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一凡人-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心中暗道:好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物,他应该已识破我的身份,我且不说穿,看他如何表演下去。当下也端起一盏酸梅汤一饮而尽。

    明朝男子长衫蓄发,这一路走来早已汗透重衣,一盏冰镇酸梅汤入喉,直感觉渗人心脾,凉爽透心,全身毛孔都张开了,一身大汗瞬间消了大半。忍不住高呼了一声“好!”

    放下杯盏,杨云又递过冰镇的混合果汁,崇祯又是一饮而尽。嘴中酸酸甜甜,既似西瓜又像桃,仔细一回味更有雪梨的清爽甘冽,心中说不出的受用。

    崇祯连叫了三声好,大声呼道:“杨贤弟,你这酸梅汤和果子露味道绝佳,杨柳风果然名不虚传。快快快,给朕,我再倒上几盏,今日吃个痛快。”

    皇帝是何等人物,佳饮珍馐见得多了,能得到他如此赞赏,是何等荣耀。杨云心中得意,脸上却波澜不惊,以掌虚掩住杯盏,说道:“谢游大哥夸奖,不过游大哥不可再吃,这酸梅汤和果子露口味虽佳,却是由寒冰冰镇而成,吃多了恐伤脾胃。游大哥若是吃得顺口,明日我差人送到府上去。”

    崇祯怏怏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听你的。吧,既然不宜多饮,杨贤弟就陪我聊几句吧。”

    杨云也不客气,拉开崇祯对面的椅子大喇喇的坐了下来。崇祯心中称奇,原来民间的礼节如此简单,而宫中那些礼节真是让人烦不胜烦,皇上若是赐坐,还得千恩万谢,跪上一跪才敢坐下。要是去掉这些繁文缛节,每日处理政务的时间就充裕了不少,自己也不至于那么累。

    崇祯收回心神朝杨云问道:“杨贤弟这酸梅汤卖多少银子一盏?”

    杨云如实答道:“普通酸梅汤五文钱一盏,游大哥刚吃的是由玉泉山泉水熬制的冰镇酸梅汤,价钱稍贵,一盏二十文。”

    崇祯沉默了一会,低声问身边的太监,一两银子合多少文钱?太监告知是一千文。

    崇祯在心里默算了一会,睁大了眼睛问道:“杨贤弟的意思是说一两银子可购得普通酸梅汤二百盏?”

    杨云知他不识民间疾苦,更没有钱的概念,心中暗暗好笑,答道:“正是如此。”

    崇祯又问身边太监:“朕每日所食的燕窝莲子汤合多少银子一盅?”

    太监弯下腰答道:“具体多少银子要问御膳房,奴才估摸怎么也得合二十两银子一盅。”

    崇祯心中一惊,暗暗想道,若是如此,朕一碗燕窝莲子汤可顶四千盏普通酸梅汤,今后万万不可如此奢侈了。

    崇祯和杨云又胡乱聊了几句,杨云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崇祯久居宫廷,从未有人对他如此坦诚大方,更没有人能待他如普通人一般跟他说话,一时间两人聊的十分投机。

    崇祯心头惭愧,杨云对他如朋友般坦诚,自己却遮遮掩掩,不以真面目示人,算什么朋友?一时豪气上涌,忍不住说道:“杨贤弟,朕即是大明国君,崇祯皇帝朱由检,你待朕如朋友,朕心中很欢喜。朕若是再遮遮掩掩的话必然有违君子之交。朕心中明白,若是说穿了,你可能不会再如此待朕了,但朕还是忍不住要说。”

    崇祯一口气说完这番话,默默的看着杨云,不知他作何反应。

    杨云起身跪下,朗声说道:“杨云参见皇上。”

    崇祯心中惊奇:“平身吧,朕亮明身份,你为何豪不惊讶?”

    杨云站起来说道:“皇上进门那一刻,小民已知皇上身份了。”

    崇祯心中更惊奇了,又问道:“那你为何还用寻常礼仪接待朕?”

    杨云从小接受的都是现代教育,满脑子都是现代思想,没有古人对皇帝的敬畏感,更不会相信皇帝是神,是龙。加上他穿越前也经常能从电视和电影里看到皇帝微服私访的故事,皇帝对他来说没有如此神秘,知道皇帝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不必如此畏惧。

    崇祯当然不会明白他心中的想法,问出这个问题,实属自然。杨云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沉吟了一下,说道:“皇上以客官身份光临敝店,杨云自然以掌柜身份接待皇上。后来皇上和我相谈甚欢,以兄弟相称,杨云自然以朋友兄弟礼仪相待。”

    崇祯还是第一次有人这样和他说话,心中高兴,说道:“若朕以后以朋友身份见你,你依然以朋友待朕?”

    “只要皇上不治杨云的罪,自是如此。”

    崇祯心头大喜,说道:“很好,朕这一辈子只交了你这么一个朋友,也只有你一人敢如此和朕说话。朕非但不会治你的罪,朕还十分欣赏你的胆识。你这朋友,朕交定了,你是朕的布衣之交。”

    杨云拱了拱手,笑道:“皇上,以后我就称你杨大哥了。”

    崇祯也是哈哈大笑,说道:“如此甚好,杨贤弟。”

    两人闲扯了一阵,崇祯看天色将晚,宫中还有众多政事需要处理,欲告辞离去,杨云又留他吃了一盏酸梅汤。

    崇祯放下杯盏,说道:“杨贤弟,朕也不白吃你的酸梅汤,但朋友之间,谈钱伤了感情。朕身上也从来没带过银子,哈哈!朕给你留几个字吧,亮亮你的招牌,朕也假公济私一回。”

    杨云心头一阵狂喜,若是皇帝能给杨柳风留下御笔,今后的生意还愁不好吗?赶紧笔墨伺候。

    崇祯提起笔,先写了杨柳风三个大字做牌匾用,似乎还意犹未尽。沉思了一会,又提笔在纸上写下“杨柳风外杨柳青,酸梅汤中酸梅香”两行字,将来刻在牌匾两边的楹柱上正好。

    崇祯这几个字只能算是中下水平,那两句半诗半词的话也只是打油诗水准,但是皇帝御笔,自然非同凡响。众大臣又言不由衷的夸赞了一番,这才准备起驾回宫。走到门口,崇祯拉了拉杨云的手,说道:“今日斩了闯贼,又交了杨贤弟这个朋友,是朕这几年过得最开心的一日。好了,杨贤弟,朕这就走了。”

    话到此处,两人竟有些不舍,崇祯又环顾店中一圈,才出了门。

    帝辇已候在门外,崇祯瞬时又恢复君王威严。附近百姓听闻皇帝御临,都涌出来看热闹。见崇祯一出门,哗的一声,尽数跪下,磕头不止。崇祯低沉地说了声“起驾!”,帝辇稳稳抬起,一行人浩浩荡荡往宫内走去。

第二十八章 竹刻青年() 
这几日是杨柳风自开业以来最风光的时候。崇祯皇帝一向以深居简出而闻名,不仅御驾亲临,还留下墨宝,这广告做的,简直绝了。每日自是顾客盈门,连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杨云又换上了崇祯手书的牌匾楹柱,文人雅士更是趋之若鹜,只为瞻仰一下御笔墨宝。

    崇祯和杨云以兄弟相称的消息传出以后,众人对杨云也变得敬畏起来。坊间还有消息暗传杨云其实是皇上的同胞兄弟,因受不了宫廷约束,才出来开了这杨柳风。对此传闻杨云也不做回应,杨柳风的背景变得越发神秘起来。

    传言自是不可多信,但也不可不信,万一传言是真的呢?于是乎,各路达官显贵甚至朝廷重臣也频频来访,同杨云称兄论弟,礼遇有加。杨云知道他们心中所图,总是不咸不淡,众人越发觉得杨云不是常人,身上有一股“龙气”。

    就连风家众人也变得客气起,风义山更是几次拐弯抹角的向他打听此事。杨云自是矢口否认,却又说不清自己的身世来历,传言也就越传越玄。杨云自是哭笑不得。

    皇上留下墨宝,引来了一大批附庸风雅之人来店中留字留诗。短短几日,光是“人间佳饮”、“琼浆玉露”之类的书法作品就收了近百张。留书之人都希望能将其作品挂起来,与皇上御笔同列一室,那是何等荣耀。奈何店中空间有限,不能一一陈列。

    一些秀才举人的字,那都好说,集中收起来充柴烧了。而那些达官显贵、文坛领袖的作品就不敢如此亵渎了。一来确实价值不菲,二来这些人也不敢得罪。只得将这些作品装裱起来,又在在杨柳风旁边另起了一座房子,专辟一室来陈列这些字画。

    杨云是现代思维,看出其中商机,索性雇人卖起了门票,一两银子参观一次,居然观者如云,每日能收近百两银子。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古人重视礼仪,权贵们来拜访杨云,自然不能空手,礼品是必须的。这些人自是排场惊人,各类珠宝玉器、端砚贡墨、奇珍异玩、千年山参,送起来眼睛都不眨。杨云起初还暗暗咋舌,收得多了慢慢就麻木了,任由这些东西堆了满满一屋子,懒得去看了。

    杨柳风的生意越来越好,杨云反倒对店中的各种事务顾及的越来越少了,每日都在忙些迎来送往,应酬酒局之类的事情。好在风大伯精明能干,店中生意全靠他一人独自撑起。只是这种日子过得久了,心中也就厌烦了。

    这一日,杨云从得月楼赴宴出来,心中有了一些酒意,也就不想乘轿子,索性走一走,醒醒酒。路过一个小摊,见摊前人头攒动,心中便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刚开始卖酸梅汤时也是一个小摊撑起全部江山。如今回想,如在梦中。现在见到小摊,心中感到亲切,便凑过去看了一看。

    摆摊的是个手艺人,二十来岁的一个青年男子。身旁堆了一堆三寸来长的竹筒,手握一柄刻刀在竹筒上飞龙走凤,不多时竹筒上就出现各种人物风景的图案。凑近一看,端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围观人群纷纷叫好,这个叫刻个八仙过海,那个叫刻个岁寒三友,还有人叫刻个美人西施。青年面带微笑,一一刻出,顾客再掏两文钱买走。

    青年确实有两下子,无论顾客选题如何刁钻,总能在瞬间一一刻出,似乎这些图案早已印在他脑中。

    杨云也是没事,就多看了一会。过了午时,天气便热了起来,围观人群慢慢散去。青年见杨云仍站着不动,笑了笑问道:“这位公子想雕个什么花样?”

    杨云本没有这个意思,听他如此一说,反倒不好意思起来,随口说道:“雕个杨柳风吧。”

    青年也不多问,取过一节竹筒,刀走龙蛇,不多时就已刻好,递给他说道:“公子看看,可还满意?”

    杨云道了声谢,接过一看,寥寥数笔,有干有枝,柳条弯垂,似动非动,真如有微风吹过一般。当下连连说道:“好!非常好!”

    青年羞涩一笑,轻声说道:“公子这画题命得好,寻常人都是让刻些花鸟鱼虫,人物诗词,唯独公子要刻个杨柳风。这一个风字,意境就全出来了,对刻工要求也就高了。所谓画树容易,画风难。”

    杨云不过随口一说,青年却说出这一堆来,仔细一想,又确是如此。杨云觉得青年很是不俗,两人又攀谈了一阵。

    原来青年家住西山脚下,家中尚有父母二人,一家三口靠几亩薄田过生活。青年自幼时起就爱画画,家中无钱买纸砚,平日里只得用笔蘸水在青石上作画,只是画作无法保存,心中难免遗憾。

    他家屋后有好大一片竹林,郁郁葱葱越发越多,慢慢竟然发到整个山腰都是。靠山吃山,家中器物多为竹制,有一日看得厌烦了,就用小刀刻在竹器上刻了些山水人物,家中老爹看得欢喜,心中却很凄楚,含着泪说爹爹无钱给吾儿买纸画画,就在竹子上画吧,胜过这青石万般,吾儿将来也能有个念想。

    青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