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法应该是有的!最主要是西门青自己愿意啊,而且还让武好古睡了又睡,肚子都睡大了,西门家还能怎么办?若是郭大侠有这种本事,黄老邪也只能认了。

    “这事儿……”柴员外直摇头,老头儿说,“这事儿不行啊,这怎么能行?西门家可是江湖大豪,闺女给人当小妾了,还不让江湖上的朋友耻笑?

    这事儿办不到!”

    武好古看来眼脑袋摇得跟波浪鼓似也的老头儿,亮出了第二张底牌,“老员外,这事儿您一定得帮我,我当然也不叫你白忙活,事成之后,我给500缗谢礼。”

    “甚底?”老头子一听到武好古要给钱,马上就怒了,哼哼了一声,“你当老儿是甚人?去去去……”

    “1000缗!”武好古马上加价。他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有点拜金主义。500缗搞不定的事情,1000缗应该能搞定。

    老头愣了一下,“你……”

    好像还不行!

    “2000缗……”

    老头儿震惊了,“你,你……”

    “3000缗!”武好古直接伸出个巴掌来。

    “你说真的?”柴老员外的嘴张得老大,一对老眼都在闪闪发亮了。

    3000缗啊!

    在开封府兴许不是巨款,在沧州那可是大钱啊!特别是沧州柴家说是义门,实际上就是一群种地的老农民罢了——他家的义门也没皇封过,成色比皇封过的白波武家差多了,白波武家都那样落魄,何况他家?

    柴老头这下居然有点佩服西门青的眼光了,原来她勾上的是这么个有钱又有官的金龟婿啊!怪不得做妾也肯了!

    可惜自己没有这样既漂亮又会武功的孙女,要不然也送武大郎做妾了。

    “当然了。”

    “行!”柴员外咬咬牙,“老儿和你走一趟阳谷……不过阳谷西门家可有钱啊!”

    西门青家能叫有钱?武好古心说:老头子根本没见过钱吧?

    “不妨,”武好古笑道,“老员外尽管去说,只要西门家同意,一切都好说。”

    “行!”

    ……

    武好古找到了西门家的世交柴老员外做媒的时候,西门大姐已经在几个北西门(就是西门家在辽国的分支)的子弟护送下,进入了阳谷县境内。

    看着官道两边,分别属于阳谷西门家和阳谷范家的土地。西门女侠就忍不住蹙起了秀眉。

    西门家和范家在阳谷县这么个小地方,素称“双雄”,阳谷双雄说的就是他们两家。

    不过阳谷双雄走得发展路线却是不一样的,因为西门家是幽州牙将集团出身,又是镇州赵家的家臣,所以一直走亦武亦商的路线。

    西门家的子弟在外行商,在家习武。武艺出众者,则会去考武举。不过因为武举越来越“文”,使得西门家很不适应,已经有三代人没有出过武进士了。所以西门家族属于士农工商中最低级的商。

    而阳谷范家则是传统的耕读传家,又是“义门”的格局(也没皇封),其实就是一群抱团种地考科举的农民。

    如果要论两家的财力,范家是根本不能和西门家相比的——就如柴员外所言,西门家有钱啊!光是让族中恁般多的子弟可以允文允武去考武举,就能说明这一家在宋辽走私上赚了多少了。

    一个允文允武的武士的培养成本,怎么都要上千缗!穷文富武的老话儿可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实中的武士可不是金大侠笔下的大侠,跳个崖都能练成绝世武功,那是要大量投资的!学马术先得买马、养马。学弓箭得拉废掉好多张弓(弓不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拉得久了,弓会越来越软),拉断好多根弦。学刀剑得有好刀、好剑、木刀、木剑,还要有护具。学长枪马槊也不便宜,一根槊就得好多钱呐!另外,要习武还得从小吃好的,这又是一笔开销。

    而且,习武也不能漏了文,要不然考不上武进士啊!

    所以西门家虽然有钱,但是大量的财力都被用于培养没用的武士了,虽然教出一帮让梁山好汉也犯怵的子弟,可是却没中武进士……这家道就难免走下坡了。

    另外,阳谷西门家为了方便经营药房,所以是部分分家的,家族子弟也渐渐散居四方,在阳谷老巢的力量就显得薄弱了。

    反观阳谷范家,一心一意读书耕地憋进士,居然也憋出了一堆“特奏名进士”。

    所谓“特奏名进士”就是过了许多次解试,但是总也过不了礼部试的老举子,可以请求参加“特奏名殿试”,又称“恩科”的考试。这个当然就是走过场,在卷子上写上“学生老矣,不能文,皇上万岁,万万岁”也能中的进士。

    当然了,这种“特奏名进士”一般是不授职官的,封个最小的将仕郎回家吃俸禄而已。

    可的再小的官也是官啊,有了官,范家就是士大夫家族了。所以阳谷范家就越来越兴旺了。俨然压倒了西门家,成了阳谷第一家。

    而且阳谷范家这一辈还出了一对神童兄弟,范之杰和范之进,两兄弟在16岁和17岁的年纪上就第一次过了发解试,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这样的成就也已经够得上神童了。

    而范家两位神童中的哥哥范之进在一年多前死了原配,而范之进的老娘不知怎就看上西门青,想要娶她过门给儿子做填房,这门亲事儿倒也算是般配,西门家的老爷子一度非常动心,西门青本人却不大乐意,还想招赘个女婿……可就在西门家要答应没答应的时候,西门青遇上了武好古那个冤家!

    “真是的,”骑在马背上的西门青低声自嘲道,“不但淫奔,还自荐枕席,现在还怀了那冤家的骨肉,最后要是再做了妾,真要成了阳谷县的笑柄了……”

第269章 读书人() 
范之进并不知道自己母亲看上的女侠已经让人睡大了肚子,而且他也没想过西门青那个女人会和别人好上——这怎么可能呢?西门青虽然一直在外面走动,但是绝对不可能遇上比他范之进还要出色的男人!

    即便有这样的男人,肯定也瞧不上西门青这个江湖女子,就是瞧上了,西门青也只能做人家的妾。

    当然了,今年已经27岁的范之进并不是帅哥,不仅不帅,还有点儿丑陋,皮肤很黑,眼睛又小,额头突出,山羊胡子也不怎么整理,总是乱糟糟的。而且因为一直闭门读书,缺乏运动,吃得又比较多,因此还是个胖子。

    此外,这个胖子还没有什么钱。范家的确是阳谷县最大的地主,但那是族田和学田,不是范之进的私人财产。但因为他已经连续三次过解,属于家族的重点培养对象,所以可以不参加劳动(种地),还能分到一笔比较多的家用,他和他的儿子和老娘也可以敞开吃大锅饭(义门都是吃大锅饭的)……对了,他还是上有老娘,下有幼儿的主儿。

    这样一个又丑,又胖,又没钱,上有老娘,下有幼儿,好像连工作都没有的男人,在后世基本属于人渣的范畴。去电视台的相亲节目里肯定都让人嘘出来的。

    可是在宋朝的阳谷县,他却是顶级的钻石王老五,连西门青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富婆都应该倒贴上几千上万缗的嫁妆嫁给他!

    这可不是范之进自我感觉太好,而是他真有这个价值,他是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不是那种读了几本破书连发解试都过不了的读书人。过不了发解试算什么读书人?

    就是武大郎这种低贱的商人也读过许多书啊,毛笔字还写得不错呢,还留下半片好词传世呢!可除了总是鼓励他考科举的大奸臣蔡京之外,谁当他是读书人?

    而宋朝不是号称读书人的天堂吗?能上天堂的,就得是范之进这样的读书人!他可是连过三次发解试啊,只要再过个两次,就会得到“免解”的资格,也就是以后可以每三年去考一次礼部试了!这个“举子”的资格,就不再是一个临时的资格了,而是一种身份。

    举行大朝会的时候,“免解”举子是有资格去开封府参加的,这是何等荣耀啊!

    而且一旦“免解”,得官就是时间问题了,只要能活到四五十岁,考上十来次礼部试不中,就能去求个特奏名进士,再得个从九品的小文官——立马就是光荣的大宋文官士大夫的一员。

    这样优秀的男人难道还配不上商人身份的西门女侠吗?

    而且范之进并不认为自己会这么倒霉,一辈子考不中个正奏名进士。他觉得自己的文章已经做得很棒了,元符三年就该东华门外唱名了!不过到时候,西门青就高攀不上他了……

    这可不是他在发昏,而是大宋的国情。金榜题名,榜下捉婿……没有十万缗的嫁资,还想把女儿嫁给高中的进士?西门家又不是宰相门第!

    而且,阳谷西门家多少年没憋出一个官儿了?没有官,西门家诺大的家业还不早晚被人吞了?

    西门子弟能打管屁用,也就对付一下梁山的毛贼,真要遇上了大事情还敢造反不成?

    所以知道自己身价的范之进现在根本不关心西门青的答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郓州的发解试快开始了,范之进虽然有十足的把握,但还是在认真准备。

    另外,转年的礼部试也需要全力以赴的准备……科举可不容易考!科举考试其实就在钻牛角尖,只是粗通经义,知道个大概是不行的,必须要极其精通。按照后世的标准,就得是国学大师,不,得是国学巨师啊。

    像武好古这样整天忙着赚钱救大宋的商人,根本不可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去读圣贤书,想要高中只有作弊!

    所以在真实历史上,绝大部分的进士都是靠刻苦努力得来的,只有极少数天才,才能一边忙别的事儿,一边就把进士给中了。

    范之进虽然有“神童”之称,但是他自己知道,他的成功主要靠努力!神童什么的,是说苏东坡、蔡京、章惇这种人的,他可一点也不神。

    在自家破旧,泛着难闻的霉烂味儿的书房里面,范之进正伏在案前运笔疾飞,在做一篇“策问”,是关于后周世祖柴荣北伐燕云得失的。

    他其实是在“猜题”,因为大宋今年在对西夏的作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西夏小梁太后入朝,基本上可以看成西北大局已定。那么接下去官家很可能将注意力转向北方的燕云十四州。

    所以元符三年大比的策问题目,极有可能和北伐有关。而考题不可能直接寻求北伐之策,这样太过露骨。也不会让人分析宋太宗的那两次丢人现眼的北伐——大宋孝治天下,不可能让人去议论太宗皇帝。因而能拿来瞎议论的也就是柴荣了。

    对于经义早就烂熟的吴之闻自知弱点是在策问上,所以这些日子每天都要做一篇策问文章,而策问文章的重点就放在军略上。

    文章当然是好的,引经据典,头头是道,不仅用《孙子兵法》上的道理评论了柴荣北伐的得失,还从后周的政治、经济、民生问题上进行探讨。最后得出了后周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北伐胜利的结论。

    放下毛笔,看着自己刚刚做好的文章,范之进是相当的满意。如果这次大比真的有这个策问题,他范之进就应该东华门外唱名了。

    闭上眼睛,仿佛看见了自己在东华门外扬名的那一幕,范之进露出了非常得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