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枭起传-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番话说得李永伯面皮红得紫涨,青筋暴起。他脾气暴躁,但人却没有傻到家,自然知道刘三奎这番话没说错,也越发认定这舅舅一心为自己考虑着想。居然硬生生绷住了脸,没有立时发作。

    见他终于有点长进,刘三奎满意地一笑,方道:“但你也不必气馁。你毕竟是李公嫡嫡亲的儿子,是李家大房上了族谱的长子正孙!李永仲再能干,失在了一个年纪上,他那个岳父,之前从未听说同你们家有过往来,我想多半是李公为李永仲找的靠山罢了,银子喂出来的,并不十分妨事!”

    李永伯争辩道:“他收了李永仲的钱,又有婚姻做名分,怎么不妨事了!?”

    刘三奎道:“你说这话倒很是,但你只知其一,”他竖起一根手指来,“这等丘八营官,最是喂不饱,李永仲现下要求着他,必然任他需索,李家哪怕是个金山也给他搬空了!你就正好”说到此处,他招手让李永伯俯身过来,侧身上前附耳低语数声。

    片刻之后,刘三奎直起身体,往外甥肩上一拍,很有些感慨地说:“你是我看着长大的,就算性格上爆了些,却是个实在的好孩子!李兄为着李永仲些许名声,选了个小娃娃,实为不智!”

    “老头子看小杂种千好万好,”李永伯哼了一声,显然对父亲临死前的决定怨念甚深,“想想看,老头子没死的前几年,我在他那里已经讨不到好了。前好些年,本来拨了三口井给我,没想到小杂种去井上看了一回,回来跟老头子说出卤不利,老头转眼就将井又夺了回去!”

    舅舅刘三奎没说话。外甥说的这个事他倒还有印象,但事情可全不像他说的那样。李永伯拿了井,先裁了挑水工的伙食,就煮些青菜萝卜,半点荤腥都没有,最后挑水工闹了起来,李齐让李永仲去平事,他先就每人十斤足秤的猪肉发下去!挑水工自此都说伯官儿吝啬,说仲官儿会为人!不过李永仲千好万好,可惜不是他的外甥,李永伯再不好,也是他姐姐肚皮里生出来的,这点亲疏远近,刘三奎心里自有算盘。

    并且刘三奎极隐蔽地瞥了还在指天骂地的外甥一眼,心下微微一笑,得多亏他这好外甥,好戏才刚开始,不能将底牌用尽啊。

    李永伯咒天骂地地泻了通火,到底痛快不少,又兼他舅舅给他出了个实在的主意,脸上终于挂上了几分笑意。他见天色渐晚,一定要舅舅在他这里用过晚饭,又叫了老婆孩子出来拜见长辈,又男女分坐两桌,酒酣耳热之际,倒是有几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味道。

    天色近晚又下起了雨,阴冷刻骨,王焕之将外袍裹得更紧了一些,却依旧无法抵抗由外透里的寒气。他是忙惯的人,并不爱坐轿子,成年累月都是一匹健壮的滇马代步。但今晚,盐师爷忽然起了疲意,一时间竟是连手指都动弹不得。

    李永仲同他说的那些胆大包天的话王焕之并不像他看起来那样不在意,或者说,他其实对年轻的东家有着非同一般的信任,这也许源于数年间李永仲的为人行事,也源于王焕之自己的看法。

    天下的确开始到了喧闹的时候。天启二年时席卷大半个西南的奢安之乱平定未久,而更远一些的播州之役也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纵然辽东离这川东之地太远,但一日比一日更重的赋税和徭役,一日比一日更难走的商路,王焕之打了个寒颤,实在不敢再想下去。

    但无论如何,日子总要过下去罢?王焕之安慰自己,辽东也好,土司也好,哪怕陕西,这些都不过疥彙玻庑矶嗄辏竺髂睦锊怀鲂┞易樱渴σ鋈痪途醯们崴善鹄矗路鹕砩弦才土诵

    他轻轻一夹马肚,走快了些。天已是黑透了,王焕之的跟班打起了灯笼,于是这漫漫长路,暗夜幽暗之时,就见一点灯光领着一行人,在黑夜的道路中迤逦而去了。

第十章 在萧墙之内() 
夜色渐深。

    李永仲拿剪刀剪了烛芯,爆出好大一个灯花来。四百年一朝穿越,最头痛的吃穿住行,尤其这个年代可没有电灯供他使用,为免日后做个睁眼瞎,他房间里一向用牛油大烛,恨不得连床底都灯火通明,为此李永伯没少在背后嘲笑他不愧是个穷酸秀才家娘子生的土包子,不识货。

    和王焕之说的那些并不是李永仲一时冲动,而是他深思熟虑好些日子之后这才告诉了现在算是自己心腹的师爷。李永仲也不指望这一时半会儿的王焕之就能扭过头和自己一条心,但眼下生意上的一些事,必得做起来了。

    他手中捏了一卷书,眼睛一行一行地将文字扫过去,心思却早已不在这上头。穿越之后,李永仲最恨自己对于明末这段历史所知不多,最清楚的就是闯王进城,大明血胤社稷断绝,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入关,可惜那是十六年之后的事情,他也并不在北京城,而是在川东小镇富顺。

    十六年之后的事到底太远,现在对于李永仲来说,近在眼前的陕西民乱比十六年后的是是非非更值得重视。他从七岁上开始跟着王焕之跑盐井,至今泡在盐井里的时间已近十年,李永仲不说对各地盐产了如指掌,也是称得上是心中有数。陕西有定边盐池,供着大半个陕西食盐,但今时不同往日,陕西民乱,断盐一日近在眼前,先时川盐已在陕南站稳脚跟,如今正是川盐入陕的好时机!

    但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李永仲还得再生思量。如今李家名下大大小小十余口盐井,新井却不过六口,原有老井日渐枯竭,新井虽然出卤极多,但毕竟数目少,一时还填不上老井的窟窿。

    富顺现下有六家盐商,李家虽然位执牛耳,但其他几家也并不是能够轻视的对象。李永仲并不认为自己能发现陕西的机遇其他人就不能,尤其张家——年轻人的眼神沉了沉,嘴唇也略抿一抿——张家家主是李家姻亲刘三奎的连襟,若说这两家能老老实实的,李永仲宁可认为他哥李永伯忽然就成了四里八乡里的大善人。

    往日里张家人见了他即使谈不上讨好,总归也是陪着小心,前些天在路上遇到张家的三少爷,那小子假惺惺地说要去叙州书院以后少见。当时只觉得那小混蛋着实可厌,但现在么李永仲眯起眼睛,他想起梧桐似乎说过刘家舅舅过来看他的好外甥来了?

    哼哼。张家,刘家。

    六口新井每日出盐数量在总数里已经过半,老井花费要比新井多上三成,出卤却不及新井。李永仲咂了一口茶,这才发现茶水已冷。这个时节上喝冷茶胃里实在难受,他想了想,咳嗽了一声。

    梧桐悄无声息地撩开门帘进来。他是李永仲一手带大的小厮,“与之同长”,教他读书习字,说是跟班仆役,但李永仲是把他视作心腹伴读来看的,最是忠心不二。他规矩教得好,读书也使得,又跟街上镖局的师傅们死缠烂打学上几招,实在是个顶顶有用的人。

    他走进来,一眼就落在李永仲手边半满的茶碗里来。不慎赞同地摇摇头,他走过去收拾了茶碗,低声道:“仲官儿,喝冷茶凉胃。”

    李永仲笑笑,道:“没什么。倒是你过来,我有事同你说。”

    梧桐正了脸色,垂手听训。

    “张家”李永仲沉吟半刻,方道:“前些天我碰见张家三少爷,他说要去叙州念书,你同师爷讲一声,给张家送份礼去,探探张家的风声。”

    “是。”

    “开井的师傅要找好——还是同以前找陈师傅?”

    “并不是。”梧桐口齿极伶俐,他条理分明地说:“陈师傅上了年纪,上月里又摔一跤伤了腿脚,如今是他大徒弟曹四在接活。不过他师父没受伤时年纪也大了,多是曹四在做。”

    “既如此,”李永仲道:“你明日去寻曹四,先将东西备上,就这几日便开井罢。”

    “是。”

    梧桐应了一声,他重新上了一壶热茶,又拎了一个茶巢子进来,方才关门出去了。

    前前后后想了想,李永仲认为暂时可以放心了。陈师傅是李家养了几十年的凿井匠,而梧桐说的曹四他也有印象,极沉稳寡言的一个人,手艺比起师傅是只好不坏的。这对师徒算是富顺场上技术最好的两个人,李家能发家也和有这么一对堪称点盐手的师徒关系匪浅。往日里富顺镇上其他盐商要开新井多得向李家打招呼,现在李齐去世,很有些人欺负李永仲年轻脸嫩。

    李家年轻的家主喝两口热茶,仿佛沉在胃里的冰块渐渐消融,血脉又活泛开了,将阴冷的感觉驱走,浑身舒坦了,他冷笑数声,心道若是安分守己倒不好收拾了,要的就是你不安分。

    富顺的清晨由城外圆觉寺的钟声开启。

    但在更早之前,盐井上的挑水工已经起身。挑水工,川话里叫挑水匠,大约是川人敬重,并不以为他们靠力气吃饭,便当不得一声匠的称呼。天色未亮,年轻者先去了牛棚,给犍牛饱饱地吃上一餐饭,然后赶至天车上系好缰绳,犍牛力气绵长,但一口井上,总得备三两头牛才得用。

    取**年生合围约三尺的楠竹,打通竹节,底部是牛皮做的阀子,可使卤水进入而不得出,提卤水出盐井,挑水匠打开牛皮阀子,卤水往大缸中一涌而出,挑水匠此时便用水桶提了到专门熬煮卤水的大锅处——并不烧柴用煤,而是用采卤时分离出来的气来烧,所以富顺盐成本较海盐为低。

    这是口三月前新碓成的井,天车高六丈,出卤尤其畅快,日产盐可得两千斤,尤其被李永仲看重,打井大功告成那天,他与井匠白银千两犒赏,又同对方说:“只管给我李家碓井,你碓一口,我给千两银!”

    李永仲去看了一回牛棚,几头牛被擦洗得干干净净;又进碓房看了一会儿,挑水工按部就班,煮豆浆的,打水的,一丝不乱;按照习惯,临走前同师爷王焕之去了厨房,见各处井井有条,揭起锅盖一看,内里是喷香的牛肉炖萝卜,蒸筒里虽然的是粗粮,但成色尚好,不见霉烂。

    他方才满意地点点头,向管事李沛一通夸奖:“你做得好!我先前把这口井交给你,还有人说怪话,说你没管过人,做不好,现在来看,什么都做到点子上,没让我失望!”

    同挑水工没有分别的一身深靛裋褐,只在脖上缠了张本白的手巾,李沛极沉稳地一笑,道:“仲官儿把新井交到我手上,也是把身家性命交过来了,这是信我这个人,更不要说我们还是没出五服的兄弟,我岂能不尽心力?”

    李沛是二房的庶子,比李永仲还大着几岁,日子却比他过得苦多了。他生母是二房老爷书房里伺候的婢女,某日老爷吃醉了酒,就生出李沛来。嫡母不是个能容人的肚量,李沛幼年过得凄惨,若不是李齐偶尔还会敲打二房几下,怕现在坟头上草都有一人高了。

    李永仲十二岁那年,李齐将几口老井分拨给两个儿子,李永伯自不待说,一月下来产盐不足过去八成,李永仲却从此入了李齐青眼,逐渐让他参与到盐井的管理中来。度其本心,大约是想给长子留个能干的兄弟,却没想到李永伯是扶不起来的膏粱,这才有李齐临死前的一番故事。

    三年前,李永仲从李家众多子弟当中独独挑了李沛一个跟他去贵州行盐。路上遇到山洪,李永仲险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