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话水浒之武大郎-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大谦虚道:“童伯伯谬赞了,您家的其他同辈兄弟我没怎么接触过,但童睿的智商绝对不逊色小侄太多,而童英也绝对是位人中之龙,伯伯您又何须多虑?”

    这话说的,武大自己都觉得自己有些不要脸,其实,如若不是自己掌握了太多后世的知识,童睿的智商绝对不是比自己逊色,而是绝对要比自己高不少。

    童贯叹息一声,“可惜,老三患有腿疾,如若不然……唉

    !”

    老三,自然就是说的他童贯的第三子,童睿了。

    武大默然。

    童睿的腿疾是天生的,遍寻名医后依旧无解,武大只是一个理科生,他不懂后世了医术,帮不上忙。

    童贯只是略一伤神,很快又调整了情绪,言归正传。

    “你的这个钱庄,就目前而言,前景很大,但,估计很快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压。”

    武大笑了笑,没有多言。

    童贯两眼微眯,“莫要大意,千万不要以为朝堂这些百官都是吃白饭的,户部的人不是傻子,他们很快就会看出其中的究竟,即使那时你的钱庄已经初具规模,即使有老夫在他们无法直接请旨灭了你的钱庄,但老夫以为,户部一定会请旨申请朝廷操办钱庄,到时,难道你以为凭借你的实力,有资格与朝廷对抗?”

    武大耸了耸肩,两手一摊,“钱庄这种机构,本来就应该掌握在朝廷手中,小侄最初也是打算进献给陛下的,只是某些人惹得小侄不痛快,所以小侄就私自开设了钱庄。即使日后朝廷同样开设钱庄,可那又怎样?大不了小侄的钱庄就当作是民营的呗?”

    童贯呵呵一笑。

    他心知武大言语不详,但他自然不会点破,也无需多问,到时自然就知晓武大会如何应对了。

    “既然你已成竹在胸,那你今日入府,是有何事需要我帮忙?”

    “小侄自然是来看望伯伯的!”武大脱口而出道。

    “呵呵呵……”

    童贯笑吟吟的望着武大,“鞋头,少跟老夫打马虎放!”

    武大有些尴尬,讪笑了几声,如实说道:“蔬菜大棚已经基本竣工,如今还差一样东西,小侄特来请伯伯帮忙,您童府名下可有布庄?小侄需要一种薄如蝉翼的布匹。”

    童贯沉吟了许久,才又说道:“我童家家大业大,名下到底有哪些产业,老夫也不知晓。不过,如今这个年月,无论是绫罗绸缎还是粗布麻衣,都讲究个结识耐穿,恐怕没有哪个布店回去卖薄如蝉翼的布匹。”

    武大有些失望,没有这玩意,蔬菜大棚岂不是就要前功尽弃了?

    “不过,你可以去纺织局瞧一瞧,说不定他们可以帮你的忙。”

    武大微怔,疑惑道:“纺织局不是一直看蔡京那老匹夫的脸色行事的吗?”

    童贯嘴角微讽,“他纺织局之所以一直看蔡京脸色行事,是因为老夫瞧不上这些狗屁营生,他们只能走蔡京的门路。怎么,难道老夫有事要他纺织局去办,他还敢驳了老夫的面子不成?反了天了还!”

    武大全面败退!

    您是朝廷大佬,您牛叉,您霸气!

    (起点果然没同步,昨天第三更都没显示,正在协调中,无奈~)

第259章 人心如狗(一)() 
其实北宋的商业,相对于同期的其他国家而言,已经极为发达,只不过历史上的北宋末年,到了宋徽宗时期,由于朝廷百官贪墨成风,上行下效,这一弊端一直没有得到根治,才导致民不聊生,除了真正的那些州府大城市之外,其余的郡县一片萧条

    但作为丝绸之国,北宋的纺织业一直极为火热。

    北宋时期,北方丝织品上贡的州郡58个,南方48个。除了黄河流域和川蜀这两个汉唐时期就有的纺织中心外,长江下游,特别是太湖流域作为新的纺织中心迅速崛起,并在产品数量上超过北方地区,南方丝织品种多于北方达到18个,北方品种15个。

    宋代纺织生产的组织形式既有对前代的传承,更有创新发展。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官营、民营经营方式仍然存在,但在具体运作和专业化程度上有所创新。为保障皇家和政府对纺织品的需要,宋代尤其在宋徽宗时期,在东京开封(汴京)、西京洛阳及成都等各州府都建立了官营纺织场院,集中人力、物力,生产高端上档次的产品。

    管理纺织业的有很多机构,纺织局算是其中最大的部门之一。

    有童贯的手令,再加上有童路的带领,除了皇宫等几个少数的地方之外,武大一行人可以说是畅通无阻。

    童路本来是不想来的,毕竟他上次被武大给阴了,直接给放倒了,尤其是最近马桶已经送到童府,童路得知当日武大把他揍晕的时候用的那玩意,是人们用的马桶之后,更是对武大恨之入骨。

    但是,在童贯对他一阵破口大骂之后,童路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领命带武大来纺织局。

    武大心知童贯是想调解缓和二人之间的冲突,自然也不会绷着,给童路童大少爷道了歉,又保证完事之后一定请童路去醉仙居乐呵乐呵,童路这才不情不愿的不再抻着拿捏架子了。

    童路身为童贯的二儿子,是整个大宋背景最大的纨绔子弟之一,在汴京当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纺织局当然不敢藏着掖着,直接带武大等人来了“文绣院”。

    文绣院是官营的染院,乃是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成立,专营刺绣,刺工300人。

    文绣院除了刺绣之外,还有两个与纺织紧密相关的官营染院,工匠613人,分工很细。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整个开封府,官营的纺织印染等工匠大约一共才有2200多人,文绣院大约独自占了1000人,自可见去规模之大。

    由于背景足够强大,所以文绣院的纺织工具和技术在当时都是独占鳌头的,唐代的脚踏纺车,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童路以及纺织局的官员带路,文绣院的执事不敢马虎,在得知了武大的来意之后,直接带武大来观看了最为精致的“精绢”,以及号称天下第一的“东绢”。

    精绢这种布料,正反面光滑一致,做工极为精细,但规格太小,尺寸也不适合武大用在塑料大棚上,但武大依旧订了大批,准备送回阳谷,给金莲等人做衣服用;

    倒是由单州成武县引进而来,将“薄缣”进一步演化成功的东绢布料,望之若雾,经久耐用,且质优、量大,完全符合武大的要求,成为武大的首选。

    这种布料,属于特供产品,大多数都被宋徽宗的后宫,以及朝廷显贵重金买走了,一般的百姓是买不到的。

    当然,有童贯童大将军的面子在,纺织局和文绣院连句屁话都没敢说,直接承若武大要多少就给多少。

    而且,还是先弱,后给钱,用不了的还可以退货

    武大欣然受之,只能感叹,朝廷有人好办事!

    有便宜不赚,那都是王八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种事自然无需多说。

    当然,既然赚到了便宜,自然也就该“出血”有所表示了。

    武大大手一挥,醉仙居,走起!

    ……

    醉仙居如今在汴京的名声已经越来越大了,当然,没有人知晓,这家酒楼的幕后老板是武大。

    按照常理来说,醉仙居的雅间是需要提前预定的,掌柜的极其强硬,据说头几日就连蔡府子弟都在这里栽了面子。

    按照常理来说,童路的面子并不比蔡府子弟更大,但醉仙居掌柜的是阳谷县武府的老人,为人机灵,他一看武大来了,虽然没有点破武大的身份,却直接命人开了包间,嘴里头却笑眯眯的说道:“童少爷驾临醉仙居,蓬荜生辉,今日小人做东,请童少爷随意就好。”

    童路并不知晓这掌柜的是给武大开的****,还以为是醉仙居故意给他面子,这等于变向的再次落了蔡府的面子,童路心情大爽,连夸掌柜的知趣懂事云云。

    武大笑而不语。

    今日的饮宴上,童家童路自然是最大的主角,最近名震汴京的武大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男二号,纺织局和文绣院的官员执事便心甘情愿的沦落为配角。

    虽然由于武大的到来,醉仙居的厨子得到了掌柜的指示,使出了压箱底的功夫,做了一桌当之无愧的“盛宴”,可惜除了武大之外,桌上根本就没人在饭菜上费工夫,一门心思的巴结童路,试图就此与童家扯上一点关系。

    醉仙居的酒不是大宋原有的那种清淡如水的冒牌货,全是武氏酿酒坊的美酒,度数不低,一番觥筹交错之后,即使童路酒量惊人,但架不住这些阿谀奉承的官员轮番轰炸,大约只过了一个多时辰,便很快不支,醉眼朦胧。

    武大看了看窗外的天色,也该回陈留了,便起身搀扶着童路,拜别诸多官员,出了醉仙居,把童路送上马车,然后长吸了一口气,定了定神,对站在门口拱手相送的醉仙居掌柜略微一颔首,翻身上马,出城而去。

    ……

    武大并不知道,在他离开不久后,明明已经醉的一塌糊涂,躺在马车内美姬怀里不醒人事的童路,突然睁开眼,淡淡说道:

    “通知他们,武植已经出城,随时准备动手。”

    美姬甜甜的笑了,

    “少爷放心,一切都准备好了。”

    童路微微一笑,窝在温柔乡里,继续装醉。

    (这一章的前半段写的很累,查了很久的资料,毕竟是历史文,我不想凭空就伪造出可以覆盖大棚的布匹,那样太无中生有。当然,我这样做也可能吃力不讨好,如若书友们不喜,可以一掠而过,直接阅读剧情即可。)

第260章 人心如狗(二)() 
残阳如血。【小说 更新快请搜索】

    大宋这个年月,还没有各种乱七八糟的产业,自然也就没有环境污染,空气很是清新。

    夕阳西下,屋顶上,树梢上,行人的身上,都被染上了一层淡淡,如同蝉翼般的橘红色光彩。

    武大端坐在马背上,张开双臂,享受着这难得的美景。

    可惜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无论夕阳有多美,终归只是昙花一现,始终不如艳阳高照更加光芒四射。

    张良与吴刚紧紧跟随在武大左右。

    “家主,此行是否过于……”

    武大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问道:“过于冒失?”

    张良默然。

    一直微微有些木纳,沉默寡言的吴刚直言道:

    “如今武家离不开家主,此行危险性太高,家主的确无需以身犯险

    。”

    武大哑然失笑,“可如若我不亲自涉险,又如何才能引蛇出洞?”

    说这句话的时候,武大虽然在笑,可他的眉间却冷漠欺霜,浑身寒意,沁人心骨。

    武大的嘴唇很薄,有人说,这样的人本性凉薄。

    但,事实上,武大从来都不是凉薄之人。

    最近无论是阳谷县武府还是陈留县武府,一直都很安稳,但这并不意味就一切无虞,实则背地里已经是暗流涌动。

    如今这看上去风平浪静的局面,其实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待隐藏在暗处的敌人蓄力完成之后,势必会给武府更加惨烈的全面进攻。

    武大这个人很自私,他从不悲天悯人,但他看不得武府上下任何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