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状元-第1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来的人中,除了张懋、张鹤龄等几个常进宫的人外,还多了一张新面孔……驸马都尉崔元。

    崔元乃宪宗第二女永康公主的丈夫,也就是朱厚照的姑父。

    以前崔元在朝中名不见经传,别人也未将他这样一个驸马放在眼里,但随着新皇登基,崔元在参加完孝宗葬礼后,便居留京城,进入五军都督府担任前军都督府左都督,此番也获得进宫面圣的资格。

    虽然此时朝中由刘健和李东阳当政,但主要军权都在皇亲国戚手中,刘健就算擅权,也无法干涉军事,只是朝中拥有军权之人对刘健很尊重,都知道这位是弘治中兴的关键人物,在朝中没有人挑战刘健的权威。

    刘健跟军方一向相安无事,真正惦记刘健手中大权的是皇帝朱厚照。

    ……

    ……

    众大臣列定,由兵部右侍郎阎仲宇呈奏西北军情。

    朱厚照满心期待有大仗可以打,甚至已做好“御驾亲征”的准备,但得知西北只是鞑靼人零星扰边后,脸上不由满是失望。

    阎仲宇呈奏结束,朱厚照不善地问道:“说是西北鞑虏犯边,那到底出动了多少人马?几万人?几千人?还是就几百人?”

    因为西北奏报不尽不详,阎仲宇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刘大夏经验丰富,出列禀奏:“回陛下,从鞑靼人犯边的规模和强度计算,大约动用了三千人马!”

    朱厚照皱眉:“就三千人马,至于如此大惊小怪?西北那边怎么说的,要跟朝廷请援?他们也是豁上那张老脸了,就几千个鞑子,西北驻军可是几十万……”

    皇帝说的话非常难听,在场军队将领以及兵部官员听到后都面带羞惭之色,马文升出列道:

    “陛下,单以攻守论,鞑靼主攻,我朝主守,兵马分散于各城堡关隘,需要保证各地安稳,分摊下来每处驻守不过数十到数百人马,只有卫镇之所方有数千人马驻扎!鞑靼犯边一向是集中兵马攻打一处,如此以来总是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而我方调集人马却极为艰难,防守不易啊!”

    朱厚照问道:“边关没有烽火台吗?有烽火台的话,互相间传报一下,不就什么都清楚了?这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马文升摇头道:“回陛下,自大明开国以来,烽火台只是作为传讯预警之用,并无调兵之效。若鞑靼人只是以虚招攻打城塞,为调虎离山,恐致顾此失彼,因而防务之事既定,非有卫镇调兵手令,城塞驻兵一概不得离开城堡!”

    “这么麻烦啊!”

    朱厚照对兵家大事了解不多,被马文升如此科普,立即明白西北的事情没那么简单,大明在西北兵马虽多,但在几千里长的阵线上分散开来,一处地方的驻兵也就不多了,遇到鞑靼数千人马攻击,只有严防死守和疲于奔命的份儿。

    朱厚照对于边防之事无具体概念,想了想问道:“西北现在管兵者是谁?”

    在场大臣和勋贵不由面面相觑,皇帝连谁总制西北军务都不知道,这个问题让在场人非常尴尬。

    马文升之前已经出来科普一些事情,此时他直接道:“三边总制乃保国公!”

    弘治十六年冬,随着西北战火平息,三边总督刘大夏卸任回朝,而在此战中表现拙劣的朱晖莫名其妙重新执掌西北军务,就算身边有王琼等名臣打理,但因朱晖实在昏聩无能,以至于西北防务重筑迟迟未能奏效。

    之前亦思马因带兵犯边,因为亦思马因部只是想跟大明通商,因而在交战中并未使出全力,西北也就没捅出什么娄子,但随着蒙古汗部达延部犯边,出动兵马规模成倍增加,西北军务便呈现出弊端来。

    西北修了两年多长城,到现在都没完工,达延部一来,明军在城堡和关隘中龟缩不出,修到一半的长城便不管不顾了。

    朱厚照有些诧异:“就是那个老打败仗的保国公?他凭什么当上三边总督?表彰他败仗打得好吗?算了算了,我不想过问这中间有什么缘故,既然他管兵,让他出兵跟鞑子交战便是,这次西北边乱尚未到太严重的地步,朕不想过问!”

    之前朱厚照一心准备打一场大仗,这样他就能一展身手,结果现在才知道西北不过是小规模战事,不值一提,满腔的热情也就灰飞烟灭了。

    马文升不知道该怎么说,作为前任兵部尚书,他出来只是作为军事顾问接受皇帝质询,至于详细军策,需要兵部和内阁制定。

    刘健出列道:“陛下,西北之事切不可轻怠,如今三边已呈乱象,若不及时修补弊端,鞑靼内犯之势或不可免除!西北军务当为朝中重中之重!”

    朱厚照不耐烦地道:“西北年年打,长城年年修,随时都在花钱……朕当太子那会儿耳朵就听得快起茧子了,就不能消停两天吗?”

    刘健道:“狄夷不肯罢休,如之奈何?以草原生存之苦厄,不得不以内犯我大明为谋生之本,此为争夺利益之战,地方百姓民生最是着紧……”

    朱厚照道:“那以刘少傅之见,这次鞑子犯边,应用什么方式解决?总不会派几十万人马去草原荡平鞑子吧?朝廷似乎没那么多钱粮!”

    “这……”

    刘健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回答。

    李东阳出列道:“此正为群臣前来与陛下商议之目的!请陛下示下!”

    “你们问朕,朕问谁去?西北传警讯非一天两天,又不是说鞑子已经攻破延绥或者宣府,当初就算鞑子攻破这两处边关重镇又如何?就算打到京城之下又如何?还不是灰溜溜撤走了?现在说这些没什么鸟用!哦对了,保国公上奏朝廷的奏本是如何说的?”朱厚照问道。

    阎仲宇道:“回陛下,保国公无奏本呈上!”

    “靠!”

    朱厚照骂道,“身为三边总制,西北出了乱子,他竟然连个奏本都不上?这三边总制怎么当的?刘少傅,朕看来,这策略好定,将三边总制换个人便可!”

    朱厚照这话说出来,在场大多数大臣竟然在心中表示认同,纷纷在想:“还是陛下高明,说话做事一针见血!”

    刘健却赶紧道:“陛下,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请慎重行事!”

第1637章 比较() 
刘健为昏聩无能的朱晖说话,朱厚照觉得这是刘健有意扫他的面子,当即板起脸来:“既然刘少傅认为换帅不妥,那当以何种方式加强边备?是调拨粮草?还是增派人马?”

    刘健对于军事并不是很精通,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因为朱厚照跟首辅刘健之间又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在场大臣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表态。

    朱厚照一摆手:“既然商量不出个结果,那今日就到此为止吧。等回头你们商议好对策,再来见朕,否则朕说什么你们都说不妥……哼,那还来问朕的意见作何?”

    带着几分恼火,朱厚照站起身离开,在场大臣除了少数几人外,都做出恭送之状。

    随着皇帝离开,在场大臣自行散去。

    因为这次西北战事规模很小,并没有丢失城池,这种事情往年也都时常发生,刘健不是非要即刻做出方略,导致的结果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出了乾清宫,李东阳问刘健:“少傅大人,您认为陛下所提,更迭西北三边总制人选,有何不妥?”

    刘健板着脸道:“之前跟你说过,保国公的确不适合留在三边总制位子上,倒是王琼之前暂代三边时行事妥当……”

    李东阳一听好奇地问道:“那少傅大人之前为何要否决陛下之议?”

    刘健斜着看了李东阳一眼,不由摇头叹气……就算刘健不想承认自己是在针对朱厚照,但涉及具体政务时,每当朱厚照提出一个建议他便不自觉出言反对,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行事有欠公允,有意无意跟皇帝对上。

    最后刘健道:“西北之事暂且搁置,看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如何定夺,至于陛下那边……回头某自会与他说及!”

    言语间,刘健对朱厚照缺乏应有的尊重。

    李东阳暗自叹息,觉得刘健这么做不太合适,但他没多言,始终他跟刘健站在同一条阵线上,有些话说多了无益。

    ……

    ……

    刘大夏和马文升出宫时并肩而行,刘大夏道:“之前进宫时我与宾之曾谈及西北边事,知他与刘少傅曾商谈,以延绥巡抚王琼接替三边总制之位,却不知为何在朝堂上,刘少傅改口,不允更调之事!”

    马文升打量刘大夏一眼,问道:“时雍,你能不知为何?”

    刘大夏叹道:“刘少傅这样与陛下针锋相对,终归不妥。西北边事,我不想过多涉及,之前两次带兵西北都险些铩羽而归……其实,沈家郎入西北倒是最佳之选。只是西北苦寒之地,他怕是无从适应!”

    马文升笑了笑:“你所想倒是跟我一致,西北修筑长城以及边塞要隘,两年未能竟全功,三边公侯伯数十人,之前王琼无从管辖这些勋贵,政令不出城塞,只能让保国公接替,如今看来,保国公也是无能为力。其实下面将士最希望统制三边者……除了你刘时雍,怕只有沈溪了!”

    刘大夏好奇地问道:“那为何你不向朝廷举荐?”

    马文升道:“沈溪若赶赴西北履职,一去便是两三年之久,他如今在湖广和江西经营出色,之前平叛和抵御南蛮入侵,未耗费朝廷一两银子。刚有消息说他已开始练兵,分明是想在南方长久经营,如今新皇当政,让沈溪去西北,对他来说并非好事。”

    “经过前年之败,如今草原各部四分五裂,即便是达延汗部也无力侵入我山、陕腹地,功勋难以获取不说,又是苦寒之地,不比南方繁华……再者九边功勋贵胄多,以沈溪的性格在西北,怕是要得罪不少人……”

    刘大夏恍然道:“还是马尚书你想的明白!”

    马文升没好气地道:“何为明白?不过是不想沈溪一世英名一朝尽丧罢了,这事还没对于乔说……这几日于乔又躲在家中不肯出来,若是跟他谈及沈溪之事,怕是这老小儿还得跟你我犯犟!”

    刘大夏点头:“那稍后我去跟于乔说说,听听他的意思,若是可行,西北让沈家郎去是最佳选择。那里对沈家郎来说并不陌生,三边将士对他不会见外,以他的赫赫战功,三边将士心服口服,他履任或许有奇效!”

    马文升道:“那你去问问,若于乔同意,我找个机会在朝议时提及。王琼……始终缺乏战功,虽年长些,但做事没有沈溪沉稳……”

    ……

    ……

    谢迁躲在家里,说是病休,其实就是偷懒。

    今天他刚收到沈溪自南方送来的信函,沈溪在信上除了说要防备宫闱中的太监,再就是让他不要去争,大有让他安心当个闲散之人的意思。

    谢迁原本满心期待,看完之后骂骂咧咧:“这小子,在西南建立一点功劳,居然学会教训老夫了,也不看看是谁将他提拔起来的!何时轮到他对老夫指手画脚?”

    此时谢迁,有心将这封信跟他在朝中的盟友分享,就在他想出门去见见刘大夏和马文升时,得到传报,说是刘大夏的马车已在门前……没有谢迁的准允,刘大夏就算贵为兵部尚书,到了谢府门口也进不去。

    谢迁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