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好相公-第1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乌尔的运气真不错啊,竟然没有死,而且还找到老婆了。”

    “可惜啊,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啊、”

    马利二摇摇头,又道:“错了,其他人的命运也挺好,他们现在在西凉的日子都很不错,西凉王都给他们做了妥善的安排,能做苦力的就做苦力,不能做苦力的就做一些商人的向导,给人翻译,反正他们现在在西凉一日三餐不愁,而且有房子住,有地耕种,还有工作,真的挺不错的。”

    这个时候,那些黄金村的村民就傻眼了,这是怎么回事,本来他们还庆幸没有去西凉呢,结果他们没有去,反而继续过着苦日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而那些去了西凉的人,身体不如他们,反而过上好日子了,这可真是没天理了。

    “西凉现在还要人吗?”终于有人忍不住问了出来,如果去西凉可以过上好日子,他们也想去啊,没办法,在这里连老婆都娶不上,还不如去西凉呢。

    “听说如今的西凉很开放,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去了之后,都可以在西凉落户,只要在那里居住够三年,就可以成为唐人,当然,你不想当大唐的人也没有关系,只要你们在那里居住就行了,去了,西凉就会给你们进行一些安置,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安置,他们有一个叫什么人才市场的地方,去了之后,可以暂时一下自己的才能,然后他们就会根据你的才能提供工作,如果你的才能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他们那里有粥篷,倒也饿不死你们,而一旦有合适的工作,他们就会帮你们安排的。”

    马利二把自己听来的情况给说了一下,黄金村的人听到这些之后,很多人都心动了。

    去了就不用担心没有饭吃啊,这绝对是一件好事,他们这些人,才能不是很多,但他们有力气啊,有力气去了之后应该能找到一个工作吧?

    他们之前那些身体不行的去了都能找到工作,他们相信他们也能。

    黄金村的一些人商量了一下之后,便急匆匆的离开了黄金村,向西凉赶去。

    如今丝绸之路开通了,他们只要能够出使一下自己的身份,就能够离开车师国,而到了西凉之后,办一些证件后,就可以在西凉居住了。

    这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麻烦的。

    这些人陆陆续续的向西凉赶来。

    暮春的时候,西凉这边,已经有很多人陆陆续续的迁徙了过来,这些人,不仅仅有车师国的,也有大唐的一些百姓。

    大唐各地贫苦的百姓还是很多的,冬天用不起煤炭,只能忍受寒冷的人也很多,他们在听闻到了西凉之后,冬天可以用煤炭取暖后,便纷纷的来了。

    他们不来,等到了冬天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被冻死,现在来了,就多了一条生路啊。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喜欢迁徙,不喜欢背井离乡的,而他们不喜欢却还要迁徙,还不是为了活着?

    人类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为了活着而迁徙了。

    而这些人的到来,对于繁荣西凉是很有帮助的,但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西凉来说,肯定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第2161章 书院成立() 
初夏来临,凉州城到处已经可以听到蝉鸣的声音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马周一直负责的西凉书院,终于建造完成了。

    这个书院很大,其中有一片教学楼,也有一个操场,还有其他一些设施,整个书院,占地差不多有五百亩。

    这么大的一个书院,放在整个大唐都是数得着的。

    按理说,只是一个西凉,并不需要建造这么大一个书院,但就是一个西凉,这么大一个书院,却也很有必要。

    因为来这里学习的孩子,不仅仅只有那两千名孤儿,整个西凉,只要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都可以来此入学。

    甚至,秦天还下了一道命令,但凡是适龄的儿童,都必须来西凉书院学习,书院给所有适龄儿童三年免费学习的机会。

    也就是说,只要你到了入学的年龄,你就可以来西凉免费学习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会有最好的老师教他们各自各样的知识,比如说书籍文化,比如说骑射等等。

    三年之后,只要他们在某一个领域的成绩比较突出,可以再继续免费学习,不过三年之后若是成绩一般,他就可以选择退学,亦或者是交一些学费,继续上学。

    秦天的这个命令,跟后世的义务教育有那么一点像,所不同的是时间,后世的义务教育是九年,不过秦天的是三年,三年的时间不算很长,但其实对于这里的学生来说,已经足够了。

    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之所以是九年,自然是跟他们学习的东西太多有关系的,但现在的这些学生,并不需要学很多东西,他们只要能够认识字,能够懂一些算数就行了。

    秦天弄这个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扫盲。

    而那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则可以在这里继续学习。

    只要西凉的这些孩子认识字了,他们以后的成就,大部分肯定是要比那些不认识字的人要强的。

    而人有了学识,就能够明白一些事理啊。

    只要一直这样办下去,西凉的很多人都会认识字,那个时候,西凉的教育将会变的很可怕。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西凉的孩子都必须来西凉书院学习,各地方,秦天也都已经命令那里的刺史,县令什么的,开设一些学堂,给一些孩子启蒙,若是他们那里的孩子有学习成绩不错的,可以直接推荐到西凉书院学习。

    这里面,牵扯到了很多东西,秦天和马周他们,都是商议了许久的。

    书院建成了,不过开学的话,得等到过了酷暑才行。

    西凉这个地方,到了夏天,天气热的厉害,这些孩子呆在一起,只怕热的会无法学习,倒不如等过了酷暑。

    而在这段时间,他们要做的,就是将教育这件事情给做好,必须让那些孩子都能够入学学习。

    只是,初夏将尽的时候,秦天的命令似乎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王爷,各地孩子入学的名单已经送来了,他们……人数很少。”

    马周把各地一些学堂招收到的学生情况给秦天拿了过来,秦天看过之后,眼眸微微就凝了起来。

    很多县里面,入学的学生连一百个人都没有,这显然是有点不太可能的,一个县里面,少数有几万人吧,几万人里面,适龄儿童连一百个都没有?

    很显然,很多孩子都没有入学啊。

    这种情况,让秦天有点生气,问道:“到底怎么回事,是那些县令执行不利吗?”

    让那些孩子免费入学啊,让他们有学习知识的机会,在秦天看来,很多人家都是愿意的吧,毕竟这个时代,能读得起书的人可不多。

    如此一来的话,除了那些官员办事不利,还能是什么?

    马周脸色有点难看,道:“王爷,这个倒也算是一个原因,西凉的很多县都比较贫瘠,一个县衙里面的钱财,根本无法支撑太多学生的日常所需啊,他们来学习,不得给他们买纸笔书籍?这些可都是要钱的,可县衙负担不起啊,所以免不得会有一些县城入学的人少一些,不过这并非主要原因。”

    马周说的这个情况,倒也是实情,教育这个事情,看起来很伟大,但他的伟大也是需要钱财来支撑的啊,钱财不够,还免费让人来入学,那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秦天神色微微一动,问道:“那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是很多人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入学。”

    “啊?”秦天有点意外,能够读书,多么幸运的事情啊,竟然还有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书?

    马周点点头,道:“这些适龄的孩子,其实已经算是家里的劳力了,他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放羊啊之类的事情,如果他们都去上学的话,这些贫苦百姓家里没有了劳力,他们家的羊就没有人放了,所以,为了能够放羊,能够保住他们家里的劳力,很多人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入学。”

    学习只是,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对于很多普通百姓来说,好像没有多大的用。

    听到马周这么一番话之后,秦天顿时就明白过来了,这种情况,不仅此时的大唐有,就是后世那样的时代,也不少啊。

    很多家庭,可能会因为学费等等的缘故,而让自己的孩子退学,对他们来说,上学不如去打工,上学不如去赚钱啊。

    这种情况,不得不说是人类的悲哀,但这样的悲哀,却不可避免的存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而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有时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除非很多人的观念能够改变,不然想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秦天犹豫了一番,许久之后,说道:“告诉各地县令,愿意入学的学生,都必须招收,谁若是敢阳奉阴违,本王要他性命,如果经费不够,可以来西凉王府申报,王府给报销一些。”

    钱财的事情好解决,只要给足钱就行了。

    不过,很多百姓观念无法改变这个,却是难以解决的,不过秦天还是很快想出了一个办法来。

第2162章 颜如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古往今来,劝人学习的文章啊,诗词很多,但要说最为出名,最为能够鼓动士子之心的,恐怕就要属这么一首诗了。

    这首诗是宋朝真宗皇帝所写,目的是要激励百姓读书学习。

    虽然这首诗看起来有点俗气,但却也最是附和一些人的情况啊。

    秦天在思虑过后,便把这首诗写下来交给了马周,要他将这首诗在整个西凉传开,让各地官员,对那些家里有适龄孩子的人进行沟通,务必要让他们将家里的孩子送到学堂来上学。

    西凉的天气很热,在种上庄稼之后,农忙的时节已经过去了。

    真的要忙的话,恐怕要等到秋天。

    若是以前,农闲的时候,这些百姓可能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了,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西凉的煤矿啊,以及一些水泥厂什么的,都在招工。

    很多百姓都比较热衷在这个时候,去工厂里做工,然后赚一些钱财来。

    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赚的这些钱财,可却让他们的日子改善一些。

    老李家有两个儿子,都已经七八岁了,老李若是去做工的话,家里就只剩下一个婆娘和两个儿子,以及一个老母亲,他老母亲的身体不怎么好,全靠自家婆娘照顾。

    所以家里的很多事情,最后就都落到了两个孩子身上。

    对于此,老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男孩子嘛,本来就是要负担起家里的重担的,而且他们也没有什么事,家里的家务交给他们也是正常。

    可最近,他们村里有一首诗传的特别厉害。

    这天,他们一群人聚集在了一起,被围住的是他们村里的一个文化人。

    所谓的文化人,就是认识字的。

    “老张头,你说这传的这么厉害的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