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4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道效果怎么样,但是总归不会比新党的办法还差吧?

    “那么就让曾布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海州,再加实封二百户。陆佃赠资政殿学士,知亳州,也加封二百户实封吧。”

    所谓二百户实封其实也是虚的,根本没有二百民户归曾布、陆佃调用,不过就是一户多给个几十文钱的俸禄罢了。

    打发了曾布、陆佃后,政事堂里面就空出两个位子了。

    就在翰林学士起草制书的时候,赵佶又开始讨论右相和尚书右丞的人选了。

    “现在右仆射和右丞空缺,”赵佶说,“谁人可以继任?”

    “陛下,”韩忠彦道,“臣推荐太府寺卿蔡京出任右仆射,提举云台学宫事苏轼出任右丞。”

    赵佶微微点头,这两个人选都是他满意的,蔡京乖巧能办事儿。而苏东坡不仅是大儒,而且还有武好古这个学生的帮衬,应该也不会差的。

    “诸卿可有异议?”

    “臣等并无异议。”

    赵佶脸上早就写了标准答案了,谁还会说错话?赵佶道:“那就拟旨吧。”

    崇政殿中的翰林学士很快就起草好了四份任免宰相的诏书,送到了赵佶跟前。赵佶看了一遍,就笑着拿过朱笔,签字画押,盖上印章。

    ……

    在等待宣麻的这段时间里,苏东坡和他的学生武好古一块儿搬到了城内的武家大宅居住。

    由于潘巧莲、西门青都不在,武好文又去蓝田县做官,武好文的妻子韩娘子则去了韩忠彦的相府暂住。所以这座大宅院中一度显得有些清冷。

    但是现在搬进了苏东坡、苏迨、苏过、吕好问、武好古,还有刚刚从海州赶来的俏金娘母女,还有服侍这一大群人的丫鬟、仆役,诺大的武家宅院也就显得有些拥挤了。

    不过苏东坡、苏迨、苏过和吕好问并没有要搬出去另外找房子的意思,倒不是房子难找,当然也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苏家父子和吕好问、武好古这些日子还有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要聚在一起做完——他们必须尽快完成《天理说》和《实证论》两书的编纂和修订。

    除了他们,程颐和侯仲良这些日子也常来武家大宅,和苏门中人一块儿编书。

    之前的国子监论道毫无疑问就是苏门、程门合起来把新学坑了!

    其实苏东坡的次子苏迨就是二程和张载的学生!苏门、程门的矛盾不过是苏东坡和程颐互相看不惯,并不是根本性的。而且两派都被新学欺负了好些年,绝对有共同点敌人,所以暗中联手,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而现在,则是把两派学问融合起来,共同把持儒家正统的时候了。

    实际上,“理学”和“实学”也的确是可以互相融合的。这两个学派如果放到21世纪,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在北宋末年,却是另一种形势了。

    如果没有天理假说,实证派是没有传播儒学的能力的——实证派的理论无知妇孺和各种蛮夷根本听不懂。就算有带剑的博士去以德服人,也达不到教化的目的。

    至于能听懂《实证论》的外国学者……那就更要多生几个心眼了!

    实证主义是“工具”,是“方法”,而且也不是儒学专用的。他们完全可以不接受儒学,只接受《实证论》,这对大宋可没有一分钱的好处。

    所以天理假说,才是儒学外传的主流思想,实证主义则是用来批评外道和发展自然科学(求道)的工具。

    一本侯仲良、苏迨根据程颐的言论整理出来的《天理说》拿在苏东坡手中,字里行间满是武好古做的注释和修改。程颐的路数其实就是变儒学为儒教,而为了让这种改变拥有权威性,程颐就必须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理论根据——这是一本正经的胡说,所以很难的,让武好古这个“大儒”来弄得话,多半编不到那么圆。

    不过程颐的“天理学说”有过于注重道德的缺点——也有点强使人成圣的意思。所以这个缺点也限制了理学的扩散,武好古现在所做的修改,主要就是降低道德标准。

    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统统都要改掉。另外还要加上“传道证道”的理论……

    大概因为心里有心事,苏东坡今天有些烦躁,几个时辰过去了,并没有看进几个字。

    就在这时,书房门开了,不是苏东坡等待的消息,而是苏东坡的儿子苏迨走了进来,表情有些为难,“侯师圣刚刚来了。”

    “哦。”苏东坡随口应了一声,侯仲良昨日拿了武好古修改的《天理说》去了程颐那边,程正叔那个呆子一定不满意武好古的篡改。

    “……说伊川先生对大郎的修改非常不满。”

    苏东坡放下书,冷淡地一笑:“等老夫做了右丞,给他的弟子安排则个,他就满意了。”

    程颐和苏东坡的联手当然是有条件的,不仅《天理说》要成为显学,而且程门子弟也要尽可能安排做官。

    儒家学派嘛,当然是学而优则仕的,要是没得做官,学习的动力在哪里?

    程颐自己七十岁了,也不想那么多了,可是他的学生还有很多没有做过官呢!作为恩师,当然要为弟子考虑了。

    苏东坡看着儿子苏迨,“仲豫,为父过去不走运,也连累了你和迈儿(苏迈)、过儿(苏过)。现在机会来了,也是时候给你们安排了……”

    他话刚说到这里,就听见书房门外响起了武好古的声音:“老师,好消息,御药院的杨都知来宣麻了!”

    终于宣麻了!

    苏东坡咧嘴笑了起来,看着儿子道:“回头给你安排一个崇政殿说书怎么样?”

    苏迨是哲宗绍圣元年的进士,论资格也可以做个上县知县了,不过知县的前途怎么能和崇政殿说书相比?况且苏迨参与编纂了《天理说》和《实证论》,如何不能去崇政殿?

第587章 君子之约() 
    东京汴梁开封府。

    六月盛夏,热浪滚滚。

    炽烈的阳光没有半分遮挡,直直的落到了大地之上。

    水滴落到晒得发烫的路面上,转眼就会消失不见。连空气都在阳光下晃动着,使得远处的景物都变得模糊起来。

    开封府城西的金明池上,尚有着一点凉意。碧绿的荷叶铺满了半幅湖面,朵朵白莲亭亭玉立。只是看看,便觉得心静而凉起来。

    往年的这个时候,金明池周遭就会变成开封府的士子佳人还有官员们消暑纳凉的一个去处。每到傍晚落日时分,画舫轻舟都会遍布湖面,丝竹轻歌悠然飘荡。可是今年这个夏日,金明池的这片凉意却被高大的红墙和水门包裹了起来,不再对外开放了。

    不过今日诺大的湖面上,此时还是有几只轻舟,载着穿着清凉,戴着遮阳的竹笠的采莲少女,在荷叶青莲之间穿行。

    一艘轻舟划到了金明池中央一座四方形的人工小岛的岸边停好了,几个莺莺燕燕的少女挎着装满了一个个莲篷的小篮子,上了小岛,然后就熟门熟路的向岛上那座五殿相连的水心殿而去。

    水心殿顾名思义,就是矗立在金明池水面中央的殿宇,共有五座殿宇相连。远远观去,只见水面之上赫然立着重殿玉宇,雄楼杰阁,非常壮观。

    少女们嬉笑着走进了面向南方临水而建的一座殿阁。

    殿阁之内,有着丝竹歌舞。

    一队宫廷乐工坐在殿中角落处,前面摆着一幅帘幕,将他们和殿阁的其他部分区隔开来。而在殿阁中心,六名色艺俱佳的舞姬,正随着乐曲跳着热情奔放的胡旋舞。艳丽动人的舞姿,让坐在殿中观看的几个官人都看得目眩神迷。

    这是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蔡京在奉旨视察琼林宫的施工进度。

    自从蔡京当上右相之后,本来不在政事堂视线中的琼林宫建设工程,不知怎么就成了蔡右相最关心的事情了。隔三差五的,就会向官家赵佶请旨,到琼林宫视察一番。

    这位蔡右相的视察可不是装装样子,没有一点实际作用的,因为世上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叫做意境。

    武好古虽然是当世无双的画家,但是他骨子里却不是文人,不是艺术家,而是一个商人——哪怕是贩卖艺术品和文化的商人,终究还是商人。哪怕他现在当了大儒,仍然少了几分高级文士才有的意境。

    另外,他的审美观难免受到前世的影响。喜欢的是西洋风格(他是学油画的嘛),而且脑海中总有“完颜敢达”汹涌南来的阴影,有点缺乏安全感。所以就特别喜欢高大、威严、整齐和坚固的建筑了。

    恨不能把琼林宫修成个沃邦式星堡再架上大炮

    而提举琼林宫修造所的潘孝庵出身开封潘家将门,又是“开银行”的商人,自然更缺少文人的高雅意境了。所以也不可能造出让赵佶这样的“才艺无双”的帝王满意的离宫。

    至于高俅,更是连文人的边都不沾,对盖园子这种事情就更没什么感觉了。

    所以一直以来负责琼林宫修造所设计工作,其实就是蔡京的儿子蔡攸。细论起来,他才是和赵佶最合得来的世家子和文人名士。而他的那位会办事的老爹蔡京,肯定也为这座美轮美奂的离宫别院暗中出了不少主意。

    而今天,武好古和潘孝庵向宋徽宗请了旨,邀蔡京到刚刚整修好的金明池视察的目的,除了联络感情,也是想请他点评一下金明池的装修。看看有什么应该改进的地方。

    身为一个忠臣,为官家办事儿,就应该是尽心尽力!

    保养的极好的蔡大忠臣右手捋着乌黑浓密的须髯,半眯起的眼眸中藏着深如渊海的心思。看着墨娘子调教出来的舞姬,心中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一个采莲的越女笑吟吟地将一蓝子莲蓬递到了蔡京跟前,蔡京看着莲蓬,又打量了一番跟前的少女。笑着点点头:“大郎,这个心思好啊,是谁想出来的?”

    一旁的武好古笑着说:“是蔡大哥儿的点子,潘十一哥张罗的。”

    在场的潘孝庵也笑道:“琼林宫能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安居兄可是居功至伟啊!”

    “呵呵,倒是会用心思,”蔡京笑着,“若是能把这份心思用在读书上就好了。”

    蔡攸今天没有来,他在父亲蔡京当上右相后就请了长假,回家闭门读书了。

    现在已经是六月盛夏了,再过不久就是开封府解试的时候了。蔡攸现在还缺个进士功名,能不去用功吗?

    虽然赵佶肯定会帮着开后门,但是走前门总比走后门要过得硬!

    除了开国那一辈靠刀子杀出来,靠阴谋诡计赚进来的宰执,后来能位列政事堂的重臣,谁是后门进士?

    武好古笑道:“蔡大哥儿今科必中的,荐跻二府也不过时间问题。蔡相公,说不定您还能和蔡大哥父子同列宰执呢。”

    蔡京摸着胡子大笑:“大郎你可真会说笑,吾那儿郎便是今科高中,能做到宰执起码也得二十个春秋,老夫今年都五十六了,二十年后即便不入土,也得回家养老了。”

    武好古摇着头,“您可不能那么早养老,如今朝中论及行政做事,谁能和您相比?您要是那么早退了,一大摊子事儿谁来做啊?”

    “不是还有你吗?”蔡京笑吟吟看着武好古,“论起做事,别人比不了老夫,可老夫却比不了你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