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帆-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搅四潜咧螅一峥辞榭鼍龆ǖ摹!

    曹齐嘴上如此说着,心中却打定了主意,见到自己表弟之时,不妨在他的耳边吹吹风,毕竟这种无本的生意,利润大得让人难以想象。

    三人又讨论了一会与神工集团争购粮食的具体细节。时间到了将近子夜,三人自也懒得回去,他们又要了三间雅致的卧房,叫了六个陪睡的姑娘,在这玉露坊折腾了一夜。

    清晨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冰冷的晨雾弥漫在城市上空,大街小巷之几无行人,偶有几个窜巷卖早点的,也鲜会有人光顾。

    杭州、苏州等大的城市,冬雨初歇的清晨大抵如此,然而江南众多遭受兵灾的地方却是另一番的情景。

    宁阳县,地处宣州之南,宣和二年十一月方腊义军攻下翕州之后,挥军北上第一个打下的重镇便是这儿。直到第二年的三月,西军刘延庆部才收复了宁阳县。而此时正值春耕之际,连番的战争误了农时,宁阳一带的庄稼,今年秋天几乎是颗粒无收,时至冬日,这儿自然也就成了需要朝庭救济的重灾区。

    宁阳县城之南的一家大院,这户人家已在方腊之乱中被屠殆尽,院子如今被官府收缴充公,当作了临时救济灾民的一个站点。

第二二四章 稀粥() 
清晨的冷雾尚未散开,宅院之外已有近千人聚集在了这儿。院子之内,二十口大锅被架起,锅下的柴火还在燃烧,锅上浓浓的热气升腾到空中,溶入了白白的晨雾之中。

    远处寺庙的晨钟终于响起,院内一些差役将那二十口大锅尽数抬到了门口,然后一字排开。而另外的一些差役则维持着院外灾民的秩序,让他们排起二十列的队来,逐个到锅前领取今天早晨的粥饭。

    灾民的秩序非常好,除了有人因得了风寒而发出咳嗽之声外,整个院外的近千人竟无半点喧哗之声。至于原因,其一是杨帆、唐恪、李纲等人编撰的赈灾章程十分详尽实用,只要基层的官吏照章办事,效果自会不错;其二却是这些灾民大多为老弱妇幼,管理起来要容易得多。

    一排排的灾民开始上前领粥。他们无论老幼皆拿了一大大的碗,生怕能领取的粥饭盛放不开——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官府施粥所用的勺子皆是一般大小,所能盛的粥饭仅仅能够装满一个马蹄大小的瓷碗。这样的两碗粥,便是这些灾民一天的饭食。

    这样份量的饭食自然无法让人吃饱,也就仅仅能够吊住这些人的性命而已,这还是在官府所施粥饭够稠够纯的情况下。

    然而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

    领了粥饭的灾民,端着略显沉重的大碗,拖老挽幼、颤颤巍巍地走向附近的墙角,然后顾不得粥饭的滚烫,便“吸溜吸溜”地吃了起来。

    也有老人只喝了几口粥,见身旁的孩子狼吞虎咽地将碗中之粥吃完,然后意犹未尽地舔着碗底的几个米粒,便怜惜地将碗中的粥饭分出一半,倒在孩子的碗中。

    “唉!官府这粥是越来越稀了!”老人无奈地摇头叹息着。

    “老石头你就不要埋怨了。”旁边的另一个老人打腔道,“官府的施粥就是这样,咱们又不是不曾经历过。说实话,今年的粥已经够好的了,至少没有掺上沙子。呵呵,看来今年冬天死的人会比以往少上许多啊。”

    “但愿吧,可是这粥真的越来越稀了,谁敢保证过几天会不会又像上次那样?”

    “唉!”所有的无奈最后只能化成一声叹息,这些事关人命的事情,真的不是他们能左右的。

    正当众灾民或沉默或麻木地吃粥之时,街道对面的有一群人朝这边走来。施粥的差役见了为首的那人,皆迎向前去。隐隐的对话声透过已经变得稀薄的晨雾传了过来。

    “大人……大人……您怎么过来了。”

    “过来看看今天粥饭的质量……”

    为首的那人显然是这些差役的上官,众差役还想向他说些什么,却见他径直走向了那排大锅,然后用勺子搅了搅了锅中已然不多的剩粥。

    “怎么回事?今日的米粥怎么如此稀薄?”

    “这……”

    “第一次施粥之时本官不是已经制定出标准?你们为何不守规矩?”

    “我们……”

    “哼!你们是不是暗中私扣了这些粮食?”

    “不……不!大人,我们冤枉啊!便是借我们一个胆子,我们也不敢去做这等丧心病狂之事啊!”

    “快说是怎么回事?否则本官这就拿你们下狱问罪!”

    众差役慌忙下跪磕头,领头的辩解道:“大人明鉴,小的们冤枉啊!请您随我们去粮仓看看!”

    “去开门!”那官员一甩衣袖,跟着众差役朝院内走去。

    坐在大街墙根之下喝粥的灾民,见到这种情形,听了他们的对话,隐约知道有人前来过问他们接下来的生计。不过看那人一身便装,跟着一帮差役进了院中,也不知能不能为他们讨回公道,有的灾民便茫然地站起身来,伸长脖子朝院中望去。而在这时,谁也不曾注意到,一个叫花打扮的年轻人,一口饮尽碗中的稀粥,然后起身一瘸一拐地朝人群之外走去。

    院子的大门被关上。院内差役门已经领了那官员及其下属赶到存放赈灾之粮的西厢。

    几个差役打开仓库之门,为首的则从墙角一边解开十几麻袋的粮食,然后哭丧着脸道:“大人您看!”

    那官员沉着脸走上前去,瞧了眼麻袋之中的“粮食”,便将手用力地插入到麻袋之中,掏出一把“米粒”来。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是些碱土?粮食哪儿去了?”那官员愤怒地喊道。

    为首的差役带着哭腔道:“大人明鉴啊,小的们也不知道……只是这两天在熬粥之时偶尔发现一袋这样的碱土,我们才一袋一袋地检查这些粮食,这不,共清理出十九袋……”

    “岂有此理!接收粮食之时难道你们没有细细查验?出了如此大的事情又为什么不抓紧时间上报?”官员脸色铁青。

    差役们迷茫地相互望着,不知该如何回答。

    “来人!把他们拿下,带回县衙,本官要将这事追查个清楚!”

    众差役见长官似是要动真格,皆又跪倒陈情。为首的痛哭道:“大人有所不知,非是小的们不用心,实在是官兵押送而来的粮食,我们那敢当面检查?若是哪个不长眼检查的话,会被他们当场打个半死。所以,即便是明知他们押运而来的粮食有问题,像我们这样的差役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至于后来发现了问题,我们……我们……”

    “大人!前几日发现这批粮食有问题,可我们不敢向你禀告。”一名年老的差役见自己的头儿说话吞吐,便干脆接话道。

    “不敢向本官禀告?这又是为何?”

    老差役叹道:“大人乃是第一次来这州县之中为官吧?”

    “不错!”

    “这就是了,大人有所不知,在以往的赈灾之中,这赈灾之粮最后不能足额运到灾区,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其中的原因,大家也明白,便是一级级的经手之人都要抽些辛苦费。所以,这些赈粮存有猫腻,我们也是见怪不怪了。而且,以往的知县大人,照例也是要抽取些辛苦费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哪里敢向您禀报啊!”

第二二五章 追查() 
“唉!大人啊,就是这个道理啊。”为首的差役接着道,“这赈灾之粮不足,我们也只好将稠粥改为稀粥。说实话这次的粮食较之以前,已经算多的了。想来今年冬天死得人不会太多。”

    “混帐!那有这样道理!”这位知县似乎不谙官场之道,他怒斥责道,“你们跟本官回去,将事情说清楚,这件事情一定要查个明白,好报与朝庭,将那些贪渎之辈一一惩治!”

    那知县说罢,便又来到众灾民跟前,说些安慰之话,请他们放心。之后,才带了一众手下回府而去。

    宣和三年十一月初七这天,宣州宁阳县官府赈灾施粥的站点,原来的差役皆已换掉,晚上的粥也恢复到了当初的稠粥。

    夜幕初上,宁阳县内最好的客栈之内,住客稀得如灾民用洗碗水重新“煮”出的粥中的米粒。宁阳毕竟不是杭州,兵灾之后的恢复没有那么的快。

    客栈后楼的一间普通客房这内,扮作一名普通商人的杨帆正听手下汇报着今日宁阳县发生的情况。

    “……收押了那些差役,加大了熬粥之米的份量……邓肃是要将这案子捅到天上去……哈!不愧是当年敢于作诗讽刺皇上的太学生。”杨帆听完扮作乞丐的那名暗探的汇报,笑着叹道。

    坐在一边抱着酒壶喝酒的鲁知深却惋惜道“只可惜以他的职位,只能在这宁阳县查案,在这儿也不可能查出什么东西,看样子,他的那些属下只是利用职务之便让自己家人赚了个温饱,并没做那贪墨粮食之事。”

    杨帆摇头:“咱们也不需要他查出这次贪墨赈粮的幕后之人,只要他将这件事情捅上去,好令那些操作之人心慌,冒险将贪墨之粮出手便是。”

    鲁智深一拍桌子道:“我说大人,咱们何必要这么麻烦!咱们这一路从愗州、睦州、翕州过来,暗地里查实的贪墨之徒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只要将他们统统抓起来,一个个的严刑拷问,难道还摸不出那些粮食的下落?”

    “不能急!咱们一路之来查实的那些不过是些苍蝇蚊子,他们所贪墨的那点粮食只是个小数。而大批量的被替换之粮现在还不知在哪。哼!大老虎还在后面呢,咱们岂能放下西瓜去拣芝麻。等收拾了那些大老虎,再去拍死那些苍蝇蚊子不迟,否则让那些老虎有了防备,反而难办。”

    “可让这邓肃把事情捅上去,岂不是也会打草惊蛇?”

    “这个就不同了,邓肃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估计不会被放在眼里。知道邓肃跳出来闹,他们既不会过于紧张,又会加紧行动,正好会被我们从暗中抓住把柄。再说,通过这十几天的追查,咱们掌握的线索难道还不够么?”

    “这倒是……只是,大人,你真的很阴险!”

    “滚!”

    ……

    十一月的中旬,真正冬天已经来临,宣州下了一场薄薄的雪,气温又下降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天气下,宣州城大街之上的店铺商家几乎是门可罗雀。方腊之乱后的城镇经济,也如这冬天一般萧条荒芜。

    清冷的大街上倒也时不时地出现一些人,但这些人以官府的衙役还有守备的官兵居多。

    “你们!去看看那里有没有丢失的粮食!”

    “可是……咱们已经去这院子查过三次了,那儿什么都没有。”

    “你懂个屁!叫你们去查你们去查就是!”

    “唉!好好好!咱们走……”

    便在一群群这样的公差在街上重复地做着无用功之时,宣州府衙之内,一个人却火急火燎地在知州魏斯年的跟前走来走去。这人便是宁阳知县邓肃。

    “魏大人,实在不能再等了,宁阳县赈灾之粮被人用碱土换掉之事,必须向李大人、向朝庭禀报……”

    “我说邓大人,你不要着急,说不今日便能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咱们自己地方出的事情,能自己解决的还要是自己解决,难不成要叫别人看咱们的笑话?”魏斯年抿一口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