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3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房之内,打了个哈欠,上了年纪的曾右相端起女使刚刚送来的参汤,喝了一大口,然后又埋头到了桌子上的一封长信上去了。

    信是曾布的弟弟曾肇从海州寄来的,说了两个事儿,一是云台学宫所设课程的事儿——课程有点杂!包括儒学、算学、史学、自然之学、律学、骑马、射箭、击剑、诗赋、音乐、绘画、海外风物、地理等等。

    那么多的课程,而且大部分都是杂学……苏东坡到底在打什么算盘?难道想用云台学宫的“杂而不精”和专注儒学的荆公新学争正统吗?

    另外,苏东坡还收了武好古那个幸近小人作弟子,这事儿居然还得到了范纯仁、韩忠彦、程颐还有章惇那厮的支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而另外一件让曾布有些犯愁的事情,仿佛也和武好古有关。武好古提出在海州朐山县城旁,用来安置贬官的天涯镇搞什么“士约”……要让贬官和天涯镇的大商、大工一起搞自治。

    这事儿怎么看都不对啊!贬官应该闭门思过啊,怎么能去搞“士约”呢?而且海州的大工、大商也不能“约”啊,这些工商户得由官府管制才对!怎么能学界河搞什么“约”呢?

    界河商市的《界河商约》已经够讨厌的了,就应该取消……说实在的,如果官家真的相信武好古,干脆让那厮去当界河商市之主得了。将来大军北伐时,就只管向他要钱粮民伕便是了。他若能做好了,给个节度使(指阶官)又如何?要做不好,砍了脑袋便是!

    现在弄出个什么商会,把全开封府的将门都拉下水了,将来出了篓子就是法不责众,总不能把满开封府的将门都砍了吧?

    老丞相正头痛的时候,他儿子曾纡带着张叔夜就进来了。

    “下官张叔夜见过曾相公。”

    “嵇仲,坐下说话。”

    曾布客气地一笑,抬手示意张叔夜落座。

    “嵇仲,现在有御史弹劾兵学司是章相公的私兵,你怎么看?”曾布皱着眉头问。

    兵学司他是想保住的,没有兵学司训练小将,无论整顿河北禁军还是编练新军,都是办不到的。

    如果整顿不了河北禁军,也编练不了新军,国家将来拿什么北伐燕云?靠西军那几万精锐肯定不够啊!

    而且大宋禁军五十多万人呐,就五万能打,剩下四十多万全是废物点心怎么弄啊?天下无事也就罢了,万一北国真被武好古那个小人说中了,到时候谁去复燕云抗蛮夷?

    “相公问的事情,下官不知。”张叔夜回答,“但是下官却知道兵学司是真的在做事的,而且做得还很不错……那个从辽国南来的慕容先生是真懂兵事的,他的学生赵钟哥也有真本领。这一年多来,他们也的确摸索出了一套练兵的办法,下官觉得是很好的。”

    “是吗?”曾布问,“好在哪里?”

    “好在严谨、实用、有章法可循。”张叔夜说,“他们的法子把带兵、练兵、行军、扎营、战阵、后勤、筑城等战阵之学都变成了可以遵照行事的章程。只要照着章程去做,总不会太差。”

    “是效程不识之法吗?”曾布低声问了一句。

    “对,就是西汉程不识的办法。”张叔夜说,“而且学得很好,极有章法。”

    程不识是汉武帝时代的名将,以治军严谨,作战沉稳著称。此公行军打仗讲究的是章法,各级职责明确,纪律严明,编制清晰。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也很有章法。

    虽然他用兵打仗多年也没取得什么重大胜利,但是也没让匈奴占过便宜,算是一个很能让人放心的将领。

    “看来章子厚没有看错人啊。”曾布欣赏地点点头,“那些初窥用兵之法的人,都喜欢用奇谋妙计取胜,把敌人当成傻子来骗。而真正老于战阵者,却是讲究章法,务求谨慎,先立于不败,然后再求胜的。

    嵇仲,你能觉着他们的办法好,说明你是真通了兵事,将来可以做个阃帅了。”

    “相公,”张叔夜说,“朝廷若真要北伐,下官还是转武资去带兵吧。”

    宋朝文官只能做阃帅,也就是一路安抚使、制置使什么的,基本上不临阵用兵,是躲在后方城池里面画阵图、掌大局的。

    可是现在不是能用电报电话及时了解前线情况的20世纪,而是通讯基本靠马的11世纪,主帅不临阵就很难有效指挥大军。

    而且,北宋的文官也不能直接去练兵,只能指挥武将去练兵。而且武将也不能说练个十万大军什么的,一个武将直接控制的军队就是一“将”,五千到一万人而已。

    另外,北宋的一路阃帅之下,通常还会设一个马步军都总管,不过一路都总管并不直接管辖“将”,也不许“兼将”,也不统辖州府的兵马钤辖,只是在战时拥有指挥权。

    所以张叔夜要转武资,就只能先当一将之主(正将),自己调教出一万精锐,然后再做一路兵马都总管。

    “你有这个想法倒也不错。”曾布点了点头,看着张叔夜,“嵇仲,若是兵学司保不住,你是不是马上就转武资?老夫倒是可以安排你去河北做个将主,也能给你五十个兵学司的生员。”

    才给五十个?还有四百多个怎么办?

    张叔夜有些犹豫,“相公,若只有一将精锐,将来也不能成事啊!而且如今兵学司中的生员之学了一年,还有两年的学业没有完成啊。”

    曾布沉吟着,“老夫和你直说吧,兵学司要想不伤筋动骨保下来是不可能的……为今之计,只能想办法把兵学司并入国子监武学了。”

    国子监武学倒是一个文官可以掌握的“军校”,不过并不教军阵上的本事,而是个“武进士考试补习班”,和太学的性质一样。

    之前章惇一度就想通过改革武学,最后觉得很难下手,才转而搞了直属枢密院的兵学司。

    现在兵学司争议太大,曾布又想把它转回武学了。

    “嵇仲,”曾布说,“你是想当武学博士,还是想去带一将之兵?”

    张叔夜想了想问:“相公,若下官去了武学,那兵学司的500人……”

    “都派去河北禁军!”曾布说,“练新军怕是不成了,只能用他们去训练河北禁军。”

    “训练?”张叔夜不大明白曾布的意思。

    曾布道:“可以派他们去相助河北禁军各将练兵整顿部署。”

    这事儿怕是很难啊……

    张叔夜心里面摇摇头,不过他一时也没什么好办法。

    ……

    “不如把这500人都调入殿前司,组成一支殿前骑兵队吧!”

    高俅这个时候终于给武好古想了一个招儿。

    高俅笑着,“现在三衙禁军的骑兵都不大能骑马了,每逢大典时三衙管军都提心吊胆,生怕有人坠马,说起来真是丢人啊。兵学司的那些个生员好歹马术不错,调入殿前司充门面也算保住了。”

    “有官职吗?”

    “肯定没有啊。”高俅摇摇头,“怎么可能给官做?500个官呐,真要给了开封禁军还不得闹起来?最多就是杂品武臣……”

    “那就给土地弥补吧!”武好古笑着,“给他们沧州的土地,一人给个1500亩吧……再让他们自备战马,自行训练子弟以继承兵役,再轮流入京服役。

    或许还可以从禁军和民间挑选善骑之士,一并安置沧州北部,给予相同待遇,使之世为御前骑士。这样一次投入虽然较多,但是可以保证将来数十上百年都有骑兵可用,还不需要为其养育战马。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这倒是个办法,”高俅点点头,“这不就是唐朝的‘番上’法吗?轮流入京,也就不必让家属随行,也省得给他们在开封府安排住处了。沧州那边土地低廉1500亩地有2000缗怎么都够了,1000家就是200万缗……花钱虽然不少,可要是真能维持1000骑兵,倒也不贵。”

    武好古笑了笑,“是啊,1000匹一等战马就得30万呢!”

第453章 殿前武士 四() 
    回到开封府的第二天的午后,武好古才和高俅一块儿,在崇政殿中见到了已经做了快一年天子的圣君赵佶。

    外面的天气很冷,正在下雪,崇政殿里面虽然生了暖炉,但是这座大殿毕竟年久失修,到处都在漏风,呆在里面一点儿都感觉不到暖和,甚至还能觉出一些阴冷潮湿,很不舒服。

    怪不得大宋的官家都比较短命,这座阴森森的皇宫,可真不大宜居啊……

    心里想着要早点把琼林宫这件正事儿给办好的武好古,将几张铅笔写生图双手递给了赵佶身边的大貂珰杨戬。

    “陛下,这位就是老奴和您说过的刘娘子……画得可真像啊,和真人一模一样。”

    “呵呵,”赵佶听了杨戬的话,淡淡笑了,“你也不看看那是谁画的?”

    “也是啊,画中第一人呢!”

    “唔,果然有些滋味。”赵佶这时又夸赞了一句,不过不是夸武好古的画,而是在夸画中的小美人。

    美人姓刘,小字艳娘。人如其名,娇艳如花,不仅五官近乎完美,肌肤也洁白细腻,犹如凝脂,而且身才也好得没话说,小小年纪,胸前就鼓鼓囊囊的,个头也高挑。在武好古认识的女人里面,能和这位刘艳娘比身材的,大约只有阎婆儿和女儿阎惜娇了。

    人家现在可是开封府第一艳妓了!

    不过这位刘艳娘却比阎惜娇多出了良家女子的清纯,艳丽之中,带着清新,还有那种开封市井人家的小家碧玉的气质,一双会说话的明眸放出来的,全是对如意郎君的期盼和依恋……

    这滋味,和阎家母女的那种豪放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不错,”赵佶笑着点点头,“且唤入宫中封个才人吧。”

    “喏。”杨戬满脸堆笑着应了一声。

    “陛下,”武好古这时又摸出一张礼单,交给杨戬递了上去,“臣在海州听闻太后有樣,便寻了些高丽人参,辽东海参,长白山的猴头(猴头菇)、熊掌、雪蛤油,带来献给太后她老人家。”

    其实武好古在海州的时候不知道向老太太一病不起了,他是昨天才听说的。不过反应还是非常及时的,马上让人从海州、界河送来的药材和补品中选出一些上品献入宫中。

    “难得大郎如此有心。”赵佶的脸色也凝重了起来。他虽然轻佻,可是对后妈向老太太还是非常孝敬的。

    “陛下,太后生病大概是因为皇城老旧潮湿,不宜老年人居住的原因。”高俅插话说,“奉上补品只能治标,想要让太后长命百岁,还得为太后盖一座宜居的园子。”

    大孝子赵佶又点点头,“此事须得抓紧了……大郎,你说呢?”

    “陛下,”武好古说,“请将此事交给高宫司负责,下官自会全力配合,保证不花费多少,便可建成琼林离宫。”

    会盖园子不是本事,会不花钱盖个园子那才是真本事!

    赵佶这下终于满意了,他想了想又道:“其实宫中的封桩库颇有积蓄,只是不便动用罢了。”

    现在掌权的不是蔡京那个奸贼,无论是韩忠彦还是曾布,在拦着皇帝不让乱花钱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臣有办法筹钱,”武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