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皇崛起-第7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林指挥太监们端着一碗碗鸭血粉丝汤抵达奉天门附近的时候,老鸭高汤散发出阵阵香味,让一些大臣忍不住流下了口水。而正德帝明显也闻到了香味,也有些想吃。

    但是,按照规矩,正德帝是不能随便吃来历不明的东西的,必须要派人先试毒。要等试毒太监吃下去一段时间后没事,才能真正开吃。

    见此,马林笑了笑,什么话都不讲,直接跟太监要了个小碗。然后,用小勺子从每碗鸭血粉丝汤里舀一点汤水,放入自己碗里。然后,一口喝下

    如此,大家也确信了没问题了。毕竟,马林身份尊贵,没必要带着大家一起服毒寻死。

    那些武将勋贵们先忍不住了,他们本来饭量就大。而且,上了几个小时朝,早就饿了。见到香气四溢的鸭血粉丝汤,早就忍耐不住了。

    然后,年老却还健壮的英国公张懋率先拿了一碗鸭血粉丝汤,然后惊奇道:

    “咦,面条?”但看了看,好像又不像。毕竟,面条是白色的,而粉丝则是暗色略透明的。

    但是尝了一口后,正饥饿的英国公却是大感美味。然后,“嘶溜嘶溜”地猛吃起来

    看到老国公吃这么香,正德帝也有些忍不住了。然后,他让人拿来一碗鸭血粉丝汤,也开吃大吃起来

    吃了几口后,正德帝惊讶道:

    “味道还不错啊!”然后,又埋头猛吃

    事实上,鸭血粉丝汤也未必真那么好吃。但是,这个时间点很凑巧。因为,正德帝和大臣们刚上过几小时的朝,还没来得及吃早饭,此时正是饥饿的时候。而鸭血粉丝汤本就是一种不错的早餐,而老鸭高汤,也很适合早上喝点暖胃。于是,鸭血粉丝汤的美味程度被放大了

    之后,一起端上来的30碗鸭血粉丝汤被一抢而空。但还是有不少大佬没吃到,很是不满。

    不过这不是问题,很快,烤红薯和猪肉炖粉条也制作得差不多了,被端了上来

    马林照例先吃,以打消众人的顾忌。然后,那些没吃到鸭血粉丝汤的文武大臣们就去拿了烤红薯和猪肉炖粉条来吃当然,正德帝身为皇帝,自然都要尝一遍

    吃完后,众大佬都意犹未尽,很是满意,觉得还不错。当然,也就觉得还不错而已

    毕竟,不管是正德皇帝,还是其他文武大臣,作为大明帝国最顶级的大佬,什么美食没吃过?

    鸭血粉丝汤、猪肉炖粉条和烤红薯固然美味,可在这些吃过各种山珍海味的大佬们面前,也是不太出奇的。

    所以,马林精心准备的三道大菜,在这些大佬眼里,也仅仅是不错而已,绝不会像里写得那样吃了就癫狂,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若是把时间切换到还没流行炒菜的唐朝,或者把地点切换到黑暗料理盛行的欧洲,让人吃了就癫狂的事情倒是可能发生。而在美食众多的大明,这三样食物,顶多算是还不错

    但是,“还不错”的评价也就够了。吃过马林准备的三样美食后,明廷的一干大佬就确定了——红薯的确值得推广,是不错的食物

    而这,正是马林想要的

第1143章 “一亩三分地”上试种红薯() 
吃完三样与众不同的早餐后,正德帝打了个饱嗝,然后问道:

    “马国主,红薯的三种吃法朕品尝过,的确不错。不过,你说的这个亩产千斤甚至两千斤,到底是真是假啊?要是真的,那可真是我大明百姓之福了!”

    一干大臣们也纷纷点头,要是真像马林说的那样,以后谁家还会饿肚子?在大明,最穷的人家也有几亩薄地。而按照马林所言,即使薄地,亩产也有千斤以上。5亩薄地,岂不是最少也要产5000斤红薯?就算一半拿来交租税,还留了2500斤呢,绝对够一个五口之家使劲吃了。

    最让人不敢置信的是,马林居然说陕北的黄土高原也很适合种植红薯。这就不得了了,陕北属于三边总督辖区,是大明农业最糟糕的地区之一。

    用一句话形容古代的陕北,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因为黄土贫瘠,那边基本都不种小麦,而是种小米。主要是,那边灌溉困难,难以种植需水量大的小麦。

    但小米亩产本就低,加上黄土贫瘠,陕北那边一般亩产只有百来斤。就算家有20亩地,也照样穷得叮当响。

    要是红薯真的很适合在陕北黄土高坡地区种植的话,哪怕是亩产千斤,20亩旱地也能产2万斤啊,绝对让当地人远离饥饿了。

    所以,不止正德,其他人也不相信红薯有这么高的亩产。而且,大家都怀疑马林吹牛比啊

    马林想了想,现在刚进入农历6月下旬,正处于夏季。而在后世,红薯有一个分支,叫秋红薯(按收获期),或者叫夏红薯(按种植期)。而秋红薯正是在7月份种植,10到11月份收获。

    于是,马林就直接回答道:

    “陛下,臣可以亲自负责种植,给大家看一看效果!”

    “现在种植?是否太迟了?”正德犹豫道,还有个把月就要入秋了,好像时间上不够啊。

    “不迟,红薯生长期短,最多4个月,现在种植,正好!”

    然后,马林找来几百斤新鲜的红薯,洗干净后,放入湿热环境,任其发芽

    当看到红薯有某一块开始发芽后,就切下来,单独作为一个植株的种子进一步培育

    然后,纷纷发芽的红薯各部分,被栽入泥土中,并施了肥

    马林种植红薯的地方,被安排在了皇帝作秀耕田用的“一亩三分地”上

    所谓“一亩三分地”,原本是指京城先农坛附近观耕台前皇帝主持春耕仪式时,亲自下田耕作的那一小块田。当然,皇帝耕地只是象征意义,也就来回四趟,然后就闪人,交给专职的农民去耕种。

    为了表达对红薯的重视,正德帝让平时管理“一亩三分地”的农夫们腾出三分地,专门给马林种植秋红薯。

    然后,马林就成了专业的农夫,一边培育红薯发芽,一边让人耕地,好把发芽后的红薯种入地里

    种下地后,马林并未轻松下来,而是忙忙碌碌的。为了保证红薯的产量,最基本的粪肥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草木灰,作为土钾肥,也是必不可删少的。

    唯一让马林伤脑筋的,就是磷肥不好搞,哪怕是土法的磷肥

    一直以来,华夏古代农业都很发达,汉朝时就开始流行使用粪肥,导致粮食产量居高不下。后来,又发现含钾的草木灰也能肥田。

    所以,华夏农民们虽然不懂啥叫“三肥齐全”,但也误打误撞地早就学会了施加氮肥(粪肥)和钾肥(草木灰),只差磷肥了。

    但磷肥真的很罕见,除了自然界里的磷矿石外,就只有骨头粉什么的带点磷了

    偏偏磷肥的作用还挺大,可以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还能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等等

    可马林并不想把磷肥的秘密透露给大明,因为,大明官员心里藏不住事啊,有点好东西,肯定急着显摆,特别喜欢“昭告天下”。

    明朝人知晓了这些秘密马林并不担心,毕竟,明朝农业本就发达。可是,若是欧洲人知道这些,那就不好了

    马林能在欧洲成为能养得起6万大军的顶级富豪诸侯,和他利用别国不知道的先进农业技术有很大关系。

    若是他把这些招数告诉明朝,要是将来别国偶然从大明得到这些技术,肯定会引发欧洲农业上的革命。

    像是原本历史上的荷兰,不就在17世纪,就搞了什么“农业革命”吗。而荷兰人之所以在本土搞什么“农业革命”,就是在占据了台岛后,通过想台南的汉人移民,学到了不少东方农业技术,并促进了荷兰农业的大发展

    当然,现在台岛归马林了。至于荷兰人,还是哪儿凉快去哪儿呗

    而葡萄牙人和大明有矛盾,加上侵占了大明的小弟马六甲王国的首都,正好引起了大明君臣的不满,很长时间内无法跟大明王朝好好接触了。而这段时间,对于马林来说是最宝贵的。只要渡过这段时间,到时候,自己就赚够钱了

    而且,明朝粪肥和草木灰的利用已经很成熟了,他也不好说不行,反而要重视粪肥和草木灰的使用。

    但若是不施加磷肥的话,从农历7月过4个月正好到了11月初的样子。那时候,已经是初冬了,非常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所以,为了让红薯顺利结出果实,马林必须抓紧。而抓紧的办法嘛,自然是寻找磷肥的替代品了。要不然,生长慢了,估计满朝君臣都无法看到红薯的收获了。

    最终,马林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从鱼多的河塘底部捞淤泥

    有鱼类生活的河流,鱼死后,尸骨肯定沉入河底,与淤泥融为一体。如此,鱼多的河流的底部的淤泥,含磷量肯定不低。虽然远不及正常的磷肥,但多捞点,肯定没事。毕竟,河泥又不像化肥,用多了还烧跟

    于是,马林开始让刘谨找锦衣卫帮忙打听,京城哪条河流里鱼多。然后,派人去挖河泥,作为“一亩三分地”上那三分地的红薯的磷肥。虽然含磷量低,可胜在河泥没有副作用,使劲堆就是了

    同时,粪肥(处理过的,也就是沤过的)和草木灰什么的,也是大量上。反正都是天然绿色肥料,用多点也不怕。不像化肥,用多了容易烧根

第1144章 马公爷?马工头!() 
为了方便照料红薯,马林这段时间干脆直接住在了先农坛这边的空房子里,以方便照料红薯。还有就是,他打算躲开8月份那场倒刘谨的风暴。

    马林因为送了几万两银子给刘谨,所以和刘谨关系还比较亲密。刘谨虽然贪婪,但收钱还是肯办事的。在收了马林那么多钱后,刘谨后来看到马林都是笑眯眯的,亲切异常。

    但马林知道,随着8月份反刘谨事件的爆发,他和刘谨之间亲密的关系,则会成为不稳定因素。因此,马林最近干脆借着照料红薯的名义,躲在了城西的先农坛里。

    先农坛本是皇家祭祀场所,马林这个外人是不能轻易进入的。但马林进献的红薯太过重要,加上刘谨帮忙说话,正德才特批马林入住。不过,为了避免落人口舌,马林没敢住进先农坛的宫殿里,而是住进了先农坛普通值守官员的宿舍区。

    没事的时候,马林就会亲自来到“一亩三分地”的红薯区域,观察红薯的生长情况。同时,在附近弄一个池子加工粪肥。加工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收集来的粪便,跟草木灰和鱼塘河泥混在一起搅拌,然后放在池子里沤肥。但是,会盖上盖子,避免雨水进入池子,溶解三种肥料里的盐分。这些盐分包括硝盐和钾盐,都是重要的肥料成本,可不能被雨水随便冲走了。而且,新收集的粪便也不能直接下田,否则容易烧苗。

    除了这三样主要肥料外,马林还让人没事就往池子里添加割下来的枯草和枯叶,一起浸泡发酵。这些枯草枯叶本就是含有各种成分,若是燃烧了,就产生草木灰。所以,这些枯草枯叶烂在池子里后,反而助长了肥力

    马林做的一切,都被大明户部派来的分管农业的小官给详细地记载了下来,作为日后大明推广种植红薯的重要参考。

    现在的马林,似乎真的变成了一个农夫似的,成天泡在了“一亩三分地”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