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楚氏春秋-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利夫妇等都是文弱之人,这时代又没有任何扩音设备,台下之人若连戏中说些什么都听不甚清,费尽心思排这部戏已无太大意义。

    赵茗笑道:“楚大人如此说,倒让本宫更为好奇了。罢了,待到了议事堂再向楚大人讨教。”

    赵茗看了郭怀一眼,道:“郭大人似有何心事啊?”

    郭怀自入帐便黑着脸一言不发,连赵茗都看出不对来了。此时闻赵茗出言相询,郭怀一咧嘴想笑一下,可发现实在笑不出来,道:“微臣无事,只是只是”

    楚名棠接口道:“启禀长公主,郭大人今日只说了一句话,说臣欺他太甚。”

    郭怀一声暴喝:“楚名棠!”

    这一声如晴天霹雳一般,把点将台上许唯义之父吓了一大跳,稿子一时也背不下去了。朝中大臣一听居然有人敢直呼太尉大人之名,无不诧异,连方令信也从帐篷中探出头来向这边张望着。

    看了会儿,方令信笑道:“定是郭石头又发癫了,此人真是一根筋通到底了,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想想如今皇上病重,若不是楚名棠顾念旧情,他能保得这兵部尚书之位吗。”

    方令白叹道:“是啊,正因如此,令明只能再当几年西线大营统领了。”

    方令信却道:“这般也好。郭怀若真不当这兵部尚书了,楚名棠保举的定是南线大营的王明远,虽说令明论资历才干均在王明远之上,但楚王两家合力,我方家胜算渺茫,何况此时也不是与楚家角力的时候。郭石头向来公事公办,任何人情面都不给,自然亦不受楚名棠摆布,有他在,我们方家还能少些被掣肘。”

    帐内楚名棠却气定神闲,道:“郭大人,正好长公主在此,你我两家之事就请长公主为之评评理。”

    赵茗不解道:“你二人昔日情同手足,今日是怎么了?”

    楚名棠躬身道:“启禀长公主,当年微臣三子原儿与郭大人之女曾指腹为婚,前几年因种种缘由此事耽搁了下来,前日微臣又重提此事,郭大人百般推诿,甚至出言刁难,说他女儿要嫁的并非原儿,而是我家铮儿。”

    大小两位公主的脸色同时阴沉了下来,赵茗冷声说道:“郭怀,此事当真?”

    郭怀黑脸急速转红,辩解道:“长公主,微臣并非此意”

    楚名棠打断道:“那郭大人可曾说过此言?”

    郭怀点点头,道:“说是说过,但”

    楚名棠继续说道:“昨日微臣夫人前去郭府拜访郭夫人,郭夫人亦甚为赞同原儿与她家颖儿之事,唯有郭怀不知有何居心,拒不认同此门亲事。长公主,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微臣之子原儿至今未娶便是谨守此约,请长公主为我楚家主持公道。”

    赵茗道:“此门亲事本宫也曾略有耳闻,郭怀,你究竟为何缘故强拒此事?”

    郭怀恨恨说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家颖儿绝不嫁于楚家。”

    楚名棠淡淡说道:“郭大人,此言作何解,你我同殿为臣,共为大赵效力,何来道不同了?今日请郭大人说个清楚。”

    赵茗隐约明白了郭怀的意思,不由有些犹豫不决,郭怀对皇家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他不愿与楚家结亲自有他的道理。不过赵茗想了想,无论杨秋儿腹中子继承大统还是赵应登基,必需大力依仗的是楚名棠而非郭怀,何况只是一门儿女亲事,三大世家历代姻亲难道还少了,该争斗的时候仍争得头破血流,郭怀又何必在此事上与楚名棠为难。

    “郭兄,这就是你的不是了,”赵茗说道,“媒妁之约岂可轻易反悔。我大赵正处危难之际,需满朝文武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何来道不同这一说?楚兄放心,此门亲事本宫亦是乐见其成,到时本宫还要到二位兄长府上喝杯喜酒。”

    郭怀急道:“长公主”

    赵茗不豫道:“郭兄,当年我们三人虽未义结金兰,但情同兄妹,郭兄之女如同敏儿一般亦是本宫侄女,明日让令爱进宫来,本宫问问她,若她对此事亦无异议,郭兄何必再阻拦此事呢?”

    楚名棠拱手道:“多谢长公主。”

    赵茗笑道:“楚兄何必多礼。时辰也差不多了,本宫这便摆驾议事堂。”

    出了帐篷,郭怀跟在楚名棠身后,小声道:“楚名棠,就是长公主从中助你,此事也没这么容易。”

    楚名棠头也不回,道:“郭怀,休要不知好歹,朝廷三公之一——司徒这闲职已经空缺多年,方令信已数次举荐你,想为其堂弟方令明腾出兵部尚书之位,你莫不是真想提上这一职吧?”

    郭怀怒道:“你此言何意?”

    楚名棠停下脚步,道:“我只想告诫于你,如今不同于往日,长公主毕竟只是一介女子,岂能与皇上相提并论,你可要好自为之了。”说完,楚名棠便快步离去,只留下郭怀在那边愣愣地站着。

    校场议事堂平日看起来是个颇大的所在,但今天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八千出征将士只进来了不到八百人。即便如此,除了两位公主所坐之处尚留有较大余地外,连几位尚书都与百官挤到了一处,方令白等人坐下后均是纷纷皱眉。

    议事堂的布置也给楚铮改造得面目全非,这让仍掌管禁卫军事务的副统领赵无忌看了连哭的心都有。原先他所坐之处搭起了戏台,台下挖了个近十丈方圆的大坑,由于时间紧迫也来不急再做何修饰,只将四周用铲子拍平了铺上绸缎了事。

    二十余个飘香阁的小乐师就坐在其内,楚铮蹲在众丫头前面总结性地说道:“好了,记住我方才所说的,你们的天地就在这方圆十丈之内,不要为杂事所扰,外面所来的人不过是些朝廷低级官员,又不是什么大人物,不必放在心上。这两天你们已将新曲练得很娴熟了,就仍当是在府内练习吧,就算出了什么小差错本公子亦不会怪罪你们,听明白了?”

    小丫头们点了点头。

    楚铮心中叹了口气,事到临头,自己反而有些担心起来,毕竟只合练了不过四五次,而且远非毫无瑕疵,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楚铮爬出坑外,不经意间看见赵敏偷偷向自己招手,便走了过去,先向赵茗行礼道:“末将楚铮参见长公主。”

    赵茗冷声道:“这几日你在做什么,也不来宫中陪陪敏儿?”

    楚铮叫苦道:“启禀长公主,末将这两天在府中忙得晕天黑地,实在无暇进宫,而且末将也请姑姑琳妃娘娘向敏公主禀明了详情。”

    忽听一人呵呵笑道:“长公主请勿怪,这小子就要出征了,连老臣府上都未到过一次,看来确是所操劳之事甚多。”

    楚铮对来人长揖到地:“孙儿参见外公。”来的正是靖北侯王烈。

    面对王烈,赵茗也不敢怠慢,起身道:“老侯爷风采不减当年,真是我大赵之福。”

    王烈叹道:“老臣已经老了,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以后就看这些少年了。铮儿,此去北疆,在外公的旧部面前切不可辱没了外公的颜面,知道么?”

    楚铮答道:“孙儿遵命。”

    赵茗请王烈在左侧坐下,看了看四周笑道:“老侯爷,此次誓师大会开了大赵之先河,想必令孙定是在其中出了不少主意,想楚大人平日公务繁忙,恐怕难以顾得如此周全。”

    楚铮谦虚不已:“启禀长公主,末将只是在一旁打打下手罢了。”

    王烈却叹道:“这小娃儿就是太过聪明了,老臣反倒有些放心不下。智者常易瞻前顾后,难下决断,此乃兵家大忌。郭怀郭大人此次任命铮儿为北疆大营参将,想必也是看到了此处。”

    赵茗不解道:“老侯爷,当年诸葛相国亦是智名冠绝天下,不是仍助后汉太宗平定了天下吗?”

    王烈犹豫了一下,道:“铮儿如何能与诸葛相国相提并论,诸葛相国乃大军统帅,总揽大局,故应面面俱到,若让他单独领一路兵马,未必就胜过当时其帐下的几位名将。”

    王烈说得较为含糊,赵茗对领兵之道亦并不精通,听得迷迷糊糊的,一时不知从何问起,只好作罢。

    赵敏见楚铮脸上略带尘土,从袖中抽出一方丝巾屈指向楚铮弹去。那丝巾轻若无物,即使一壮汉奋尽全力恐怕也掷不出一丈之遥,可赵敏一指之力,那丝巾在空中毫不停顿直飞入楚铮袖中。

    楚铮取出丝巾,竖起姆指以示夸奖赵敏武功之高,赵敏却不领情,轻哼一声看向了别处。

    王烈与赵茗见这对小儿女之状,不由莞尔。

    楚名棠与方令信此时也走了过来,见过赵茗后在右侧就座。楚名棠见楚铮也在此地,皱眉道:“你既身为出征领军将领,还不速速入列。”

    楚铮正想告退,赵茗却道:“太尉大人,就让楚铮留在此地吧,本宫稍后还有话问他。”

    楚家父子相视一眼,脸上均微有异色。

    赵茗并未察觉,对楚铮笑道:“本宫与令尊乃旧日好友,也可叫你铮儿。铮儿,在王老侯爷这边坐下吧。”

    楚铮无奈地应了声是。

    没过多久,成奉之走到戏台之上,轻咳一声,台下渐渐安静下来。

    “诸位大人,”成奉之向朝廷百官巡视一眼,“此番八千将士赴北疆之誓师大会进程已大半,祭拜天地、将士盟誓乃往日惯例,新增之王老侯爷对出征将士祝辞,慷慨激昂,极为鼓舞我军士气,冯大人和许大人深明大义,为使中原不再遭受当年胡蛮蹂躏之苦,毅然送子从军,更是值得赞许。唯余此最后一项,是将一个世家子弟听闻北疆胡蛮来犯,告别家中双亲和已有身孕之妻自愿奔赴北疆之事,用一前古未有之方式呈现于诸位大人面前。可其中颇有不合世俗礼仪之处,太尉大人对此亦是举棋不定,不知是否该将之示予诸位大人观看。昨夜太尉大人召集本官及六部多位官员反复看了数遍,深感其中尚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故今日请长公主、敏公主屈尊,及各位大人到大校场议事堂,对此加以评判。请诸位大人及出征将士肃静,若对其有何异议,尽可在事后提出,其间不得出言相扰。”

    成奉之说完便退了下去。四周灯火突然黯淡下来,只有半丈高的戏台周围仍是灯火通明。

    忽闻一阵短促的琵琶声如惊雷乍空,却又戛然而止,屏息片刻后相同的曲调又重复了三四次,琵琶声愈显急促,渐渐地变得细密绵长,如同雪夜成千上万的士兵蹑步而行。随后曲声又舒缓下来,倾刻间又几记重弦,似是军士们刀齐出鞘,万箭齐张,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众人正听得血脉贲张之际,琵琶声却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清雅的古筝之声,淡淡地带着几分忧愁,只见一盛装女子翩然登台,正是紫儿出场了。

    王烈吁了口气,轻声问道:“名棠,方才所奏是何曲子,如同大军夜行征战,老夫怎么从未听过?”

    楚名棠看了楚铮一眼,道:“此乃十面埋伏之曲,是一民间老者根据当年楚汉垓下之战所创,只可惜此人谱下此曲后不久便因病而逝,铮儿前些时日南下偶然发现此曲谱,便从其后人手中购得。”

    赵茗说道:“令郎可说是做了件好事,此曲日后定可成为传世之作,似本宫这般只粗通韵律之人亦听得沉醉不已。”

    楚铮难得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