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晋颜血-第3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请!”

    没多久,孙媚研好了墨,退往杨彦手后。

    杨彦点了点头,提起了笔,当时人起名很简单,一般是某记某某,郑家的碱坊,应提郑记碱坊,不过杨彦想了想,写下了东郑化学四个大字!

第491章 广撒网() 
东郑化学四字跃于纸面,气势磅礴,笔力雄劲,但很多人凑头看着,满脸不解。

    “东郑东郑,东乃东海,郑乃郑氏,可化学二字是为何意?”

    “何必细究,一听就比郑氏碱坊有气魄,郑老,你觉如何!”

    郑继嘴里喃喃着,越品越是回味无穷,透着一股子大气,又因不明化学其意,反觉得深奥无穷,当然了,主要是化学二字来自于杨彦,让人不敢轻视,如果是个山野村夫信手写下,那肯定是哧之以鼻。

    于是深礼一礼:“多谢将军赐名。”

    杨彦摆手笑道:“化学者,变化之学也,察微观之极致,究物性之道理,正如碱,以煤和盐为原料,经千变万化,化合而成,这正是化学的应用之一,今为你起名化学,望你于此道中探索精进,寻求规律,化合出更多物质,造福民生,留下千古美名,也祝你郑氏兴旺发达,家业不朽。“

    ”多谢将军,老朽必不负将军厚望!“

    郑继听到化学二字竟有如此讲究,激动的声音都颤抖了。

    众人也现出了恍然大悟之色。

    “郑老不须客气,本将另有要事,先行一步。”

    杨彦笑呵呵的挥了挥手,向外走去。

    “恭送将军。”

    众人齐齐施礼。

    出了人群,杨彦暗暗寻思着要不要趁机来一波化学教育,但化学教育的难点在于各种公式和分子式琳琅满目,如用中文表达的话,会非常繁琐,阅读起来也吃力,而用字母书写

    当时的人不懂字母啊,要教化学,还得先教字母,不说杨彦没这精力,恐怕学的人也没多大兴趣。

    当然了,最有效的办法是扭转社会风气,把时人对经学、玄学的钻研劲扭转到数理化上面,整个大氛围形成之后,推广起来自然水到渠成,而这恰恰是最难的。

    让高门士族放下经学,去研究物理化学,这不是开玩笑么?

    最起码学了经学能当官,学了物理化学能干什么?

    纵观世界历史,文科虽然烂,上大学学文科,几乎就是失业或低薪的代名词,却不可否认,统治阶级学的都是文科,所以说,文科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学的,低层人士还是学好数理化,老老实实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才最为现实。

    “将军在想什么?”

    杨彦骑在马上,半眯着眼睛,仿如魂游天外,这是一种很古怪的状态,柳兰子不由问道。

    杨彦对柳兰子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有些话,他没法对僚属说,或对妻妾家人说,却对柳兰子知无不言,于是把推广化学的为难之处如实道出。

    柳兰子沉吟道:“对于化学,妾也不懂,不过妾知道,化学乃是点石成金之术,妾觉得可由此着手,将军于闲遐时著书传播,虽然妾可以想象到,很少有人能看懂,可这没关系,正如经学,寻常人读经如读天书,各大世家不还是把经学当作传家之学?

    究其根源,便是读经可经世治国,同样的道理,化学点石成金,学会了可凭此发家致富,妾以为自会人有钻研,将军只需把书撒出去,何必考虑太多?“

    ”柳兰子啊柳兰子啊,你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啊!“

    杨彦目光灼灼的望向了柳兰子。

    没错,柳兰子的思路是普遍撒网,总能网出鱼来,学问不怕难,怕的是学了没用,没人去学,今日东郑化学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有心人哪怕读不懂,也会硬生生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啃透。

    杨彦决定先编一套化学出来,包含元素周期表,字母对照表和初中化学的内容,让人自己看,想学点石成金术,就用心去专研。

    “嗯?”

    杨彦一桩心事了结,正是心情大好之时,却意外的发现,前方不远处,郭诵、段秀、李瑰等人正抄着手,装作没看到自己,互相闲聊着。

    从观礼的角度来看,该位置处于道旁,视角并不好,几乎不可能有人于此处观礼,而观礼结束之后,也几乎不会有谁顶着寒风站路边闲聊,因此杨彦瞬间就判断出,郭诵等人是冲着自己来的,很可能是闲不住了,却因曾亲口拒绝自己,拉不下面子讨官,故而站路边制造偶遇。

    杨彦哭笑不得的摇了摇头,领着千牛卫策马向前,果然,闲聊声又大了些,透着一股欲盖弥彰的意味。

    “恶心!”

    柳兰子啐道。

    “见过将军!”

    当杨彦从身边经过时,几人再也不能装了,纷纷拱手施礼。

    “嗯”

    杨彦抬了抬马鞭,策马而过。

    那几人现出了明显的焦急之色。

    段秀小声道:“咱们过来是为了什么,怎么一个个都哑了不成?”

    李瑰捅了捅郭诵:“快啊,是你想出的点子,现在将军要走了,再不说就来不及了,我等武夫,所求不就是建功立业么?”

    郭诵失望的嘀咕:“将军根本无心起用我等,说什么,难道跪着认错?“

    就在几人的声音越说越大,满心沮丧的时候,杨彦突然停了下来。

    顿时,嘀咕声嘎然而止,每个人都紧张的看了过去,期盼中带着不安。

    杨彦转回头,目光一一扫过,才道:“给你几个一个机会,明日去荀将军处报道,由营主干起,我们走!“说完,双腿一夹马腹,催马而去。

    千牛卫们纷纷跟上,轰隆隆的蹄声骤响,雪泥纷飞中,转眼就驰向了远处。

    回到相府,还没喝一口水,崔访、刁协,还有容娥就捧出一份卷宗给杨彦过目,这是今年年底分红的名册,毕竟红利不分不行了,老拖着,承诺不兑现,民众会渐渐不满,而且工分是没有定额的,根据结余来分,老是拖着不分,结余越来越多,将来一次性分出去,会对财政带来过大的压力。

    故迟分不如早分,卡在年底这个结点,既有的分,又因着积蓄不是太多,分出去的财物不会过份,尚在承受范围之内。

    实际上有资格享受工分制的寥寥无几,都是最初跟随杨彦进驻郯城的那一批,约两万多人,是东海军的班底,也是杨彦起家的本钱,再往后得到的人口,就享受不到工分制的优待了,因为杨彦那时确实是困难,要用工分制把人心和自己绑在一起。

    而在渡过了最初的困难期之后,杨彦发现,给工人按月发工资的支出,要远远少于给工人按工分制年底分红,毕竟百业初兴,样样暴利,分红等于分利润,谁会愿意把利润分人呢?

    另再算一笔细帐,享受工分制的人群,虽然平时不发工钱,但吃穿用度全由相府包揽,等于是变相的发工资,再加上年底的工分分红,这是又当股东,又领工资啊,无形中增加了相府的负担,因此杨彦于第一时间叫停了工分制。

    不过已有的没法取消,只能等着那些人慢慢老去,失去了劳动能力,才可以名正言顺的不予分红。

    卷宗上,各家工分记载一目了然,红利也是一行行,一列列,包括田地、牛羊、粮食、布帛、钱币,写的清清楚楚,杨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将军,朝庭使者虞仡求见。”

    这时,有千牛卫在外禀报。

    “呃?又来了?”

    杨彦和崔访、刁协交换了一个诧异的眼神,便道:“请他进来!”

    “诺!”

    千牛卫施礼离去。

    “将军,那妾先告退了。”

    容娥也施礼道。

    “嗯”

    杨彦点了点头:“你先回去,改日我有事和你说。“

    “噢!”

    容娥点头应下,避往后殿。

    不片刻,两名男子结伴来而,其中一个是虞仡,另一个四十上下,面容与虞仡有几分相似。

    刁协现出如见了鬼般的神色,小声道:“将军,此人乃余姚虞喜,好天文,不理俗务,素有贤名,想不到他竟会来郯城,难道虞氏真有投靠将军之意?”

    杨彦和崔访都有一种不真实感,要知道,余姚虞氏以经学著称,文名并不下于顾陆朱张等江东传统大族,若能拉拢来虞氏,显然益处极大。

第492章 明王() 
(谢谢好友川流不不息和好友乾坤雍德的月票,好友大隋后裔的1000大赏,好友一剑68的打赏)

    虞仡是朝庭使者,但虞喜是客,又和刁协曾有一面之缘,在一番寒喧之后,便分宾主落座,有女千牛卫奉上茗茶。

    因炒茶法尚未传开,如今江东喝的茶,反而是由位于北方的东海国从建康收购原茶,加工好再运回去,获取暴利,虞喜一边品着,一边叹道:“此茶每斤千钱,目前江东各士庶豪门已渐渐地抿弃了原有的煮茶之法,改为冲泡,年耗约十来万斤,仅此一项,杨府君便是财源滚滚啊,怕是获利不下于亿钱罢?“

    虞仡长大了嘴,吃惊的看着杨彦。

    建康的原茶,一斤只卖几十钱,品相好的也就百钱左右,到了杨彦这里,也不知用什么手段,去掉了青涩味,价格直接翻了十倍都不止,这真是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小小的茶叶,竟有如此暴利。

    说起来,茗茶还是挺符合士人的价值观的,茶色透明,合一个清字,茶味芬芳,合一个香字,入口较苦,又合一个雅字,再细细品之,颊齿留香,回味无穷,隐合玄学的旷达幽远意境,因此明知被宰,士人仍趋之若骛,有了士人带头,庶族豪强也附庸风雅,纷纷饮起了茗茶。

    至于原先流行的那种往茶水中加姜、桂叶等各种调味料,放一起煮沸,煮出来黑漆漆的老茶水,几乎被淘汰了。

    这也是没办法,别人喝着清茶,品味人生,自己却喝着浑浊的茶汤,在意境上,档次上就被甩开,再加上杨彦故意使人散播一些与茶韵,茶语相关的心灵鸡汤。

    如世事如棋,人生如茶!

    苦中有甘是暗味,苦尽甘来是真味!

    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等等诸如此类,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茗茶就风靡建康,原有的漆黑茶汤则成了低俗的代名词。

    杨彦微微一笑,绕过这个话题,问道:“不知虞君前来是为何事?”

    虞仡有些尴尬,清咳两声道:“朝庭因杨府君不受齐公,故进为吴王,这是策书,杨府君自己看罢。”说着,取出策书递了过去。

    杨彦、刁协和崔访纷纷现出了错愕之色,依次传看了一遍。

    ”将军如何看待?“

    崔访淡淡问道。

    ”嘿“

    杨彦嘿的一笑:”我敢打赌,此策必出于钱士仪,此人多诡谋,这是要把我放架子上烤啊,吴王,嘿,吴王,我杨彦之何德何能,竟敢称吴王?“

    虞喜虞仡兄弟也不吱声,如看热闹般的看着。

    崔访道:”将军所言甚是,但朝庭居心恶毒,将军不敢称王,怕是民众会大失所望,故称王势在必行,只是国号,值得商榷。

    春秋战国中,吴国于渑池之会时,灭于句践之手,孙氏又苟安于江东,无所作为,其国号本就不详,反倒是齐国,国祚绵长,名列春秋五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