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2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在前世也看过不少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其中大多是些粗制滥造的“神剧”,唯有《亮剑》堪称精品。因为这部电视剧并不拘泥于那些具体的战斗场面,而是着力刻画我军指战员的“亮剑精神”。

    现在看来,自己麾下的这些将领,倒是都具有“亮剑精神”,这让朱由检感到很欣慰。不过毕竟秦兵兵力不多,这一仗不但不能败,还必须要大胜,尽可能减少伤亡。这近乎苛刻的要求,还是让朱由检颇费思量。

    他沉吟良久,才下定决心,缓缓地道:“诸将听令!”

    “在!”

    “美凤、解勇,你们与本王率领一百骑兵、三百步兵,突袭李家沟的吴胜兆部!”

    “遵令!”

    “李定国、李来亨,你们率领其余人马,突袭十八坊的李本深部!定国,你来担任主将,务要胆大心细,出奇制胜!本王静候你们的捷报!”

    “末将遵令!”

    “燕凌、解胜,你们率领全体特战队员,作为预备队,在两军之间负责联络。若哪一路吃紧,立即增援,下手要狠辣些,速度要快!”

    “遵令!”

    “好!看看将士们吃完饭没有,吃完立即开拔!”

第343章 封锁谷口() 
申时刚过,朱由检已经率领着一百骑兵、三百步兵,悄无声息地摸到了吴胜兆部驻扎的李家沟附近。

    这个村子的地形正如村名一样,是两道山梁夹着狭窄的谷地。在东西两个方向,各有一个宽约数丈的谷口与外界相连。若不走谷口,那就只能翻山越岭了。

    而吴胜兆也不愧是高杰手下的重要将领,军事素养比高见又高了不止一截。这两处谷口他都派了数十名流贼严加看守,秦兵想发动偷袭,难度可比之前大了不少。

    “美凤,你看该怎么打?”朱由检征询戚美凤的意见。

    戚美凤坚定地道:“殿下,敌军既有防备,我军只有立即强行冲关!否则,若等贼兵集结完毕,就更难以突袭了!”

    “伤亡会不会很大?”朱由检不无忧虑地问道。

    “殿下放心!”戚美凤马上答道,“敌军虽也是骑兵,但不知我军就在附近,精神上较为松懈,这是其一;我军将士训练有素,又皆是身披铠甲,贼兵却基本上没有甲胄,防护力远逊于我,这是其二;只要我军能攻下西边的谷口,便可凭借有利地形,用弓箭和鸟铳远距离伤敌,这是其三。有了这三个优势,我军的伤亡不会很大。”

    “那东边的谷口怎么办?敌军肯定会从那里溃逃的。”朱由检皱眉道。

    “可以派些步兵从山梁后面偷绕过去,用石块封锁东谷口!”戚美凤胸有成竹地道,“那些守谷口的流贼都是骑兵,向上仰攻可不占便宜。”

    “殿下,封锁谷口的任务就交给末将吧!”解勇跃跃欲试地道。

    “好!”朱由检下定决心道,“解勇,你立即率领一百名步兵去封锁东谷口。就位以后,立即用烟花发出信号,戚将军这边马上冲锋!”

    解勇立即率众出发。为了尽可能不行藏,他们均将兵刃噙在口中,矮着身形,从山间的灌木丛中小心翼翼地穿过。即使被荆棘挂破了衣衫,甚至挂伤了皮肤,也没有人哼一声。

    朱由检则在后面看得提心吊胆,生怕他们被流贼发现。其实解勇等人的隐蔽工作做得很好,朱由检当然知道他们走那条线路,可山谷中的流贼往山上看,却只能看到浓密的灌木,根本不会察觉到,一支神秘的部队就要扼住他们的喉咙!

    过了一顿饭的功夫,这一百名步兵终于到达了东谷口的上方。解勇见下面的流贼完全没有防备,便低声命令道:“信号兵准备,落石准备!”

    众人立即从山头搜集石块。山上最不稀罕的就是石头,很快步兵们就准备好了落石,其中还有十余块宽达数尺的巨石,要几人合力才能推动。

    这时信号兵也已将数支碗口粗的巨大烟花摆放完毕。解勇颔首道:“放烟花!”

    信号兵立即点燃药捻,只听“轰轰轰”几声巨响,烟花高高地炸上天空,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与此同时,解勇大吼一声道:“砸!”

    一声令下,众士卒吐气扬声,成百上千块大大小小的落石顿如雨点般地向谷口砸去。那十几块巨石也被众人合力推下,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轰隆”之声,打着滚地往下坠落。

    谷口的流贼们刚吃罢中饭,此时与其说是警戒,倒不如说是在这消化食。正优哉游哉之时,猛听头顶烟花炸响。刚刚举头观看,那一大片落石便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

    流贼虽然悍勇,但毕竟是血肉之躯。面对带着巨大动能的石块,又岂能讨得好去?那些反应稍慢的,无不被砸得脑浆迸裂。余者还算机敏,眼见头顶落石源源不断,便下意识地向谷中败退。这样一来,虽然暂时不会再有石头砸到脑袋上,可谷口的控制权也就落入秦兵手中。

    东谷口一出事,西谷口的流贼也纷纷惊惶地回头张望。戚美凤见机不可失,厉叱一声道:“骑兵冲锋!”说着便一马当先地冲了出去。

    而一百名骑兵早就整装待发,见主将已经冲刺,立即紧随在后面,又排成三列纵队,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如同一支投掷出去的铁矛,狠狠地刺向敌阵。

    谷口的流贼忙仓促应战,可他们是停在原地,而秦兵是高速冲刺,两边的差距显而易见。

    戚美凤银盔银甲,一杆亮银枪如同蛟龙出水,直取流贼头目。那头目见戚美凤来势甚急,忙抡起大刀,将正面封得严严实实。

    孰料戚美凤根本没与他交手,而是如同利箭一般,直接从流贼阵中穿了过去。凡是胆敢对她挥动刀剑的流贼,均被她一枪挑落马下,甚至直到咽喉被刺中,都没看清戚美凤的银枪是怎么刺过来的!

    还没等其余流贼反应过来,后续骑兵就冲到了跟前。他们仍是大刀平举,根本不用挥刀,而是全凭冲刺的马力,向敌军拦腰斩去。

    若是换在开阔的平原,流贼们虽然战斗力不及秦兵,好歹也能周旋一阵。可此处是谷口,秦兵又排成三列,将狭窄的道路完全覆盖。流贼们就是想腾挪闪避,也没有闪避的空间。不过是瞬息之间,凄厉的惨叫声已经响成一片!

    朱由检见两军的骑兵已经交上了手,立即下令道:“步兵压上,封锁谷口!”

    剩余的二百名步兵立即排出盾阵,趁着流贼一片大乱之际,迅速封锁的西谷口。有些机灵的流贼想直接落荒而逃,全被盾阵挡住去路。这些落单的骑兵哪是盾阵的对手,没几下便被弓箭手和鸟铳手放倒。

    两个谷口顷刻失陷,盘踞在谷中的匪首吴胜兆终于被惊动了。他的应变能力却比高见要强得多,当即翻身上马,大吼一声道:“弟兄们,上马,随我从西边冲出去!”

    剩下的流贼约有二百余名,也都纷纷上马,跟着吴胜兆向西谷口冲来。

    此时,谷口处的流贼已经被戚美凤的骑兵消灭殆尽。见流贼大股骑兵袭来,戚美凤不慌不忙地道:“骑兵撤入盾阵!”

    那些排成一排的大盾,立即打开了若干个小豁口,将己方骑兵放回本阵。待最后一名骑兵通过,阵门立即封闭,又如同一道密不透风的铁墙了。

    此时,流贼的骑兵也已冲到近前。戚美凤的俏脸上露出冷酷的笑容,厉叱一声道:“变阵!”

第344章 盾阵初逞威() 
大明真的是亡于流贼么?如果只看结果,似乎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正是李自成攻破京师,导致崇祯上吊煤山。

    但在朱由检看来,真正导致大明亡国的,还是残暴的女真人!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辽东战事,朝廷就不会把举国精锐驻扎在山海关和宁远,也不会开征三饷。明军的主要兵力,也都是被女真人歼灭的,李自成只不过是趁着关内空虚,捡了个便宜而已。

    所以,虽然流贼为祸更广,但朱由检的眼睛始终盯着女真人。自从离开辽东,他就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打败女真骑兵。

    如果他有飞机坦克原子弹,当然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别说是这些先进武器,哪怕就是有机关枪,骑兵的威胁都可以忽略不计。可惜现在仍是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时代,别说大明没有这些玩意,就是欧洲也只普及了火绳枪,连燧发枪都只是刚刚应用于实战。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缓慢的,朱由检本身又不懂这些东西,只能让工匠先从仿制燧发枪开始,一点一点地研制新式火器。这个过程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朱由检现在是干着急帮不上忙。所以指望用高科技战胜女真人,显然是远水不解近渴。

    火器不行,朱由检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骑兵。以骑兵对骑兵,显然是克制女真人的好办法,秦兵也已经开始按照这个思路,逐步壮大骑兵队伍。

    但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同样需要时间。别的不说,单是战马的购买和放养,已经很让朱由检头疼了。这还不算骑兵的训练,要知道女真人个个“人马合一”,一个生手想达到这种境界,至少需要十年的刻苦训练。所以即使有了与女真人相同规模的骑兵,两军对垒之时,明军仍然处于下风。

    思来想去,朱由检觉得在现实条件下最为可行的,仍是用步兵去对抗女真骑兵。而步兵机动能力差、防御力差的天生劣势是不可能改变的,怎么才能扬长避短、使步兵能有用武之地呢?

    经过与诸将的反复探讨与演练,朱由检终于发明了一种新战术:盾阵!

    这种新战术,是从戚家军的车阵中得到的灵感。在几个月前的辽东战事中,车阵已经得到了实战的检验,证明对付骑兵是行之有效的。

    但车阵同样存在弱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机动性能太差。因为车体沉重,移动较为困难;若在平原还稍好些,地形稍有起伏,车队的行军速度就变成龟速了。

    另外,要想围成圆阵,最起码需要二十辆以上的大车。这样显然是不够灵活,难以应付小股骑兵的突袭。

    而盾阵则不然,它的主要作战工具是大铁盾。秦兵配备的这种大铁盾厚约一指,全以精钢打造,硬度极强,对普通的弓箭和鸟铳完全免疫,更不要说骑兵的刀枪了。盾的尺寸是高九尺,宽三尺,正好可以将一个士卒的正面严严实实地护住。

    当然,这么大的盾牌,不仅重达数十斤,而且携带起来也很不方便。为了解决便携的问题,以孙元龙为首的工匠们殚精竭虑,终于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大盾分为上、中、下三段,每段长三尺;三段之间可用隼接的方式连结起来,并且用类似门闩的设计将缝隙处扣死。

    平时行军之时,可将铁盾拆散,用大车运输。当需要急行军时,则由士卒背在背上。临战之时,便将三段组合为一个整体。经过试验,这种隼接加锁扣的连结方式十分耐撞,而且是越撞越紧,完全不必担心被骑兵冲散。

    当然,盾牌本身是不会立着的,要想抵御骑兵的冲击,后面还需要足够的支撑力。步兵的人力显然不行,所以工匠们又在盾牌上设计了两个圆孔。这种圆孔刚好可以穿过秦兵配备的铁枪杆,而枪杆的一端加装了类似螺母的铁圈,可以卡死在盾牌上。

    作战之时,步兵将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