手笔,绝非一般人家所能承受。

    第四天,杨云和风义山又增加了五口大缸,分两次才将十口大缸运到鼓楼大街。虽是如此,还是不得不每人限购三盏,才能保证每位顾客都能买到酸梅汤。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直到第八天,人们的抢购狂潮才渐渐冷却下来。

    诸位看官须知,再好的东西天天喝,天天吃,人都会厌烦。相反,隔三差五来那么一顿,才会感觉历久弥新。如同恋人夫妻,两人感情再好,若是朝朝暮暮,时时刻刻黏在一起,就算对方潘安宋玉,西施貂蝉,也会感到腻歪。二人若是两地分隔,长久未见,那一见面,真可谓是**,一触即发。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杨云这酸梅汤也是如此,从第八天开始,每天便只能卖出五缸了。

    一来人们新鲜劲已经过去,古人也是很忙的,总不能每天花上半日功夫来排队,就为了喝上一碗两碗酸梅汤。

    二来古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渠道远不能和现代相比,酸梅汤好喝,靠的是人们口口相传,但是来此喝酸梅汤的人大多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酸梅汤好喝的信息只是在这些人的圈子中传播,每日来喝汤的就是这些人。所以销量下降是情理中的事情。

    尽管每天只能卖出五缸酸梅汤,收入还是相当可观。

    古时不像现在有自来水,家里用水只能用缸存起来,随用随舀。杨云买的就是这种装水用的陶制大水缸,此缸能储水一百多斤。就算每缸酸梅汤一百斤,盛汤小盏每盏可装二两,那么一缸酸梅汤可盛五百盏,五文钱一盏,五百盏就是两千五百文,折成银子就是二两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