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皇崛起-第4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事故,让帆船蒙上了阴影。加上更加先进高效的柴油机的出现,最终让上缘斜桁帆驱动的飞剪船,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是什么样的事故呢?原来,20世纪初制造的10艘6桅和6桅以上的斯库纳帆船(使用上缘斜桁帆的飞剪船),沉了好几艘,包括之前说的那艘倒霉的“怀俄明号”万吨级飞剪船

    然后,人们就被这高事故率给吓坏了,最终放弃了使用上缘斜桁帆的飞剪船。但马林读过历史,知道这事真不能怪上缘斜桁帆不好。而是,多桅的上缘斜桁帆和飞剪船不搭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马林认为,飞剪船太“瘦”了。其高达6比1甚至更高的长宽比,使得飞剪船船身极为“瘦弱”。而太瘦的船,带来的危险就是很容易侧翻。就像身体单薄的人容易被人推倒,甚至被风吹倒一样。

    (见过帆船运动的人都知道,帆船运动员在操控上缘斜桁帆的小帆船时,如果右边来风,船身会被纵帆带得往左边歪。这个时候,帆船运动员会故意坐到右边,通过自身体重提供的重力力矩把船身往回拉。不然,船身容易侧翻。总之,哪边来风人就坐哪边,不住换位置。当然,这是小帆船运动。但单体纵帆船侧面受风,船身倾斜角度的确挺大的,看着挺吓人。如果不是老练的水手,游玩时最好乘坐双体帆船,那个比较稳。贸然坐单体帆船,左右剧烈摇晃非常吓人,会让你有一种船要翻了的错觉。纵帆船单体船因为侧面受风面积大,高速航行时侧歪非常吓人,甲板大角度倾斜才是常态,横帆船要好点。)

    而上缘斜桁帆是属于纵帆,借用的多半是侧面风。但侧面来风,在推动船只向前的同时,也会同时推着帆船向侧面倾斜

    若是风力小点还好,但若是遇上大风暴,有着高达6个上缘斜桁帆纵帆的“瘦削”的飞剪船,自然非常容易侧翻了

    而且,这种斯库纳六桅飞剪船的运气很不好。为啥?因为就在他们退出历史舞台后不久,一种叫“减摇鳍”的技术出现并投入了应用

    减摇鳍是啥?就是给船体水下部分安装人造的“鱼翅”,好让船体保证更好的平衡性。现代战舰,其实“瘦弱”程度不亚于飞剪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052d”驱逐舰,长157米,宽19米,长宽比高达8。26,速度也比飞剪船快了一倍。可是,现代战舰为啥不翻船啊?因为它们都安了“人工鱼翅”——减摇鳍啊。而且,不止安了一对,而是多对

    如此,即使速度高达三十多节,现代战舰依然如老司机驾驶一般那么稳

    而六桅飞剪船,就特么在减摇鳍技术成熟并投入应用之前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说很是可惜。要是安上几对“鱼翅”,也不至于10艘沉了好几艘

    而且,上缘斜桁帆也没就此淘汰,而是被现代帆船继续保留了。只不过,现代帆船多半是小型帆船,单桅的,主要用于帆船运动。马林前世看到过的那些现代帆船,基本上都是用上缘斜桁帆,然后前面还放一个兜风的软副帆,把风力利用到了极致

    那么,上缘斜桁帆是怎么来的呢?马林前世读过航海方面的历史,那上面是这么介绍的

    书上说,17、18世纪的时候,因为感到拉丁大三角帆换方向时操作极为不便。为了方便转动帆桁,人们直接把碍事的拉丁帆的斜桁的前半部分(也就是下缘斜桁)给截断掉了。

    但是,这样一来,拉丁大三角帆失去了半边帆桁,三角帆的面积,也减少了一半,利用风力的能力大大减弱了。

    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在桅杆底部,弄了一个可以绕着桅杆转动的驶风杆。驶风杆垂直于桅杆,用一个金属套环连接桅杆底部。这样,水手可以用手或者绳索直接在水平方向上可以拉动驶风杆。

    而被保留的上缘斜桁,同样用一个金属套环连接着桅杆。只不过,和驶风杆不同的是,驶风杆是垂直于桅杆的,而上缘斜桁和桅杆之间有夹角,其角度,依然和之前保留了下缘斜桁时一般,角度上扬,也依然被称为上缘斜桁。

    至于船帆,则在底部的驶风杆和上面的上缘斜桁之间拉开。如此,帆面形状就成了一个长方形上面加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形状。而同高度和宽度的正方形面积是三角形的两倍,所以,这种新式的上缘斜桁帆的面积,不比保留了下缘斜桁时的拉丁帆面积小。更何况,在上缘斜桁的上面,还可以添加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帆,进一步增大船帆面积,加强受风能力。

    而且,船帆的操纵,异常简单。当风力变换的时候,水手只要依靠绞盘绳索,控制上缘斜桁帆的下边的驶风杆的方向,让其以桅杆为轴,转动到反方向,就可以了。甚至,一两个水手就能轻松搞定一面上缘斜桁帆的换向,而且用时很短。

    不像横帆船,由于船帆是从上面的帆桁降下来的,每次开船,都需要水手爬上几十米高的帆桁把船帆放下来,并捆绑牢固。而收帆时也很麻烦,需要水手爬上几十米高的桅杆,先解开捆绑牢固的横帆的下端,然后往上收,收起来绑在上边的帆桁上

    这样的操作,放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但若是忽然遇到风暴,那就惨了。

    因为,海上的风暴往往携带着暴雨。如果不快速地把船帆收起来,船只可能会被猛烈的风暴掀翻。但是,横帆船收帆需要水手爬上去解开横帆下端,再往上收啊。平时爬桅杆倒也没啥,暴风雨时爬桅杆,则非常危险。因为,沾了雨水的桅杆,比较湿滑。一不小心,从几十米高的桅杆上摔下来,可能会当场摔死

    所以,在大航海时代,从桅杆上跌下来摔死的水手,每年都有很多

    而上缘斜桁帆则不同,因为,上缘斜桁帆和中式硬帆一样,都是从下面往上升的,就像升国旗那样。当遇到暴风雨的时候,只要在桅杆下面解开绳索,把上缘斜桁帆降下来就可以了。甚至,连上缘斜桁都可以跟着一起降下来

    上缘斜桁帆一般底部和驶风杆连接在一起(也可以拆下来),而边缘靠近桅杆的一端,则通过很多套住桅杆的铜环,和桅杆连接在一起。

    当升帆的时候,水手通过拉动滑轮,拽着上缘斜桁帆的顶端往上拉升。先是上缘斜桁上面的三角帆的顶端,等把上面的三角帆拉直了后,就带动通过金属圆环套住桅杆的上缘斜桁一起上升,直到上缘斜桁到达顶部,把下面的主帆给拉得基本直了为止(一般不会拉得太绷紧,因为要兜风)。然后,扎好绳索,固定住,开始转动驶风杆,根据风向调整方向

    什么?你说如何保持驶风杆和上缘斜桁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很简单啊——只要在驶风杆上弄一个垂直向上的导轨就可以。上缘斜桁除了用金属圆环套住桅杆,还要套住这个和桅杆平行的导轨如此,就能充分保证驶风杆和上缘斜桁在一个平面上了。而且,还不影响上缘斜桁的上升和下落

    因为担心船只在麦哲伦海峡搁浅或者触礁,马林决定——向阿本的船队推广这种先进的且容易操作的上缘斜桁帆。

    至于使用了多个上缘斜桁帆的飞剪船的沉船问题,马林觉得,只要自己不作死去把多个上缘斜桁帆安在很“瘦弱”的飞剪船上就可以了

    而且,目前马林手里也没有很“瘦弱”的飞剪船啊。在长宽比等于或低于4比1的船上使用上缘斜桁帆,而且使用数量不超过3根桅杆,应该没有什么危险。

    更何况,即使上缘斜桁帆的存在影响到了船只的侧向平稳,那也没啥,最多,给船体水下,安装一对简单的减摇鳍嘛马林可是知道的,上辈子百科上讲过——1000吨排水量以下的船,安装一对减摇鳍足矣

    但马林目前手中的船只,根本就没有排水量超过1000吨的,甚至500吨的都很少。所以,安装减摇鳍的时候,都不用安装什么符合水流动力学的现代减摇鳍,随便安一对两边对称的普通减摇鳍就足够搞平衡了。

    况且,马林觉得——只要不搞使用上缘斜桁帆的飞剪船,也许减摇鳍都用不上。毕竟,减摇鳍是平衡速度快的船只用的。马林手里现有的船只都不快,而且比较宽,根本用不上减摇鳍

第721章 居然没有舵轮?() 
确定了要使用上缘斜桁帆,马林立马就着手改造船只了。因为尚未定型,马林把船只的改造目标,锁定了排水量250吨的250型武装商船。而且,这种船,马林手里也是最多的。

    不过,为了达到理想效果,马林亲自来到埃姆登造船厂,监督和指导造船工匠们改造船只。不过,出于安全起见,马林决定——先从改造后桅杆的船帆开始。至于前面的桅杆,暂时还保留原样。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林虽然知道上缘斜桁帆的原理,但具体如何操控上缘斜桁帆,却没有任何经验。毕竟,中国是一个在大航海时代闭关锁国的国家。当风帆战舰流行的时候,国内正是满清王朝。而当华夏推翻了满清,开始开眼看世界的时候,风帆时代却已经结束了。

    因此,别看华夏历史悠久,可真没几个懂得西洋帆船的,也没有驾驶帆船的传统。马林后世见过的船只,全是柴油机驱动的。要么,就是小到用船桨划的。也就是说,马林只是个理论家,从未有过帆船操控的实践经验。

    这就导致,他只能嘴炮。具体如何操控上缘斜桁帆,还得靠水手自行摸索。在这种背景下,把船上的船帆都换成上缘斜桁帆是比较冒险的,最安全的,还是先用靠近船尾的那根桅杆试验一下。哪怕除了问题,大不了落帆呗

    上缘斜桁帆的制造是很简单的,有马林的理论指导,找几个工匠,打造一批连接桅杆和驶风杆、上缘斜桁以及船帆的铜环就可以了。之所以用铜环而不是铁环,自然是因为铜不怕水。

    造好之后,马林就安排工匠们把粗铜环和驶风杆及上缘斜桁连接好,并把铜环和船帆连接上。然后,先把套着驶风杆的粗铜环从后桅杆顶部套下去,再套上连接着船帆的一连串的细铜环。接着,再套上连接上缘斜桁的粗铜环。不过,在套上缘斜桁之前,工匠们还在驶风杆上,安装了一个垂直向上的导轨。而连接上缘斜桁的铜环有两个,粗铜环套住桅杆,而细铜环则套住导轨

    最后,在上缘斜桁上方,有套上了一个三角帆。三角帆靠近桅杆的部位,一样有一串细铜环。而顶部的铜环,则通过绳索,和桅杆顶部的一个滑轮连接,方便水手在下面升帆,就像升国旗那样。

    但等到给250武装商船的后桅杆安上上缘斜桁帆,并进行出海测试的时候,马林才发现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时代还没有像方向盘那样的舵轮

    在马林的印象里,大航海时的帆船,都是由船长指挥着几个水手,在那扳动舵轮的。船长经常会大喊——“左舵,20”、“右满舵”,或者“正舵”之类的口令。然后,大副就监督着几名水手具体扳动舵轮转向

    之前,马林也乘坐过帆船,但没有去船尾看过,还以为那里也是使用舵轮的呢。但这次在和老水手们具体商量如何操控上缘斜桁帆的时候,马林无意间来到船尾控制尾舵的地方,才真正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水手们是如何操控船舵的

    马林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