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10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何栗看来,周国的这套土地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复古——在宋朝土地制度上的倒退。应该是在隋唐均田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又吸收了战国军功爵制度的某些优点。

    而这种程度的复古,就是周国军事强大的根源。而周国的军事强大,才是大宋需要学习的地方。

    周国的工商业根本不需要学,大宋沿海几大商市,还有“苏杭秀明月(越)”五个丝绸州的工商一点不比天津市差。

    另外在何栗看来,大宋的工商业城市和五个丝绸州正在摧毁乡村经济,对于国家没有一点好处。

    “文缜,你,你在说什么?”王黼还是努力听懂了一些何栗的四川官话,“抑兼并,行均田?”。。

    “对头!”正处在兴奋中的何栗也顾不上什么状元风度,只是又快又急地说,“周国之强,就在抑兼并,行均田……而我大宋之弱,就在兼并太过,无田可均与将士。”

    这话你也敢说?王黼看了看和何栗一同到来的何棠、何榘。这二位也都是眉头深皱,也不知道是不认同状元兄弟,还是在担心何栗惹祸。

    “若我大宋不能抑兼并,行均田,”何栗的语气已经放沉,“不出二十年,周国就要来帮我们抑兼并,行均田了!”

    “帮?”王黼不明白,“怎么帮?”

    “自是渔阳鼙鼓动地来!”何栗痛心疾首地说。

    “何文缜,慎言!”王黼面孔板了下来,心里却道:瞎说什么大实话啊?大宋朝现在是圣君在世,众正盈朝,怎么会害怕渔阳鼙鼓?

    “本朝不杀上书言事者,就是为了让言路不绝,让真话真相上达天听!”

    何栗接着又正色道:“待制是驻天津公使,难道不知道这几日周人又在闻战而喜了吗?如今周国立国不过数年,骑士、府兵还都是初代,等二十年后,不知有多少无田可分,而又文允文允武的骑士、府兵子弟,红着眼睛要南下来抢咱们宋人的土地!

    他们可比安史乱军厉害多了!而我大宋的军力,能和天宝年间的唐朝相比吗?”

    二十年后的事情瞎操什么心啊!

    王黼只是摇头,却也无言可对。何栗才来周国几日?算什么知周派?他王黼可是看着大周国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会不知道周国兵强的秘密?

    可是知道这事儿又能怎么样?去朝廷上大声疾呼?

    要发展工商,增加财入的话笃定去喊,人家顶多看不惯你,也不会拿你怎么样的。

    开设兵学,组建新军也能嚷嚷。虽然新军没有禁军靠得住。但毕竟是保卫朝廷所必须的,不练不行啊。

    而抑兼并,行均田……瞎嚷嚷这个会死的!

    看到王黼沉默不语,何栗还以为对方被自己说动了,于是就建议道:“王待制,您是朝廷驻周国的使臣,有探查周国虚实的责任。不如和下官一起向朝廷上书,建议朝廷师周长技,复古均田,以田养兵!”

    还要上书?这回不仅是王黼有点冒冷汗,何栗的几个兄弟也是冷汗直冒了。他们仨这回可是领了一个不可能完成对任务。回京后肯定要治罪的!再上书言及均田,不就是罪上加罪了?到时候想去交趾怕都不可能了……

    ……

    当武好古赶到自己在元首宫的内厅时,林冲和刘泽已经在门外的候见厅中等候了许久了。武好古的这两位元从心腹,现在都已经上了年纪。林冲五十岁出头了,不过人却瞧着年轻,仿佛只有四十多,魁梧健壮,精神抖擞。

    刘泽就是刘二狗,早年不过是开封府的一个泼皮头目。后来还在武好古的扶植下成为了界河商市的泼皮首领。现在依旧是个江湖领袖,不仅在天津市有势力,在河北两路,京东、京西、京畿一带的江湖上也是人人敬仰的人物。

    扶植这样一位江湖领袖,目的是利用江湖势力搜集宋国的情报,并走私人口进入周国——大宋的统治虽然比较宽松,但还是会限制人口流动,特别是人口出境。

    而周国因为迅速扩张,征服了许多地广人稀的地盘。又将大量燕地的壮丁分封出去当了骑士、府兵,以至于出现了劳动力紧张的局面,所以急需补充人口。

    肯定可以取胜的高丽战争,又会为大周赢得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金国决定放弃的北高丽国是不包括靠近曷懒甸的部分山区,所以南北高丽相加,只有大约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不过高丽的人口损失比起土地的损失更加严重。多年和女真人的战争使得高丽国损失了太多的壮丁。北高丽的人口又被女真人搜刮殆尽。而南高丽又因为战争之后的饥荒丧失了不少人口。

    根据新成立的安东行台省的估计,如今南北高丽的人口数量不足400万。如果再经历一轮周国的入侵和占领,人口将会进一步减少数十万到一百万(并不是杀掉那么多,还会有大量的贵族人口被强迁)。

    高丽的人口最终可能会下降到320万左右,而青壮年男性的损失比例,则更加严重。

    这可是汉人大量进入,帮助高丽建设资本主义的大好时机……可问题是,大周境内的汉人数量也不多,满打满算也就是四五百万。

    如果高丽真的变成了大周的行省,大周境内的汉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概就要落到40%左右了。

    不大量补充汉人进来能行吗?这样的比例搁在后世,大周国妥妥就是一少数民族自治区啊!

    而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比较稳定的大宋,显然是不利于周国获取人口的。

    所以开封府发生的五月初四之乱和赵佶的南巡,让武好古嗅到一丝天下将乱的气味。

    看见武好古走来,本来坐着的林冲和刘泽双双起身行礼。武好古微笑道:“别多礼了。进来说,南面的情况怎么样?”

    林冲和刘泽跟着武好古就进了内厅,所谓的内厅是相对公厅而言的,其实就是一个办公室。

    武好古的元首内厅当然是又大又宽敞的,装饰也非常豪华。窗户上甚至还用上了小块的玻璃——天津市现在也有玻璃产业了,还从欧洲引进的手工吹筒法。就是把玻璃液吹成圆筒型,在玻璃仍然热的时候切开、摊平,形成玻璃。

    这种玻璃用后世的眼光来看,自然是品质极差。厚薄不均,表面有些凹凸,玻璃内部非常浑浊,透光性也不大好。不过搁在当下的天津,还是一等一的奢侈品。也就是武好古才有财力将这种奢侈品往窗户上贴——当然是他自己掏腰包,公款是不可能为这种过分奢侈的装潢买单的。

    除了玻璃窗,武好古还喜欢使用了玻璃罩灯具,在武好古的书案边上就放了两盏。不过现在是白天,并没有点燃。

    书案上还堆放着许多公文,都是元老院、政务堂(由左右相主管)、都军机司和海军军机司等衙署院会送来的——武好古的元首生活其实非常枯燥,每天总有六七个时辰的时间是在文山会海中度过的。几乎是全年无休!

    要知道武好古并不是一个事必躬亲的独裁君主,而是有元老院、政务堂、海陆都军机司辅佐的共和国领袖。

    这就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如果真的登基加冕,当上了独夫,真不知道要忙成什么样了。

    至于像赵佶那样当个“道宗”,可不是一个开国君王的作风。而且周国是一个百业初兴的国家,没有那么多的旧例可以因循。君王如果不作为,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威权下移。

    大权在握的武好古坐在了林冲和刘泽的对面,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开封府那边如何?有变乱的可能吗?五月初四后应该有什么士林新秀崛起吧?那几个煽动变乱的首领,可联系得上?他们想干什么?需要咱们的帮助吗?”

第1267章 复古党人 二() 
原来武好古是想在大宋境内寻找革命同志啊!

    纪忆、苏迟、苏适这些现在的“新党”,在武好古看来,不过是宋朝的洋务派。唔,或许应该称为周务派或海务派。反正他们不是革命党,也不是维新派。

    至于蔡京、何执中、邓洵武这些过去的新党,现在都已经变成守旧派了。

    不过宋朝的这些守旧派却不是后来清朝的守旧派可比的,无论能力还是见识上,都强出了一大截。

    所以在“守旧派”和“洋务派”的领导下,宋朝这艘又大又破的船只,居然也摇摇晃晃的在驶向资本主义的彼岸。

    如今的宋国,并不是周国的半殖民地,而是一个处于艰难转型中的庞大帝国。如果转型成功,跨入资本主义门槛的宋国,很有可能变成一个让周国和金国联手都无法抗拒的强国。

    当然了,要一步到位转型成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的。在铁路出现前,大宋广大的内陆,必然沦为沿海的经济殖民地。

    大宋如果想要转型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抛弃内陆,冲向海洋。

    首先,就要将都城迁往东部沿海地区,海州或者江宁府都是一个合适的选项。

    其次,则是如何维护内陆经济殖民地的利益了——内陆不是海外殖民地,毕竟是大宋的一部分。

    如果维护不好,引发内乱,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又缺乏强大军事实力的宋朝可不一定能承受得住……

    不过要怎样维护内陆,又不至于扼杀沿海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确是个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大难题。

    大国本就难治,如果不同的区域间产生了极大的利益冲突,那就更加难治了。

    历史上选择抑商重农和守内虚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反正武好古自己是想不出什么高招的。好在他如今不需要为这个难题操心,他只需要管好自己的周国就行了。

    刚刚从开封府返回的刘泽点了点头,将一包随身带来的报纸放在了武好古的书案上,“元首,这些都是开封府、河南府、大名府出版的报纸,上面都有关于五月初四之变的评论。

    大部分都将罪责推到了开封府的奸商们身上……属下也去开封府问了不少参与五月初四之变的弟兄,也都是恨奸商、恨脏官,就是不恨官家。”

    刘泽刘二狗嘲讽的一笑:“不过光是恨也寻不着出路,便是房价跌了一些,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啊!至于物价倒是跌了一些,可是物价跌得慢,收入跌得快,总之还是困苦!”

    房价下跌和开封府底层的百姓关系并不太大,因为开封府的底层百姓通常是租房居住的。而房租的涨跌也要随行就市,只要涌入开封府的人口不减少,需求持续旺盛,租金就不会下跌。

    而赵佶南巡带走的那些宗子、亲贵是不会从市场上租房的,自有官产供他们使用。而且他们只是单身而去,并没有拖家带口,所以在开封府的住宅也不会马上进入市场。供应没有增加,需求也没有减少,房租自然下不去了。

    不过两万多不事生产,只会消费的宗室离开开封府,倒是拉低了一些开封府的物价。但是开封府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因为他们的收入下降得更快!

    道理很简单,就是这些宗室成员的离开也带走了消费,而且他们这些人的消费都是上点档次的。时不时的上个馆子,听个小曲儿,买点书画,去青楼楚馆里面和小姐姐们牵个手啥的。吃穿用度,也讲个品牌。出门走动时也舍得雇条毛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