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皇崛起-第9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于,不管是机械学还是化学专业,都还没有完善的教材,两个专业的设立也很草率。

    马林的打算是——让达芬奇边带这两个专业,边摸索。等到这两个专业的孩子们毕业了,差不多也够达芬奇和马林等几个相关教师整理出合适的教材了。

    对了,大画家丢勒,目前也被马林派去给达芬奇当助教了。达芬奇老了,而丢勒天分高。让他跟着达芬奇混几年,正好可以接达芬奇的班

    而那300名被选去上法律、经济、政治和会计等传统大学专业的,大部分是北海国贵族子弟中不喜欢战争的。他们很多都是文官子弟,未来也打算子承父业,成为文官的。只有部分平民子弟,因为身体较弱的原因,没去读军校,而是选择当文官。

    至于奥里希大学里的神学专业,对不起,那不是对普通中学生开放的,而是只对教会开放。或者说,奥里希大学的神学专业招生,都是北海国各地的教堂里选派年轻教士来委培的。该专业是针对教会内部的,不对外界开放

    除了那800被挑选为大学生的中学毕业生,其余1200名落选者,马林也没落下他们。

    毕竟,他们中学程度的文化,在目前这个时代的北海国,也算“高学历”了

    对于这1200“落榜”中学生,马林再度进行了筛选

    筛选的依据依然是忠心程度,其中忠心程度最高,且文化水平尚可的200人,被挑选进入了高级军官学校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出来就是军官。这可比那些小学毕业进入军校的孩子强多了,他们的起点更高。小学毕业进入军校深造的,出来后未必能当上军官。而军官学校出来的学生,当上军官的概率很大

    而剩下的1000人,马林挑选了文化程度最好的200人,准备送去各地的学校担任小学老师。而其余800人,马林干脆找来北海国各个工厂的负责人,让他们来挑人

    这可是中学毕业生,本时代的高材生。果然,他们引起了各个工厂的哄抢。甚至于,哥伦布这个船长学校的校长,也亲自跑过来,和马林要走了200人进行培养。对于哥伦布的要求,马林当然得满足。而且,是优先满足。而莫日根和巴特尔和刘太医等医学界大佬,也要走了100人,准备培养成厉害的医生

    就这样,2000名北海国高中毕业生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北海国消化掉了。当然,下一届的中学生,明年又可以出来了

    就在北海国上下热热闹闹地瓜分2000名高中毕业生的时候,远在纽卡斯尔的宫相老梅森,也派人找到马林,要求马林提供一批弗里斯兰人出身的高中毕业生。理由是,他想在纽卡斯尔办学校

    眼下,马林获得诺森伯兰郡已经好几年了。老梅森担任纽卡斯尔宫相后,也是兢兢业业,将诺森伯兰郡的局势稳定下来,并开始了经济的发展。

    但老梅森发现一个问题——当地的英格兰人似乎和德意志人有隔阂。主要是,当地人将老梅森等一批的意志来的只会讲德语的官员们,视为外人,没有任何亲近感。

    双方有隔阂,老梅森管理起当地来,自然很不方便。但老梅森发现——同样来自的德意志的萨卡拉等弗里斯兰人军官,却和当地人相处得很好。其原因也非常简单——萨卡拉等弗里斯兰人军官,讲的弗里斯兰语和英格兰人交流没啥障碍

    然后,老梅森就开始动心了——如果能够招募一批会讲英语的下属,事情就会很好办了

    正巧,这几天由一艘派往纽卡斯尔港的船只从埃姆登出发,并带去了北海国第一批高中生毕业了的消息。

    老梅森听到这个消息很感兴趣,当他得知北海国的中学生将英语作为必修课后,眼睛顿时发亮了

    于是,他派人找到马林,想要获得至少200个高中毕业生,主要帮他处理政务、和当地英格兰人打交道。以及在当地办学校,宣传马林的恩德,巩固马林在诺森伯兰郡的统治

    收到老梅森的请求后,马林顿时站了起来。因为,他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似乎没在英格兰那边的领地办教育啊

    这可是一个天大的疏忽,如果英格兰那边没有拥戴自己的人,以后如何联统英格兰啊?

    所以,马林紧急召集了原先瓜分掉那些高中毕业生的各家单位,从中挑选出200个英语学得很好的高中毕业生,送往纽卡斯尔。

    但是,马林对老梅森强调——这200高中生,他只允许带走50人帮助其统治当地英格兰人。而另外150人,则派往诺森伯兰郡各地的教堂,利用当地教堂,在非礼拜日的下午,免费教当地的孩子学小学级别的文化知识。同时,从小给那些孩子洗脑——马林就是救世主,我们必须永远效忠马林和马林的继承人

第1490章 草织品的意义() 
利用当地的教堂作为教育场所,是最快捷的一个方法。毕竟,新建一所学校很麻烦。不但要不菲的修建成本,还需要人维护。最重要的是,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修好。要是想在诺森伯兰郡修建150所小学校,天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完工投入使用。

    而马林显然等不及,所以干脆决定在当地教堂里开办学校。正好教堂里有不少教徒们做礼拜时用的桌椅,在非礼拜日拿来给孩子们当课桌倒是省事了。

    但这个事情也让马林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竟然把英国那边的领地的教育问题给遗忘了

    事实上,之前在出兵帮爱德华夺取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时候,马林就想过未来在自己领地推广洗脑教育的问题。但后来,因为忙着去明朝的事情,马林就把这茬给忘了。

    如今,幸亏老梅森提起,倒也不算晚。于是,马林在给英格兰领地那边调派了150名小学老师的同时,也把视线放在了当地的教会身上

    首先,马林需要对自家领地里的教诲进行夺权和管理,避免当地教会自成体系。所以,马林先要得到英格兰教会的批准,重新对自己名下的诺森伯兰郡、怀特岛,和苏格兰的边境郡及高地地区的教会高层们的职务进行一次大调整。

    调整的目的,就是把原先各地教会的地头蛇们,一股脑地调换一下地方,让他们失去地头蛇属性,好方便自己控制教会。

    这个问题,对别人来说千难万阻,可对马林来说确实小菜一碟——他只需要写信给教皇岳父,让他下令英格兰教会把自己领地的教会叙任权转交给自己就行了。虽然不太合规矩,但也不是不行。毕竟,教廷才是教会的老大。

    得到授权后,马林打算把自己几个领地的教会高层的管理地区彻底调换一下。同时,也让自己领地的教士们得到一个重要信息——你们的人事权归我,别不合作

    然后,就是对教会基层的控制了。这一方面,马林打算选调自家领地里的年轻传教士,进入奥里希大学神学系进行系统学习。再由泰勒主教这个大忽悠和他的初代大弟子们对这些年轻传教士们进行忽悠,让他们彻底成为自己的支持者。

    等到泰勒主教和他的弟子们对这些来进修的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年轻传教士们完成洗脑教育,就可以依据这些年轻教士对自己的忠诚程度,安排他们未来的工作。忠诚度最高的,就安排重要职务,大力重用。忠诚度低的,还是回去当基层教士。脑后长了反骨的,干脆找借口清理出教会。或者,派去非洲那种九死一生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

    但那些谋划,都要几年后才能实现了。单是领地里的年轻教士们进修,也是要几年才出成果的。

    不过,对于当地孩子的教育,倒是可以立即展开了。

    毕竟,利用当地教堂来进行小学教育,是比较简单的事情。毕竟,在欧洲,哪怕是最偏僻的乡村,也是有教堂的存在的。

    只要派那150名担任小学老师的高中毕业生,抵达诺森伯兰郡。然后,就可以分配到各地的教堂去当老师了。

    届时,马林会给他们配备足够的教科书,以及黑板和粉笔。还有给孩子们练习写字的沙盘

    给孩子们免费发纸笔在这个年代是极为奢侈的,马林也不会那样做。所以,给孩子们配备随时可以抹平了重写的沙盘,是最为经济划算的。用树枝做的“笔”在沙盘里的沙子上写写画画,是没啥成本的。当年,岳飞也是这么过来的,后来还成了大佬。

    事实上,马林给北海国引进的草鞋、蓑衣和在沙盘上写字等这几样看似很土鳖的发明,用处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些发明非常便宜,没啥成本,但实用性却很高。

    当然,北海国的那些鞋匠可就倒了霉了。从前,北海国老百姓总要去鞋匠那里买鞋子的。可马林推广的草鞋,成本低廉,穿着舒服,让很多鞋匠失业了。而存活下来的少部分鞋匠,也只好专门给有钱人做皮鞋了。毕竟,有钱人和贵族,是不会选择穿草鞋的。但反过来,草鞋对于北海国大部分民众而言,那就太实惠了。不但好用,而且便宜,人人都穿得起。

    甚至于,现在草编在北海国成了一门非常热门的手艺,穷人都会两手。有的穷人家,因为买不起布料做衣服,甚至会用茅草编制衣服,代替昂贵的衣服。特别是平时劳动的时候,一些穷苦百姓干脆穿着草编衣服干活。而布料做的衣服,只有过节和出远门时才会拿出来穿。

    当然,这也和德意志地区的气候较为凉爽有关,要是热带地区,穿上厚实的草编衣服,非得捂得中暑不可

    而且,自从蓑衣在北海国推广后,普通老百姓发现——似乎冬天穿蓑衣也挺暖和的。他们穿不起羽绒服,也没棉衣穿,但穿上蓑衣后,冬天也可以出去干活了。不像以前,没厚衣服都不敢出门,冬天只能缩在茅草屋里发抖

    蓑衣和草鞋的出现,让北海国的农奴们,在冬季的时候被冻死的几率大大降低了

    至于沙盘写字,则是让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得到了学习和书写的机会。不然,他们可买不起纸和笔来学习文化知识

    大冬天的,马林出城去奶牛培育基地和奶羊培育基地视察的时候,发现农村路上全是身穿蓑衣、穿着草鞋和带着草帽的农夫。若是他们不动站在田里,远远看去还以为是稻草人呢

    当然,那些乡下贫穷的农奴才会毫不避讳地穿着全套的草织品。在奥里希城里,居民们生活条件好很多,自然不用穿草衣,而是穿了正常的衣服。毕竟,城里人更讲究面子。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穿了草鞋。毕竟,皮鞋太贵了。而且,鞋子磨损比较快,不像衣服那样耐穿。

    而另一种木底的鞋子倒是比皮鞋便宜,但穿了根本没法干活。所以,北海国的劳动人民,平时都喜欢穿草鞋干活。就算磨坏了,再编一双就是,几乎没啥成本,就是耽误一点工夫

    总而言之,成本极低的草织品,对北海国意义极为重大。它让北海国的贫民百姓也能穿暖了,而且还防雨防寒。草鞋更不用说了,这种高频率的低成本消耗品,让北海国农民劳动的积极性都提高了。因为,他们穿上草鞋不怕磨损。毕竟,草鞋可不要啥成本。大家可劲地奔跑和干活,都不用担心鞋子坏了

第1491章 蜂窝煤() 
当然,说到草织品,也不能忘记马林很早就推广的土坯房。这种用黄泥和茅草夯筑的房屋,在20世纪末的华夏是贫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