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江山-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这话真是………”萧若水咬了咬牙,不过她对李飞的毒舌也早就见怪不怪了,事实上李飞越是这样毒舌的跟她和曹小钟开玩笑,才说明他是真的和他们夫妻亲近。

    “船队下次再来安东的时候,希望船上不仅装了粮食,还要有人才。各行各业,只要有任何一项技术,男女不限都可以送来,甚至可以把他们的家人一起送来。”李飞笑嘻嘻的转移话题。

    曹小钟和萧若水的琪清商会已经是天下第一大商会,销售商品,收购粮食,收拢人才等等,交给他们去做,并不是什么难事。而郑海主要就负责江南到安东的来回海运。

    其实郑海的船队属于李飞还是属于琪清商会都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三十艘海船对李飞而言数量还是少了点,毕竟现在只是开始,将来他还准备向倭国和新罗国倾销产品呢,每一条航线都应该要有一个船队。不过也不着急,安东不缺木料,后续如果搜罗到人才,甚至可以自己造船。

    在辽阳待了四天,曹小钟和萧若水以及郑海的船队便带着几万件瓷器回江南去了,倒是曹冲留了下来。

    曹冲思维还是比较固执的,实在不愿意跟着儿子曹小钟和儿媳萧若水做经商的事情,这些年便一直帮李飞办事,也算劳苦,李飞也很器重他。

    江南基本上没什么事情需要他处理了,这一次来安东,便准备长久留在李飞麾下做事,正好李飞还有空缺。曹冲也是当过上县县尉的,守备和整顿治安的能力不差。

    安东的发展还在继续,李飞不断建立新的产业。

    考虑到以后可能的战争,李飞后续建设的所有产业,尽可能的往辽阳城以南的辽东半岛靠拢。

    辽东半岛三面环海,北面又有辽阳城扼守,将来就算发生战争,只要辽阳城还在,安东产业便不会受到波及,仍可持续发展,将来发展到一定程度,便能转而成为安东强大的底气所在。

    在大唐,只要是女子,十个有九个都会做衣服和鞋子。不过这样就想形成有竞争的产业,是不可能的。

    服装制品的效率主要在裁缝机上,缝制的速度一下子提高几十倍,上百倍。有裁缝机才有真正的服装产业。而裁缝机的原理在后世早就烂大街了,淘宝上甚至有几块钱的手持迷你家用裁缝机。

    当然,原理很简单,李飞自己都跟小朋友玩过,在后世轻而易举的便能做出来,可是在这大唐,可就是‘精密’的东西了,至少裁缝机需要的零件,大唐几乎都找不到,需要自己去做一整套,最后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将裁缝机做来,李飞一点底都没有。

    衣服鞋子这条行业急不来,等裁缝机能做出来了再说。

    接下来的产业,李飞主要集中在制盐上。安东都护府的辽东半岛三面环海,整个辽东所需的盐,和草原所需的盐,几乎都在安东的沿海‘煮’出来的。

    送曹小钟和萧若水离开安东的时候,李飞特意视察了一下安东沿海的煮盐产业。因为盐铁官营,所有沿海煮盐的百姓在都护府都有报备,算是朝廷的编制。

    煮盐是最原始也是效率最低的产盐方法,晒盐其实是很容易就想出来的方法,也就汉武帝开始,朝廷垄断了盐铁,因为朝廷的限制,利益的牵扯等等,才导致华夏制盐产业上千年都没有丝毫进步。

    也许不是没有人想出过晒盐的方法,只是掌权者的思想有时候转不过弯来,比如安东沿海,足足有几千人参与煮盐,在朝廷眼里这就为几千人提供的‘就业’的机会,几千人靠着煮盐生存,而如果换成晒盐的话,百来人的盐场就足够供给整个安东有余了,那么煮盐的几千人岂不是就没法生存了?他们会不会造反?

    正因为这样的思想,就算真有人把晒盐的理论上奏给朝廷,恐怕得到的也只会是不许。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产业的升级,带来的效率。也不会知道什么叫做解放生产,让更少的人力生产更多的东西,从而解放更多的人力参与到其他行业当中,循环发展。

    李飞不知道晒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他准备现在就让晒盐在大唐出现。不过就是利用潮汐,不断圈围海水,通过阳光蒸发水分,最后留下结晶盐。

    他不管那些乱七八糟的,他是安东的‘土皇帝’,他要的就是生产,要的就是高效率的产出,他有自信‘失业’的几千煮盐‘大军’,能在安东有更好的生存机会。

    

    (本章完)

第225章 如火如荼(三)() 
    当李飞再回到辽阳城的时候,已经进入冬天了,安东下了第一场雪,白茫茫的一片。

    虽然是寒冷的冬天,万物枯寂,但因为李飞把自己的家当几乎都砸在了辽东,许多产业在他的投资和引导下大规模发展了起来。

    也不仅仅是李飞自己投资的产业,他也鼓励安定的普通百姓生产,鼓励安东的商人也进行投资等等。

    发展有时候就是一种气氛的带动,有气氛便有活力。

    如果是如往年一样的一潭死水的情况下,普通商人肯定很难下定决定投出自己的家当,但在李飞的带动下,安东已经呈现一种热火朝天的活力,原本在安东经商的商人们自然而然的也被带动,进一步刺激安东的活力。

    整个安东好似一下子回到了‘青年’时代,人们在这种气氛之下,都不知不觉的干劲十足。

    这不仅是安东有史以来最有活力的一个冬天,也是安东第一个不挨饿的冬天。

    因为各种产业李飞都是冲着大规模量产去的,规模都不小,需要的工人自然也不少,单单就兴修水利这一条,就有数万人参与。这可不同于以往朝廷的无偿徭役,而都是有工钱的。

    以前穷困无着落的人都当了拿工资的工人。

    手有余钱了,在加上从江南源源不断海运来的粮食,安东的粮食价格比往年都低,而且管够。往年粮食不够吃的人,这几个月都通过工作拿到了工钱,又购买到了足够的粮食。

    民以食为天,普通百姓追求的永远都是衣食无忧,一个不用挨饿的冬天足以让他们脸上的笑容不断。

    另外,趁着这个冬天,安东大酒坊的第一批酒起酿。

    多达五百人一起参与酿酒,每日的酒产量都达到两万斤以上。这是李飞准备获取战马的途经,由此也可以见李飞的雄心。

    李飞没有时间慢慢把蒸馏酒的名声打出去,所以他用了最激进的办法。

    最开始的四万斤酒,被他装在一个又一个半斤装的坛子里运往北面的渤海国,室韦诸部,以及西面的广阔草原。全部都是以‘送’的方式‘洒’出去的,就算是契丹,也被李飞有意的让他们‘劫走’了上三千斤左右的酒。

    因为要尽可能的隐藏蒸馏酒的原理和技术,蒸馏酒自然不能直接叫蒸馏酒,所以李飞为自己生产的蒸馏酒起了名字叫‘安东烧酒’。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安东烧酒的大名便响彻契丹,草原,室韦,渤海等地。

    大雪之中,寒风刺骨之下,喝上一口烈酒,顿时身体热气升腾,寒冷被驱除,那滋味,那舒爽的一刻!

    游牧人从来不考虑将来,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将来,所以他们每一年考虑的都只会是怎么好好渡过‘今年’的寒冬。安东烧酒能在寒冬当中带给他们温暖,这就让他们如同饮用了会上瘾的毒品一般,再也离不开。

    不知为何,今年的冬天好似特别的寒冷,以至于十个喝过安东烧酒的人就有十个上瘾,甚至有人为之疯狂,一天喝不到就脾气暴躁得想打人。

    第一批‘洒’出去的安东烧酒很快就被抢到的人喝光了,许多人疯狂的打听从哪里可以换取。

    李飞眼看时机成熟,终于在与草原,渤海国,室韦三面各自开放了一个交易市场,安东烧酒管够,但只能用良马来换,一匹良马换两百斤!

    两百斤酒,如果只一个人慢慢喝的话,足够喝一年多的了,只需要一匹良马,真心不贵。

    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大量良马被牵来了安东的边境交易。

    游牧人不需要金钱,他们更喜欢以物易物,就算使用金钱,也最多用于和大唐商人购买,在他们自己内部,金银铜钱是根本不好使的。

    而从这一日起的一段时间内,相信安东烧酒会成为游牧人的‘硬通货’之一。

    寒冬之中,烈酒的魅力被无限放大,别说草原这个‘超级大马场’了,就算是战马不多的渤海国,和室韦诸部,也有大量的良马流入安东。

    吕信估计,照这样的火热程度,就这一个冬天,恐怕就得有超过万匹的良马流入安东,吕信简直都笑得合不拢嘴,他在安东这么多年了,还从未见过这样的‘盛况’,节度使大人真不愧是神人啊。

    随着不断获取大量良马,新招募的士兵也在不断进行训练。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李飞也终于偷得半日闲,不用天天奔波在外了,安心留在家里搂着两个娇妻坐在炕上,逗着三个孩子。

    土炕是高句丽人发明的,高句丽虽然灭亡了,但土炕却传了下来,毕竟是冬季御寒极好的办法,好东西自有人愿意传承。

    正在李飞以为自己能潇洒半日的时候,杜甫刚刚从辽河北部的新城州回来了。

    当初李飞让杜甫主持兴修水利和屯田,水泥厂日产五十吨水泥全部给了杜甫安排,数万人一起施工,赶在冬季大雪封冻之前,把许多大坝,沟渠都修建了起来。

    水泥碎石,沙子搅拌再植入铁条凝结成的坝体前所未有的坚固,因为水利的修建,以前一些离水较远不适合耕种的地方来年都可以引来水源耕种了。

    “节度使大人,来年安东预计能多出至少两万顷良田。”杜甫满脸都是喜色的汇报道。

    李飞点了点头道:“这只是最初步的发展,许多也是合适耕种的地方,只是还没有视察到,来年继续视察合适耕种的地方,兴修更多的水利,良田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的,安东的潜力很大,养活千万人口都不是问题!”

    李飞没有说大话,安东可比后世的辽宁省大不少,现在还不到两百万人口,要知道后世光是辽宁便养活了四千多万人口,安东如果按照后世的面积计算的话,恐怕能养六七千万人口。

    就算后世粮食产量更高,但李飞不也少说了六七倍吗,反正他觉得问题应该不大。

    “节度使大人说的是。”杜甫很激动,大唐也就四千多万人口罢了,如果一个安东都能养一千万人口,那整个大唐能养多少人口?杜甫好似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不过节度使大人,多出的良田需要人力耕种,来年是否能忙得过来?”临走之前,杜甫突然又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多出来这两万顷良田该怎么办,这可是整整一百万亩啊,往年百姓耕种自己的田地,本来劳动力就已经差不多饱和了,就算把多出来的良田无偿送给百姓,百姓也不一定有力气耕种啊,毕竟人口数量摆在那里。

    说是安东的潜力能养一千万人口,其实杜甫知道,哪怕真的可以,他也见不到那一天,因为就算有足够多的良田,人口的增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个不用担心,铁器坊那边,生铁犁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