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2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斗法,最后都不了了之的原因也在于此。

    大宋宰执们的刀子再快,也宰不得开封禁军将门,因为大宋官家就是靠他们去控制开封府和河北的那些“假禁军”的。有了这些“假禁军”保驾,那些能够“御武”的文官才会服服帖帖地做皇权的奴隶。

    否则,开封禁军将门一旦被宰执们清洗了,开封禁军就会沦为宰执们的工具而不是皇权的工具。好像也没谁规定过文官不可以黄袍加身吧?

    所以凶得不得了的韩琦也就是欺负一下没有根基的狄青、焦用,开封府城内那些祖宗特牛逼的将门资本家、将门艺术家,那可都是老韩青天的好朋友和儿女亲家啊!

    实际上,北宋官家的权威,就是建立在来自乡村或江南的科举士大夫和以汴梁为主要舞台的禁军将门之间的平衡之上的。

    另外,北宋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门荫规则——门荫官儿大部分是武资,也就是说那些牛逼哄哄的文官大青天的子孙有很大概率会演变成将门子!

    比如韩琦的子孙到了南宋就演变成了将门,那个做了权相主持开熙北伐结果被“函首至敌”的韩佗胄(韩琦的曾孙)就是武官出身,他大概也是两宋历史上唯一一个由武官任宰相之人。

    也正是因为这个门荫规则的存在,早年被赵家天子用来“御武”的名相们的子孙,现在大多变成了将门子,和原先的老将门同流合污,也变成了“官僚地主资本家艺术家”综合体的一员了。而神宗、哲宗扶植起来的,以南方士大夫为主的新党,实际上就是用来斗这些“官僚地主资本家艺术家”的。

    不过斗归斗,斗死斗垮也是不行的

    在北宋开封府的将门资本家圈子里面混了不少时间的武好古,自然已经搞清楚了北宋的将门、工商和文官青天以及赵宋皇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了。

    也正因为如此,由开封工商巨富实际控制的界河商市才能在大宋朝廷层面得到足够的支持。

    因为界河商市的大权,实际上是被开封将门掌握的至少在界河商市成立的初期就是这样的。

    而武好古本人,实际上也是个候补的将门之祖——北宋将门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团体,是不断可以有新鲜血液加入的。文官宰执的子孙是一个来源,立下大功的武官自然也是一个来源。

    如果界河商市和马植在未来的“伐辽复燕”中起到极大的作用,以武好古的钻营手段,谋到一个节度使的官位都是有可能的。

    到时候,一个武家将门就能横空出世了!

    不过了解后世历史发展的武好古,此时却另有一番盘算

    一连三日的秋风秋雨,把清州小城变得阴冷潮湿起来了

    黄河岸边停泊的商船,在风雨之中摇曳。清州小城低矮破旧的城墙,在雨中若隐若现。清州城中的馆驿、迎宾馆、酒楼、妓院高悬的秀旗也被雨水打湿后低垂下来。连往日熙熙攘攘的清州街市,都似乎被这冷到骨子里去的秋雨给冻结了,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武好古打着雨伞,和自己的女徒弟杜文玉一块儿走在又冷又湿的街道上。并没有走多远,便走进了和清州馆驿同在一条街上的小樊楼内。

    迎面上来一个小二已经认得武好古了,唱了个肥喏便道:“大官人,萧员外已经到了,正在天三号包间里面听金娘子唱曲呢。”

    武好古摸出个铜板丢给那小二,又将雨伞收起交给了那小二,然后才对杜文玉道:“文玉,我们一起去见见萧大哥和金娘子吧。”

    “嗯。”杜文玉点了点头,也收起了自己的雨伞,递给了小二。这些日子她除了跟武好古学习人体写生的技巧之外,就充当起武好古的“女伴”去和萧保先、俏金娘交际。

    一来二去的,就已经和萧保先、俏金娘两个混熟了。同时,她对武好古的崇拜也更上了一层楼。

    武好古何止是“画中第一”,搞外交拉关系的本事,大概也是数一数二的!居然和辽国的南京留守拉上了关系,处成了莫逆之交。两人见了面简直是无话不谈,诗词、音乐、书画、商业,甚至正在进行的辽宋会谈,也是他们俩议论的事情。

    夸张一点来说,清州会谈是张商英和萧保先在明面上谈,暗中却是武好古和萧保先还有马人望在谈——通常见完了萧保先之后,武好古和杜文玉还会同马人望或张觉见面

    未来界河商市的许多规章制度,基本上就在这种暗箱操作中被敲定了。

    不必说,实际制定这些规章制度,就是武好古本人!

    他就是在两头哄骗中,把界河商市引向了资本主义的不归之路

    “萧大哥,张中书已经点头了!以后这界河商市就依着您的意思,是我们辽宋两国的共和之市了!”

    “真的吗?这可太好了!”

    今日武好古和萧保先一见面,就告诉对方一个“特大喜讯”,界河商市的商会将会依照萧保先的意思采取“共和制”。

    呃,这是萧保先的意思吗?

    实际上萧保先自己也搞不大清楚了那好像是他喝醉后的意思!反正俏金娘和杜文玉是这么说的,应该错不了。

    而且“共和制”仿佛也不错——这是马人望说的!

    以后的25年里,商市就由商会股东“共和”了,既不是大宋官家金口玉言,也不是大辽天子的谕旨钦命,大小事务都由商会股东们商量着拟定规章,商市里面的吏人也都由商会来任命。

    宋辽两家,坐着收钱就是当然了,管还是要管的,商市的保甲、警巡、堤防等大事,都必须由两朝商议。

    另外,若是有两国所通缉的贼人进入商市,也必须由两国共同派员进入缉拿——就是由南京警巡院和河北东路提刑点狱司一起派人去抓!

    还有,辽宋两国还可以在界河商市设立“常驻使馆”。这个“常驻使馆”和现在的那些实际上是迎宾馆的使馆可完全不一样。这种使馆不是对方管理的,而是由使臣的派出一方自己管理,而且一年到头都有使臣常驻。

    以后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就方便了,有什么事情在界河商市中马上就可以谈了,不必万里迢迢派出使团了。

    那么好的办法,居然是在喝醉的时候提出来的萧保先都有点佩服自己了,看起来以后应该多喝点酒,误不了事情的!

    当然了,对大宋而言,这个共和制仿佛也是极好的。因为界河商会的股东大多都是开封将门!大宋官家可是把性命都交付给开封将门的,当然不会对他们的忠诚存有任何疑问。

    所以界河商市的“商会共和”,实际上还是大宋官家说了算共和什么的,只是骗骗辽人的。

第350章 范之进下山() 


第351章 赶考去也() 
深秋时节,寒风萧萧,书生在路,长剑在怀。

    阳谷范家的十三秀才范之文此时也踏上了赶考之路,他也不是第一次考发解试了,不过和之前的两次应举不同,现在他已经不是阳谷义门范的少族长了。

    因为阳谷义门范不存在了!

    家分了,也要败了。

    本来聚族而居的义门,现在分出了几百户,本来可以遮掩起来的丁口、土地,现在全都暴露出来。而且除了其中的三户,其余的范家人都从官户沦为了普通的民户。

    不仅田赋一文少交不得,连丁税、免役钱,也休想少交,还有各种杂税和摊派,也必须要交了。

    在这种情况下,几百户范家人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渐渐败落,由自耕之农沦为佃客之户。而且,范氏家族现在也没有能力再供着所有的年轻子弟读书上进了。

    考进士这种事情,对于个人而言是努力加上天才的问题。而对于一个宗族而言,其实是个概率问题……只要这个宗族有足够多的财力去培养足够多的子弟,也就是基数够大了,再低的概率,也是有可以出成果的。

    这就是科举义门的模式为什么能在两宋流行的原因——真正皇封过的义门不多,但是类似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很流行的——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宗族抱团,以达到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目的,同时也因为在族内实行平均主义,可以让更多的子弟得到良好的应试教育。

    呃,当然是应试教育了!不管宋朝科举考试的题目看上去有多么“精英”,实际上都是用知识面相当狭窄的儒家伦理道德去选拔人才。

    所以选拔出来的人,并不都是真正高素质的精英。当然不排除有真正的精英通过应举步入官场,因为接受精英教育的人也可以考中进士。

    比如章惇的侄子章衡就是个射箭百发百中的状元,那是因为他们章家从唐朝开始是世代官宦,子弟当然可以接受高成本的精英教育了。

    而对所有子弟进行精英教育的成本,却不是寻常的义门家族可以负担的。大宋封建社会的精英教育怎么也得精通六艺吧?这种东西向来都是贵族和门阀玩的,义门老农民怎么玩?就算要玩,以义门的财力也只能供少数子弟接受六艺精英教育。这样义门就难免转化为等级相对森严的世家门阀了。

    至于武好古准备推进的那种六艺书院加大学或军事学院的教育模式,根本就是精英教育的升级版,在宋朝差不多就是高等精英教育了!

    六艺只是基础啊!学好了六艺还有大学高等教育或军校的军事精英教育,真是贵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只有富豪和贵族才能自套腰包去承担这两种教育,而要依靠公办(商市办)的话,目前也只能让少数人接受这种程度的高等教育。

    以大宋如今的生产力水平,如果要推行六艺书院加大学或军事学院的高等教育模式,那必然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平,绝大部分进入大学或军事学院的机会都会落入贵族和富豪子弟之手。

    而从大学和军事学院毕业的贵族、富豪子弟会因为他们的高素质,理论上又能牢牢掌控大宋社会的最顶层。

    而广大的平民知识分子,因为无法打破这种教育的垄断,最多只能充当中低级的官吏。

    所以武好古想要实行的“高等精英教育”相对于正在大宋实行的“平民应举教育”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教育模式!至少在高等教育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再高等之前,将会阻塞寒门之路!

    不过第三次参加发解试的范之文,现在却深刻体会到了允文允武的精英教育也是可取之处的……贵是贵了一点,但是关键时刻有用啊!

    因此范之文虽然并不会舞剑,但他还是背着祖宗留下的黑云长剑踏上了应举之路。

    这是为了提醒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范家因为没有武力所遭遇的灾难。

    将来自己无论中不中进士,都要把范家祖宗的武艺再捡起来的!

    ……

    天色灰蒙蒙的,下着阴冷的细雨。

    阳谷县尉张克公刚刚从西门大宅里出来,他打着柄雨伞正往金拱楼而去——现在阳谷县就是西门家独大了,所以他得去找西门家商量招募弓手的事情。不过西门家的西门鹤不愿意提供弓手,而且还告诉张克公西门家很快就要迁出阳谷县了。

    西门家要离开阳谷县对张克公而言倒是个挺好的消息,不管他们去哪儿,只要别在自己眼皮底下混就行了。

    所以张克公心情不错,准备去金拱楼吃一顿好的,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