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晋颜血-第4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拿筝来!“

    杨彦挥了挥手。

    站在屋角的柳兰子匆匆步出,不片刻,抱了具筝回到屋里。

    杨彦焚香洁面,端坐于前,十指轻拨,哀宛的乐声缓缓流淌而出。

    其实杨彦早在几年前就嚷嚷着要把红楼梦写出来,但一直没时间,直至来了襄阳,如同休假般才有时间书写,故陆蕙芷与怜香尚是首次得闻,很快就沉醉在了那美妙的乐曲当中。

    宋袆更是思绪万千,颇多感慨。

    司马绍宠爱她,她感激,也用心侍奉,可本质上是谈不上什么共鸣的,毕竟司马朝庭受权臣挟迫,争斗还来不及,哪有时间与心情去玩音乐?

    相对而言,如杨彦这类人才最合乎她的胃口。

    在那悠扬的乐声中,她那不平的心绪渐渐宁静,对于庾文君的怨愤也渐渐地化为了乌有。

    ‘或许,这才自己想要的吧?’

    宋袆不禁偷眼打量向了杨彦。

    乌发如墨,容颜俊秀,一袭洁白衫服映衬着那高挺而又健壮的身躯,尤其是那专注的神态,不知不觉中,她的眼神里竟流露出了一丝痴意,仿佛幸福不期而遇。

    女人是一种情绪化的生物,爱一个人,要死要活,但是变心也很突然,逞论宋袆对司马绍本谈不上爱,无非是被收留的感激加上道义罢了,由司马绍被废至今的种种作为来看,自己也算对得住他,而更重要的是,是司马绍亲手把自己送出,并非自己有意离弃。

    宋袆是歌舞姬出身,尝尽了世间凉薄,她固然有自尊,矜持的一面,但也很现实,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调整好了心绪之后,她觉得应该放下过去,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是的,既然前任对自己弃之如履,那自己就活出个精彩的人生,让前任好好看看,自己不是离了他不行!

    不知不觉中,一曲终了,杨彦问道:“宋娘子可曾记下曲调,要不要我把乐谱写出来?”

    宋袆点了点头:“有劳大王!”

    杨彦提笔书写,用的是燕谱,在不懂的人眼里,分明是鬼画胡,而宋袆是音乐方面的行家,很快就看明白了。

    “宋娘子你试一试吧,妹可是久仰其名呢。”

    怜香笑着道。

    “嗯,那妾就试下,若有吹错之处,可莫要笑我。”

    宋袆取出碧绿的笛子,一笛在手,居然浑身洋溢起了一股自信的风范。

    杨彦、陆蕙芷、柳兰子与怜香不由诧异的相互看了看。

    宋袆微微一笑,横笛吹奏。

    与筝音肃杀悲凉不同,笛音飘渺空灵,清远悠扬,渐渐地,四人均是被吸引住了心神。

    宋袆俏立于堂屋正中,身着月白深衣裹着半袭透着淡淡绿色的烟纱笼裙,瘦削的肩头披了块绣着樱花的浅黄霞帔,高高的翠眉惊鹤髻饰着点点珠翠,清新典雅,妙曼中又不失媚人风情。

    那一双素手轻握笛柄,横置于唇上动情吹奏,笛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空谷回荡,音节则如潺潺流水般绵绵不绝,又如淳淳溪水般清脆悦耳,直至最后一丝余音寥寥散去,杨彦才抚掌叹道:“繁华逐香尘,流水草自春,日暮怨啼鸟,花落坠楼人。

    听闻绿珠大家以笛艺称绝,惜生不逢时,未得聆听,今日有幸闻宋娘子吹奏,既便青未必胜于蓝,亦是出于蓝,实是天籁之音啊!”

    宋袆娇躯一颤,喃喃着念叨着,才施礼道:“若是绿珠娘子于九泉之下欣闻大王诗作,必引为生平知已,只可惜红颜薄命哎!“

    说着,宋袆幽幽叹了口气,俏面隐有悲伤浮现。

    陆蕙芷立时责怪道:”杨郎,宋娘子才刚刚好了点,你非得把人惹哭了还是怎样?“

    杨彦两手一摊,现出了抱歉之色。

    宋袆倒是觉得新奇,这样的杨彦,哪有半点大王的样子?难怪都说明王好相处呢。

    怜香察颜观色,从旁笑道:”郎君你不如和宋娘子合奏枉凝眉吧,一个弄铮,一个吹笛,必是千古绝响。“

    宋袆不由抬起头来,美眸中现出了跃跃欲试之色。

    杨彦略一沉吟,点点头道:“此曲虽哀婉,但咱们只图个乐子,什么意境不意境的无所谓,宋娘子,请!“

    “嗯,那妾就献丑了!”

    宋袆重新持笛,待得杨彦准备好之后,才吹奏起来。

    悠悠筝鸣,徐徐笛音,怜香附着乐曲,开口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身为顶级的前溪歌舞姬,怜香的歌喉自然是一等一,那清冽婉转的歌声回味无穷,陆蕙芷也是心痒难耐,不禁猛一咬牙,长袖一抛,翩翩舞了起来。

    柳兰子看着这一幕,一个弹筝,一个吹笛,一个歌唱,一个跳舞,竟是如此的和谐,心头一股巨大的感动油然而生,眼角模糊了。

    天渐渐黑了,杨彦摆起家宴招待宋袆,把几案拼在一起,全家人围着吃,说说笑笑,气氛轻松,宋袆觉得自己非常适应这样的氛围,嘴角的笑容越来越多,饭后,杨彦并未急于占了宋袆的身子,哪怕他清楚宋袆不会拒绝自己。

    主要是杨彦比较重视感情的交流,没有脱了裤子就上的习惯,他觉得与宋袆之间,还是先培养感情为好,不过司马绍可不是这样想的,当天晚上,他幻想着宋袆被杨彦压在身下大肆征伐,那销魂诱人的模样,内心妒火熊熊,但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居然有反应了。

    这得多贱啊!

    不过机会难得,他兴冲冲的入了一个良娣的屋子,准备再振雄风之时,却又不行了,悲愤之下,司马绍啊啊狂叫,可是除了把那良娣吓的不轻,没一点用,只能无奈再回自己的屋子。

    当晚,司马绍失眠。

    这种日子持续了约一个月,到二月份之时,春暖花开,杨彦以万卒守护司马绍一家回返建康,预计到明年,期货市易行与赌场将全面建成,这万卒也将驻留建康,加上原有的兵力,计有两万多,足以守护市易行的安全。

    而杨彦早于年前就调候礼任宛城太守,同时命任让回襄阳坐镇,待得任让赶来,就领着近六万兵力向洛阳行去。

    南阳盆地比邻中原核心区,地域广袤,物产丰富,一旦割据的话,威胁甚大,历朝历代都是分而置之,北部宛城属于豫州,南部襄阳属于荆州,杨彦也不例外,不可能让南阳盆地在行政上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实际上按照计划,明军秋季会再度南下,进军江州,带着如此之多的军队来回跑很不合算,不过明国已今非昔比,哪怕连触摸到工业化的门槛都算不上,但是回交育种法推广已经有了好几年,粮种的质量稳步提高,再加上合理施肥的应用与水利设施的修建,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新打下的地盘不算,根据青兖徐核心区的统计,小麦亩产平均达到了六石,黍亩产也有四石,几乎增长了一倍,手里有了粮,心里就不慌。

    而且水泥路的铺设速度非常快,坚硬宽阔的路面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路途损耗,与以前相比,在水泥路上行走能节约三成的耗粮,这是极其可观的。

第583章 算缗之祸() 
不仅仅是民间的财富量在增长,明庭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因着工业的发展,增值税收入暴增,又因国企的蓬勃壮大,净利润也是节节攀升,明庭有足够的钱粮去支撑长时间的战争,出于练兵的目地,些许粮米的消耗根本不在话下。

    如今的明国,就是财大气粗。

    由襄阳到洛阳,约七百五十里,并不是全程水泥路,路面只铺设到一半,按前世四车道的省道标准铺设,当然了,质量是不如的,不过车辆的辗压也不如现代严重,基本上能抵平。

    收费标准以两百里为基数,马匹等牲畜五钱,车辆二十钱,或同价值的谷帛,城与城之间设有收费站,为防止明朝那种打着官府旗号,实则为私家商队过路的漏洞出现,除非官吏本人带着印信可以免费,家眷亲属过路也收钱,但同时,又每季按级别分发过路费补贴。

    如果收了费,可以起到补偿作用,要是没收费,就等于福利,是额外的收入,广受欢迎。

    除此之外,军事调动和信卒飞报也不收费,另在道路两侧,已经逐渐建设起了驿馆,主要是用以安置在战争中的伤残老兵,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还能方便往来商旅,一举两得。

    当半个月后,回到洛阳的时候,已经是洪武元年的三月了,也即公元225年,杨彦穿越来的第六个年头。

    洛阳仿如一座巨大的工地,得益于徐龛带回的十五万人口,到处都在建设,却唯独没有筑城,因为在杨彦看来,坚城并不能带来实际上的安全,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当敌军有能力兵逼都城之时,实际上这个国家几乎可以宣告覆灭,既便筑有城墙,也只是拖延多久的问题,如唐都长安,宋都开封,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还有元朝大都,顺帝弃城而逃。

    当然了,明都北京不在此列,因地处于边塞,就必须筑有坚城,防备北方的游牧骑兵。

    同时,城墙守护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官僚权贵,就等于人为的制造了阶层的分野,在明清之前,很多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住城里的,大多是依城而居,住在城外,只有战乱的时候,才被允许进城躲避。

    城池在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宫城或内城,外城叫廓,不具备防御能力,如建康的外廓篱一样,粗略的划定一个范围。

    城和廓,连在一起,才叫城廓,简称城。

    第三个原因则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会一圈圈的无限膨胀,并随着火器发展,城墙变得毫无意义,筑城纯属劳民伤财。

    徐龛营建洛阳,首先营建的是王宫、宫城与百官牙署,当然了,目前远未完工,不过部分已经可以使用了,陆蕙芷和怜香带着宋袆先回了王宫,杨彦则照例去往新建的太极殿与百官汇合,听取汇报。

    主要是军事,民政和经济三方面,另有徐龛单独汇报函谷之战与洛阳的建设进度。

    事实上对于如今的明国,官员们都很满意,杨彦主抓军事,经济上把着关,在民政方面充分放权。

    崔访总掌大纲,代行丞相职责,刁协也觉得,以往在建康的诸多掣肘没有了,可以放手施为,舒心顺心,既便他嘴上不愿承认,可真要放还他回建康,恐怕还不肯走呢。

    甚至连诸葛颐都心动了,趁杨彦不在郯城的日子里,开始与崔访、刁协与郗鉴等元老渐渐走动起来,求官的心思不言而喻。

    毕竟江东的情况只要不是瞎子都能认清那苟延残喘的现实,新朝取代晋室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既然晋室那艘破船注定要沉,为何不早点下船呢?

    以前诸葛颐看不起杨彦,嫌身份低微,而如今的杨彦贵为明王,士不士族没有任何意义,也因此,诸葛颐居然以客卿身份出席了朝会,只是目光躲躲闪闪,不好意思与杨彦对视,杨彦也乐得装傻。

    如今诸葛颐这等人,除了谈玄作乐,很难挑出优点,杨彦纵是绞尽脑汁也没法安排。

    待得汇报告一段落之后,崔访捋须叹道:“今府库丰盈,粟米堆积如山,每月进项源源不绝,臣不怕大王笑话,原郯城的库房已经不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