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安风-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府诸官中,除了正三品的亲王傅,便属手握王府实权的亲王长史最为尊贵了。不过亲王傅乃是亲王老师,有传道授业之责,就连王爷自己也无权指派,只有皇帝才可以钦定。

    所以说,长史一职已经是李瑁能付出的最高代价了。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

    李泌虽然年未及冠,与李瑁相交也不过寥寥数面,可李瑁却敢将这等高位交托于他,这等信任已非简单的知遇二字所能涵盖的了。

    李泌性情纵然淡泊,心中也难免有些感动。

    不过也仅仅是感动而已,李泌绝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随便压给一个寻常的皇子。

    李泌看着李瑁目光灼灼的样子,问道:“殿下欲揽长源,长源却还未知殿下之志?”

    李泌的话,也让李瑁自己陷入了思索。

    他的志向吗?

    他魂穿千年,来到这盛世大唐为的是什么?

    是为了眼前的荣华富贵,王爵厚禄?还是为了府中娇妻美人,软玉温香?

    不知怎么的,他忽然想起了今日来时,在途中所见到的春耕一幕。

    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中仓有余粮,柜有余衣。

    时值开元二十六年,正是国力全盛之时,正是大唐王朝最为繁荣昌盛之时。

    李瑁多么希望这一幕能够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但繁华如烟,烟云易散,李瑁扪心自问,重重危机之下,这一曲盛世长歌又能唱到几时?

    再过十八年,待到安史乱来,狼烟北起,神州沦陷,无数的大唐子民都将失去他们的生命,背离他们的家园。刚刚还在草地上玩耍的孩童,兴许就是将来战乱中,长安城下裸露的累累白骨。

    接下来,便是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各藩镇间连年征战,群雄逐鹿,致使东西两京几成废墟,中原大地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待过国力空虚之时,胡骑南下,吐蕃入关,敌人手中的马刀将无情地收割着汉人子弟生命,如待草芥,百姓生存的尊严将被一点点地践踏。

    安史之后,盛世难存!

    那他的志向是什么?又该是什么呢?

    人来了,总该做点什么吧?哪怕是不自量力,哪怕是螳臂当车。李瑁在心中这样对自己说着。

    “愿怀君王志,荡尽海波平。”

    李瑁双目坚定如山地注视着李泌,锐气毕露。

    李泌抬头,看着李瑁烈火般炽热的双眸,心中震动。

    坊间传闻,十八皇子李瑁性情文懦,柔茹寡断,论及英果尚不如其母。

    可李泌亲眼近日所见,怎么竟与传闻截然相反?

    这是一个懦弱之人该有的眼神吗?

    绝不是!

    李泌的心中不自觉地想起了一句话: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这说的可不正是他?

第18章 揽东风() 
李泌压制着心中的震动,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淡然,故意问道:“如今天下靖平,四海安宁,百姓安居乐业,殿下何来荡尽海波平一语呢?”

    李瑁转过身去,重重拍了拍小楼上陈旧的扶栏,感叹道:“以公子之才,难道看不出这盛世之下所掩藏的风波吗?”

    “李泌不知,还请殿下试言之。”李泌心怀顾虑,始终未能交底。

    如今大唐的弊病已显露于外,以李泌的才智,李瑁不相信他什么都看不出来。李瑁见李泌对自己始终心怀疏远,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

    既然你执意装疯卖傻,那本王便叫你振聋发聩,看你还坐不坐得住。李瑁在心中暗暗想到。

    “在本王看来,盛世之下,其患有三:其一,父皇为求边功,大肆任用胡将,设立军镇,封十节度使。各节度使手握重兵,尾大不掉,若父皇尚在,或许可以弹压,可待父皇万年之后,新君当真可以节制这群骄兵悍将吗?

    其二:地方豪强林立,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着无立锥之地,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寄人篱下。大唐赖以稳定的府兵制已从根子上被破坏。包括关中在内的全国州府,兵员严重不足,十存二三。连各大军镇的一半都不到,支强于干,早晚必成大祸。

    其三:右相李林甫口蜜腹剑,驱逐闲相九龄公。为饱权欲,在朝中大肆安插亲信,广植羽翼,任人唯亲不唯闲,以致吏治糜烂不堪,朝中众臣均无人敢言,朝政俨然成了他的一言堂,如此下去,天下必乱。

    有如此三患,难道长源公子还觉得天下靖平,长治久安吗?”

    此时的杨家还未崛起,尚无外戚之患,所以李瑁没有提及。

    李瑁的话是站在已知者的角度诉说的,其中一字一句如绽春雷,每一个字都在李泌心中掀起轩然大波。

    李瑁所说的大唐三患,直指边军,田政,吏治三大祸患,每一个字都血淋淋地直切要点,直指要害,竟与李泌内心里的想法简直不谋而合。

    可政见相同归政见相同,方才李瑁所言多有大不敬之语,甚至是对皇帝的指摘,哪怕是透出一句话,都足以让他罪人无数,为千夫所指。

    这些要命的话他为什么要和自己说呢?他听了李瑁这些话,还能全身而退吗?表面风轻云淡的李泌是真的后悔来到这里了。

    “如今储君已定,殿下以亲王之位尚能这般关心朝政,李泌深感佩服。”李泌拱了拱手,不咸不淡地对李瑁笑着说了一句,试图将自己摘出来。

    可李泌自己不知,李泌虽然如今声名未显,但他的才干,李瑁比谁都清楚,李泌其人,李瑁可谓志在必得。

    李瑁见李泌始终是这幅不远不近的模样,心中已经有些着急。

    李瑁暗自思虑了片刻,决定将意图直接挑明。

    “长源公子以为以太子之才能稳固我大唐江山吗?”李瑁直截了当地问道。

    李泌面色微微一震,回道:“太子殿下颇有才干,乃皇上钦定的储君,自然需担起稳固大唐的江山的重任。”

    李瑁摇了摇头,似乎对李泌的话并不赞同:“需要担当和能够担当是两回事。将来祸患若起,当需一强势之主以重手法清除沉珂弊病,方能挽大唐于水火。可太子优柔多疑,色厉内荏,不过中人之资,若逢盛世,尚可为之,可若是面对内外交困之局,恐怕难有作为吧。”

    李亨是大唐储君,李瑁说这些话其实已经有些过了,但为了得到李泌,他不得不冒这个险,哪怕是僭越。

    李泌少年时曾与太子李亨相识,他很清楚,李瑁对太子的评价并无歪曲。

    听的李瑁的话已经露骨到了到了这个份上,李泌知道,他再也无法淡定地顾左言他了。

    认或不认,当有一断。

    李泌看着李瑁,试探着问道:“寿王殿下的三患之见李泌佩服,然弊病已知,不知殿下又有何良策呢?”

    李泌此时的话,已经有些考较的意思了。

    李瑁稍稍思虑了片刻,便回道:“良策无他,唯有对症下药。其策有三:一。抑藩镇,兴府兵;二。丈田亩,清户数;三。整吏治,重科举。以上三策,公子以为如何?”

    李瑁的话,一字一句如激流般冲击着李泌的内心。这时他终于知道,原来心中有此想法的并不止他一人。

    “殿下,这是你自己的意思吗?”这一次,李泌看向李瑁的眼神已经有所不同了。

    李瑁点了点头,回道:“如今的大唐看似繁华,实则内里已经逐渐糜烂,本王虽欲一扫百年沉珂,再续盛世。然此事干系重大,非登九五之尊不能为之,前路坎坷,一人难行,还请公子助我!”

    说着,李瑁拱手躬身,一拜到底。

    李瑁贵为亲王,对于一个并无功名的士子,可谓礼遇已极,而李泌的内心也开始意动。

    原先李泌见李瑁为了王妃甘犯圣怒,只当他是一个重情之人,没想到他竟还有这样的野心和见识。

    太子虽好,名分虽正,但李亨却生性凉薄,过于老成,眼界和魄力有限地很,身后的各方势力也是错综复杂,多有瓜葛,去他那边不过锦上添花,反倒落了谋士的下成。

    反观锐意进取的李瑁,他的背景就简单了许多,政见和性情也与自己极为相投,于他而言未尝不是明主。

    李泌本就有救世之心,既遇到同道之人,又是这般礼遇,李泌心中思虑了许久,终于决定不再拘泥。

    “殿下不以臣愚钝,以国士相待,臣自当附殿下尾骥,助殿下共谋大志。”李泌手执臣礼,朝着李瑁郑重的拜了下去。

    李瑁见李泌终于同意投入自己麾下,心中大悦。

    李瑁扶着李泌的肩膀,喜道:“有长源相助,本王如得高祖子房。本王这就下令,拜长源为长史。”

    “殿下不可。”李泌连忙摆手回绝。

    “这是为何?”李瑁不解地问道。

    李泌回道:“前些日子,殿下拒送王妃入宫,已经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此时殿下不宜再有动作。臣出自赵郡李家,若此刻被拜为长史,难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赵郡李家是当世有数的世家门阀,而李泌正事赵郡李家的旁系子弟,此刻若是将李泌引入王府的确会引来许多非议。

    李瑁赞同地点了点头,回道:“长源之言有理,那寿王府的长史之位便先替长源留着。只是本王眼下又该如何自处,长源还请教我。”

    李泌长长地吸了口气,稍稍思虑了片刻。

    “皇上身体康健,春秋还长,殿下不必急于一时。如今一动不如一静,殿下要做的便是蛰伏府内,静待良机。右相李林甫与太子一向不合,太子甫立,根基未稳,李林甫一定会对太子一党大力压制,朝堂之上波云诡谲,凶险异常,最近几年殿下只需要做一件事即可。”

    “什么事?”李瑁忙问道。

    “等。”李泌秀口微张,缓缓吐出一个字。

    “等?等什么?”李瑁接着问道。

    “等一个机会,一个破局的机会。如今朝堂之上阵营鲜明,储君和右相两强对立,殿下没有插手的机会,殿下只能从地方入手。”

    “如何从地方入手,还请长源明言。”听了李泌的话,李瑁原本昏暗的头脑似乎隐隐看到了一丝清晰的道路。

    “殿下需择一良机,外放方镇,经营地方进而影响朝堂。待到太子党与相党两败俱伤之时,便是殿下布局朝堂之日。届时李泌自当拜入王府,助殿下一展宏图。”李泌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双眼闪烁着与年龄不向符合的深沉与智慧。

    李泌不愧是将来辅佐四代君王的宰相,不过短短数语,便将李瑁眼下的局势和未来的安排布置地妥妥帖帖,听了李泌的一席话,李瑁顿时觉得心中豁然开朗,原本弥漫在心头的弥漫瞬间消散。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小楼之上,山风突来,吹拂着李瑁的衣袂飘飘而舞。

    李瑁仿佛停一只雄歭崖边的大鹏鸟,东风已得,将欲振翅而飞。

    帝王贤相,一段波澜壮阔的盛世传奇从这里开始书写。

第19章 李林甫() 
出了终南山石砭峪,一路北走,便看到了一条平坦的官道,宽达十余米,笔直地直通长安城明德门。

    时间刚过辰时,正是入城人流最盛的时候,宽阔的道路两旁,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回穿梭,如织锦绣。

    路边的树荫下,大大小小地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