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前卒-第1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发现已经无法将这颗钉子在短时间之内拔出之后,齐国只能暂时偃旗息鼓,在防范的同时,又开始了与明国的互相利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国精心算计,活生生地坑了当时实力天下第二的楚国,让楚国就此一蹶不振。

    此后,齐国陷入了与楚国的边境鏖战和帝国内部的纷争当中而不可自拔,大明却是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时机,在勤修内政的同时,一举灭掉了秦国,实力大大增加。随之与楚国结盟,在支援楚国抗齐的同时,以无孔不入的经济手段侵蚀着楚国,最终导至大明伐楚之时,楚国基本上毫无抵抗之力,只是在上京城周边发生了一些激烈的抵抗便最终宣告覆灭。

    至此,大明已经基本成长为了与齐国势均力敌的对手。

    十余年间,齐国虽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始终无法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大明,但他们的当权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对于大明的警惕之心却是从来没有降低过,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大量的商品交易,更多的是以走私的方式存在。

    但随着两国皇帝签定了和平协议之后,两国的经贸终于开始了正常化。当然,出于对明国的防范之心,齐国仅仅开放了两个州郡作为双方的交易场所,一个是常宁郡,另一个是潞州郡。

    大明对于楚国的经济侵蚀,对于在大齐所有有见识的官员,是一个警醒,也让他们认识到了覆灭一个国家,战争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曾经的强国大楚,在大明的经济侵略之下,整个国民经济脆弱不堪,当大明举起屠刀的时候,楚国便应声而倒。

    到现在为止,齐国仍然没有搞清楚明国的金融体系究意是怎么一回事。但他们却知道一点,必须严防死守,不允许明人在齐国踏入这一领域。一张轻飘飘的纸片,便能从大齐换走真金白银,换走一车车的实物,这在齐国的官员心里怎么也不踏实。

    大明的谈判官员们努力的结果,也只是让齐国答允了在常宁郡,潞州两地可以使用明国的纸币,踏出这两个区域,明国的纸币在大齐便一文不值,买不到任何的东西。而没有官方的许可和推广,大明的纸币在齐国广大百姓之间,自然也缺乏公信力,属于那种擦屁股都嫌硬的东西。

    不过大明也并不着急,对于他们来说,撬开了一条缝隙便已经足够。大明纸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以大明本身硬实力的增加,以及他的轻便易携带而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赢得他该有的地位。

    两国和平协议的签定,带来了两国边境交易的极大繁荣。

    大明的商品现在已经处在一个异常繁荣的阶段,国内的货物生产,正在慢慢地摆脱过去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而向作坊式过渡。商人们集中人手,集体生产,将货物的成本极大地降低,这使得在明国与齐国的交易之中,明国货物占有着极大的价格优势。

    商人逐利,齐国的商人很快便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从大明进取货物运到齐国内地销售,哪怕是加上运费,其价格还是比齐国国内要更低。而更低的价格,自然就具备了更强的生产力。更何况,这种集中式的生产,对于产品质量的把控要更有保证,质优,价廉,正在慢慢地成为明国货物的代名词。

    两国相互开放市场只不过一年时间,但明国的贸易优势正在慢慢地显现,从明国进入齐国的,大都是加工过后的成品,而从齐国进入明国的货物,则是最原汁原味的原材料。

    当齐国的官员们还在为商业的繁荣而发展而收获了更多的商税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发现,国内的一家一户的这种小农式作坊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慢慢地无人问津。农人们除了种田所得的收获之外,原本的一些额外的进项补益,正在逐渐地消失。齐国国库似乎在充盈,但国内最底层的百姓,日子过得并不比以前更好。虽然他们现在中的绝大部分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同样的,沉重的赋税以及徭役也同样地加诸在了他们的身上。

    在过去,依附于豪族的齐国佃户们,需要承担的赋税并不多,但当他们拥有了土地,成为了自耕农,赋税便随之而来。更重要的是,这些分给他们的田地并不是免费的,效仿明国土地政策的齐国,纵然规定了这些花费只需在未来的几年之内还清,但农民们想要还清这些款项并不容易。

    因为有一项,齐国人并没有学去,那就是明国彻底地免去了徭役,极大地降低了农民承担的税赋。

    而这一切,因为才刚刚露出萌芽,齐国的政策制定者,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明国正在利用齐国开放的这两个口岸,采用着另一种有别于侵伐楚国之时的经济手段。

    昌渚,过去这个曾经因为战争而变成荒芜之地的边境城市,正在因为明齐两国的贸易发生着天翻天覆的变化。

    大明的轨道车系统,终于从武陵延伸到了桃园郡,桃园郡轨道车站,一时之间成为了大明最为繁忙的车站,无数从大明内地生产出来的货物,通过轨道车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桃园郡城,然后再通过桃园郡城通往昌渚的水泥大道,转运到昌渚来。

    曾经一片废墟的昌渚县城,一年时间,便已经是高楼林立,聚居在这里的原住民极少,绝大部分都是从全国各地涌来的商人,他们在这里买地建设起一家家的商铺,一座座巨大的仓库,无数的货物将这些仓库填满,然后又在极短的时间里,被齐国商人们买走,腾空。一座座的酒楼,客栈应运而生,许多的齐国商人,要么在这里买下商铺落地生根,要么便长期租用客栈房间作为交易的根据地。

    大明的国立太平银行,私人昌隆银行,都在这里开设了分号,每天都能看到齐国商人们用马车拉着一车车的铜钱,或者是一箱箱的金银走进这两家银行,兑换成明国的纸币,然后去与明国商人交易。因为大明的商人不收这些铜银金银之物,只认大明纸币。

    当然,如果大明要向齐国商人采购货物,同样也需要从银行之中兑换出金银或者铜钱给付给对方,因为对方回到国内采购,大明纸币则是无法流通的。

    在这样的交易之中,齐国并没有做过统计,但大明的两大银行,却一直在默默地做着这些数据的收集,一进一出之间,齐人的这些硬通货,正在悄无声息的流入大明。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手段,两大银行还耍了一个小小的手段,那就是这些纸币和金银铜钱的进出之间,价格并不是一样的。用同样的铜钱和金银在大明银行兑换纸币,能够得到更多。比方说一两银子,在大明太平银行能兑换出一两零一钱的纸币,一两十钱,这零点一钱看起来不显眼,但如果数额足够大,便也是一笔相当大的收入。

    这个不起眼的小手段,立刻便摧生了另一门生意的产生,不少的齐国商人利用各种手段在齐国国内获得这些硬通货,然后在两大银行兑换成纸币,再拿这些纸币去购买明国的货物运回国内销售,里里外外都是钱,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私下里还在嘲笑着明人的愚笨。

    齐国商人很高兴,大明的两大银行也很高兴,因为他们正在执行的是大明帝国中央银行的另一项金融入侵计划,这个计划在长期执行之后,将会使得齐国国内的金银铜钱逐年减少,从而造成钱荒。

    在利用经济,金融这些手段摧毁另一个国家的经济民生,大明人在经过了楚国一役之后,现在已经是驾轻就熟了,更多的阴谋手段,正在大明中央银行那些公房之中,被专业的人才一个个的冥思苦想出来,然后被逐一运用到实际手段之中。

    货物倾销,金融掠夺,两项计划正在同步推进。

    而对这些还没有一个完整概念的齐国,现在尚懵然无知,当他们意识到问题的时候,这朵恶之花,只怕早就开出了绚烂的花朵。明国的这两项计划,无论哪一个成了气候,对于齐国的经济打击,

    

1695:酒楼() 
好运来酒楼,名字极俗气,但却不折不扣是现在的昌渚最大的也是生意最为兴隆的酒楼。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好运来酒楼在这里扎根最早,时机也抓得极准,短短的一年功夫,便从一个只有五六张小饭桌的小饭馆变成了如今三层高的大酒楼。

    酒楼老板孔连顺在当地也算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是本地人,在前越时期,孔家是昌渚有名的大地主,家财万贯,良田千倾,日子过得十分的轻松惬意。

    生活的剧变起于齐国与大明达成协议自桃园郡撤军之日始。当时用心恶毒的齐军在临走之时,正儿八经地实施了三光政策,能抢走的全都抢走,不能带走的全部烧光,不愿跟着走的直接杀光,使得桃园郡遭受大劫,时至今日,在人口上仍然没有恢复到前越时期的水平。

    孔连顺一家就是在那个时候被齐军裹协着一起到了常宁的。这些富户,能带走家中的浮财,但却无法带走土地。

    作为敌国俘民到了异国他乡,钱财可就不再是傍身之物而是灾祸之源了,即便当时的齐国为了稳定这些从前越掳掠来的人丁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却仍然架不住人的贪婪之心。

    所以孔家很快就败落了。相比于那些本来就很贫困的百姓总是能在绝望之中觅得一线生机,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不同,孔家人却是完全适应新的身份。人生的巨大转折很快让这个曾经的家族分崩离析。

    孔连顺在齐国苦捱了数年之后,终于与一些逃归的桃园郡人,逃回到了明国境内。只是过去光阴,皆成落花随水而去,今日之大明,再也不是孔连顺记忆之中的那个国度,孔家在昌渚县曾经拥有的一切,亦全部失去了。他连那些原本属于他家的土地也不可能拿回来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地契这些相应的凭证。

    在大明统一前越时期,但凡是和平归顺了大明的郡治,其治下的豪绅地主们,在土地改革的大环境之下,都是将自己的土地出售给了朝廷,然后拿着一笔钱去开始他们的新生活,绝大部分投身入了商海。但孔连顺却没有办法拿到这笔钱,因为不管是桃园郡还是昌渚的大明官员,都不认这笔帐。那时的桃园郡郡治,整个穷得冒烟,别说是实在没有钱,便是有钱,郡守贲宽也不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赎买孔氏的土地。大明军队进入桃园郡的时候,这里早就是一片荒芜,土地皆是无主之物。

    昌渚的大明县治按照规定给孔连顺分配了土地,房屋,牲畜,工具,不过这位曾经的大家少爷又何曾会种田呢?

    不过他倒也是有些胆识,直接找上了昌渚县令,要求将这些分配给他的东西折算成银钱,他不要地,只要钱。

    昌渚县令本来是不肯,因为在昌渚,土地多得是,但钱当真是缺,不过架不住这家伙一哭二闹三上吊,最终还是选择了息事宁人,给钱了事,说来也都是自家百姓,也的确是不会种地,将这些东西分给他,没的糟塌了。

    拿了钱的孔连顺,便在昌渚开了一家小饭馆。

    当时在昌渚,能吃得起饭馆的人并不多,最主要的就是一类人,大明的士兵。孔连顺虽然种地不行,但做生意的脑袋瓜子却是不缺的,针对驻守在昌渚的士兵大都来自沙阳郡等地的特点,专门聘请了一个会做沙阳菜的厨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