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安风-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传为笑柄。

    不过这萧炅虽然才能有限,却对李林甫忠心地很,和御史中丞杨慎矜同为李林甫麾下两大战将。

    至于这礼部尚书姚奕则是一个老好人,性格软弱,一向为李林甫之命马首是瞻,推荐他为左相的目的不过是和牛仙客一样,成为李林甫的傀儡罢了。

    李隆基看了眼殿下的众城问道:“姚尚书为官多载,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众卿以为如何?”

    李林甫见李隆基对姚奕并未提出异议,当即面露喜色,以为萧炅的提议李隆基颇为满意。不过他的死对头李亨又岂会让李林甫如愿?

    李林甫把持朝政十数年,左右二相均在他的手中,如今难得牛仙客病逝,左相出缺,正是太子党发展实力的最好时机。李亨不动声色地摆了摆手,京兆尹韩朝宗随即出列。

    韩朝宗乃是京兆门阀韩家子弟,文采斐然,又以喜欢提拔后进而闻名于世,时人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由此可见其名声之盛。

    韩朝宗拂衣出列,躬身对堂上的唐玄宗道:“回禀陛下,礼部尚书姚奕资历虽老,经验虽丰,但其太过老成,于礼部尚书一任上也少有建树,恐怕难当左相大任。”

    姚奕确实不是一个能拿注意的人,最擅长的就是和稀泥,担任礼部尚书尚可,但作为左相确实不是什么合适的人选。

    更何况眼下朝堂中李林甫势力正盛,朝中超过八成的势力都是他的人。李隆基正要行制衡之策,借李亨和李瑁等几位皇子削减李林甫的势力,挑动他们相互斗争,自然也不想看到左相落入李林甫一党的手中。

    李隆基听了韩朝宗的话,想了想,问道:“那韩爱卿可有合适的人选?”

第66章 加封() 
韩朝宗脱出而出地回道:“臣以为刑部尚书李适之在公克勤,嘉贞近名,朝野内外赞誉颇多,可为左相。”

    李适之乃太宗皇帝废太子李承乾的亲孙,和李林甫一样同为李唐宗室,颇有才干,在刑部尚书任上却是做了不少事情。

    李隆基有心挑拨李林甫和李亨相斗,乐得看见亲近太子的李适之担任左相。于是点了点头回道:“李爱卿治政宽和,功绩颇多,确实堪为左相,众卿以为如何?”

    李隆基表面上是询问众人的意见,实际上心里已经否决了姚奕,认可了李适之。李林甫何等机警,最擅长的就是顺风使舵,纵然他心里再不愿也不会公然和李隆基唱反调。而李琮的庆王党中又没有拿得出手的合适人选,没有必要为此惹了皇帝不快,于是也闭嘴不言,算是同意了下来。

    李隆基见殿中一片沉静,于是宣布道:“既然众卿并无异议,那左相一职便由李爱卿担任,即日起李爱卿卸去刑部尚书之职,任职左相兼兵部尚书。门下省即刻起诏。”

    “臣李适之谢陛下隆恩。”新任左相李适之大步走了出来,躬身跪拜,激动地回道。刑部尚书和左相看似只有一步之遥,但实际上却如隔天堑,跨过了这一步,从此他李适之也是大唐朝堂中最顶尖的大人物了。

    而与李适之同样高兴的还有太子李亨,李适之虽然不是太子党人,但他和李亨、韦坚、皇甫惟明等太子党人关系极好,有了李适之担任左相,他在朝堂中势力的发展也就方便了许多。

    左相之位已定,此次朝议中最大的利益已经被太子党分得,其次的便就是李适之留下的官位,刑部尚书一职了。

    刑部尚书乃刑部主官,掌管整个大唐的刑狱诉讼,权力极大,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其中又以在朝中势力相对单薄的李琮为最。

    左相一职庆王李琮手中没有拿得出手的人物,故而没有相争,但对于刑部尚书之位李琮却是志在必得的。

    李林甫官拜右相,兼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又都是他的党羽,兵部尚书方才又给了与太子李亨一向交好的李适之,工部陈希烈虽然各不相帮,但却是一株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可以说,朝廷六部之中没有一处是李琮的势力范围,所以李琮对于李适之升任后留下的刑部尚书之位已是垂涎已久。

    大理寺卿裴敦复为官近二十载,熟悉刑诉,又与李琮走地很近,自然就成了李琮最为中意的刑部尚书人选,为此,李琮还送出了许多珍贵古玩,希望高力士在李隆基的面前多多美言。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李琮还没来得及展开他的布置,一封自剑南而来的战报便打乱了他的步子。

    “启禀陛下,自剑南来的急报,请陛下御览。”一个身着朱袍的御前太监跪倒在地,恭敬地呈上了一封插着三根羽毛的急件。

    信上插羽名之羽檄,自古有之。随着羽毛数量的不同,紧急的程度也不同,三根羽毛便是最高级别的了。

    高力士见了这封信件,连忙走下丹犀,从御前太监手中接了过来,奉到了李隆基的手边。

    李瑁出征已经两月,此时传来急件无非两种情况,要么是唐军战胜,李瑁派人前来报捷;要么是战事不利,李瑁上书请援。此次李隆基派遣李瑁督军,对于李瑁的看重已经不言而喻,所以这信件中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对以后的朝堂产生极大的影响。

    只是不知怎的,李琮看着李隆基手中的信件心里却咯噔地跳了一下,感觉莫名的慌张。

    李隆基从高力士手中接过信件,立刻拆开了信件,快速地阅览了起来。

    “父皇恭安,儿臣李瑁谨奏:蒙父皇信任,授儿臣剑南节度使之职,总督剑南军政。自两月前,儿臣奉命远征,儿臣自知愚钝,恐负父皇重托,夙兴夜寐,不敢轻矣。。。。。。”

    李隆基逐字逐句地看着,起初表情还算寻常,但随着慢慢看到了后面,看到李瑁轻骑绕后,火烧军粮,在看到击退莽布支,重夺安戎城,脸上的笑意越发地浓重了。

    “我儿壮哉,一身是胆,亲率两百精骑火烧吐蕃军粮,一举击溃吐蕃二十万大军,重夺安戎城,真乃我李家麒麟儿。”李隆基手中扬着书信,志得意满地对众位朝臣笑道。

    李隆基之言一出,朝堂中立刻炸开了锅。

    以少胜多不说,还亲自率军烧了吐蕃的粮草,一举击溃吐蕃二十万大军,收复了丢失近百年的安戎城,单论战绩而言,这已经是近年来大唐外战的最好成绩了。有儿如此,也难怪李隆基会这般得意了。

    方才还志得意满的李亨脸上顿时憋得一片赤红。他才是太子,才是最应该继承李隆基帝位的人,李隆基在众臣面前这般夸耀李瑁,李亨的心里脸上如何能过地去?

    不过此时,无论和李瑁关系如何,心里是愿意不愿意,众人都出言恭贺了起来:“陛下圣明,寿王勇武,吐蕃蛮夷之国也敢捋我大唐虎威,实乃自取灭亡。”

    李隆基一向最重边功,此次李瑁地胜利着实为他大大长了脸,李隆基将信件交于高力士之手,吩咐道:“为记我朝大胜,即可改安戎城为平戎城。大将军,将此捷报交于众臣之手,相互传阅。”

    “诺。”高力士接过信件,走下了丹犀。

    信件在众臣手中传阅,众人心里心思不一,其中最为激动的就要数卫尉卿杨洄了。

    卫尉卿掌管卫尉寺,乃九卿之一,主掌大唐军器仪仗、甲胄兵械,权责颇大。不过这杨洄除了卫尉卿一职外,还有一个更加引人注目的身份:武惠妃之女,咸宜公主李淑的驸马。

    杨洄因为咸宜公主的原因,一直在为武惠妃还有李瑁效力,早些年间还未武惠妃设计陷害了前太子李瑛等人。

    可以说,杨洄算得上是根正苗红的寿王党了。

    待到众人传阅完毕,杨洄即刻出列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寿王击退吐蕃,收复安戎,扬我大唐国威,理当重赏。”

    李隆基本就有心培养李瑁制衡李亨,杨洄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李隆基点了点头,高声道:“寿王率剑南上下大败吐蕃,于国有功,传朕旨意:授寿王上柱国之衔,封为左武卫大将军,加封地三千户,照领剑南节度使之职,赏银万两;封章仇兼琼刑部尚书,加殿中监,赐金鱼袋,赏锦缎一千匹;封马璘左武卫将军,加正四品宣威将军衔,协助寿王治理左武卫军务;封武彦平秦州都督,加正五品宁远将军,掌秦州军事;有番将翟都局弃暗投明,降我大唐,协寿王火烧军粮,封归义侯,食邑三百户。其余一应人等册封均按寿王之意照准。”

    捷报入京,庆王原本志在必得刑部尚书也旁落他人,落到了章仇兼琼的手中。

    听着李隆基的旨意,李琮的眼中满是厚重的阴翳,写满了不甘。

第67章 美人恩重() 
剑南大捷的消息方才传到李隆基手中,还没来得及在长安散开,皇宫内外知道这个消息的人还不是很多。

    太极宫,熏风殿,梅苑。

    时值七月,早已不是梅花盛开的时节,偌大的梅苑中空荡荡的一片,不见梅香,也没有丝毫其他宫殿五彩缤纷的颜色,冷冷清清的一片,宛如恬静的世外桃源。

    自打江采萍在曲江春宴和李瑁匆匆一别后,搬到梅苑已经有小半年了。

    半年来,太华公主一直向对待姐姐般对待江采萍,非但给她准备了单独的别院,还给她安排了几个随身服侍的宫女,终日读书练琴,习舞作诗,不必烦心其他的事情,条件比起她在家中还要优渥上几分。

    不过她的生活虽然过得闲适,心里却并不开心。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一个从她生命中一闪而过,却无论如何都磨灭不去的男人——寿王李瑁。

    自打小半年前,李瑁见她在将他送到这里后就极少出现在她的面前,唯一的一次见面还李瑁出征在即,专程入宫告别太华公主的时候。

    这些天来,江采萍细细想了许久,却始终捉摸不透李瑁的心思,想不清他对自己是否有意。

    若是无意,他为何偏偏在万千宫女中这般照拂、袒护自己,将自己送到小妹之处,还许下一观惊鸿的承诺?可若是有意,为何他帮了自己后就将自己置于此地,不闻不问,兀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仿佛早已忘却了江采萍这个人一般?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江采萍从来自诩清高,性情孤僻如梅,少有男子能入得他的芳眼。可偏偏在李瑁面前,她却能露出小女子的姿态,卑微地像是一掬待君采撷的江萍。而李瑁却是一副触之即退,惊起一阵涟漪,随后视而未见的模样。

    前世因果,缘来缘去,江采萍怕是说不清了。她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抄诵道家经典,为李瑁祈福,希望他能得胜还朝。

    梅苑的小室中,两个月的时间,江采萍抄写的道家经典已经堆了厚厚的一摞,满室墨香,望去尽是字迹清秀的蝇头小楷,很是好看。

    刚刚抄完一篇,江采萍手腕发酸,放下手中的湖笔,轻轻揉了揉,长长地舒了口气。

    “蹬、蹬、蹬。”一串儿脚步声自屋外响起,太华公主李婉穿着一身碎花百蝶裙快步走了进来。

    “采萍姐姐,你又在为阿兄抄写道经吗?”太华公主看着书案上写满字的纸张,问道。

    江采萍忙摇了摇头,否认道:“奴婢不过闲来无事,抄写道经打发时间罢了。”

    李瑁是堂堂寿王,而江采萍只是一介寻常的宫女,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