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瓶密封待用――第一批酒数量很少,将用作商号开张时馈赠要人的礼物。

    沈范在当地的漆器店里订制了一百多个礼盒,内衬锦缎。每个盒子里装上两瓶酒和两个玻璃小酒杯。这个主意是从本时空的酒礼盒上抄袭来得。在明代绝对算是破天荒的创意了,连沈老掌柜都赞叹不已,说东主真是大手笔。

    郭逸却感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美,这些漆盒制作之精,装饰之华美,都是他从未见过的――就沈老掌柜说,这还算不上顶级的作品,不过是批量货色而已。

    崇祯二年的整个正月,广州先遣站上上下下比临高还要忙碌,同时要开张三家字号,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轻松的事情。郭逸每天带着沈掌柜、孙常等人四出外出拜客,方方面面都拜访――初来乍到,礼数周全很重要。每到一处,按对方身份不同,分别馈赠不同的礼物。当初在人市上给过名贴的梁存厚家也特意去拜访了一次,梁公子见他买卖开张,颇为高兴,收了礼物之外,还回赠了本家自制的烧腊。郭东主和梁公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让沈老掌柜喜出望外:

    “东主好手段,居然结识了梁公子。”沈老掌柜悄声赞道。

    “梁公子很有名么?”郭逸听刘纲说过:梁公子是个世家子弟,平素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而已。

    “东主不知道?”沈范有些惊讶,“这梁存厚公子是故户部尚书梁仁埔的嫡孙,他父亲当过两任知府,他自己身上有个举人,在本地是赫赫有名的官绅大户。”

    这沈老掌柜说,这梁家自诩诗礼传家,对珠宝玩器这种东西一向不上心,做他家的买卖怕是没门。但是他家在本地根基深厚,结交好了,有许多的好处。

    “以后就多多的结交他好了。”郭逸随口应道,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沈老掌柜,广州城里的官员、士绅、大户你是不是都知道?”

    “**不离十。”沈范颇为自得。

    “回去都写出来。我想知道广州城里所有当官的的――”

    沈范哈哈一笑:“这有何难:一会打发人去书坊里买部《缙绅》不就知道了,大明朝廷上到大学士,下到未入流,但凡是个官,无一不有。”

    “有这样的书?”郭逸还有些吃惊呢,别得不说,在原来的时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名录》这书是肯定没有的――就算有,也不公开卖。

    “东主要,我这就派人去买。”

    “不急,”郭逸想原本情报资料组要求派遣站搜集广东的官吏情况,他还觉得是件工程浩大的事情,现在看来并不复杂么――资料公开卖。

    “还有没有细一些的?比如那些曾经当过官,现在不当了,但是还有很大势力的――”

    “这个也有,本省的《缙绅录》。”

    “好好,你一会派个人把这些书都给买回来。嗯嗯,”他想了下,“我还想搞到朝报。”

    “也不难,找个衙门里抄出来就是。只是东主要这个做什么?”沈范觉得奇怪了,要《缙绅录》对生意有用,朝报都是些朝廷的奏折朝议之类,除了当官的有兴趣,没人会去看的。

    “朝廷的动向,对我等也很要紧。谁知道朝廷对海贸有什么打算?”

    沈范想这也对,东主的货物多半是海上来的,朝廷若是严禁海贸,对东主就是很大的打击了。不过这种消息,只要和衙门里的书办、师爷甚至小官通好气,看到了及时漏消息出来就是了,没必要费力气去搞抄报吧?不过东主既然说了,办就是了,反正也不算难事。

    “总督衙门里办文稿的李师爷和我很熟悉,许他些好处就是。”

    “这事情你办就是,要用多少花销直接报给我,不要在柜面上开支。”根据经济金融委员会的通知,派遣站的情报费不能再摊在开设商铺的经营支出成本中,必须另外建账管理核算。这让郭逸很头大了一阵:在人情开支这方面,很难确切的区分到底是为了情报还是为了生意,多半是兼而有之。最后经过商量,决定把人情开支全部算在情报费里。

    “是,东主。”

    回到紫珍斋,铺面的装修已近尾声了。为了避免有骇物议,装修还是比较传统的做法。沿街三大间铺面,方砖埔地,磨砖对缝的青砖墙不涂石灰,木格条子吊顶,悬着四只大红宫纱灯笼,又有一排小型的义乌买来的玻璃灯。四周紫木回廊环绕,厅堂内悬着当地名家的诗文画墨,风格迥异,显得华贵文儒――仔细一看,作者不是本地世家,就是当政的官宦。便是厅堂中间悬着的“紫珍斋”三个大字,也是两广总督王尊德手下最红的幕僚,总督衙门赞画吕易忠的手笔――这三个字就花了郭逸五百两银子。地当间摆设着一水的紫檀木的花几、条案、八仙桌和官帽椅,配用的各色花瓶、插屏、摆件无不是精品――全都从临高运来的苟家的东西――登瀛洲号最近每次都向广州运送大批这类物件,一则派遣站开张字号装点场面可以少花钱,二来也能乘机销赃,免得堆得仓库里到处都是。闹得沈范心里直犯嘀咕:这么多好东西都是哪来得?别真是从海盗那里搞来的吧?

    四个玻璃展示柜位于正厅的两侧,十分显眼,为了确保安全,郭逸叫人在大柜外侧又额外做了一圈铜制栏杆,免得万一围观的人太多压碎玻璃。

    销售的货样,都用从外面订制来的各色精巧盘盒托着,下面衬着黑、红、金三种颜色的绒缎,再配以每个柜子斜上方都吊着两盏煤油灯改装成的投射灯,柜子里的货样件件看起来都是流光溢彩。见惯了老式珠宝行里昏暗幽深环境的沈范也连连称奇――郭东主还真有神来之笔。

    (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四节 东方亮;西方也亮() 
紫珍斋的隔壁便是紫诚记了,这家字号眼下的主打产品只有国士无双酒――负责人张信发觉他手里的酒比玻璃瓶多出太多了,只好装在大酒瓮里等着临高那边出更多的瓶子。不过酒匠们一刻也没停,每天都在加工从各处收购来的土烧。以至于广州的土烧价格已经开始缓慢的上涨了。

    当郭逸发现紫诚记的白酒库存已经超过2。5吨的时候,他大吃一惊,问张信:眼下没有这么多玻璃瓶,做这么多酒有什么用?

    “当然是卖了。”张信的计划很简单,既然玻璃瓶酒是奢侈品,那么就用简单的瓷瓶包装,向澳门的外国人销售。

    “你这就说笑了,”郭逸说,“澳门才多少人口?能消费得了多少?再者欧洲人也会做水果烧酒,这粮食烧酒他们能喜欢?”

    “郭大掌柜,这你就不懂了。”张信嘿嘿一笑,“洋人一样有粮食烧酒的,伏特加不就是?还有杜松子酒,伏特加这玩意就是纯酒精兑水,做起来一点不难。杜松子也不是啥稀罕物,北半球到处都有,我们搞点来蒸馏蒸馏就是了。”

    “可是市场太小了!澳门的人口――”

    “这就是奥妙了,”张信胸有成竹,“洋人有玻璃,千里迢迢运中国就成了稀罕物;我们中国人的瓷器,到了欧洲就是稀罕物了――”

    “我明白了。”郭逸恍然大悟,“所以你说要要用瓷酒瓶!”

    “广州乡下的土烧,装玻璃瓶里就是‘国士无双’了;装上瓷酒瓶不就成了‘路易十三’了:来自神秘的东方的神秘瓷器,装着神秘的美酒……这是多好的商业噱头。”

    从苟家缴获的物资里以瓷器为大宗,当时清点估计足有数万件之多。这么多的瓷器在大明显然是找不到销路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销售给原来的货主――欧洲人。登瀛洲最近运来的货物中有许多瓷器的样品,本来就准备送到澳门去看看有没有需求。张信在偶然想到了用瓷花瓶装酒的主意,他选择了一只容量大概为600~700ml的花瓶作为包装瓶。这种瓶在库存里少说也有万把只。

    有了酒瓶,还有其他开发项目,现在穿越众手里还没有活性炭,做伏特加显然是没戏的。但是加点香料的蒸馏酒还是做得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香甜酒。理论上,这种酒可以用水果、香料、鲜花,乃至各种带有特殊香气的植物都行。由于可供选择的对象实在太多,张信犹豫不决,便用电报向临高的专业人士请教了。

    “做出口酒用什么香料植物?”这个课题被火速发送到法石碌的桌子上,这个植物专家正带着几个初步表现出对植物学有兴趣的学生,专心致志的给采集到的本地植物制作标本。

    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法石碌的眼镜后面露出了一丝“终于让我等到了”这样的目光。

    “这个嘛,简单,用大黄好了。”

    “开玩笑吧?”接到回电的张信还以为他疯了。大黄是什么东西?吃了拉肚子的泻药,拿这个蒸馏酒出来,就算是恶作剧吧,人吃了一次亏之后还会上第二次当?

    “不开玩笑。”法石碌在回电中做了详细的说明:

    大黄是中医中的常用药物,它的起源是在中国的西北和西南等地,大黄入药可能是西域民族的用药经验,后来流传入内地。作为药物的历史至少有两三千年了。

    自从张骞凿空西域,中国和欧洲的陆地贸易开辟了丝绸之路之后,大黄就由商队经丝绸之路运往西亚与欧洲大陆,骆驼商队从中国运输干大黄,越过高山来到中亚的布哈拉,然后通过黑海来到欧洲。因为通过小亚细亚到达欧洲,因此后来得名土耳其大黄。大黄在丝绸之路贸易中一度是相当重要的商品,在以后的日子里,中亚商人经营着这条经过波斯和其它中东地区的繁荣的大黄贸易线。到了明朝,形成了两条从中国出发的大黄贸易线:一条走海路经印度,另一条穿过戈壁沙漠、西伯利亚来到莫斯科。葡萄牙人经营的澳门转口贸易商品中,大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大黄很早就是波斯和阿拉伯医生的宠爱。中世纪以来大黄贸易曾在丝绸之路上繁荣兴旺了一千来年。大黄能够健胃解毒,以肉奶为主食的民族,在还不知食茶以前就全靠中国的大黄,把它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大黄在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是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最紧俏的商品之一。由于阿拉伯人的影响,大黄广泛地应用于欧洲的药物中。通过掌握剂量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它既能作为治疗便秘的泻药,又能作为治疗痢疾、腹泻的收敛剂,还能用作治疗烧伤、疖子、痈的药物。

    后来欧洲人还培育出了食用大黄,可以用在各种点心和菜肴中,甚至作为水果食用。不过直到今天,药物用大黄依然只有中国才能种植。大黄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以至在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大黄节日。这种药物在国外受到如此的欢迎,大概是大黄的原产地中国很难想象的。

    “乖乖,我就以为它是一泻药,没想到外国人当它是宝贝。”张信看了电报之后对郭逸说,“赶快派人去市面上买大黄吧,这玩意还能当出口商品呢。”

    郭逸赶紧派人去市面上打听大黄的消息,发觉大黄早就有专门有字号经营出口买卖。大黄在中国主要出在青海和甘肃,以礼县为集散地,广东这边出口澳门葡萄牙人的生意都是由一家由礼县人经营的“铨水号”货栈垄断经营的。

    虽然发觉这条发财门路被人抢了先机有些败兴,但是做大黄酒绝对是个冷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