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8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国能来说,如果不能投降,那他这支队伍也就完蛋了,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破釜沉舟”吧。

    杨廷麟当然明白刘国能的意思,也早就想好了该如何回答。他郑重其事地道:“刘将军,圣上对此已有旨意。只要是诚心归顺,主动缴械,不论是谁,不论过去做过什么,一概免死!”

第1408章 投诚政策() 
    杨廷麟没有骗刘国能,投诚流贼免死,确实是朱由检在密旨上特意明确的。

    过去对如何对待流贼,廷臣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杨鹤为代表的抚派,主张对流贼一律赦免,以安其心而以洪承畴为代表的剿派,则主张斩草除根,全部杀光。

    朱由检也与流贼打了好几年交道了,在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两种方法均不可取。先,洪承畴的“三光政策”看似斩草除根,其实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他只是一味镇压,却没有认识到绝大多数流贼都是被天灾迫到走投无路才造反的。只要流贼产生的根源不除,你杀光一批,又冒出来一批,流贼越杀越多,总不可能把老百姓都杀光吧?

    而杨鹤的一味安抚亦不可取,因为在对流贼缺乏有效制约手段的情况下,只要朝廷不能满足要求,流贼随时可以复叛,而不会付出任何代价,相反朝廷却会损失惨重。

    所以朱由检在密旨中,对流贼投诚问题做了详细规定。先,投诚部队必须全部彻底缴械,在官军指定地点集合,不得擅自决定驻地,更不可保留任何武装。

    第二,由官军接管投诚部队,而不是由原来的流贼领继续统兵。投诚部队不管战斗力如何,都不允许直接参与后续战事,而必须立即退出前线,转移到后方进行整编。其营中所有物资,除去正常的私人财产外,一律上缴朝廷。

    第三,所谓整编,也不是摇身一变就成了官军。对普通士卒,可不追究刑责,更不株连家眷,主要采用遣回原籍的方式,使其回归百姓身份。如果怕回乡后受到歧视或报复,亦可由朝廷安排至他处,分给田地、农具、种子,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而对于希望留在军中为国效力的,则要通过严格和标准统一的选拔,合格者方可转为军户。不过必须服从朝廷的分配,不能自聚成军。

    至于原来的流贼大小领,仅仅承诺免死,而不承诺免罪。因为是主动投诚,可适当将功折罪,但直接封官是不可能的,至多是在军中效力,以后通过战功升迁。而那些罪行较大,功不足以折罪的,则酌情从轻落,同样不株连家人。

    杨廷麟此时也不隐瞒,把投诚政策原原本本地给刘国能讲了。当然,他并不知道朱由检密谕卢象升,惟李自成、张献忠二人,绝不可接受他们的“投降”,以免上当。不过刘国能并未在不可受降之列,所以也没什么影响。

    另外,杨廷麟也告诉刘国能,朝廷会严格区分投诚和俘虏。投诚是尚有余地的情况下主动归顺,俘虏则是战败被抓,两者性质截然不同。投诚可以免死,但俘虏就不一定免死了,对血债累累、证据确凿者,尤其是流贼头目,更需严惩,以儆效尤。不过对没有直接作恶的,比如妇孺,也一律免死,比如刘国能部前一阵就被俘虏了几千人,绝大多数现在都活得好好的,这一点杨廷麟也向刘国能讲明了。

    刘国能听罢沉默不语,一方面是对皇帝的免死承诺不敢相信,另一方面也是觉得条件未免太苛刻。半晌才喃喃地道:“可是…可是十三家掘了凤阳皇陵,圣上或许会饶了下面的人,像罪民这样的恶还会网开一面么?”

    “圣上对此亦有旨意。”杨廷麟说道,“圣上说,社稷兴替之因,在民而不在坟。杀人之罪尚且可赦,毁坏陵墓更可赦了。况且圣上并不信风水之说,登基后礼部两次奏请寻找吉壤,均被圣上驳回,此事尽人皆知。”

    刘国能稍稍安心,又试探着问道:“近年鞑子连续犯边,杀我汉人,窃我汉土,罪民等虽为贼,也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杀光鞑子,为同胞报仇雪恨。朝廷能否允罪民所部开赴辽东前线,与鞑子血战一场,也算是将功折罪?…”

    杨廷麟不等他说完,立即坚决地道:“刘将军爱国之心十分可嘉,但刚才我已经说的非常清楚,投诚之后,由朝廷安排整编。至于能否去辽东作战,那要看朝廷的安排,但整军前往绝无可能,这一点还望刘将军向大家解释清楚。”

    刘国能相当为难,但具体情况又不愿意对杨廷麟多说。他本人是愿意降的,但很多部将已经当惯了流贼,人性中凶残、贪婪的一面已经被激出来,不想再回头了。尤其是刘国刚等人,刘国能已经反复劝说他们:事实明摆着,与官军作战无异于送死,跟着李自成、张献忠混,也是为人作嫁,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被黑吃黑。与其落到那样的下场,还不如趁现在投降。毕竟他们也有几万人马,朝廷亦有用着他们处。

    最后刘国刚等人勉强同意投降,但提出朝廷要给他们一块地盘,封给他们官职,最重要的是要保留全营军队。此后听调不听宣,朝廷还要按时足额拨付粮饷。说白了,就是要把他们养起来,让他们可以继续过逍遥自在的日子。

    可是刚才杨廷麟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这些条件一个也不可能满足。刘国能正思忖着如何在朝廷和手下之间协调,也为自己尽量争取一个好出路时,突然帐帘一挑,刘国刚大踏步闯进来,按剑对着杨廷麟大骂道:“好你个狗官,拿我们大帅闯塌天不当回事么!”

    “国刚,你…”刘国能登时气得面色苍白,他最担心谈判被部下搅局,所以才把众人撵了出去,没想到刘国刚居然闯了进来!

    “大帅,弟兄们都听见了。”刘国能对杨廷麟狞笑道,“你好大胆子,以为只凭一张嘴,便可把我们大帅骗进火坑么?大帅,不能相信此人,咱们要是投降了,那可就真成了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我看不如宰了他,拿他的脑袋祭旗,然后大干一场!”

    “宰了他!宰了他!”十几名流贼将领也一拥而入,各擎刀剑,只待刘国能一声令下!

第1409章 化险为夷() 
    面对着十余柄闪烁着寒光的刀剑,杨廷麟不但不怕,反而悠然地坐下,呷了一口刚才刘国能给他倒的茶。小说其实茶早凉了,杨廷麟却认真地品着茶的滋味,摇头微笑道:“可惜,可惜!”

    “你已经死到临头,还装什么大尾巴鹰?像你这种狗官,死了有甚么可惜的?”刘国刚举剑厉声喝问,剑却没有落下来。

    在这一瞬间,杨廷麟已经明白,刘国刚等人虽确有杀自己之心,但刘国能不点头,他们是不敢动手的。而刘国能现在也有些动摇,既未对自己翻脸,可也未制止众人。看来,刘国能对他的手下而言还是非常有权威的,只要能彻底打动他,就可以化险为夷。

    因此杨廷麟拿定主意,不慌不忙地把茶喝完,才冷笑一声道:“你们以为本官是为自己可惜么?你们错了,本官既然敢来,就做好了一切准备。太史公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本官为社稷、为天下黎民而死,上不负圣上知遇之恩,下可于黄泉见祖先,可谓重于泰山,虽死无憾,何惜之有?本官是为刘将军可惜耳。”

    “我们大帅拥兵数万,自起事以来闯荡了大半个中国,走到哪都是吃香的喝辣的,何等逍遥自在,有什么可惜的?”刘国刚冷笑道。

    “此一时彼一时。”杨廷麟根本不理刘国刚,只盯着刘国能道,“前几年内有阉党祸乱朝纲,外有建虏攻城掠地,朝廷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将军,所以将军才能这么自在。但是自从今上登基,先一举铲除阉党,整饬吏治民生,又率领军民坚守京师,使建虏铩羽而归,使朝野大为振奋,否极泰来之兆已显矣。即使是朱常洵父子勾结白莲教、洪承畴及十三家悍然叛乱,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西路高迎祥覆灭,中路官军已经打到湖北。东路的情况不用我多说,将军想必心知肚明。

    “现在正是将军归顺朝廷的好时机。为什么说是好时机?因为叛军主力尚未被歼灭,将军拥兵数万,还能引起朝廷的重视。此时朝廷若得将军,则可尽快平叛,恢复民生,将军功莫大焉。但若错过这个时机,实不瞒将军,现在正有一大批弹药和一万增援部队从京师赶来,最多三五日即到彭城。大军到后,卢总督便会动进攻,那时便不是本官,而是枪炮在说话。届时将军再欲归顺,则未必可得矣!”

    当然杨廷麟说的有夸大的成分,增援部队是没有的,但大致局面确实如此,刘国能等人心里也很明白。现在杀一个杨廷麟当然容易,可等卢象升杀过来,他们的下场只会更惨,须知“卢阎王”的绰号可不是白叫的。

    本来刘国能想投降也是因为这些原因,经过杨廷麟这么一点拨,就更加坚定了信心,当即对刘国刚作色道:“国刚,你他娘的胡闹甚么?杨大人是我们全营老小的贵人,有杨大人指引,我们人人都能有好归宿,你个兔崽子想坏五哥大事、断送几万人的性命不成?还不给我放下兵器,滚出去!”

    刘国能确实在他营中威信甚高,刘国刚虽然不服,但见众人都收了兵器,也只好把刀一摔,气哼哼地走了出去。刘国能又赶紧打圆场道:“杨大人勿要担心,有我刘国能在,他们是不敢胡来的。国刚是个浑人,一会儿我必重重责罚他。不过大伙也确实担心,万一朝廷嘴上说一律免死,等真归顺了,却又…嘿嘿,这个…”

    见气氛缓和下来,杨廷麟暗暗松了口气,其实他刚才已经做好拔剑自刎的准备了。略一思忖,便对刘国能笑道:“将军此问,确有道理。这样,廷麟手书一封,把将军的顾虑告知卢总督,再由卢总督转呈圣上。圣上此前既已经有旨,想必再下一道刘将军及全营将士免死的特旨也是应有之义。从彭城到京师飞鸽传书,来回最多两三天时间,这几天廷麟就留在将军营中,为将军从中斡旋,你看如何?”

    刘国能大喜道:“既如此,就有劳大人了!”其实他确实是怕被杨廷麟哄骗,如果真能讨来免死的圣旨,那就完全不一样了。皇帝说话可不像他们这些流贼,可以朝令夕改、翻脸不认账,那叫“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说出来天下尽人皆知,想改也改不了。而且杨廷麟主动提出不走,等于是把自己的性命和刘国能绑在一起,更让刘国能放心。如果杨廷麟急着要走,那就惹人生疑了。

    接下来刘国能又想请杨廷麟饮酒作乐,又被杨廷麟婉言谢绝了。写完书信后,刘国能依旧让族弟刘国忠送去邳州,自己的中军大帐则腾出来,专门让杨廷麟居住,又派重兵保护,以示尊重之意。

    当然,对杨廷麟来说,这也等于是变相的软禁,想逃走是绝对不可能的。杨廷麟则安之若素,从怀中掏出一本书,对刘国能微笑道:“廷麟在卢总督军中事务繁忙,一直没有时间读这本书。今天好不容易偷得半日闲,终于可以认真学一学了。”

    刘国能倒也粗通文墨,恭维地笑道:“杨大人是进士出身,肯定是学富五车,还用得着这么刻苦读书么?”

    凑上去看时,却见这本书并非惯常所见的“经史子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