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年歌之五代-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高骈的炼丹选择在此时机就是一个态度,一种消极抵抗的借口罢了。

    就这样,当曹翊军一次次冲击失败后,坐困谷内的唐军开始绝望,其中包括曹翊,因为他最后终于发现,淮南军根本没有出动任何兵力,这是坐观自己在这里被黄巢歼灭啊。

    围困了五天五夜,曹翊军终于抵挡不住啦,配合着两侧弓箭手的凌空射箭,黄巢军开始向对谷内进行最后的攻击,当黄巢军拼死浴血杀到了谷内之时,石板上端坐着的将军站了起来,他就是曹翊,此番被高骈所骗误中黄巢计略,也算是自己太傻太单纯了。

    满身是血的曹翊看着这样眼盯着自己的黄巢军,自己的腿受伤,无法走远,而自己是这里最大的将官,曹翊看到了这帮人眼中的贪婪,自己的这个尸首恐怕值不少钱呐。

    “蹭楞”曹翊拔出了腰间配件,猛地向脖颈间一抹,顿时鲜血随之喷出,身体猛地倒塌下去,宁死也不会被俘,壮哉,曹翊!

    等了许久最终却是等到了儿子阵殁的消息,曹全晸有些难以接受,之前说好的约定呢,高骈你也太过分了。

    因为曹翊之前带走了几乎全部的精锐兵卒,所以此刻曹全晸手里只有与之相依的六千残兵,底牌不好,但还要继续玩下去,王命如山,曹全晸打起来精神,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在淮水一带巡防。

    而此刻,黄巢的军队人数还在迅速地扩张,等曹全晸再次见到黄巢时,其军队庞大无比,已经对外号称十五余万,黑压压的贼军站在对岸,压抑的气氛让官军有些喘不过气来。

    十五万对六千,这是一个多么悬殊的对比,然而曹全晸就是依靠这仅仅六千多的兵士们,竟然首次打退了嚣张至极的尚让队。

    秋风乍凉,黄巢亲自上马了,既然小弟不行,那就让我来会会你吧,曹全晸。

    淮水一线的水寨、要塞、箭楼在第一次尚让攻击时,已经全部化为灰烬,曹全晸无奈地退守到淮泗口上游,等待着朝廷的援军。

    然而朝廷的援军最终没有到达,曹全晸领着余众三千多人,被黄巢重重包围在城外寨子中,乱箭纷飞,曹全晸所部的官军用长刀、硬弓击退着黄巢军的层层冲杀,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曹全晟身边的兵士们越来越少了。

    “烧死他们,”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大家开始抱着夜柴、开始生火做饭。

    大火如同一个爆裂的火球,迅速无情地蔓延开来,城寨中的曹全晟被迫放弃了要塞,在大火中突围而出。

    曹全晸手中的剑已经卷起了钝刃,鲜血正顺着脸颊不停地滴着,曹全晸没有逃走。

    这个防线对朝廷太重要了,曹全晟决定最后发挥一下余热,重创黄巢军一下。

    风吹过,染血的泗水缓缓地流过,曹全晸与其残部借着夜色袭击了黄巢军营地,最终寡不敌众,死在了黄巢军的刀下。

    击溃了曹全晸之后,黄巢大军进入了中原地区,从这里起事时候还是被个各州县吊打的草军,如今自己带着大军回来,中原大地之上,还有谁是我的对手?

    黄巢在马上看着熟悉的山川水泽,大声地喊道“我回来了!”

    风吹过,无人回音。

    (本章完)

第134章 突袭东都() 
淮水防线崩溃了,噩耗让互相狐疑的中原藩镇们顿时懵了,窝内斗互相撕的时候倒是挺欢实,真正面对强敌时才发现如果不团结的话,在黄巢大军面前,自己就是个渣渣。

    黄巢军如同秋风卷叶般吸纳着所经州县里的青壮男丁,数量庞大的黄巢军如同黑压压的乌云般,碾压着州县郡邑,笼盖着村野山岗,远远望去令人胆寒。

    进入中原地区,黄巢并没有去主动攻击任何一个藩镇治所,其军队只是游离于藩镇之间,进行着征兵收粮、吃大户的活动,但他专门去看望了一下曹全晸先前所任天平军节度使的治所郓州,其现在的留后是曹全晸的侄子曹存实。

    天平军节度使一直是黄巢最中意的职业,天子钦赐,衣锦还乡那该是多么风光的事情,

    如今自己虽然挟百万雄狮,声威显赫,但黄巢内心还是有些不自在,这个天平军节度使有什么了不起的,得不到它,我还能把它砸烂吗?

    黄巢此番想拿天平军在中原藩镇中立威,一声令下,郓州城顿时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面对如此庞大的敌人,天平军留后曹存实倒是很有骨气,既然来了,那就打吧,而且其手下的将领也确实很猛,朱瑄和朱瑾两员大将领着众军在城头布防抵抗。

    一连三日,黄巢军竟然一点没沾便宜,望着城上那位如同杀神的大将朱瑾,黄巢沉默了。

    这几日虽然顿足在郓州城下,然而撒出去的眼线们却时刻地传递着各处的谍报,消息源源不断地向郓州汇集着。

    河东节度使郑从谠以本道兵授诸葛爽及代州刺史朱玫,使之南下增援东都,却被河中作乱的王重荣部阻碍。

    代北都统李琢调任为河阳节度使。

    兖州齐克让被朝廷严旨斥责一通,又被节镇的监军威逼着领军回到了邓、汝一带。

    要求勤王的旨令如同雪片般飞到了各个藩镇中,然而回应地却是寥寥,因为此刻中原藩镇的情势太复杂了。

    周岌上位不正,心存自卑和狐疑,不敢与朝廷走的太近,而徐州城内的支祥面对着左面周岌,南面的刘汉宏,根本不敢动作,生怕被这两位给阴了。

    天平军如今还被黄巢围着自顾不暇,泰宁军齐克让倒是听话,留下了镇内众军守家,领着几千人马前去勤王,毕竟朝廷委派了汝郑把截制置使的责任,旁边曹全晸也有光辉榜样在前,老齐觉得自己不能太无耻了,怎么说也得带些兵去意思意思吧。

    原本应该是中原最大的要塞,东都洛阳城,却因为前些日子诸葛爽的北上平定沙陀,其大部分守卫力量被抽调走了,如今还未能及时归还,因此东都此刻成了一个外壳看起来很硬,但内里很薄的空架子。

    而这个消息很快便被黄巢知道了,在郓州驻足数日,打的城头碎石一片,血染城墙,硬是没能攻进去半步,这让黄巢也收起了对中原藩镇的小觑之心,如果等自己稳扎稳打,一个个拿下了中原藩镇,那得等到何年何月才行?

    黄巢此刻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诱惑,那就是东都洛阳城此刻的防御根本不堪一击,外调的军队还未赶回,这是一个好机会!

    不能失去这个好机会,得到消息的黄巢果断地放弃了郓州,大军迅速掉头向西狂奔突进。为了防止沿途藩镇干扰,黄巢令人发布了很多传单。

    大体意思就是,你们大家都别怕,哥不是来找你们事的,我和皇帝不对付,领大军去长安跟他谈谈,你们大家该干嘛干嘛去,我不会攻击你们,当然你们也千万别冲动!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既然跟自己没太大关系,那么中原那几个藩镇们都选择了沉默和放任,与唐庭想象中层层抵抗相反,这些藩镇们就这样目送着黄巢军过境而走,什么事情都没做。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洛阳城,大唐的荣誉之都,自打女皇久住于此之后,历代的皇帝会都对繁华富盛的洛阳城流连驻足。

    此刻洛阳城留守刘允章正和幕僚属官们枯坐在府内,一筹莫展,众位官员也都是一脸愁容,默不作声。

    黄巢大军正在逼近洛阳城,洛阳斥候一日十奏,飞骑踏着城内的青石地面哒哒作响,敲击着每个洛阳人的心里。

    “朝廷方面怎么说?”刘允章望着副使问道。

    “朝廷现如今也没有多余的兵众调拨,只是要咱们再撑住几日,务必撑到诸葛大人的军队回归。”

    刘允章苦笑了,现下洛阳城内可调动的军队不过万人,而守卫诺大一个洛阳城,洛阳城虽大,但缺点也是太大了,大到了万人也不足以守护其周全,这些人对其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诸葛爽那边怎么样?”

    “河中情势未明,各处关隘道路还在戒严之中,孟津、蒲坂也都在严兵把守,跟北面联系不上,已经派人沿井陉北上绕道去了。”

    刘允章摇了摇头,长叹了口气,“齐克让那边又如何?”

    “齐克让还是不愿入城,怕被围住。”

    是啊,让别人进入一个根本守不住的城池,那跟忽悠人家去送死有什么区别呢?

    “报!”

    斥候再次入堂而报,“贼军已距洛阳十里!”

    “再探!”刘允章黯然地挥挥手道。

    “众位,洛阳城就是现下的状况,守恐怕是守不住了。”刘允章轻声说道。

    “以大唐的情势,恐怕长安也难。”

    “自安史暴乱以来,洛阳最大的灾难迫在眉睫,一念关乎生死,系之荣辱,众位可要参详好了。”行军司马拨弄着桌上的茶渍说道。

    “吾等举家尽在此地,倘若兵临城下,战事一起,玉石俱焚,恐难周全,为今之计,莫如降之。”洛阳令知道刘允章的想法,替他说了出来。

    刘允章咳嗽了声,“当然,有谁不愿意的,本官可以派人遣送出城,绝不加害!”

    有几个官员陆陆续续站了出去,剩下的官员们低头沉思着。

    夕阳斜下,府内的官员们散归,大家都心事憧憧地回到了各自的住所,夜色中东都的西门悄然打开,一批白日里站出来选择还京的官员们带着家眷踏入了茫茫的夜色之中。

    城头,刘允章孤身一人立在城头,他痛苦地看着这些离开的人们,眼中充满了羡慕之情,他何曾愿意投降,愿意舍却这一身的清白,然而洛阳这些百姓何罪?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刘允章只能通过投降,来换取黄巢对洛阳最低程度的暴虐。

    月色照着离开的人群,清冷的月光撒满了城头,倾泻在刘允章的身上,刘允章就这样静静地立着,泪流满面。

    (本章完)

第135章 入东都() 
长安城内,自打入了秋,呈送军报的驿马便络绎不绝地出入长安,人们看着这疾驰而去的驿马们,不禁产生了一丝不安,东面的局势到底怎么样了?

    城内人心惶惶,达官显贵们的消息自然比普通人们要快的多,东面日趋恶化的局势,使得一些富户和商贾们开始慢慢地想办法转移着家资,以防备黄巢军真的打进长安来。

    大明宫内,朝堂之上,年轻的唐帝有些沮丧,他哭丧着脸看着阶下的诸位大臣。

    卢携是指望不上了,自打上次风痹之后,卢携便处于一种半瘫痪的状态,平日里府内的政事一概由自己的长吏处理,自己则躺在院内的花架下懒懒地晒着太阳。

    剩下的两位宰相崔沆等人的意见是立即发关内诸镇及两神策军守潼关,死守天险,跟黄巢死磕到底。

    临近中午,延英殿内的诸人们一直没有商量出更好的办法,唐帝一想到黄巢即将临近长安,恐怕自己又要经历玄宗老路,他就一阵难过,毕竟皇帝西狩也不是什么好名声,而这个名声恐怕还会伴随恶心自己一辈子。

    观军容使田令孜看着泫然欲涕的唐帝,叹了口气,开口说道,“请选左右神策军弓弩手守潼关,臣自为都指挥制置把截使。”

    危机时刻,大多数的宦官都不由自主地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