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靠得住吗?”

    “哈哈,积极的很!”

    除了这些人之外,情报和卫生部门都要求在小组里安排一些自己人,为得是搜集当地的情况。过去他们对这些势力范围以外的村落只能通过侦察队和勘探队的报告和照片来分析,现在有亲身去实地查勘一下的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五节 机构调整() 
除了下乡的宣传小组之外,杜雯还从公社里找了些文艺骨干――所谓文艺就是会唱唱乡间小俚曲的,组织了些笔杆子写宣传歌谣,教他们在东门市或者随小组下乡演唱。临高本地没什么民间娱乐,为了发掘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杜雯甚至动起了城外几座荒废的庙宇道观里的和尚道士们的脑筋――出家人虽然都是出家人,在富庶之地和在临高这样的边鄙之地显然是大有不同的。几座庙观虽然都是明初官府修建的,但是百多年来都没修缮过,弄得破败不堪,七八个和尚,五六个道士常常半饥半饱的混日子。杜雯把他们都招募来了,在饱饱的招待大家吃了几顿饭之后,提出要他们编唱歌颂穿越众的宣卷道情。这两种都是过去寺观里的和尚道士外出游方化缘时唱得宗教性谣曲,以宗教性故事,因果报应类的故事为主,起得是劝善的作用。过去民间娱乐活动少,听、唱宣卷、道情也是百姓们的消遣。

    现在这曲子不但要有劝善的内容,还得包括穿越众的种种“善行”,诸如赈济灾民、怜老扶穷、清理匪患、打击海盗等等的事迹,都要编写进去。

    杜雯对文艺这套不大在行,好在穿越众中学中文搞曲艺的人都有,请来坐镇审稿,凡是编得好的,每支曲子给一公斤大米的报酬,特别出色的三公斤。这个价码让一直吃不饱的宗教工作者们起了很大的干劲,很快就七七八八的写了三四十支。杜雯要他们下乡去演唱,每天再给一公斤大米的报酬。吃了饱饭,又从穿越者手里拿到了布匹的“布施”的僧侣道人们纷纷做了全新的行头,下乡去搞宣传了。

    在这样的宣传攻势的狂轰滥炸之下,整个临高县,从县城到最偏僻的农村,到处都传遍了穿越者的声音。那些抱着拖延态度的村落,现在也不得不从新考虑自己的态度了,特别是歌谣把穿越者的强大和善心都无限鼓吹之后。

    在为“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而准备的宣传攻势进行的时候,执委会也开始正式的机构调整工作。

    虽然在穿越前已经形成了六个委员会,四个直辖小组的基本架构,但是几个月的实际运作表明。这个机构实在是失之于过度简化,结果就是各个委员会下面出现了许多专业小组,有些部门不免有重床叠架的嫌疑,有的则完全脱离了其原来的本意――最典型的就是治安组,现在其功能几乎完全在政治保卫任务上了。而治安却丢给了一个没有编制的所谓“东门市派出所”来管理。

    再如现在的情报部门,理论上说执委会下设一个专业的情报资讯组,其实里面多数人和情报毫不相干,主要是搞技术资料和史籍研究的。广州派遣站虽然在名义上是他们的下属,实际上却属于执委会下面的另设的一个情报部。

    显然,这种简单粗糙的体系已经不能再满足穿越政权的需要了。这是执委会在开机构调整会议前一致的观点。

    “诸位,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政权了,除了我们自己,还有了老百姓,是时候出台民政管理机构和办法了。”萧子山在会议上发言,“内务民政委员会这样的体系过去只是为穿越者服务的,这样职权不明不适合未来的发展啊。”

    “那你的意思呢?”

    “我提议:将内务民政委员会做一次拆分。”

    萧子山的意见是,内务民政委员会拆分为两个部门,一个顾名思义的,管理民政事务,也就是管理他们统治下的土著居民。另一个,则改为“办公厅”。

    “办公厅?”有人不解。

    “我知道子山的意思了。”文德嗣说,“所谓办公厅就是专门负责穿越众本身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事情,对吧?”

    “是的,其实现在我管得也是这些东西。但是民政这块以后会越来越繁重,阿德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老是以劳工组负责人和公社社长的名义很不妥当。”

    无疑,这对邬德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一旦这样拆分,邬德就成了事实上的民政部长了,属于执委之一了,而他现在只是以专业组组长的身份参加执委会会议的。

    邬德倒也没表现出什么谦虚的推脱――因为萧子山说得是很有道理的,他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他在发言中提出,自己兼任公社社长的事情只能是暂时的,从长远看,还是要以本地人出任社长的职务比较好。

    于是以这个提案为开始,执委会大会小会开了好几次,不仅包括执委们,还有各个小组和专业人员参加,大家的讨论非常的热烈。文德嗣在机构调整会议中明确说明,调整固然是件大事,也不能以搞机构膨胀为代价――现在穿越众本身还担负着许多基础工作,机构设置的过多过细,最后的结果必然绝大多数人会忙于行政事务。而且一时间也没有许多合格的当地人来担任各种职务。

    经过几天的讨论、争议和私下协商,机构调整方案终于出炉:

    内务民政委员会撤销,改为设立民政委员会和执委会办公厅。

    邬德出任民政委员,全权管理归附穿越政权的土著居民。百仞公社、劳工队、劳教队这些机构继续由他管理。新设总法务司、总税务司、总工商司。

    萧子山出任执委会办公厅主任。负责所有的穿越众生活事务和执委会的行政人事事务。原执委会直辖的总务组、it组合并到办公厅。

    工业、通讯、能源、交通委员会改称工业及能源委员会,下设机械工业部、能源部、冶金部和轻工业部。

    原工业、通讯、能源、交通委员会管辖下的通讯和交通部分独立出来,分别成立电信总公司,邮政交通局,原属于该委员会的建筑组独立成为临高建筑总公司。委员会属下新设水务局和电力总公司。

    农业委员会不做变化,同时明确授权其有可经营食品加工企业。农业部管理的穿越众食堂移交给办公厅,劳工食堂移交给民政委员会。

    外交与商业委员会,下设外事部、外贸公司和驻外站。负责一切对外联系的事务,包括谈判、贸易、交涉等等。所谓外贸:是指穿越者直接参与的针对临高以外的地区的所有对外贸易。广州先遣站在编制上隶属于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机构和成员也担负着搜集情报资讯的任务,同时向情报委员会负责。

    计划委员会不做大的调整,但其属下的财政金融委员会独立出来成单独的部门。地位与其他委员会相同。马千瞩继续担任计委委员,程栋出任财政金融委员。

    军事委员会进行了重大调整,正式组建了总参谋部、教导总队、陆军部和海上力量部。其中总队海上力量部不仅负责海军事务,还承担包括海运、渔业生产、渔政管理等所有海上事务。教导总队管理的是全体健康的成年男性穿越者,使用的是现代化武器,一旦发生意外土著军队靠不住的情况下,就动员教导总队。过去军事组内的穿越者民兵构成其骨干。

    新设了内务委员会,作为统御强力部门的总指挥机构,其下新设警察总部、海关,原治安组改编为政治保卫总署,原军事委员会体系下的内务部队并入政治保卫总署。

    文宣部:下设广播电台、印刷厂、宣传处。正式给予临高时报社编制、资源部:设远程资源勘探队、大图书馆、测量队。

    教育部:负责当地的教育工作。

    情报委员会:除了拥有对外情报处这一直接派出和掌握专职情报人员的机构之外,它还充当情报协调和分析机构的角色。负责对从军队、外事外贸、政治保卫等各个方面汇总过来的情报消息进行分析汇总。广州派遣站就受到它和外交商业委员会的双重领导。

    这个新体系职权较为明确,又照顾到了各方的需要,大家都比较满意。接着马千瞩乘热打铁,宣布自即日起,采取项目立项审批制度,任何部门未经过计委立项审批的,不得随意上马任何新设施新工程。

    “前一阶段,各个部委都争先恐后的为自己改善办公环境,造楼房,搞装修,置办家具。一个个的都做起享福的准备,”马千瞩一脸沉痛的模样,“消耗了多少人工、水泥、砖瓦!”

    “同志们,我知道大家冒着危险,千辛万苦的来到这个时空,无非是想要衣食无忧,富贵荣华,为官做宰。眼下大家日子过得逍遥自在,虽然艰苦点,每天弄几盘海鲜,整两盅小酒,日子过得确实是相当不错的。还有同志在打生活秘书的主意。这个不是不可以。

    “但是我们也要记得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前穿越政权不过是盘踞在临高这个小小县城的一隅,海盗郑芝龙、诸彩老、刘香虎视眈眈,大明军队来围剿也是迟早的事情,还有各式各样的外国强盗,我们是睡在一个火山口上!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众人一脸严肃的看着马千瞩。接着他花了十分钟痛斥陆军私建俱乐部的行为,表达出对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的极其痛心。陆军的一干人没想到自己居然被马千瞩拉出来当活靶子。一个个垂头丧气。

    “陆军俱乐部的事情,因为已经完成了70%以上,这里就不再要求停工了。不过下不为例啊。”虽然马千瞩把陆军俱乐部拉出来重点批斗了一番,但是和所有类似这样的事情一样,很有中国特色的了结了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六节 粮食流通券() 
下一个议题是货币改革的问题。拜现代网络所赐,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职业的现代人几乎都有点经济学的皮毛,而且这些皮毛还分作不同的经济理论。在宿舍区,未来的经济架构、货币政策是蛋疼的穿越众们仅次于是官爵、继承和女人问题之后第四大议题。很多人和当年泡论坛一样,为自己根本就不太懂的东西用各式各样是似而非的理论论战着,口沫横飞,直到要动手。

    但是对程栋来说,这些理论对财政金融委员会来说都毫无意义。虽然只要学过一些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一个自然经济的社会,自给自足是主流,商品交换很不发达。

    但是直到他们来到这个时空的临高,真正接触到了当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目睹了当时的社会和商业环境,穿越众们才发觉自己是来到了一个多么“自然经济”的时代。尤其是临高这样偏僻的纯农业县。虽然明末号称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时代,但在临高,不要说资本主义,连最简单的商品交换都少得可怜。

    全县总共只有十四个市,这十四个市规模之小,还比不上许多人原先时空里的居民小区的集贸市场,有的市干脆连房子也没有,只有一块泥地和几间草棚。在已经小得可怜的市场流通里,也是以实物交换为主。无论是农民向地主交租还是田主向衙门纳粮,都用粮食。大多数农民、地主都过着自产自销的生活,只有极少数商品会去市场购买――即使这样的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