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帆-第1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魏斯年的审讯自然没有这般轻松,李纲不是酷吏,犯人又是文官,故而他所做的基本是用圣人大义压下去,以期魏斯年能幡然悔悟、诚心改错。

    这对早有准备的魏斯年来说,显然毫无用处。

    午饭时候,见到杨帆得胜归来,李纲面露惭色,直斥魏斯年不知羞耻、妄读圣贤之书。

    杨帆见状便回道:“你看这满朝的贪官,十个里面有九个是读圣贤书之人,你想凭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让他认罪,只怕他会暗地里笑你迂腐了。”

    “迂腐?”李纲气道,“本官不过是看在同为读书之人的份上,不去做那有辱斯文之事,他还真当本官不敢动用大刑?”

第二三五章 阻力() 
杨帆摆手安慰他道:“动刑毕竟不能让人信服,不过我这儿还有一件证据,足可让其无从狡辩,下午之时,你便拿给他看。”

    杨帆说罢便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交与李纲。李纲拿出信笺迅速浏览一遍,道:“这是魏斯年写与苏成的信,哼,他的笔迹与印鉴是别人模仿不了的,有了这封信,便是他不承认,也可定他的罪。”

    杨帆不置可否地笑笑,心道:“信倒的确是魏斯年的,不过说他的笔迹与印鉴别人模仿不了却不尽然,自己的统计局便有专门伪造这些东西的人员,要不也不会将这封信从信使手中换得,却让那苏成一无所觉。”

    李纲将信收好,埋怨几句杨帆不早将信交出,便又谈到案子的前景上来。

    “如今看来,这苏成、魏斯年还有宣州、翕州、睦州几地的十几个官吏,是证据确凿,只有那曹齐,仅凭苏成的口供,似是有些单薄。当然,他不过一介商贾尔,便是借着这个由头抄了他的家,他也无处讲理去。听说这厮前段时间在这江南之地兴风作浪、囤积居奇,这番倒正好让他吐出这些年来所赚的黑心之钱,也算是稍解咱们筹集北伐钱粮的压力。”

    杨帆摇摇头:“这厮自然有罪,不过本官却不想因为筹集北伐钱粮之事而对他量刑过重,律法之事,讲究的便是一个公证,断不能因为他是商贾,便要个别对待,更不能因为利私而乱用律法。”

    李纲一愣,旋即想到杨帆除了官身之外,也是商贾身份,顿觉有些尴尬。他随口地说道:“大人说得是!大人说得是!”心里却着实有些不以为然。

    大宋虽然重视商业,但商人的地位却是极低,在众多官员的眼里,商人大抵相当于朝庭养的一群肥羊,逢着需要用钱的时候,总得宰上几只去卖。李纲虽然持身甚正,但毕竟是儒生出身,信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理,对商人有种发自骨子里的鄙视。因此,正值朝庭缺钱之时,他也不认为宰只老偷主人粮食、把自己吃得又肥又壮的羊儿去换些银子,有什么不对。

    杨帆对于李纲的心思自然有所察觉,他也不以为意,时代的局限性在哪儿,不是他一时半会能改变的。

    “还有那苏成,不知大人如何处置?”李纲接着问道。

    “杀良冒功、贪墨赈粮、行刺官员,他难逃一死!”杨帆果断地答道。

    “只怕”李纲想了一会道,“只怕会有些阻力。”

    “你是说来自苏家,来自宫里?”杨帆微晒。

    “这苏峙曾与我在御史台共过事,其人行事公正廉明,我倒是不担心他会阻挠于我们办案。只是这苏成是他唯一的儿子,宫里的那位肯定要闹上一闹。大人也知道,皇上素来心软,这苏成的命他多半会保下来。”

    “那就让皇上下决心,像苏成犯下如此案子,还不能将其法办的话,我等还怎么有脸坐在现在的位置上。”

    李纲点头称是,不过还是犹豫道:“只是律法不外乎人情,大人可否看在苏峙公忠体国,捐献赈灾之粮的份上,免那苏成一死。当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判他个终身充军流放,也不为过。”

    杨帆戏谑道:“听闻李大人素来刚正不阿,怎么这次这么怂了?”

    李刚倒也不恼,爽声笑道:“老夫岂是屈于权贵之人?不过老夫亦非那些不知变通的腐儒。之所以提议大人饶那苏成一命,却是与提议重罚那曹齐一样,皆是为了我等此来江南的目的。”

    见杨帆仍是无动于衷,李纲继续道:“苏家是江南一带的百年大族,苏峙也是德高望众的大儒。如果能卖与他一个人情,他必会出面说服诸多大族,放出族中存粮。这样的话,不但可以压低江南之地连续上涨的粮价,哈!也可以为大人省下不菲的银两。说实话,若非是为了朝庭大局,老夫便是拼着事后罢官,也要立斩了那苏成。大人知道,邓肃与老夫乃是忘年之交,他也是这几年里老夫所见为数不多能够洁身自好的年轻人之一。他的死,老夫既痛心又痛惜!”

    杨帆会心地一笑,他知道李纲违心地做出这番提议,确实是为了筹集北伐钱粮之事。他起身拍拍李纲的肩头道:“关于钱粮之事,不必太过担心,他们囤积粮食无非便是想狠敲本官一笔竹杠,那到时候本官让他们敲就是,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们吃下去的,早晚会给我吐出来!更何况,他们吃得下么?也不怕噎死。”

    宣和三年十二月,大宋官场的一次震动,从宣州发端,向着附近乃至京城波动过去。

    杨帆宣抚江南以来,终于一改相对温和的为官方式,顺着赈粮贪墨一案的线索,将江南十余名州县官吏绳之于法。

    便如一块多米诺牌被推倒,这十几名官员的下马,很快便引起大宋朝野的一片连锁反应。被抓的这些官员自然属于王黼一系,落马之后,他们的家人朋友自然想方设法地替他们上下打点,以期能够保住官职或是求个轻判。而另一方面,眼见这些人落马而盯上了他们原本的官位的,也暗地里托人送礼,希望能得个肥缺。刚刚平静了不多时的大宋官场,一时之间又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江宁,苏府。

    “舅父,唯今之计,也只有让贵妃娘娘出面,向皇上讨一纸的赦免圣旨,方能救出表弟。”苏峙的书房之内,曹齐苦着脸诉道,“您的书信我已经送到了,那唐恪唐大人也写信劝那杨帆接受我们的诚意,可那杨帆居然一点面子都不讲,仍是判了表弟一斩刑。”

    曹齐如今早已获得自由,毕竟他只是收购赃粮未遂,在杨帆不欲刻意针对他的情况下,只是罚没了一笔银两,便放其离开了宣州。获得自由之后的第一任务,曹齐自然是赶往苏府,给苏峙报信并帮其四下走动,欲救苏成一命。

    苏峙得知儿子的所做所为之后,自然是气极。不过,便是他再怎么高风亮节,面对唯一儿子的性命,他所做的选择依然是不惜名节、不惜财力地去徇私舞弊。

    “这件事情已经闹得如此沸沸扬扬,贵妃娘娘那儿岂会没有消息?只是宫中依然没有消息传来,说明贵妃娘娘她也没有好的办法。”

    “那该如何才好?王太宰那边,我也托人送去了重礼,可是似乎也没有好的消息传来。”

    “哼!那王黼恨不得看到杨帆杀了成儿,好叫老夫与那杨帆斗个两败俱伤。唉!叫人备车,老夫要亲自去宣州,看看能否说服那杨大人。如果不成的话,就怪成儿命中该有此劫吧。”苏峙闭眼叹道。

    曹齐答应一声,吩咐下人准备车马行礼自不在话下。

第二三六章 注定的死路() 
汴梁,宣和三年的第一场大雪正纷纷扬扬地下着。

    天气寒冷,街上的行人极少,便连平日里生意红火的店铺,也有很多关门歇业,整个京城笼罩在了一个白茫茫的雪中,看上去煞是冷清。

    然而,与这时节极不相衬的一幕,却在御街的皇宫正门上演着。

    此时已经过了点卯时间,有资格进入皇城上班的官员也早已到岗,皇城的门口自然没有商贩在此设摊,按理此刻这儿应该门可罗雀才对。

    情况却并非如此,白皑皑的城门广场上,一片青色的暗影印于其中,就像一方白色的宣纸上,用淡墨渲染出一池的方塘。

    如果将视线慢慢拉近,这片青色的淡墨,便渐变为一个个跪于雪地之上的身影。

    上访请愿这事儿,自古有之。

    皇宫,紫宸殿。赵佶端坐于龙椅之上,一脸的不爽。

    “那些太学生为什么还跪在宫门之前?”赵佶朝着众臣问道。

    “回皇上!”稍微的安静片刻,大理寺卿出列回道,“关于苏成刺杀朝庭命官一案,至今未有结果,这些太学生声言,什么时候按律结案,他们什么时候

    回太学就读。”

    赵佶皱眉怒道:“这是在威胁朕么?朕不过是怜惜如妃,让她避免丧兄之痛,如此小事,他们也要管着朕?哼!不知死活的东西,他们不是愿意跪么,那就让他们跪好了!冻死了也是活该!”

    众大臣一阵窃语,片刻之后便有人出列大呼道:“万万不可啊皇上!”

    赵佶瞧见那人却是右相张邦昌,便斜睨他一眼道:“为什么不可?”

    “臣启皇上,苏成之案已经闹得满城皆知,否则那些太学生也不会跪于皇城门前请愿。这个案子铁证如山,而且性质极其恶劣,如若皇上饶那苏成一命,固然是彰显皇上的仁慈宽厚,可只怕会引来满天下官员非议。更严重的情况却是,此例一开,便会有人效仿,这如何能让众位官员安心效命?臣请皇上速速下旨,依律判那苏成死刑!”

    “臣附议!臣附议!”

    殿内齐刷刷地一阵附和之声,近七成的官员跪倒一片。

    赵佶轻叹一声,无奈地道:“再容朕想想!”

    ……

    其实在大宋,皇帝也并非可以为所欲为。没过两日,赵佶便在太学学生的请愿和众多文官的劝谏之下,同意大理寺判处苏成死刑。

    关于太学生上访请愿之事,自然是杨帆暗中安排、段智等人幕后操作而促成。不管在哪个年代,学生总是单纯而又激进,他们往往敢说别人不敢说、敢为别人敢为,所以大凡有什么运动,发起者大多都是学生。

    邓肃本来就是太学生,当他的死讯传至太学,再加上段智等人的刻意扩散,诸多的太学生便被发动了起来。开始之时,他们也便只是谴责那苏成的肆意妄为,毕竟杀人偿命,在他们看来苏成被判个斩刑是逃不掉的。

    可是没过几天,便有消息说是皇上有意赦免自己的小舅子。这下诸多的太学生不干了,他们群情激奋,先是联名上书请求大理寺与刑部公正处理这起案子,见没有回音,他们便串联起来,到皇宫门前跪地请愿。

    如此一来,苏成的案子便变得极其透明起来。不管哪个年代,徇私枉法的事情一但放在了阳光底下,便再难以操作。杨帆也正是看中了此点,才将这件事情闹出这样的动静,好堵死赵佶下旨赦免苏成的路子。

    至于京中其他众多的官员亦主张将苏成严办,原因却是苏成刺杀邓肃的举动,恰恰踩了他们这一集团的尾巴。

    文官集团——不管他们属于哪个阵营,他们都隶属这一集团。很不幸,苏成不属于这一集团,他属于那支被文官他们极度戒备防范的武人范畴。武人刺杀文官,这在众多的文官眼里,实属犯了他们的大忌。

    这两方面的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