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9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虾夷大岛当然就是后世的日本国北海道的所在了!

    眼下这个岛屿并没有落入日本人的手中,还是由虾夷部落控制。安东府去年就派人上了岛,在岛屿南部和日本本州相望的一个海湾处建立了一小小的据点,名叫“北海馆”。而且还据此和虾夷岛上的阿努伊人进行了接触。还在阿努伊人向导的带领下,稍微进行了一点探索。知道虾夷岛是个很大的岛屿,大部分是山地,被森林覆盖,也有一些平原,也拥有肥沃的黑土地。

    另外,岛屿周围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如果得到足够的食盐供应,可以发展出咸鱼产业。

    “这个岛屿现在已经被安东府的人占领,可以交给渤海右姓管辖,以后就改名为渤海州。”武好古顿了顿,“高永福,你就是渤海州的大王!

    选5000户在大元国中任职的渤海右姓人跟着你一起去吧!”

    这是要流放荒岛啊!而且还是高丽海外2000多里的荒岛!

    去了,还能活着再回家乡吗?

    高永福听了武好古的话,噗通一下就跪了,磕头如捣蒜。

    “执政饶命,执政饶命,小底但求一介平民,只求安安稳稳在家乡老死……”

    “怎恁般没有志气?”武好古不阴不阳地说,“你大哥高永昌虽然狂妄,但终究不失男儿志气,你年纪轻轻,又是大元的晋王殿下,怎只求个老死家乡?”

    这话……

    高永福吓得汗出如浆,跪在地上只是发抖。

    武好古看着他,冷冷道:“高永福,本执政在此与你相约,只要你肯带5000户渤海豪右去虾夷大岛,共和政府必不负尔等。这虾夷大岛距离辽东虽远,可是和日本国只隔着一道窄窄的海峡。如果你们5000户渤海壮士能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开垦土地,整备兵甲,将来未必没有入住日本国的可能!”

    高永福跪在地上,额头上黄豆似的汗珠还在往下掉,心脏也是呯呯直跳。

    入主日本国?

    真的假的?骗人的吧?不过好汉不吃眼前亏啊!真要和武好古顶下去,没准自己吃饭的家伙回头也得给装进盒子里去……

    想来想去,高永福也没招了,只好硬着头皮应了下来。

    “好!”武好古笑着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你就随着本执政的大军一起入辽阳府吧。

    去虾夷大岛的事情也不必着急,好好准备……明年能够启程就不错了。唔,现在准备得越充分,你们在虾夷岛上就能越快站稳脚跟了。记得多带一些壮士,多预备一些兵器和战马。”

    武好古当然是真的想让渤海右姓在虾夷岛上大显身手了,哪怕他们打到日本本州东北去,武好古都是乐见的。

    虽然武好古不想让共和政府直接卷入对日本国的战争,但不等于他不会放点东亚大陆上的牛鬼蛇神去和日本人为难。

    渤海右姓的那点武力在共和军面前不够瞧的,但是搁在日本本州东北,那可是无敌的强兵啊!

    单是右姓子弟组成的骑兵,就能冲得日本武士们东倒西歪了。而且武好古还会向他们提供兵器甲胄,保证他们能在日本东北部打出一片天地。

    等他们打开了局面,再贩卖兵器给日本国,让他们去打一场“抗夷战争”,这样日本人民就得努力挖黄金、挖白银用来换兵器了!

第1199章 要开始分地了() 
“辽国的土地制度和宋国是不一样的。辽国的私田其实很少,而且多数都集中在南京道。在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以官田为主。东京道这边,情况也是这样的。基本是没有私田的,土地都是官有。

    而辽东这边的官田又分为无主荒地、屯田、在官闲田三大类。无主荒地可募民耕垦,纳租于官。屯田多为军屯,由军士耕作,收获除军士自养,悉归国家。在官闲田也可以募民耕种,纳租于官。

    另外,契丹、奚部、女真等部落,在辽东也占有土地,这些土地同样是官有。契丹贵人在辽东所建的头下军州,所占的土地,就是这种分给部落的官田。

    不过辽国朝廷一些粗疏,权门大族,经常会私占官田,开垦耕种,又不向官府登记,以逃避田租……我家在显州占有的土地就是这样的。”

    正在辽阳皇宫中,很尽职的在给武好古讲解辽国土地问题的,正是马人望。

    他当过辽国南面官的大官僚,而且长期都主管“计司”,也就是管民政和财政的高官,对于土地问题,当然是非常了解的。

    这个时代,宋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土地私有制度——就是那个被后世误解为“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私有制。

    实际上,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没有人把土地私有和封建挂钩的。

    封建嘛,土地要封的!花钱购买那不是封建……

    所以宋朝的土地所有制其实不是封建的,倒是武好古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在建立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骑士户和府兵户的庄园,其性质是职田。也就是用土地的产出来支付骑士和府兵薪水,所以骑士户和府兵户占有的庄园都是免税、免租的。而且骑士、府兵本人,和规定数量的丁口都不必缴纳免役钱和户税。

    当然了,骑士户和府兵户中可以豁免的免役钱和户税丁口数目是不一样的。骑士户可豁免的丁口多,府兵户可豁免的丁口少。

    而辽国这边当然也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了。不过辽国的管理比较粗疏,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授田兵役制度。

    对于官田的管理更加混乱,贵族豪强肆意占田圈地,寺庙也跟着一起占有土地,朝廷也不怎么过问。

    所以辽东那么多的黑土地,开垦的面积也远远大于南京道,但是在税收上却远远比不上土地贫瘠且狭窄的南京道。

    南京道因为有中原官僚系统的底蕴,所以管理得比较严格。因此使辽的苏辙才会有“富家多被强取,子女玉帛不敢爱惜,燕人最以为苦”的记载。

    而在东京道这边,历史上因为冯延休、韩绍勋主管东京道计司时,欲按燕地点标准收税,结果引发了大延琳之乱,所以辽国朝廷后来采取了让步政策。

    不仅在辽东实行比较轻的租税,而且也不认真“括地”,以至于到底有多少官田被权贵、豪门占据,辽国朝廷也是不知道的。

    武好古笑着问:“也就是说辽东的土地全部都是辽朝官有的,是不是这样?”

    “基本是官有的。”

    “那就好办了!”武好古抚着巴掌,笑道:“首先就是括地!辽东、辽西这里有多少土地已经开垦,或可以开垦,都得查清楚了!

    马老,这事儿你来领衔!再让张琳、左企弓、韩企先、虞仲文他们都来辽东协助你,燕地各家子弟也可来辽东、辽西出任地方官职。如此安排可好?”

    马人望抚着胡须说:“好,好……有这些人帮忙,老夫一定可以将辽东、辽西的土地查得一清二楚。

    其实老夫在辽国做官的时候是真不敢查,查下去老命都要送掉的。现在辽东、辽西已经在共和政府治下,老夫还怕什么?”

    “对!什么都不用怕!”武好古一挥手,“共和军在辽东、辽西摆了三十万大军,管什么右姓左姓,不服气的尽管来战!”

    “他们哪敢啊?”马人望摇摇头,笑着,“而且他们也没道理,那些土地本就不是他们的,白种了一百多年,还想怎么样?

    其实也不是渤海右姓在种,都是渤海奴在种。最早的时候,渤海右姓不过是替圈了土地的契丹贵人或寺庙管理庄园。

    因为渤海右姓控制着大批的渤海奴,所以无论是契丹贵人还是那些无法无天的寺庙,圈占了土地以后,都要让渤海右姓来管理,他们也就因此做大了。”

    原来辽国东京道这里,土地并不稀有,缺的是劳动力。这也是渤海右姓可以在灭国之后,还能逐步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而武好古这回,不仅要剥夺右姓的土地(其实也不是他们的),还要剥夺右姓家族对人口的控制。

    因为武好古要安置在辽东的至少二十万公民户(包括府兵户、骑士户)也需要佃农和雇农。

    “执政,”马人望摸着胡须,“老夫建议在括田检地的同时,将辽西、辽东地面上所有的渤海右姓子弟,悉数迁往旅顺府安置。”

    武好古拈着胡须,似乎在仔细思考。

    马人望道:“渤海右姓替契丹人管理田土一百多年,大多有些资产,而且他们的子弟多少都读过点书,也算半个士子。如果可以集中到旅顺府,旅顺一定可以很快繁荣起来。”

    “把他们聚集到旅顺会不会闹出乱子?”武好古有些不大放心。

    旅顺是他在辽东的大据点,也是统治中心。

    马人望想了想,又道:“那就把他们分别迁到辰州和旅顺。分在两处,应该就乱不起来了……估计会有一二十万众要迁移。一人分个五亩地,有一百万亩土地应该足够了。”

    “分四处吧,”武好古道,“再给马二哥一些,再送一些去安东府。另外还有5000户送去渤海州。这样渤海右姓分在五处,不会再为祸了。”

    “其实是七处。”马人望笑道,“辽国那边还有一些,上京道和中京道北部也有渤海人。另外还会有一些出奔黄龙府投靠完颜阿骨打,也许还会带走一些渤海奴。”

    “那就由他们去吧!”武好古一挥手,“等诸军布防完毕,就开始辽东、辽西括田搜户!等查明了户籍,再宣布迁移右姓。

    另外,右姓各家的族长,也要全部集中到辽阳府居住。”

    武好古这回在辽东、辽西搞得“土地革命”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了。

    一方面有燕地汉人豪强这些带路党帮忙;二来共和政府有燕地“土改”的精英;第三,则是有三十万大军镇在这里!

    这三十万大军不仅对渤海右姓是个震慑,对于负责检地括田的官员,同样是个监督。

    而武好古自己,当然也得在辽阳府坐镇了!

    对于现在的共和政府而言,实在没有比“辽西、辽东土地改革”更大的事情了。

    这次封建土改一旦完成,共和政府的公民户很有可能会超过三十万!

    有了这三十万武装的公民,共和国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坐镇,武好古还准备把慕容忘忧、吕好问、吕本中、苏迨、苏过、李纲、侯仲良等等实证派、理性派甚至理学派的学者都请到辽阳府,一起商议建立共和国的问题。

    成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共和国可比依葫芦画瓢搞个帝国、王国困难多了。

    此时的中国已经有了1300多年的帝制传统,成立帝国或王国(两者在中国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很多先例可循。

    但是共和国却是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的国家形态。相关的实践,除了记载在史册上的“西周共和”,就是界河商市、京东商市、幽州和南洋都护府这一类地方政权的实践。

    说实话,共和主义并不成熟,也远没有到深入人心的时候。

    武好古现在把共和国的牌子扛出来,只是因为看不到帝制的希望。

    也不是他自己不能为帝图皇,而是在不改变幽州共和大方向的前提下,皇帝这把交椅也只有武好古也许还有武好古的儿子能坐稳。再往下传,一定会闹起革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