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安风-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仇兼琼如实回道:“皇甫惟明的胜算恐怕不足三成。”

    皇甫惟明也是当世名将,其实对于攻打石堡城的困难皇甫惟明并非不知,但他也是无可奈何罢了。

    李隆基向来极重边功,近几年来剑南、平卢、朔方、河西等节镇在外战中均有建树,获赏官爵者不计其数,唯有陇右镇受制于石堡城的原因,一直难立大功,李隆基对于陇右镇已经多有不满。

    天宝元年李隆基已经因为范阳无功,撤换掉了范阳节度使王斛斯,叫李亨很是肉疼,此番若是皇甫惟明再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李隆基撤换,那太子党可就损失惨重了。

    此次石堡之战的开端既是皇甫惟明赌博的心态作祟,也是李亨一封封书信敦促的结果。

    崔乾佑见李瑁面色似有不悦,于是起身劝道:“殿下忧国忧民之心末将佩服,但陇右之战事关重大,无论成败如何,殿下均需早作打算。”

    崔乾佑之言倒也在理,陇右之战若胜,那便是大唐之幸,也是太子之幸,李瑁却是应该准备好应对之策;陇右之战若败,皇甫惟明便少不了一个贪功冒进之罪,这可是打击李亨,断太子一臂的大好时机,李瑁绝对不容错过。

    李瑁赞同地点了点头,收起心神,刚准备开口和殿中的众人商讨此事,在一旁服侍李瑁地杨玉环却突然出了异常。

    “唔。。。”

    杨玉环原本安安静静地坐在李瑁的身旁,但不知怎的,刚刚起箸尝了口菜,竟突然干呕了起来。

    李瑁见杨玉环干呕,连忙关切地问道“娘子你怎么了,可是身体不适?”

    夏末秋初,气候转凉,杨玉环身子骨又弱,李瑁担心她是受了风寒。

    杨玉华摇了摇头道:“玉环无碍,身体并无不适,可能是府里的饭菜不合口味吧。”

    李瑁道:“既然如此,那本王回头便向长安广征名厨,必定做出叫娘子合口的菜肴。”

    李瑁虽是两世为人,但两世加起来也不过四十来岁,经历过得事情毕竟有限,不过年纪较长章仇兼琼却从杨玉环的表现中看出了什么来。

    章仇兼琼笑着问道:“娘娘近日可是胃口不佳,精神不好,易感疲惫?”

    杨玉环见章仇兼琼竟说出了自己今日的症状,好奇地问道:“大司寇也懂医术?”

    章仇兼琼哈哈笑道:“若是下官所猜未错,娘娘之疾恐怕殿下遍请天下名厨亦是无用。”

    “这是何意?”李瑁不解地问道。

    章仇兼琼笑着回道:“以娘娘之症,怕是有了世子,殿下不妨传御医诊断。”

第121章 陇右军报() 
入苑坊就在大明宫的南侧,距离太医署极近,李瑁一封帖子发出,不过一炷香的功夫,宫中的太医便拿着药箱,匆忙赶了过来。

    寿王府传话的人来的急,也没说是什么病情,只说是王妃身体不适,要传医术最为精湛的太医。

    杨玉环乃寿王正妃,身份尊贵,太医署不敢随意糊弄,于是便派了经验老到的太医丞方雅连前来。

    太医丞方雅连乃是太医令的副手,从八品的官职,平日里只诊治宫中的各宫娘娘们,除非是受了皇帝之命,到朝中重臣的府上医病,否则甚少外出,。

    御赐太医本就是圣上恩典,所以方雅连每每奉旨外出无一不是赚了个满满当当,无论病情诊治地如何,都少不了一番打赏。

    不过这一次方雅连的心情却没有以往那般轻松了。

    一来这寿王不比外臣,乃是皇子,亦是天潢贵胄,自然不会将他这一个小小的太医丞看在眼中;二来寿王妃身子弱,若是自己不能医好,惹怒了寿王殿下,说不得还得把自己的官位搭进去。

    方雅连心里七上八下地跟着寿王府的仆从一路来到王府,直入了敏慎殿的内室。

    “下官太医丞方雅连参见殿下,参见娘娘。”方雅连方一进门,便小心翼翼地拜道。

    李瑁地脸色倒不像方雅连猜想的那般难看,李瑁亲自将他搀了起来,对他道:“王妃身体不适,烦请方太医替王妃诊治一二。”

    “下官职责所在,不敢当殿下一个请字。”方雅连躬了躬身,拿着药箱走到了杨玉环的跟前。

    “还请娘娘将手臂伸过来。”方雅连从药箱中取出一块脉枕,放到了杨玉环的手边。

    方雅连隔着一方薄薄的丝巾,将手轻轻放在了杨玉环的手腕内侧。

    方雅连刚刚将手指放在杨玉环的手腕上不过片刻,脸色就变了数变,从担忧到疑惑,再由疑惑转成喜悦,等到方雅连完全确定之后,终于站了起来。

    难怪寿王府来地这么急,原来如此。

    方雅连一脸喜色地对李瑁贺道:“恭喜殿下,贺喜殿下,娘娘的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有如珠滚玉盘,这是喜脉啊,娘娘这是有喜了!”

    方雅连的话传入李瑁地耳中,李瑁心中最后一丝疑虑终于被打消,李瑁地脸上顿时露出了难掩的笑容。

    “赏,方太医诊脉有功,赏钱千贯。”李瑁两世为人,终成人父,心情极佳,一挥手便是一千贯的赏钱。

    “下官谢殿下,谢娘娘。下官这就给娘娘开一道安胎的方子,还请娘娘按时服用。”方雅连一听到李瑁口中说出数字,面露喜色地跪谢道。

    一千贯钱,这可是他七八年的俸禄,只是出来这一趟便叫他给得了,他如何能不欣喜。

    “恭喜殿下,恭喜娘娘。”听到这个消息,原本随侍在一旁的紫竹等人也一齐面露笑容地由衷贺道。

    自小便看着李瑁长大的武云娘更是如此,她直接站在了窗边,双手在胸前合十,对着天空喜极而泣:“娘娘您看到了吗?阿郎有后了,阿郎要有小世子了。”

    杨玉环有喜,寿王府上下百人尽数有赏,深知皇族关系诡谲的武云娘心系小世子安危,更是亲自跟着方雅连去太医署抓药。

    众人一阵热闹之后散去,只留下李瑁和杨玉环两人在内室。

    李瑁握着杨玉环的手,看着她尚且平坦的小腹,心神竟隐隐有些恍惚。两世为人,他如今竟然有了自己的血脉,李瑁地心里一时间竟还没缓过来。

    “秋郎,你看什么呢?都盯着人家的肚子望了这么许久了。”杨玉环拍了拍李瑁的手背,娇声问道。

    李瑁嘿嘿一笑道:“无他,只是太过喜悦,一时还没缓过神来。”

    杨玉环十七岁嫁于李瑁,如今成婚已有十年,十年的时间,李瑁独宠一人,为了她连侧妃都未曾纳入府中,可她却一直不能育有子嗣。

    无后乃七出之条,更何况李瑁还有王爵在身。李瑁虽然一直护着他,未曾因此责怪于她,但人前人后,有多少流言蜚语,她自己的心里承担了多大的压力,只有她自己知道。

    杨玉环靠在李瑁地怀里,感慨道“秋郎终于有后,玉环也算是对秋郎,对阿娘有个交代了。”

    李瑁拉过杨玉环的手,放在自己的掌中温柔地摩挲:“玉环腹中所怀乃是为夫的嫡长子,待到孩儿出生,为夫便上表父皇,奏请封他为寿王世子,将来继承为夫的王爵。”

    李瑁志在帝位,说是确定世子,其实就是指定他的继承人,若是将来李瑁为帝,杨玉环腹中的孩儿便是太子,若是李瑁为王,杨玉环腹中的孩儿便是未来的寿王,李瑁直接把话说到了这个程度,足见李瑁对杨玉环的宠爱了。

    不过杨玉环听了李瑁的话,心里却稍稍有一丝担忧:“秋郎,若是玉环生的是女儿,你会不会失望?”

    杨玉环腹中所怀是李瑁的长子,杨玉环原以为李瑁自然是更希望是男孩,不过李瑁却连忙摇了摇头,由衷地笑道:“女孩更好,女孩比男孩贴心,玉环头胎生的若是女孩,想必定和玉环一样美丽可人,十多年后,也能叫整个长安城为之倾倒。”

    杨玉环仰头看着李瑁,听着李瑁说的话,心里仅剩的一丝丝担忧也被抛开。

    她和李瑁朝夕朝夕相处,同床共枕十年,她对李瑁地习惯举止再熟悉不过了,她透过李瑁地眼睛可以明确地确定,李瑁是真的不在乎她腹中孩子的男女,只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与疼爱。

    寿王李瑁和蜀中杨氏近年来风头极盛,随着太医回宫,寿王妃有孕的消息也如飓风般在大明宫和长安城各大权贵的府邸迅速传开。

    前后不过一个时辰的功夫,东宫、相府、各亲王府、还有与李瑁交好的一众官员,尽数派人送来了礼单。

    杨玉环府中的孩子尚未出世,就已经轰动了大半个长安城。

    又过了一会儿,终于李隆基和杨玉瑶也派来心腹内侍刘奉廷前来探视,刘奉廷奉着李隆基之命,带着许多珍贵的贡品药材便直入了寿王府的敏慎殿。

    刘奉廷指了指,身后的几个箱子躬身道:“奴婢刘奉廷奉陛下和贵妃娘娘之命拜见殿下,顺便给王妃带些补品。”

    刘奉廷也是常年跟在李隆基身旁服侍的内侍,虽远远比不得高力士那般得宠,在宫中却也很有些地位。

    李瑁将刘奉廷扶起,命人将箱子抬进了屋***手笑道:“王府之事,有劳公公专程走一趟了,待公公回宫后还请公公待本王谢过父皇和贵妃的美意。”

    刘奉廷回道:“奴婢此番出宫出了向寿王府中送补品,其实还奉了陛下之命传殿下入宫议事,殿下若要谢恩,大可亲自向陛下和贵妃娘娘说。”

    “公公可知父皇诏本王入宫所为何事?”此时并非朝议之时,李隆基突然传诏却是有些奇怪,李瑁不动声色地往刘奉廷的手中塞了一枚价值不菲的古玉,小声地问道。

    刘奉廷摸了摸手中玉质极佳的古玉,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看了看四周,压低了声音对李瑁道:“一个时辰前,陛下在宫中收到陇右的急报,龙颜大怒,陛下此刻诏殿下入宫兴许是和陇右战事有关。”

第122章 军情() 
与陇右战事有关?

    李瑁听着刘奉廷的话,心里已经有了思量,能叫李隆基龙颜大怒的,想必是陇右战局不利了。

    果然还是被章仇兼琼猜到了,皇甫惟明的动机已经被吐蕃察觉,吐蕃早有防备,陇右军怕是吃了败仗。

    李隆基相诏,李瑁不敢有丝毫耽搁,他跟身旁伺候的紫竹交代了一声,便跟着刘奉廷去往了大明宫。

    陇右战局吃紧,李隆基传诏的自然不止李瑁一人,李瑁刚过紫宸门便遇到了同样被传诏的右相李林甫。

    李林甫脸上带着他标志性的笑容,如沐春风般走到李瑁地身旁问道:“殿下此番也是奉皇命前来。”

    李瑁点头回道:“那是自然,想必李相也是如此了。”

    李林甫看了看四周,压低了声音对李瑁道:“此番陇右战局吃紧,皇甫惟明难辞其咎,这可是一个难得的良机,难道殿下不想做些什么吗?”

    李林甫口蜜腹剑,李瑁与他虽然眼下利益一致,但也不敢和他交底。

    李瑁心照不宣地笑了笑,拱手道:“本王在朝中根基尚浅,恐怕难有作为,只要李相开口,本王定附骥尾。”

    李林甫本就不指望李瑁会对他据实相告,不过李瑁既然讲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倒也是足够了。

    此次李隆基传诏的除了李瑁和李林甫,还有太子李亨、庆王李琮、左相李适之还有兵部和户部的一应官员。

    紫宸殿中,李隆基重重拍了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