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皇崛起-第4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看哥伦布冷场了,孔泰立即跳出来,朝丁海山行了一个汉礼,恭敬道:

    “回禀大人,我们哥伦布男爵因为不通汉话,所以,相关事宜,皆由我二人和大人交涉,还请大人见谅!”

    二人用的是后世的普通话,和现在大明的官话还是有区别的。不过,两种官话虽然有区别,但互相交流倒是毫无问题。

    丁海山饶有兴趣地看着孔泰和斯康达两个毛头小子,道:

    “你二人官话说的倒不错,只是有些北方口音啊”

    这个时代的大明官话,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卷舌音不多。毕竟,大明是从南到北统一全国的,南方人占优势,官话都偏向南方。而后来的普通话,卷舌音较多,而且还掺杂了“胡同”等满清带来的关外词汇。另外,满清的时候,北方人占据绝对优势。清初的时候,朝中“南党”还遭到过血洗。所以,满清的官话北方味道很浓。而普通话就是从满清官话发展起来的,自然卷舌音多,在大明人听来,满是北方味道

    孔泰想起马林的交待,回答道:

    “大概,教我们大公爵说汉话的人,就来自大明北方吧”

    “哦,你们大公爵还懂汉话?还有,他的公爵为何要加个‘大’字?”丁海山满是好奇地问道。

    “当然,我们的汉话,都是大公殿下亲自教的。至于为何叫大公爵因为我们大公实力比一般公爵要强!”对于这一点,孔泰还是满心自豪的。

    “对了,你们大公爵来大明朝贡,你们的国王允许吗?”丁海山忽然想起来——对方既然自称大公爵,那上面应当有国王。而大公爵绕过国王来大明朝贡,貌似不合规矩啊

    “没事,我们德意志的国王,好比贵国春秋战国时的周天子,并无实权。而我们北海大公国,也相当于战国七雄中的一雄。所以,我们大公完全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朝贡大明!”孔泰自豪地说道。

    丁海山则好奇了:

    “哎呀,你还知道春秋战国和战国七雄?还知道周天子?”

    “下官也不大清楚,是大公殿下说的,下官并不清楚其中故事”

    “哦,原来如此那么,贡书呢?”丁海山再度伸出手。

    “请过目!”孔泰恭恭敬敬地递上了马林亲笔书写的中文国书

第731章 谄媚的贡书() 
这封国书是马林亲笔所写,也让马林很是发愁了一段时间。首先,马林写这封国书需要更改之前的很多习惯。

    比如,不管是后世,还是现在的欧洲,书写格式都是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而大明朝,则是从上到下,再从右到左。

    所以,马林为了适应这种格式,就浪费了很多纸张。最后,为了让自己的字到位,马林干脆打了格子,好规范住自己的汉字。

    另外,华夏古人不习惯看细小的硬笔字。所以,马林特地去做了一支毛笔来写这封信。可怜马林毛笔字的水平很烂,还停留在小学生“写大字”的水平。其毛笔字,勉强算是四四方方,估计和大明的儒童一个水准。

    还有就是,很多字,马林都不记得繁体字写法。故而,能记住繁体字写法的,马林就用繁体字。记不住的,直接用简体字代替。反正,明朝也不是没有简体字。不过,在明朝,简体字被称为“俗体字”,文人是不屑使用的,一般账房先生等用得倒是挺多的。不过,不登大雅之堂。

    但不管怎么说,马林现在的身份,是一名“番邦”国主,不懂汉字才是应该的。能写一些俗体字,已经算是惊喜了。这要是上纲上线的话,也能证明“大明礼教,威服四海,连番邦君主都会写汉字了呢”反正,足够拿来吹一波的

    国书没有密封,而丁海山作为广州市舶司提举,专门负责朝贡事宜。虽然只是个从五品的小官,但是,市舶司提举是负责朝贡的“有关部门”。所以,提举也是有资格预览国书的。

    打开贡书,丁海山吃惊地发现,贡书共分为两份,一份是洋文写的,另一份,则是汉字写的只见汉字版本的贡书上写道:

    “泰西之地北海大公国大公爵马林。冯。霍夫曼,恭请天下最强盛、富庶之大明帝国皇帝陛下圣安”

    开头一句马匹,拍得相当响亮。一开始就点出大明是“天下最强盛、富庶”的国家,让身为大明官员的丁海山看起来非常舒爽。

    “吾(还没获得朝贡资格,不好自称臣,但也非平民,也不能自称草民。所以,用吾自称)虽居于大明以西两万里外的泰西之地,国小民寡,但也久闻极东之地有一个叫大明的强盛帝国。那里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君主英明,大臣贤良(以下省略一千字)”

    “故臣早就有意派人前往大明朝拜天子,但奈何北海大公国和大明之间的两万里陆路,被凶悍野蛮的鞑靼人和突厥人(土耳其)阻隔。两万里陆路上,不禁黄沙漫天,还有数十万凶残的鞑靼骑兵和突厥骑兵故而,朝拜大明天子,沐浴圣恩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好在吾之麾下,有航海能人,想出了从海上绕道前往大明的想法。为此,经过历时数十年之功,在被大海吞没数十艘舰船后,敝国船只,才艰难地寻找到了一条从海上通往大明的航路走此航路,总行程竟然长达5万里(经过计算,绕到好望角的话,再走马六甲海峡,伦敦到广州的确需要25854公里,大约5。17万华里,开通苏伊士运河后,也有1。8万公里)但好在,总算是找到了仰慕已久的天朝大明”

    读到这里,丁海山咂舌不已,忍不住问道:

    “贵国到大明真有5万里远?”

    孔泰和斯康达纷纷点头,道:

    “确实如此,我们的船,在海上行驶了近一年,才抵达广州的。一路上,可谓千难万险”

    说完,孔泰还打开一副地图给丁海山看。地图上面,画出了欧洲和非洲大陆的轮廓图,以及他们的航线

    丁海山继续阅读贡书:

    “泰西之地,极为苦寒,且土地贫瘠。那里不能种植水稻,甚至小麦都难以种活。因此,在下虽贵为一邦之主,每天却只能啃带焦苦味的黑面饼(面包)。只有过节时,才能吃上小麦做的白面饼”

    看到这里,丁海山极为又是吃惊万分:

    “你们国主平时就吃黑面饼?难道贵国小麦都没有?”

    孔泰和斯康达一起摇头他们倒是没说谎,北海大公国纬度高,真的不太适合种植小麦啊。所以,小麦面包这玩意,在北海大公国还真是稀罕物。

    丁海山叹了口气——尼玛,这国家好穷啊又是一个穷鬼来打秋风的啊

    然后,他继续读贡书:

    “泰西之地,没有桑蚕,也不能种植棉花。所以,我国臣民,莫说丝绸,连棉布都穿不上只有在下等少数贵人,才能穿上从大食商人(阿拉伯商人)手里高价购买的丝绸袍服”

    “在我北海大公国,能穿丝绸袍服的人,皆是大富大贵之人。普通人等,只能穿亚麻布衣服,或者带着膻味的羊毛布衣服”

    “但在下听闻,在大明,即便是乡下小地主,居然也能穿上丝绸,平日里的生活用度,居然远超我国贵人”

    “故,在下对繁华无比之大明,无比向往。若非海上危险重重,一不小心就会遇上风暴而导致船毁人亡,在下都想亲自去大明参拜大明皇帝陛下。顺便,看一看大明这个举世最繁华的国度”

    “今派遣哥伦布男爵,携使团全体成员,冒死寻找前往大明之航路。若得幸见到上国之人,请代吾向朝廷转达向皇帝陛下朝贡之请求”

    “敝国物产并不丰富,但军械精良,尤其是火器,举世无双。故而,在下向朝廷进献弗朗机青铜炮40门,以及500杆射程超百步的精良火铳,作为贡礼”

    一开始,丁海山读着这封贡书,还挺自豪。但读到最后一段,丁海山不乐意了。他板着脸问孔泰:

    “尔等小国,怎敢和我大明比火器之利?”

    孔泰早就料到大明官员会不满,早有准备的他,一拱手,道:

    “大人若是不信,可找广州的火器行家来,一试便知!”

    “好吧,尔等先在市舶司驿馆住下,吾去请示一下布政使大人先”说完,丁海山直接带着贡书去广东布政司那里汇报去了

    明朝中前期,广州市舶司是受到廣枺颊竟芟降摹V挥械搅撕笃冢胁八静磐牙氩颊镜恼瓶兀懒⒄瓶亓硕酝饷骋椎乃笆沾笕āV徊还巯禄故敲鞒衅冢胁八净故艿綇V枺颊镜慕谥疲姑皇裁慈ɡK裕阒菔胁八咎峋俣『I剑挥芯龆ǖ娜ɡ枰胧静颊纠醋鼍龆

第732章 测试枪炮() 
就在丁海山准备去廣枺颊救セ惚ǖ氖焙颍阒輳V枺颊狙妹牛笥伊轿徊颊挂苍谔致圩乓患隆

    他们讨论什么呢?讨论的就是哥伦布带来的座舰

    哥伦布此次来大明,一共带了三艘船——一艘500吨级的战舰,和2艘250级武装商船。两艘250级的武装商船,并不太引人注意。这样大小的船,广州港并不少。可那艘500吨级的战舰,可就拉风了

    自从郑和舰队被废弃后,大明因为执行闭关政策,大船渐渐消失,而担当水师主力的,不过是几百料的船只。能达到千料级别的,绝对属于大船了。

    而一千料的大船,以福船为例,若是民船,一般排水量在250吨左右,和250级武装商船差不多。而若是官船,则能达到五六百吨的排水量。

    但是,因为闭关政策,加上朝中文官为了节省开支,大明朝廷大力压缩水师的开支。这也导致,后来大明水师的主力,一般都是400料的船。能达到一千料的,少之又少,一般都是拿来当水师旗舰的。

    所以,对于广州码头番邦船只的停靠点,出现一艘“千料级”的大船,两位布政使大人,还是感到很新奇的。尤其是,右布政使刘孟,当初中进士后,首次参加工作就被授予兵科给事中的职务,后来,还担任过(福)建参政。所以,刘孟对于船只和军事是略懂的,并非外行。要知道,福船可是大明水师的主力战船。担任过(福)建参政的刘孟,对于船可不陌生。

    所以,刘孟对廣枺蟛颊股蛉袼档溃

    “文进公(沈锐字文进),孟未想过,番鬼居然拥有如此大的船只啊。刚才孟经过码头,发现那艘番鬼的船只不但大,而且看上去很是漂亮啊。”

    沈锐是江浙杭州府仁和县人,自然对船只也不陌生。因此,沈锐惊讶地说道:

    “竟有此事?番鬼也能造出大船?”

    “然也,据孟目测,那艘番鬼的大船,估计有官料一千料那么大。而拱卫这艘大船的两艘番鬼船,估计也有民船一千料那么大”刘孟肯定地说道。

    “如此,老夫倒是想要去见识一下了。”

    就在两位布政使聊着哥伦布的船队的话题的时候,广州市舶司提举丁海山,也带着马林的贡书,来到了布政司衙门,求见两位布政使。

    沈锐和刘孟二位布政使看过马林的国书后,二人相对而视。刘孟惊奇道:

    “海外果真有此邦国?”

    丁海山哪里知道,只能回答道:

    “下官亦不知,不过,他们是和满刺加使者一起来的。但满刺加使者说,也不确定这个北海国是否真的存在。而且,据书上所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