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1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蒙古高原的名号自然不存在了,现在这块地盘的地理学名称叫“大奚草原”。在政治上,这块土地由依附于大周共和国的奚王国统治。

    奚王国的性质和北美合众国差不多,都是大周共和国下属的自治藩国。虽然有国的名号,但并没有独立主权。在军事和外交上都依靠大周共和国。

    之所以设立“国号”,则是为了方便治理。现在大周世界帝国的陆地面积达到了数千万平方公里之多!完全超出了现有通讯条件下,一个中央政府可以有效治理的极限。

    所以设立自治藩国就不可避免了。

    而利用自治藩国治理边远地区的不仅仅是大周共和国,东西两宋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东宋下面有新宋、暹罗、交趾、新东瀛、锡兰等五个自治藩国。

    而西宋也不算小,所以也拥有一个西凉藩国,此外还拥有荆楚王府、大理王府、吐蕃王府、高昌王府、疏勒王府、于阗王府、青唐王府等七大藩王。

    至于迁移到天竺已经一百多年的西夏国,则在第二次中原大战后,用大量进贡金银给西宋的朝廷的办法解除了附属关系,成为了独立国家。

    不过西夏的独立并不是李纯佑为首的西夏统治者的意愿,而是在第二次中原大战期间,东宋和新周的小西洋舰队一再攻击西夏的海口城(位于信度河入海口)。给西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而且东宋、新周两国还向西夏国下达了最后通牒。

    如果不和西宋划清界限,就会遭到他们的联合入侵!

    所以李纯佑才不得不中止了和西宋的君臣关系,但是仍然会和波罗王国一起,每年以购买公债的形式,给长安上贡。

    “正是,”韩佗胄道:“当年迁移蒙古人的时候,周国还借机在奚国草原(蒙古草原)和钦察草原上修建了6座买卖堡。其中距离碎叶城最近的一座买卖堡就在也迷离河畔,名叫也迷离堡。目前由奚国的也迷离侯爷萧乾掌管,这个萧乾其实是武好古的曾孙。和眼下的大周元首武国诚是族兄弟。

    如果我朝不救碎叶,那么碎叶府就有可能向这个萧乾求助,把周国的势力拉进去。

    至于军费开销,可以向西夏、波罗举债!”

    西宋帝国反正是有债不偿的主儿,也就不在乎多借一点了。

    “看来是不得不救了……中书舍人,拟诏讨伐蒙古吧!”赵忻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决定,将会让西宋卷入一场百年战争。

    而这场持续百年的战争,最终也将耗尽西宋的国力。为公元14世纪的华夏本土统一打下了基础。

    ……

    鞭炮齐鸣,鼓乐大作。天津造船厂一号船台上的“共和”级风帆战列舰,正沿着铺设好的滑道缓缓滑入海水之中。

    这是一艘排水量达到20000石的“巨型”风帆战列舰。

    排水量这个概念,也是武好古早年提出的。不过并没有马上替代“料”,也就是造船所消耗的木料数量,成为计算船舶大小的标准。直到最近二三十年,关于舰船浮力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排水量才替代了用料,成为表示船舶大小的标准。

    而20000石相当于后世的1200吨左右。在后世来说就是一小帆船,但是在13世纪,排水量1200吨的风帆战列舰绝对是国之重器。

    一艘排水量达到两万石,装备有60门大炮,可以在无需补给的情况下在海洋上连续航行6个月,而且还可承受住较大的风浪,最高航速可以超过20节(指一个时辰航行60华里,相当于后世的8节多一点)的木质风帆战列舰的建造难度,也是相当之高的!

    对于中世纪的生产力水平而言,这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大周共和国和东宋的造船工业,研究没有将风帆战列舰的建造工艺掌握到极致。这项工作从选择木材和伐木的时机开始,到木材的防虫、防潮,龙骨的铺设,船肋的建造,甲板的固定的支撑,船壳外皮和外层甲板的铺设,船壳的防水措施,甚至小到铁钉和木栓的使用方式,全都是一门门的学问!需要长期的研究的实践,才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而且制造一艘性能卓越的风帆战列舰需要很长的周期。通常是两到三年,急造也要几个月,还不包括砍伐树木和阴干木材需要的时间。

    所以造船的技术进步,也只能循着造船的周期,循序渐进的推进,很难用金手指拔苗助长。所以在共和百年到来的时候,传说中的“飞剪船”依旧没有出现。虽然在武好古生前,就曾经提出过“飞剪船”的设想——将船只的水下形状设计成最小阻力状,以提高航速。

    但是“最小阻力状”应该小到什么程度?船只的稳定性怎么解决?船体有没有足够的强度承受高速度?索具和风帆的强度够不够?

    这些问题都需要反反复复的研究和积累,才能一一得到解决。

    所以直到目前,“共和”级这样的两万石风帆战列舰,就是大周造船业能力拿出的最高水平的作品了。

    随着“共和”级的首舰共和号缓缓滑入水中,前来观礼的人们,不约而同的发出了一阵喝彩声音。

    “好一条巨舰啊!”

    “真不愧是我大周的海上城垣!”

    “元首,咱们还得多造几条共和级!”

    大周共和国的元首武国诚满脸堆笑,常年的海上生活让他的肤色黑里透红,看上去非常的健康。他并不是武氏嫡流出身,而是武铁心的后代。算是海军世家,今年已经55岁的他,在大周共和国的海军中服役长达25年。几乎半生都在海上度过。最后以海军上将的军衔退役,转入了政界。

    而当步入政坛的时候,武氏嫡流在政治上已经没落了。武义久的孙子辈不是花花公子,就是对政治不大上心的资本家——义久派太多钱了!而且子嗣也不多,所以没有谁愿意去政坛和军界打拼。

    舒舒服服的当个大资本家多好啊?

    武义勇的后人倒是在军事和政治上建树颇多,在陆军中有“一门五上将”,在政坛上则长期把持日本行省和渤海行省,也有几个元老。

    但是“义勇派”始终有强烈的君主制倾向,让大部分的元老非常担心。所以武义勇的子孙从没有问鼎元首的机会。

    至于武义信的后裔,则在北美合众国深耕。几十年间出了三个大统领和十几个议员。但是在大周共和国的政坛上,基本没有“义信派”的存在。

    而且北美洲这个天选之国在大周共和国的大部分公民看来,都是落后蛮荒的代名词。只有在大周和东宋混不下去的失败者,才会飘洋过海去北美混饭吃。

    所以在北美合众国混日子的“义信派”也不可能出任共和国的元首。

    在嫡流“没落”的同时,武家的庶流倒是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所以连着几任元首,不是出自武家庶流,就是和武家的女婿或外孙。

    而武国诚也借着武家庶流崛起的东风,在两年前的选举中获胜,成为了大周共和国的第二十届元首。

    满脸堆笑,看上去非常得意的武国诚,此刻的心情却有那么一点郁闷。

    因为让人不安的消息,正从西方传来!

    几十年前被大周共和国迁去西方钦察草原的蒙兀诸部,居然奇迹一般的崛起了。本来四分五裂,靠着给大石帝国、金帐王国当雇佣兵赚点小钱的蒙兀人,现在有了一位天骄般的首领,名叫铁木真。在将原本四分五裂的蒙兀人聚拢在了一起,成立了大蒙古国,而且还重创了大石帝国和金帐国。在不久前,铁木真还率领大军攻入了西凉国,打得那帮天理骑士抱头鼠窜,缩回天门关内死守了……

    虽然大蒙古国暂时还够不着大周本土,但是铁木真对西辽和金帐两国的摧残,也让西方市场出现了萎缩,销往西方的大周棉布和瓷器急剧减少。

    与此同时,依附大周的奚王国的西部正处于蒙古人的威胁之下。作为宗主,大周有义务保护奚王国的领土完整。

    而且现在统治着奚国和蒙古国边境一带的几个城主,还是武好古和萧瑟瑟还有次奥野的后代。

    于私于公,武国诚都不能坐视不理啊。

    可问题是……大蒙古国的地盘距离大周实在太远。

    而且还不怎么靠海,距离最近的海岸线,还黑海……大周共和国的舰队要去黑海得走上60000多里!

    如果考虑到等待合适风向的因素,一两年都未必能抵达。

    另外,西方的那些国家,多半也不会欢迎大周共和国的远征军直接进入地中海和黑海吧?

    这可真是让人为难啊!

    “元首,长安的急递!”

    刚刚出席完“共和”号下水仪式的武国诚才一回到自己的马车上,他的一个机宜官就给他递过去一份信件。

    是大周共和国驻长安公使辛弃疾的亲笔信——辛弃疾是大周共和国的陆军上将,在第二次中原大战中担任过河南军团督军,打败了西宋名将岳珂。在战争结束后,辛弃疾退出现役,被武国诚委派为驻长安的特命全权公使。

    武国诚展开书信看了看,原本有点阴郁的黑脸膛上就展露出笑容了,对他的这位机宜,今年只有24岁的元好问道:“裕之,马上派人去请孟尚书,武都机宜,还有两位相公,都到元首府议事。”

第1468章 华夏优先() 
武国诚所指的“孟尚书”是兵部尚书孟宗政,武都机宜则是都军机武国忠。两位相公则是左相慕容瑞,右相章丘。

    其中孟宗政和辛弃疾一样,都在第二次中原大战中立下大功,当时是河东军团督军,攻破了晋西北的多个棱堡,将晋西北一带宋周分界线推到了黄河一线。

    在战后,他也以上将衔退役,转入政坛,当选了元老,因此入阁成为了武国诚政府的兵部尚书。

    武国忠则是武国诚的堂弟,义勇派的子孙,出生在镰仓,在镰仓的大周陆军小学度过了少年时代,后来进入天津骑士学院求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大周共和军陆军中任职。也参加过第二次中原大战,当时官拜旅长、师长,多次率部在前线和宋军激战。

    在战争结束后,武国忠也升到了上将。不过因为他年纪比较轻,才四十多岁,没有到退役的年龄线,所以就担任了都军机。

    慕容瑞是慕容鹉的后人,也是陆军将领出身,年纪比武国诚还大,已经有65岁了。在上一次中原大战爆发时,他就是兵部尚书。现在又担任了武国诚政府的左相,相当于后世的总理。

    现在大周共和国的政府实行的是元首制,也就是以元首为政府首脑,但是会在元首之下任命左、右相为内阁的首长。

    而担任右相的章丘也是有来头的,他是章之凤的后人,妻子则来自武家嫡流的义久派。

    也就是说,在武国诚今天要见的四个高层人物中,只有孟宗政一人不是军政豪门出身——他的父亲孟林也不是平民,而是一个贵族公民,曾经在北美军和大周共和军陆军中担任过旅长。以少将军衔退役,在河南省和山西省(位于北美洲,但不属于北美合众国,是共和国的海外省)拥有庄园。

    现在大周共和国有点贵族共和的意思,被后世称为“阶级固化”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了!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