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皇崛起-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竹子在华夏到处都是,尤其是南方。而且,毛竹生长很快,原料易得。因此,华夏的纸张,成本要远低于欧洲的破布、渔网造出来的纸张。

    直到乾隆时期,法国的传教士蒋友仁(原名伯努瓦。米歇尔)才在华夏偷窃了造纸术的秘密,把新式的造纸术,画成图,送回巴黎。

    就现在而言,欧洲纸张的价格,还真不算便宜。以至于,贵族们在签署文书的时候,干脆使用比纸张贵一点,但更加结实耐用的羊皮纸了。

    而且,说起欧洲目前的油纸,那成本更高。因为,欧洲流行的油纸,是牛油纸。牛油价格多贵啊?在这个缺乏油水的时代,牛油那价格

    纸张在欧洲本来就贵,加上泡了牛油,价格更贵,基本和兽皮差不多了。但兽皮不仅防水,而且更加结实。所以,在运送蔗糖的时候,欧洲人干脆使用兽皮袋了。

    马林忽然想起一件事——他之前貌似打算在布雷顿角岛,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造纸的。为此,他还派人去埃及购买煮纸浆所需的芒硝(硫酸钠)来着。只是,之前忙于战争,他差点忘了此事。

    于是,他赶紧找来相关人员,询问芒硝的购买情况。结果,马林被告知——去埃及的船,已经购买了几十袋芒硝回来了,并找到了稳定的供应商。只要有需要,买他几百几千袋芒硝都可以。只是,马林后来一直没提购买芒硝的事情,造纸的事情也被耽搁了,去埃及的船也就只顾着购买天然苏打了,不再增加芒硝的采购。

    事实上,现在布雷顿角岛上,悉尼湾北边的北悉尼矿区的煤矿已经被发现了,并已经开始开发了。而且,布雷顿角岛上,包括北美大部分地区,都是丛林密度的地区。

    在北美发展造纸业,绝对是最佳选择啊

    这里树木无限,加上布雷顿角岛的煤矿,以及从埃及购买来的蒸煮催化剂——芒硝,马林完全可以让人在布雷顿角岛上架起大锅,拼命煮纸浆,要多少有多少后世的加拿大,就是世界最大的纸浆生产国

    当然,煮纸浆的容器,并不是普通的大锅。而是需要密封性较好的钢铁蒸煮器,蒸煮器在密封后,蒸煮时水蒸气散发不出去,在蒸煮器内形成高压。然后,温度上升

    这样,就能在几个小时内,把木片,煮成可以用来造纸的纸浆

    而使用传统的法子,造竹纸,光是把竹子泡在石灰塘里,就需要泡一百多天

    泡完后,还要拿到大锅里,煮上七八天

    而在泡竹子的一百多天里,造纸匠们,竟然无所事事,只好去干点别的事情。等到竹子泡好了,他们才能开锅煮,正式开工。

    而使用现代化学制浆法,使用硫酸钠为蒸煮催化剂,加上使用密封的高压蒸煮器,把切成小片的木材放进蒸煮器中,只要高压蒸煮2到4个小时,就能获得纸浆

    两者对比之下,效率差了几百上千倍啊

    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竹纸造纸法,至少需要一百二十天左右的时间,才能获得可以造纸的纸浆。

    而使用后世的化学制浆法,使用比竹子更广泛的木材,只要一天,就能获得纸浆甚至,一天都用不着,半天就行

    也就是说,当大明的造纸工匠们制造了一刀纸的时候,用现代方法的工人,可能已经制造了几百上千刀纸了

    如此效率之下,加上北美的木材不要钱,随便砍。因此,马林可以肯定——只要开始造纸,他麾下的造纸厂造出来的纸张,成本将会非常低廉,比明朝的纸张成本都要低。

    明朝纸张价格大约是一张纸1文钱左右,马林用现代科技造的纸,成本肯定比这低多了

    到时候,如此成本低廉的纸张,做成油纸,价格肯定也不贵。到时候,马林完全有条件去普及油纸袋包装了

    而且,东弗里斯兰学校使用的课本,也可以做到人手一本了不像现在,很多孩子还在学岳飞,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呢

    而因为北美殖民地出产大量的鲸油,即使是制造油纸,也不需要使用昂贵的牛油,而是使用鲸油浸泡纸张即可。这样,布雷顿角岛生产的油纸,价格肯定是很便宜的。

    到时候,格林纳达,以及将要开发的古巴,生产的蔗糖,完全可以使用油纸作为包装。既便宜,防潮效果也好

    为此,马林亲自组织工匠,打造了一个大型的蒸煮纸浆用的蒸煮器,密封式的,顶端有类似坦克盖子一样的盖子,盖子周围,套上了牛皮,以保证蒸煮时容器做到尽量不漏气,增加容易内的压强,提高蒸煮温度。

    只是,头一次蒸煮,盖子的铁栓做的不牢固,导致盖子被蒸煮器的高压顶飞了,还传来了巨大的炸响。好在那铁盖飞向了无人的地方。不然,要是砸向前来围观的马林,那就要改变历史了

    经过改良,工匠们给蒸煮器的盖子,使用了承受拉力很高的高碳钢钢栓。这样,不管蒸煮器内压力多大,铁盖也不会被顶飞了。除非,蒸煮器内压强达到了可以让纯钢铁打造的蒸煮器发生爆炸的程度但是,那种可能性是极低极低的

    蒸煮器搞成功后,马林命人装船,运往布雷顿角岛。同时,马林还调拨了一批签了死契的造纸工匠和伐木工,前去布雷顿角岛造纸。那些个伐木工,自然是负责砍树,并把原木分割成小木片,好放入蒸煮器里煮。而那些造纸工匠,则负责纸浆煮好后,把纸浆重新调配好,并进行纸张的抄造。然后,把涂满纸浆的木板拿出去晒干等到晒干了,造纸工匠们就可以从木板上揭下一张张纸

    不过,因为考虑到要把煮盐基地转移到布雷顿角岛上,而造纸的废水污染又大(尤其是化学制浆)。因此,马林决定,造纸的基地,就不放在悉尼湾了,而是放到布雷顿角岛北端去。

    这样一来,造纸厂产生的废水,即使排入大海,也不会影响到悉尼湾的煮盐。因为,北美东海岸的洋流,也就是北大西洋暖流,是从南向北流的。把造纸厂半岛布雷顿角岛最北边去,造纸厂产生的废水,就不会影响到“上游”的煮盐基地。否则,煮盐基地用的是被污染的海水,那煮出的盐就会有问题了。

第144章 搬迁老煮盐基地() 
在筹备布雷顿角岛的造纸厂的同时,马林干脆连煮盐基地的搬迁问题,一块儿给解决了。目前,马林又两个煮盐基地——特塞尔岛盐城煮盐基地和巴尔特鲁姆岛的新盐城煮盐基地。

    其中,特塞尔岛的老煮盐中心盐城,是依靠从波鸿城附近的霍夫曼庄园运来的煤球(把煤粉掺杂黄泥搓成的球)作为燃料的。所以,比较依赖经过莱茵河,从鲁尔河畔的霍夫曼庄园的煤矿运来的煤球。

    而巴尔特鲁姆岛上的新盐城,则依赖跨海从英格兰的纽卡斯尔煤矿进口的煤炭。从成本来说,从霍夫曼庄园进口的煤球,用的是亲情价,才1。5先令每查尔特隆(大约1。5吨到1。7吨煤),总成本也就2先令每查尔特隆。但从英国纽卡斯尔进口的煤炭,进价高达4先令每查尔特隆。

    光算成本的话,自然是要关闭巴尔特鲁姆岛上的新盐城,而保留特塞尔岛的老盐城了。

    但是,具体却并不是这么计算的。因为,不管是新盐城使用自家煤矿的亲情价的煤炭,还是使用从英国纽卡斯尔进口的煤炭,煮盐的利润都是极高的。尤其是,马林还在煮盐基地使用了省柴灶,煮盐效率更高。

    如果单从成本考虑,自然是特塞尔岛有优势。但若是从保密上考虑,那就是巴尔特鲁姆岛占据绝对的优势了

    因为,巴尔特鲁姆岛在东弗里斯兰伯国的海边。而且是个偏僻的地方。以前,因为东边一点点是耶弗尔地区,还有泄密的风险。但现在耶弗尔也属于马林的控制区了,马林可以很轻松地在巴尔特鲁姆岛附近设置禁区,禁止百姓随意靠近。而且,从丹麦回来后,巴尔特鲁姆岛附近,马林也安排了几艘250级战船不停巡视,确保没有敌人入侵。

    这样一来,巴尔特鲁姆岛上的煮盐基地——新盐城,那是具备很高的安全性了

    倒是最早的煮盐中心,特塞尔岛上的老盐城,因为距离大陆上的荷兰地区太近,经常受到荷兰渔民的注视。要不是煮盐中心砌了高大的围墙,也许老盐城的煮盐秘密,早就泄露出去了。

    事实上,目前对老盐城有兴趣的人非常多。加上上次在格德司公国发生的运煤船没扣押的突发事件,马林越来越感到——在特塞尔岛上煮盐实在太不安全了

    毕竟,特塞尔岛距离欧洲大陆荷兰部分,只有几公里远。而且,特塞尔岛南边的马尔斯水道,也是阿姆斯特丹商船进出的重要航线,太过人多眼杂了。

    老盐城虽然砌成了高大的围墙,阻挡了外人的视线。但是,里面大批的省柴灶每天煮盐冒出的黑烟,也的确惹人注目。要不是马林曾经禁止外人踏上特塞尔岛除了特霍伦彻港意外的其他地区,老盐城早就被人把秘密打探出来了。甚至,岛上的驻军,主要是老盐城的守卫,迄今为止,一共杀死了32名外来的窥探者,还引起了一些外交纠纷

    所以,左思右想之后,马林最终作出决定——把特塞尔岛上的老盐城的人员和设备,整体搬迁到布雷顿角岛上去

    这样一来,那些窥视者,就没有办法打探到马林的机密了。然后,马林让这些煮盐工人们在远在美洲的布雷顿角岛煮好食盐,再装船运回欧洲,谁能搞清其中一切?

    反正,这次对丹麦的战争,马林分到了150艘商船,运力足够。不管多少人还是设备,都能轻松地运往布雷顿角岛。同时,把布雷顿角岛的物产运回欧洲,也是很方便的。

    不过,既然撤掉了特塞尔岛的煮盐基地,那么,也就不需要波鸿城附近的霍夫曼庄园煤矿供应煤球了。这对霍夫曼庄园的上百矿工和摇煤球的农奴工人而言,的确是个打击。

    毕竟,一旦特塞尔岛煮盐中心不需要他们提供煤球了,也会影响到霍夫曼庄园煤矿的生产。那些个以挖煤和摇煤球为生的农奴工们,生活也会受到影响的

    马林想了想后,决定把霍夫曼庄园煤矿的一百多矿工、摇煤球的工人,全部前往布雷顿角岛的北悉尼煤矿,在那儿重新挖煤,并供应新的煮盐中心。

    说起来,此时霍夫曼庄园煤矿里,那些个摇煤球的农奴工干的摇煤球,其实在此时的欧洲,也算是超时代的“先进技术”了

    是的,你没看错,摇煤球在这个时代的欧洲,的确可以算是先进技术。因为,欧洲这个年代,虽然也开始应用煤炭了,但还是停留在煤块使用的阶段。至于煤粉,大多是抛弃,或者,在燃烧煤块时,撒一点助燃。

    究其原因,是煤粉之间,没有空隙容纳空气。而煤炭燃烧,是需要空气的。因此,煤块之间,因为空隙大,更容易燃烧。而煤粉,则不大容易燃烧

    所以,此时的欧洲,是主要应用煤块,丢掉大部分煤粉,非常浪费

    但此时的华夏,已经出现了摇煤球的技术,把粉末状的煤粉,添加少量的黄泥和水,然后摇成圆球状,再晒干,就成了煤球

    煤球堆在一起烧的时候,球和球之间,空隙自然大,空气足够,自然烧得比较好,比煤块都要优秀。因此,摇煤球技术,虽然不起眼,却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