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晋颜血-第4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亲民,摆姿态,他们也是懂的,可是作为官,或多或少都有些架子,官与民之间,总有些隔阂,而做到如杨彦这样,与一群农夫结伴而行,亲切交谈,问着收成,关心民生,那几乎是不敢想象,也心底充满着钦佩,还隐隐似是明白了什么,若有所思。

    反倒是荀虎等千牛卫见怪不怪,只是暗暗戒备。

    实际上杨彦也没指望看出什么名堂,主要还是摆出一个亲民的姿态,不过当站在田埂上,望着那一副副如镜面般的水田的时候,突然一个想法浮现在了脑际。

    于是问道:“田里除了插秧,可有放养些什么?”

    “呃?”

    周围人面面相觑。

    李村乡老小心翼翼道:“大王,每年水田灌水时,都会有些鱼虾鳖蟹随水流入水田,不知您所说可是这些?那些小鱼小虾别看不起眼,却会啃秧苗的根子,为祸甚大,每回都要组织人手专门清理,还有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蚂蟥、田螺等各种虫物,简直是清理不净,烦不胜烦,据老朽估量,稻谷也因此会少打个一两成。“

    杨彦点点头道:”孤倒是有一法,可于稻田中放养鸭子试试。“

    ”哦?养鸭?“

    众人不解的相互看了看。

    杨彦再次点了点头:“于稻田中养鸭,不仅能吃掉杂草害虫,还能对土壤起中耕的作用,刺激稻谷生长,而鸭排出的粪便亦可作为肥料,当鸭子长成之时,售卖食用两相宜,实为一举多得。”

    众人也觉得挺有道理的,不过那乡老却两手一摊,无奈道:“那只能待得明年了,需秋天收获稻谷卖了钱才能买回鸭蛋。”

    杨彦心里酸酸的,挺不是个滋味。

    自己争天下,要说不为已根本不可能,但他也想民众的生活变好,带领民族走上文明和富强的道路,让华夏摆脱将来被侵略奴役的命运。

    可这些个村民,居然穷的连鸭苗都买不起!

    杨彦暗暗叹了口气,回头道:“此事便由士仪操心了,尽快组织些鸭苗,提供给有意于稻田中养鸭的民户,秋天以收获粮食抵雏鸭价格,鸭价不得以成鸭计,扣除成本之后不得再加价,也不得对谷、桑、麻以外任何农家收获征收赋税。”

    ”诺!“

    钱凤心头一震,拱手应下。

    “大王”

    一众村民感动的齐声呼唤,甚至有人直接跪在了水田里,掩面痛哭。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除了上古尧舜,几千年都没有出过如此亲民爱民的君王了啊!

    “快起来,大家快起来,孤只是尽自己本份,要想日子红红火火,还是要靠你们自己的双手啊!”

    杨彦连声唤着,村民们陆续站起,不停的抹着眼泪。

    接下来,杨彦讲授了稻田养鸭需要注意几个要点。

    首先要将稻田圈住,防止猫狗黄鼬等动物闯入,捕食鸭苗。

    其次于插秧后十天左右,把雏鸭饲于水田中,在抽穗之前一定得把鸭子带走,免得鸭子吃稻穗。

    然后是一些放养密度,防病防疫,水深喂食等各方面问题,令百姓们无不连连点头,如获至珍,既便是钱凤等官吏,都有茅塞顿开之感,心里也是讶异不己。

    这一趟田间之行,取得的效果比杨彦预想的还要好,一直到了天色将晚,一行人才在村民的依依不舍中告辞离去。

    

第638章 李雄心声() 
(谢谢好友浩气横空的月票)

    有了李庄和赵村作为范例,流人和蜀人间的矛盾迅速缓和,虽然不可能彻底放下芥蒂,可这总是个好的开端,另钱凤征得杨彦同意之后,又制定出政策,鼓励蜀人和流人通婚,各级郡府,将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赋税减免。

    这个政策一出,当时就有李庄和赵村的十余对新人踏入了婚房,并呈遍地开花之势,于益州全境,蔓延开来。

    到三月中旬,益州军政彻底走上了正轨,于是杨彦在满城民众的哭送下,领军离开了成都,向北行进。

    原明军入蜀不连千牛卫有九万之众,通过收编降卒达到了十三万,给了郭诵一万就任宁州,魏乂五千用于安置汉安僚人,钱凤两万五镇守益州,因此走的时候还是九万,随军车驾足有万辆,另有战马数万匹,长长的队伍达数十里。

    自成都向北两百里是梓潼郡治涪城,过涪城三百余里是剑阁。

    剑阁前本无道路,诸葛亮于北伐时在峭壁悬崖上修了近二十里的盘山阁道,才使得人车才得以通行,剑阁关城也是出于诸葛亮之手。

    从关后看,没什么,但是过了关再回头打量,即便是杨彦也禁不住的倒吸了口凉气。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剑阁修于梁山主峰大剑山的峭壁中断处,关城高六丈,宽十丈,两边山势峻岭横空,危崖高耸,从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一眼望不到尽头,而关城所在的大剑山峰如剑插,石壁横亘,森若城郭,峭壁中断,两崖对峙,一线中通,形如一扇大门,地势极为险峻。

    难怪钟会十万余大军被挡于剑阁寸步难行,还是邓艾走阴平小道,裹着毡子从山上翻滚而下,才绕过了剑阁,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全军于四月初过了剑阁,从剑阁至阳平关,约六百余里,史称金牛道,于崇山峻岭间穿行,先至葭萌关,再沿白龙江上溯至支流金溪河及青川沙洲一带,入青木川(今陕西宁强县),出沮县东北百里,便是阳平关。

    如果说,剑阁是成都平原北大门的话,那么阳平关则是汉中盆地的西大门,关城位于西汉水北岸,关外滚滚浊水绕城而过,由巴蜀出兵攻打阳平关极难,当年刘备入汉中,被张郃依托关城阻挡在阳平关外西汉水上游的深山峡谷之中,彼此对峙一年有余,刘备未能入汉中半步。

    至建安二十四年,黄忠南渡汉水,沿山道趁夜袭占军事要地定军山,并于此役斩获夏侯渊,后曹操增兵阳平关与刘备决战,刘备拒战不出,曹军终因军粮不济,将士伤亡过大,且江东孙权佯攻合淝,因而弃关撤军汉中。

    由此可以看出,阳平关并非刘备集团强攻得取,如明军强行攻打,也极为吃力,还亏得成国全境随着李雄出降,也跟着降了,否则一关一关的攻打,没有年把绝无可能进入汉中。

    杨彦未在汉中多留,只于南郑象怔性的露了下面,接见了当地转投明国的官员,安抚人心,便于数日之后回了沮县,由沮县入秦岭山区。

    从汉中进出关中,须经山间谷道,越八百里秦岭山脉,自东向西,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均为蜿蜒穿行山谷间的险峻小道,所谓的栈道,大多集中于此,也称为蜀道。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沿西汉水迂回陇西,翻六盘山东去的道路,名为祁山道,诸葛亮六次北伐,有两次经由此道,是以汉中为起点,向西走沮县(今陕西勉县)、下辨、北上上邽(今甘肃天水)、东进陈仓(今陕西宝鸡),最后抵达关中地区的路线,从地图上看,是一个开口朝右的u型。

    明军所走的,是u型的下半部分,出歧山,直奔秦州州治上邽。

    秦岭小道,弯弯曲曲,约前行百里,进入西汉水河谷,沿西汉水上行,可出歧山。

    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以前,船只可由汉中经西汉水直达陇西,但在当年春天,因武都大地震改变了地形地貌,水路交通截断,从此往来于汉中与陇西,只能沿着河谷艰难前行。

    因山地难行,黄铜火炮没有携带,只有重量较轻的小钢炮,床弩也全部折散装车,到了地头再组装,可以说,是极尽可能的轻装简行,但纵是如此,每日行走不过三四十里。

    这样的大山大谷,比自剑阁一路行来更加难走,别说普通明军战士,就连山越和部分参军的僚人都吃不消了,车辆也没法载人,包括李雄、任皇后、小公主李卉儿在内,所有人下车行走,其中以李雄最为吃力,谁叫他最胖呢,再加上天气炎热,一整天都气喘吁吁。

    寻常人扶不动他,杨彦只得找了几个强壮的军卒,专门扶着李雄。

    就这样,三日之后,一处开阔的河谷出现在了眼前,众人均是眼前一亮,柳兰子道:“大王,歇一歇吧,将士们快吃不消了。”

    “嗯”

    杨彦点了点头:“在此地休整一日!”

    军中顿时爆出了如雷的欢呼声。

    李雄也浑身汗湿,靠着颗大树,掀起衣襟当扇子扇着,环顾着四周,感慨道:“想我李某二十余年前随父兄由此道入蜀,当时只求一栖身之所,两餐得继,于愿足矣,却因陷入赵廞与罗尚之争,而罗尚连杀我父兄,故不得不举兵反抗,谁料竟攻克成都,罗尚败逃。

    我李氏于陇西小有薄名,流人举我为主,求取庇护,但我自知份处卑微,哪敢行逆天之举,坚辞之,后得闻范师长生贤名,欲迎立为君而臣之,长生固辞,我乃深自挹损,不敢称制,事无巨细,皆决于李国、李离兄弟,不料国等事我弥谨。

    次年众将纷纷上表,群情汹涌,请我称制,我实是推托不过,于成都建号,开始几年,尚能励精图治,可随着蜀地日渐太平,又繁花似锦,哎”

    李雄长叹一声,满面唏嘘之色,苦笑道:“当初我父至剑阁,箕踞太息,顾眄险阻曰: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呵呵今思之,实是一言难尽啊。

    浑浑噩噩中,青年入蜀,老年出川,二十来年啊,重走歧山道,恍如大梦初醒。”

    李雄看似自白,实则是以剖明心志的方式说给杨彦听,他打听到杨彦喜欢和人谈心,不管说什么,只要不是嘴上嚷嚷着要造反,都能从谏如流,因此他以这种方式来委婉的说明,自己已无争天下之意,对杨彦构不成威胁。

    杨彦只是呵呵一笑,李雄这话九真一假,更何况李雄国家都亡了,根基也被斩断,这样的人哪有什么威胁,正如赵二毒杀了李煜,刘裕连杀司马德宗与司马德文兄弟,实是一步臭棋,除了让自己背上恶名,毫无用处。

    李卉儿则偷偷瞥了眼杨彦,便道:“阿翁,其实小女觉得,失了国未必不是件好事,朝庭尔虞我诈,劳心费神,做皇帝真不如做个富家翁,至少可以平平安安的过日子,您这段时间以来,精神好了些,人也瘦了点呢。”

    李雄也偷偷瞥了眼杨彦,见杨彦并无不悦,才嘿嘿干笑着。

    当然了,笑的很假,李卉儿小女孩子,哪懂当皇帝的好?甚至对于杨彦东奔西跑,吃粗茶淡饭他还颇为不理解,当了皇帝不好好享受,这种皇帝当了还不如不当。

    “哎呀,驺虞,驺虞!”

    突然之间,李卉儿拍着手叫了起来。

    众人纷纷看去。

    就看到不远处大树的树杈上,正攀着好几只大熊猫,白头白身子,四肢漆黑,行动笨拙,懒洋洋的,非但不怕人,还瞪着一双黑乎乎眼圈憨憨的观察着树下的人群。

    “郎君,郎君!”

    兮香和菱香忍不住扯着杨彦,她们都是吴人,何曾见过如此奇特可爱的动物?

    荀虎从旁道:”大王,要不末将差人去把这几只驺虞给主母捉来?“

    李骧也从旁道:”深山遇驺虞,实乃祥瑞之兆啊!”

    在晋之前的上古时期,古人常驱大熊猫作战,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