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10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萧干叛宋的消息传来后,他就奉了张孝纯的命令去赤塘关布防。手中的兵力也不少,新军有5000多,河东的乡兵有10000多,还有府州派来的2000折家军。照理说依托赤塘关险要守上十天八天没啥问题。

    可结果呢?被东贼的一万多人(第一师)攻打了几个时辰就全军崩溃,退到了百井寨。敌军随后追到了寨下,又是一番攻打,没费什么劲儿就再下一城。

    经此两战,作为河东军都统制的刘光世完全胆落!

    他本来以为自己用心训练出来的河东新军还算不错,只要赏赐到位,还是可以和东贼一战的至少在东贼的重炮运上来之前,是能够守住的。

    但是在交战中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东贼的士兵可以冒着箭雨和炮弹,一往无前的列队冲击,而他们的火力也使用得法,“步铳”和“手炮”配合运用,威力极强!

    最可怕的居然是最后的白刃冲击,更仿佛人人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选锋之士。

    在弓箭、火炮、步铳的对射中,刘光世的新军还可以坚持,但是白刃一交,却是立即崩溃!

    哪怕坚守着三交口堡垒和东山四大堡垒这样的险要,哪怕有宣抚使张孝纯亲自督战,仍然抵达不住对方一师之兵的仰攻。

    河东的局势,已经崩溃了!

    不仅是河东,恐怕天下的局势,也快要崩溃了!

    在这个时候,坚守河东已经没有意义了,尽快回到保安军老家,仗着自家几代将门的根基,拉出一支刘家军才是最要紧的。

    乱世之中,只要有兵,就不怕没有富贵!

    正在他准备发扬长腿特技,弃城而逃的时候,就看见一名心腹部下大步走了进来,神色不安的行了一礼:“太尉……有金牌令旨到了,张宣帅要您赶紧去河西的城堡接旨。”

    “金牌令旨?”刘光世露出恐惧的神色。

    他已经有点耳闻,知道张孝纯只在图谋调任。这厮一走,太原知府怕是要落到自家身上了。

    知府守土有责!当上了可就不容易跑路了……

    “东贼可有攻城的迹象?”刘光世大声发问。

    “尚无攻城迹象,”一名河东军的机宜回答,“太原城墙高大,东贼需要打造器械。另外,他们似乎也没携带攻城的重炮。”

    周国的河东军团七天前就拿下了东山,之后并没有马上进攻太原城,而是将太原三面包围,同时分兵攻打汾河以东的城池。现在已经拿下了永利监、榆次、徐沟镇和太谷县城。

    同时还展开了政治攻势,到处张贴告示,宣布“开科取士和不抑兼并”的政策。还用驱赶难民入城的办法,把传单送进了太原府城。

    与此同时,周军还在等待后续主力、重炮和粮草抵达之前把刘光世打得走投无路的,不过是周军第一师的一万多人,他们的主力,还在赶来的途中呢!

    “快去禀报,”刘光世咬咬牙,“就说东贼马上就要攻城了,本官走不开!一切等打退了东贼再说。

    传某的将令,限各营午时前集结完毕!午时开拔出城,出西门去和东贼决一死战!”

    一旁的军机一愣,“太尉,怎是出西城?西城外是汾河啊……”

    “过河!”刘光世跺了跺脚,“去报之张宣帅,就说贼兵已偷过汾河,本官要率部将之歼灭!”

    刘光世的亲兵把这消息“东贼过河”的消息报给了张孝纯,当下就把张大宣帅吓得够呛。

    倒不是张孝纯怕打仗,他的胆子比刘光世可大多了,历史上他可是跟着王禀坚守太原,直到城破,最后还当了伪齐的相公和金国的汴京行台左丞相的……

    而是张孝纯之前受奸相纪忆的指使,谎报胜利,现在转手就丢了太原府,这可怎么交代?

    不行,怎么都得把太原知府一职交出去!

    只要到了京兆府,再募集一点兵力,就不怕什么了。如果开封府真的不保,还有谁会追究太原失陷的罪过?

    想明白了其中关键,他马上对传旨的一个李姓宦官道:“李大官,兵凶战危,汾河东岸是不能去了。本官派人把令旨送去太原城就行了……反正也不是宣麻大诏。”

    “那就有劳了……”李姓的宦官当然不想去和可怕的东贼见面,自然没有异议。

    张孝纯又道:“既然交割了太原府,那么本官马上就要去京兆府了……李大官不如和本官一起上路吧。有本官的亲兵,总能护着大官安然脱险的。”

    https:

    请记住本书域名:。阅读网址:

第1370章 太原人民喜迎共和军() 
共和九年二月初十,天色蒙蒙放亮的时候,喧闹了一个晚上太原府城的北门拱极门忽然大开。把贴近太原城墙侦察的共和军骑兵吓了一跳,还以为宋军要出城决战了,连忙集结队伍,拦了上去。

    走近一看,才发现不对,因为出门来的不是大宋兵将,而是一群赶着牛羊,挑着竹箪,捧着瓦壶的老百姓。

    这是什么意思?要逃难吗?逃难往西边去啊!北面和东面都是战场,随时要开战的,你们一群老百姓溜达过来干什么?被误杀了算谁的?

    一队隶属于第一步兵师的斥候骑兵(名为斥候骑兵,实际上也能干重骑兵的活儿)就在“二代骑士”张高中尉的带领下,一字排开,把这群疑似太原父老的人给堵住了。

    “尔等何人?因何出太原北门?意欲何往?”一个大嗓门的周军骑兵也不等人家靠近,就大声嚷嚷着发问。

    与此同时,其余的骑兵都在张高的指挥下摆开了冲击队形。身穿半甲的骑士,人人马矟在手,杀气腾腾,一看就是不得了的精锐啊!把一群太原老百姓吓了个够呛。

    不过这群老百姓也没逃跑,而是推出一个白胡子老头,总有七八十岁,看着像有钱人。老头不是步行的,而是骑着匹驴,身边俩仆人扶着,还穿着一身做工考究,用上等的天津布缝制的儒服,头上还戴着一顶东坡巾。

    这老头在两个仆人搀扶下,骑着驴,摇摇晃晃的向大周国的骑兵而去,看着也不像是要交战。

    “各位太尉,”也没靠那帮凶神恶煞般的周国骑兵太近,就在驴背上抱拳拱手道,“老夫是太原府阳曲县教谕王守礼,这厢有礼了。”

    一县教谕是个不值钱的芝麻官,一般授予特奏名进士。也就是那种考了许多次礼部试都落榜的举人。这老头显然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不过他不是措大,因为他家祖辈出过两个进士,在太原城又是一等一的名门。翻翻族谱可是出自太原王氏!

    大大的地主啊!

    “王教谕,”张高张中尉也拱拱手,“您老人家要到哪里去啊?这里是战场,马上就要打仗了,您老人家要逃难往西走吧。”

    看着张高彬彬有礼的模样,王老教谕一张绷着的老脸儿也松下来了,又笑着道:“这位太尉,不必打仗了,老夫就是受太原府阖城士绅所托,出城迎接王师的。”

    迎接王师?不会是说我们共和军吧?张高愣了愣,又瞧了眼那群跟着王老教谕出城的老百姓,都拿着竹箪和瓦壶。这大概就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意思?

    “你们太原城要投降?”张高不确定地问。

    “不是投降,”王老教谕摇摇头,笑着道,“我们是来欢迎王师进城的!和大周天兵交战的是弱宋的贼兵,不是我们太原阖城士绅百姓。昨晚上弱宋的贼兵就跑了,还洗了遍城,现在已经逃之夭夭了……所以太原阖城的士绅商量了一下,就推老夫出城迎接王师了。”

    什么?这就跑了?也太快了吧?连追击的机会都不给咱!

    包括张高在内,所有的周国骑兵都是好一阵失望。

    因为现在的太原是“双城计”了,汾河西岸还有一座西城,东西二城用浮桥连接。而太原附近的汾河上面又没有第二座浮桥可用,也不可能涉渡,渡船、渔船也被宋军清理干净。所以当太原东城内的宋军通过浮桥撤走的时候,城外的周军是无法追击的。

    他们甚至没有办法发现宋军撤退。因为太原东城的西门和浮桥之间有夯土墙壁构成的甬道,而浮桥上也有木板遮拦,所以无法用目视观察到宋军撤离。

    而且宋军撤离的时间是晚上,能见度也不够啊。

    ……

    “什么?跑了?”

    “太原可是坚城啊,他们怎么就不守一守?”

    见到王老教谕还有一群太原父老的李孝忠、武义勇二位也有点吃惊。

    他们其实都在为攻打太原城的事情头疼呢!

    太原距离河东军团出发的易州有750里,中间又有大段路况不良的山路。所以攻城的重炮运输落后于计划,装备了2斤和8斤大跑的两个攻城炮兵营,现在刚进瓶形关,没有一个月根本到不了太原城。

    实际上,不仅2斤和8斤大炮没有运到,连共和军步兵师标配的斤野战炮也没拉到太原前线呢。只有属于第三骑兵师的4斤骑兵炮刚刚抵达。

    而太原的城墙又高又厚,靠已经运上来的4斤骑兵炮恐怕很难轰塌城墙。

    而且太原不仅有东城,还有一个位于汾河对岸的西城呢!

    如果光靠4斤炮、斤炮和简单的攻城器械,只怕个把月都打不下来。

    所以李孝忠和武义勇都认为暂时打不下太原,都准备要绕城而过了,结果人家牛啊羊啊欢迎共和军来了……

    “回两位太尉的话,”已经被当成座上宾,请到东山上一座堡垒里面的,听见两位大周天兵的将军发问,连忙摸着白胡子回答,“弱宋的贼兵早就被大周天兵吓破了胆,如何敢战?

    况且太原民心素来不属弱宋,自大周立国北疆以来,就北望王师,如今终于得见,自是万众归附。若王师攻城,百姓必应于内。弱宋贼兵不走,也必会内外交困,全军覆没。”

    还有这种事情?

    李孝忠和武义勇互相看看,都有点不敢相信。

    “两位太尉,”王老教谕这时又开口道,“老夫有一事不是很明,能否一问乎?”

    “请问。”武义勇道。

    “我大周天朝是不是要开科取士,并且不抑兼并了?”王老头问。

    这才是最要紧的问题啊!河东的士大夫才不管谁当皇上,他们只关心有没有科举可以考,能不能继续占有土地收租子……

    “哦,”武义勇点点头,“我国执政府决定在河东路开科举,将于年内举行发解试,中举者可在共和十年,也就去明年去天津市参加礼部试。”

    一听说有科举可以考,在座的几个儒生打扮的太原士大夫都有点小激动了。

    宋朝的太原可不比唐朝的太原了,各方面都衰退得厉害,文风更是不盛。进士数量在大宋的十几个府中也是倒数的。

    所以太原举人在历年科举大比的成绩中都惨兮兮的,甚至比不过江南的许多县。

    一个正奏名的进士搁在太原,那可是天人一般的存在啊!

    而这回大周天朝开科举,毫无疑问就是太原才子们的机会了。

    大周天朝一时半会儿还打不到江南吧?也就是说明年天津的礼部试不会有江南举子参加,说不定连河南举子都没有,顶多就是河北、河东的举子比文采。

    这下太原府怎么都该出一批进士了吧?

    武义勇又道:“至于土地兼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