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皇崛起-第10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也要尽。

    只不过,眼下马林还没敢在本土搞义务兵役,怕刺激到诸侯们和法国。但殖民地那边没问题,因为,殖民地早期,也的确需要早起的移民拥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比如,在修建肯顿镇的建筑的时候,莱尔顿就公开宣布了马林的命令——肯顿镇的居民们,没事的时候,必须接受火枪射击训练。必要的时候,需要参加军队,保护家园。

    这个命令,并未遭到抵制。因为,这批移民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们是被流放的“罪民”,没有发言权。马林能给他们修房子,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已经很对得起他们了。而且,参加射击训练,保卫家园,本来就是为他们自己好。

    但他们不知道,其实这些都是马林推动义务兵役制埋下的伏笔。等他们都习惯了服役,以后,马林手里就有的是军队。

    而且,在远离欧洲本土的美洲实行义务兵役制,根本不会泄露消息,不会引起欧洲各国的反弹。等未来马林从殖民地拉一票大军回本土作战,欧洲各国才会反应过来

    另外就是,这帮被流放的农民军战俘,虽然目前都是战五渣,容易崩溃。但是,经过训练,总能在这其中挑选出勇敢的。他们敢叛乱,其实本身就比一般农民更有勇气了。培养一下,是可以当正常士兵使用的。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人是被裹挟着参加起义的。这不要紧,反正,以后在军事训练中,军官们也会发现谁勇敢谁怂的。到时候,挑选勇敢的带回本土参战呗。

    比如莱尔顿,现在带着200士兵守卫肯顿,职务是不满编的连队长。但这批移民一共有3000壮丁,农闲时候,可以组织训练。最终,从这3000人里,莱尔顿会挑选出1250人,组成一个方阵。战时,他就会从连队长晋升为方阵长这就是义务兵役制下的预备役制度,而莱尔顿手下的200士兵,其中有一定指挥能力的,在战时,都会升一级,成为带队的基层军官

    这只是这批移民,等到符腾堡的移民和匈牙利的移民到了,再从中挑选出上万精锐,另外组建精锐海外军团,完全不是问题

第1580章 家乡回避制度() 
实际上,马林在殖民地搞的义务兵役制和后世的义务兵役制是不一样的。其区别就在于——普通民兵只训练火绳枪的射击和最简单的队列,不进行具体的战术训练。

    只有经过精挑细选的精锐,才会加入具体的战术和战阵的训练。甚至,那些被挑选出来的精锐,以后可能就要长期呆在军营里了,不再是普通百姓。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马林担心普通人太厉害,会导致殖民地的叛乱啊

    所以,对于普通民兵,马林只让士兵们教他们用火绳枪射击,和最简单的队列。这样的人,就算拉上战场,也不过炮灰的命,不可能是精锐。

    还有就是,就算这些人火绳枪的射术练得再好也没用。因为,殖民地不产火药和铅弹!而且,马林也不允许殖民地自由贸易火药和铅弹,必须严控。

    如此一来,就算殖民地百姓手里有火绳枪,要是敢叛乱,马林只需切断火药和铅弹的供应,就能轻松化解他们的战斗力。

    没有了弹药,火绳枪是啥、那就是个烧火棍!

    所以,马林不会让人教殖民地的平民刺杀和搏击什么的,就教他们射击和简单的左右左右的队列训练。只要管好弹药,他们就翻不起浪花来。

    至于被挑选出来的精锐,他们会成为职业兵。然后,可能会调回本土服役。退役后,马林也不会允许他们返回原住地了。而是会赏赐他们庄园,甚至赏赐奴隶,给他们另外开辟新的居住地。

    反正,美洲别的没有,有的就是土地。安置精锐的退兵士兵,毫无问题。只要这帮人不和那帮老乡在一起,就算以后生了变故,也出不了啥事。

    什么?你说这些退伍兵会造反?别闹了,造反的都是赤脚的。马林让这些退伍兵当了小地主,他们吃撑了要去造反?而且,他们退役后,至少四十几岁了,没啥战斗力了。只要不放他们回乡,没有训练家乡小伙子的机会,就很难产生威胁。

    你真的想要回家乡?可以,回家乡继续当农奴。不想当农奴想当庄园主,就必须接受安排

    除了避免退伍兵回乡外,马林还会在殖民地推行文官家乡回避的制度。其内容就是——官员不得在自己家乡任职,避免产生地方利益集团。

    到了明朝时期,甚至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让文官们不能在自己家乡为官。

    这个政策,的确避免了地方土霸王官员的产生,比后世做得都好。但其中也有个问题,那就是——它只规定了文官不得在家乡任职,却忽略了小吏的回避问题。

    结果就是,地方土霸王官员被杜绝了,可府衙里的小吏,基本都是本地人。这些吏员们联合起来,竟然有架空外来的文官的能力。想要真正阻止地方乡土势力,其实需要整个工务员群体都要回避家乡

    一般而言,恶霸势力什么的,上面肯定有本地乡土势力罩着,而恶霸肯定也是本地人。如果真能连普通工务员都回避家乡,扫黑什么的,不要太轻松哦。毕竟,你去外地工作,会护着那边的恶霸?无亲无故的,护毛啊?不整的话,自己还可能被连累;整死了,还能给自己添加政绩呢

    当然了,马林不会真的将小吏也弄得回避家乡。为何?这是为了成本考虑。因为,若是让收入不高的小吏也回避家乡,那么,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毕竟,这可不是后世交通发达的时代。让那么多吏员们背井离乡,问题很多,成本很高。而且,不熟悉地方环境的小吏,办事难度也大。

    举个简单例子,小吏要和村民打交道。结果,古代没有统一的普通话,只有方言。要是外地调来的小吏,不懂当地方言,交流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办事情?所以,只有后世那般推广了普通话后,小吏才有去外地工作的可能。

    所以,马林对于殖民地,只会学习文官回避家乡制度,不会让小吏们也一起回避。至于文官被当地吏员们联合架空的问题,马林根本不在乎

    为啥不在乎?因为官员和小吏不对付,北海国的统治反而更稳了。要是官员和小吏们在殖民地抱团,那么离叛乱就不远了

    因此,官吏之间的内斗,马林是允许的。甚至,会高兴。当然,也不能斗太狠,免得耽误做事。

    所以,马林还会在殖民地安排间谍,监视殖民地动向。要是地方上斗争失控,本土会打板子的。最简单的,就是将文官调离,换一个人过去。

    当然,地方上吏员们要是势力过大,本土也会想办法调走几个,明升暗降,瓦解其团体的。

    同样的道理,军队也决不允许驻守家乡。因为,若是家乡的父老发动起义了,若是家乡子弟组成的军队,肯定不忍心开枪镇压。

    这个道理,马林前世在读攻占巴士底狱时就明白了。当时巴黎爆发大革命,结果巴黎守军拒绝开枪镇压,才让巴黎市民成功搞事情。

    要是换成外地人士兵驻守巴黎试试?啥?起义?又不是家乡父老,弟兄们,开火!

    当士兵和民众都是没啥关系的人后,士兵们镇压起来,就不会留情面了。毕竟,不是熟人,下手没有啥顾忌就算双手沾满鲜血,退役后,那些士兵又不会留在当地了,不怕被报复

    肯顿的建设,如火如荼。不过,莱尔顿指挥民众们在建房子的时候,却把中心区域给留了下来,留了好大一片地方。因为,这里要用来修建教堂。

    按照这个年代的欧洲惯例,教堂一般都要修在城中中心位置或其他显要的位置。而且,大城市的教堂,往往还会留下大片空地,作为教堂广场。

    不过,眼下莱尔顿手里只有200士兵和800壮丁,不可能有能力修建教堂,只能先修建老百姓居住的版筑土坯房了。

    至于城中心的教堂,包括打算修建在教堂边上的学校,只能等以后北海国大主教泰勒派出徒子徒孙抵达后,再召集一批工匠,前来修建教堂和学校了。

    毕竟,教堂在目前的欧洲,是顶级重要的建筑,绝不可能马马虎虎地用土坯房对付,起码得是砖石结构的。不然,就是对神的不尊重,要被绝罚的

    当然,为了节约成本,除了部分重要的大教堂,一般村镇的教堂,马林是打算用红砖和水泥简单对付一下的。

    比如肯顿的教堂,因为这里不是什么大城市,肯定不会奢侈到全部用石头修建。所以,先在当地修一个土窑,然后烧出红砖。同时,从纽芬兰岛上科纳布鲁克的水泥厂弄点水泥来。用砖头砌墙,外面抹上水泥

    然后,外面再用白色的石灰涂刷一遍,看起来洁白无瑕,一个简单的村镇教堂就完工了。而且,建筑质量也不会差。

    当然,这得等到北海国本土派来相关的传教士,也就是泰勒大主教的徒子徒孙什么的。然后,专业的建筑队才会被带过来。至于在那之前,莱尔顿还是老老实实带着老百姓们修建低成本但是很实用的土坯房吧

第1581章 皇帝又求援了() 
当莱尔顿带着第一批被“流放”的移民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费城对岸的肯顿小镇的时候,马林正押送着10万多符腾堡农奴家庭沿着莱茵河回国呢。

    这次人太多了,马林带来的船队都装不下。所以,马林干脆只让走路困难的老弱妇孺坐船。至于壮年男女和少年少女,都是沿河跟着船队前进的。马林自己,则骑着马,带着几千人马一路护送。

    这么多的人马,让沿途的诸侯国无比震惊。但最终,还是没人敢有意见。因为,沿途的诸侯国,不是教廷下属的主教国,就是拿骚伯国之流的小诸侯国,根本不敢炸刺。

    别看拿骚家族后来成为荷兰执政甚至国王,但那是后来的事。现在,只要拿骚家族敢在马林面前装逼,就算马林只带了几千人,都能灭了丫的。这个年代,拿骚家族还只能算德意志诸邦里面的路人甲之类的货色。实力不算差,但也不强,根本没有发言权。

    而且,自从第六军团回到本土后,马林现在自信得很。要是有人敢挑衅,他不介意教训对方一顿。

    好在,没人是傻子,就算腓特烈三世这样的诸侯大佬,也不愿意轻易招惹马林。更何况,这时候马林出兵帮助波西米亚国王弗拉迪斯拉斯二世镇压匈牙利农民起义。要是这时候招惹马林,等于就是打弗拉迪斯拉斯二世的脸呢,风险太大。

    要知道,弗拉迪斯拉斯二世可不止是波西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人家的弟弟齐格蒙特一世,也是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呢。得罪雅盖隆王室,可不是好主意。

    所以,虽然被人羡慕嫉妒恨,可马林依旧是带着10万多百姓,沿着莱茵河,无惊无险地来到了鲁尔区。

    到了鲁尔区,这里就是马林的主场了。什么物资都可以从各地仓库里调运,啥设施也能临时征用。

    随后,马林将大部分移民安置在莱茵河支流的利珀河南岸的雷克林豪森地区。而第一批移民,则先登船运往埃姆登。

    至于马林自己,则在留下大部分士兵后,自己带着几百骑兵就回奥里希了。毕竟,在北海国境内,就没啥风险了。要是有人赶来劫人,马林不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