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豪杰传-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有三路大军齐攻辽国,他们大吃一惊。

    都统军兀颜光当即站出来拱手喝道:“郎主勿忧!奴婢一早就料到那宋国必然计策左右夹攻我大辽。郎主派一大将领兵坚守蓟州,待我领兵击败史进那厮,敌军胆寒,自然会退兵!”

    右丞相褚坚也出列说道:“郎主,臣赞同兀将军之策,当前我大辽同时遭大宋东南两面夹击,加上女真完颜部落也趁机左轮反叛。要是我军分兵想三面同时击败敌军的话,必造成兵力分散,一旦有一路出现败绩,我大辽形势颇危。欲化解此危局,必先得集中力量破其一路。”

    左丞相幽西孛瑾随即出声附和道:“郎主,兀将军所言甚是,眼前我军当务之急还是尽快击退一路兵马,稳固局势!”

    枢密使萧奉先站出来喊道:“臣愿领兵前去驻守黄龙府,抵挡女真叛贼!”

    御弟大王耶律得重也出列喊道:“臣弟愿领兵前去蓟州,抵挡宋军!”

    “哈哈哈有诸位相助,朕何忧!”大辽郎主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厉声喊道:“萧枢相你即可领兵五万前去黄龙府驻守平定女真叛贼。御弟你领兵五万驻守蓟州,务必要拖住宋军,不得放一兵一卒北上。兀将军,朕命你为破宋大元帅。拱卫大辽的精兵皮室军、属珊军共5万大军也尽数交付于你,助你前去破敌。除此之外,任臣选调军马。此去歼灭宋军,前线所有将官、士卒尽归你节制,若是还需军马粮草,尽管派人来报,自有朕与诸位大臣为你筹备!爱卿只管速便起兵前去征进!”

    “末将领旨谢恩!”都统军兀颜光当即躬身喊道。

    兀颜统军领了圣旨兵符,命令长子兀颜延寿领兵二万为前部先锋,为大军开路。

    随即征召了本部下十一曜大将,二十八宿将军,统领精兵二十余万,倾国而出,径奔辽阳府

    早有探子打探到小心,急忙回飞奔回辽阳城,禀告了朱贵。

    听到朱贵的汇报,史进不出意外的点点头说:“看来这辽国是真的准备大举进攻了!”

    史进需要时间来消化平定辽东京的果实,辽国也需要尽快筹备粮草军械,供大军消耗。

    出于这样的考虑,在上半年,基本上辽国和定襄军都尽量保持了克制。

    但边境的摩擦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上半年,在边境两国的探子、巡逻兵就交手不下十次,各自伤亡了百来人。

    自从都统军兀颜光领旨出征后,这边境的探子之间的厮杀就更加频繁了。

    七月初,不到短短不到十天天,边境就死伤了上百人。

    这种异常的举动已经引起了史进、许贯中等人的注意,这下探子的汇报更加确定史进等人的猜测。

    史进喝道:“派人传召许贯中、朱武等人,同时传信给林冲、鲁智深等将军,即可整军预备,随时北上和辽军决此一战!”

第442章 大军出征() 
辽阳定襄王府,这座王府是由前辽国皇宫改造而成,占地5里。

    王府正厅,虽然史进没有称帝,但这正厅已经是他被当成皇宫大殿使用。

    手下各部官员大公鼎、蒋敬、裴宣等文官,以及主要将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武将听到传召,都急急忙忙赶了过来。

    看到那么多同僚,而且都是王爷手下主要文武官员。

    虽然还不知道确切的消息,但是他们心里多少都有些明目了。

    辽国集拢二十万兵马,前后花了几个月时间筹备粮草,这么大的动静,绝对瞒不住任何有心的人。

    现在看到王爷史进召集这么多人,稍动有脑子的人都能猜出王爷是决定要出兵了。

    想到终于要出兵和辽国决战了,厅内一众文武纷纷交头低声议论。

    讨论的无外乎就是,谁随军出征,谁留守之类的话题。

    等到史进在朱武、许贯中陪同下,走进正厅,立时厅内恢复了肃静。

    史进站在正厅正中,朗声喊道:“诸位,刚得到消息。辽国出兵二十万攻打我军!”

    史进话一出,厅内的众多人顿时一阵哗言。

    果然是辽国出兵了!

    史进伸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他喊道:“众位都是陪同本王征战多年的兄弟。本王能有今日之成就,皆是诸位鼎力相助的功劳。此次辽国倾国而来,决非小可。此战关乎我军兴亡胜败,本王决定亲自率领十万进击。还望诸位能继续鼎力相助,奋力向前,助本王击溃辽军。在我大军击败辽军,夺取燕云,建国称王后,诸位皆为开国功臣。公侯伯爵,本王绝不吝啬!但”

    史进突然将面孔一板,厉声喊道:“谁要是这个关键时刻,拖本王的后腿,休怪我史进不讲昔日情面,绝不轻绕!”

    近百名文武官员齐声喊道:“王爷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报效王爷!”

    “好!”史进喝道:“有诸位相助,何愁大事不成。花荣!”

    花荣当先站出来喊道:“末将在!”

    “本王出征后,由你留守辽阳,负责总览辽东军务大事!”

    花荣听到,史进要自己留守。心里有些遗憾,但是他也知道这等大事只能是自己了。

    尤其是在自己的妹妹花宝燕给史进生了一个儿子后,花荣就知道花家的荣耀都和史家事彻底捆绑在一起了。

    花荣当即打起精神,躬身喊道:“末将尊令!”

    “董平、索超!”

    董平、索超听到顿时喊道:“末将在!”

    “本王命你们为左右先锋大将,各领五千兵马,打探前路。如遇敌人,立马回报!”

    “末将尊令!”

    “武松!”

    武松立即站出来拱手喝道:“末将在!”

    “本王命你们为前军大将,为我大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得有误!”

    “末将尊令!”

    “杨志!王寅!”

    杨志、王寅拱手喝道:“末将在!”

    “本王命你们为左右军大将,护卫中军两翼!”

    “末将尊令!”

    “李应!”

    李应拱手喝道:“末将在!”

    “本王命你们为后军大将,负责押送粮草军械!”

    “末将尊令!”

    “本王自令中军,命林冲、鲁智深、栾廷玉、呼延灼、秦明、史文恭、庞万春、凌振各率本部兵马守护中军!”

    林冲、鲁智深、栾廷玉等将军听到命令,齐齐站出来拱手喝道:“末将尊令!”

    安排好出征的人手后,史进朗声对朱武喊道:“信州、开州是抵御女真族、高丽的军事要地。朱武,等下你派人多给朱仝、宗泽加送箭矢、弹药。告诉他们,在我大军击溃辽军之前,不得放一兵一卒进辽阳,否则严惩不贷!命阮小二率领本部兵马日夜巡驻渤海,确保我辽阳、金州的安全。命李俊、张横配合李逵、王英两人自渤海入黄海,不停息地骚扰高丽,好拖在高丽大军,不让高丽给我军带来麻烦!令辽东各地都地加强了战备,以防范辽国可能派出的偏师余部的袭击!”

    朱武点头说:“微臣即可去办!””

    “嗯!”史进点头对辽阳知府大公鼎说道。“鼎公,安抚民心,筹备粮草就要劳烦你多费心些了。人力钱财上你不用担心,我会叫蒋敬为你筹备好!”

    辽阳府有三十多万人口,占据了辽东三分之二的人口。

    只要辽阳稳,辽东就稳了!

    “臣定必不有负王爷所托!”大公鼎躬身领命道。

    “蒋敬,粮草物资调拨之事,劳你多费心了!”转过头,史进对神算子蒋敬嘱咐道。

    “王爷放心,臣定不会耽误大事!”蒋敬站起来拱手说道。

    史进喊道:“大军北上,必然会有宵小之辈,趁机作乱!裴宣你主管刑部,要多加留心。有作乱反叛者,准许你先斩后奏!”

    自从被史进任命刑部尚书后,已经很少人喊裴宣“铁面孔目”的绰号,相熟的人多半都是戏称“铁面判官”裴宣了。

    裴宣听到史进的命令后,面无表情地喊道:“微臣尊令!”

    逐一吩咐留守辽东的官员的事务后,史进喊道:“在本王出征期间,辽东政务大事一切由许贯中负责。希望诸位同心协力帮助许军师稳定辽东,确保我大军能安心对付辽国!”

    大公鼎、蒋敬、裴宣等人忙躬身拱手喊道:“臣遵令!”

    政和五年七月十九日,黄道吉日。

    史进在公孙胜的协助下,举行了一场浩打庄严的祭祀仪式后。

    随着轰隆的金鼓震天撼地地响起、雄浑激昂的号角声直冲云霄,十万大军开拔。出辽阳,朝着显州进发。

    前后三军,一齐进发,各随队伍,甚是严整。

    随着史进率领十万大军出征的消息一经传出,天下震动!

第443章 稳扎稳打 循序渐进() 
几千甚至几万兵马,靠着阴谋诡计,是很能快速战胜敌军的。

    但是十万以上兵马的大兵团作战,除非主将太过昏庸。不然单纯想靠偷袭、设下埋伏,就可以简单快速击溃敌军取得胜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上十万的大兵团,不管是行军,还是扎营,大军都是分成几部,占地几里,十几里,前后呼应,左右有序。

    同时也都会派出前锋探路,派出探子搜查打探,以便有时间警示中军。

    在这么多人的搜查下,要想隐藏住大军,不被敌人探子发现,基本上是很难的。

    派少量部队长途奔袭不是说没有可能,但风险很高。

    要想长途奔袭,必然是精锐部队才能做到。

    一旦被敌军发现,有了警惕呢?

    长途奔袭,部队本来就疲惫了。一旦偷袭不成功,敌人以逸待劳,袭击的部队连逃跑都做不到,直接是被人歼灭了。

    不说部队战败,容易影响到全军士气低落。更重要的是精锐部队都死了,严重影响军队战斗力,这一战还怎么打!

    当然除了有探子,有警惕意外,最重要的就是粮食,或者说是后勤。

    或许很多人会好奇,本来士兵每天都需要消耗粮食。

    为什么发生了战争,会消耗巨大呢?

    为什么古代那些文官、皇帝那么害怕战争,有时宁愿花钱买平安呢?

    这是因为,一旦发生战争,士兵就要上前线。前后就有可能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才能结束战争。

    不算那些因为战亡,导致的人口下降。

    士兵打仗是每天花力气的,是需要进食的,是需要补充损害的器械的。

    那这些粮食器械从哪里来?

    当然是要从后方运送过去了。

    当年淮海战役时,红军动用了60万正规军加40万民兵。

    为了保证前线的物资供给,红军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

    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淮海战役胜利后,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近现代都需要这么多人,更不用说古代了。

    古代没有足够的肉类食物补充,一个士兵出征的话,一个月至少需要2石粮食,才能保证吃饱,有力气作战。

    如果是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