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加上这些年连年闹灾,弃地逃荒的农民越来越多。农田无人打理,自然很快荒芜,全县的荒地面积就呈现增多的趋势,如今甚至超过了现有农田的面积。老百姓对此也无可奈何,时间长了就习以为常了。

    可朱由检是从全球人口七十亿的现代穿越过来的,自然对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有深刻的认识。土地闲置,那可是最大的浪费!所以朱由检马上决定垦荒,绝不能让宝贵的资源躺着睡大觉。

    对于荒地的归属问题,由于有了孙传庭当县令,自然就不是问题了。首先确实有很多荒地是无主的,无主的土地自然归官府所有。

    朱由检和孙传庭直接就来了个暗箱作,让泾阳商帮以极低的价格租下了这些土地。反正这些地闲着也是闲着,产生不了任何收入,收点租金总比没有强,所以朱由检也不算坑朝廷。

    而对于那些因为百姓逃荒造成的荒地,孙传庭就代表官府将这块地暂时充官,然后转租给泾阳商帮。但租期只有一年,一旦原主返回,再另行协商补偿问题。总之,地闲着不行!

    拿到土地的使用权以后,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使用。因为这些荒地如果容易开垦,早就有人开垦了,也不会闲置到现在。

    对于关键的水源问题,按照孙传庭等人的想法,还是要修筑水渠,从泾河中引水。

    但朱由检却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现在泾阳县的水渠已经很多,泾河水毕竟有限,自己引得太多了,下游该怎么办?

    当他一说出这个想法,孙传庭立即惭愧地低下了头,半晌才由衷地道:“殿下真是高屋建瓴,与您相比,传庭只盯着泾阳一县,是太过小气了!其实不惟传庭如此想当然,各地对水源向来你争我抢,古今皆是如此。《战国策》上不就说‘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么!”

    朱由检却笑着摇头道:“水资源是百姓共同的财富,上下游理应统筹安排。如今朝廷没做这个工作,咱们自己可得自觉一些。”

    “可是不引河水,垦荒所需之水又从何而来呢?”孙传庭不无忧虑地道。

    “这个简单,凿井呗!”朱由检干脆利落地答道。

    “凿井?恐怕不行!”孙传庭疑虑地道,“这些年大旱频仍,很多井也干枯了,恐怕地下已经没水了吧!”

    “那是井凿得不够深!”朱由检却是自信满满。他心想就算是极度干旱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照样有地下水。像泾河平原这样有地表径流的地方,地下水就更丰富了。这几年干旱少雨,地下水的水位肯定会下降,但只要把井打深些,肯定还是有的。

    在二十一世纪,水资源极度匮乏,平原地区的机井打到几百米深的比比皆是。而泾阳县现有的井,一般也就是两三丈深。再往下打,由于施工难度加大,普通农户就无能为力了,所以才对井水利用不多。

    而朱由检现在有的是工人,当然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多凿些深井出来。至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漏斗,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火烧眉毛先顾眼前吧!

第323章 林场牧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虽然不懂技术,更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但朱由检凭着一点点常识,还是让工人们在荒地上开始凿井。

    他们用的是最简单的判断办法:哪里地势低洼,最好地面上再有点野草,那么下面就应该有水。

    选定位置后,就是坚持不懈的深凿。若换在平常,凿井三丈不见水,就要换地方重新来过了。但朱由检不管那一套,三丈没水就六丈,六丈还没水就十六丈,反正就是一条道跑到黑,不见水决不罢休。

    在他看来,凿井就像打麻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需要一点点运气的。听牌以后,与其胡乱换牌,还不如死等一张。

    与专业打井队相比,这些工人们是没有经验。但是他们胜在一点,那就是人多!如果不是凿井的作业面太小,朱由检恨不得让千人同凿一眼井,凿出一眼是一眼!

    即使如此,每眼井仍能分到百余名工人。这些工人分为四班轮流作业,昼夜不停;每班的二十多人,有的负责在作业面掘土,有的负责往筐里装土,有的负责往上吊土,有的负责把吊上来的土运走,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绝无停顿。一班干累了,另一班立刻顶上,这叫“人歇井不歇”。那作业面是眼瞅着往下走,不到半个时辰就能挖一丈多深。

    俗话说“皇天不负有心人”,很快,这种“暴力凿井法”就收到了成效。开头凿的几眼井,在挖到地面以下**丈的时候,土壤就明显有了潮气;再往下挖一丈,清澈的地下水就汩汩地冒了出来!

    有了成功的先例,工人们再干起来,心里就有底了。而且说实话,就是打不出水,他们也不着急,反正工钱是按照挖掘的土方量来算的。就算打一百丈仍不出水,泾阳商帮该给多少工钱,一个子也不会少给。这和那些打井队就不一样了,打井队是必须保证出水,否则就白干了。

    不过七八天的时间,泾阳县的田间已经出现了近百眼新井。井水甘甜清冽,可以直接饮用,可比泛着泥汤子的泾河水干净多了。

    有了水源,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工人们照着老规矩平整地面、深犁两遍,再透浇一次水,施一次肥,荒地就变成了可耕之地。虽然还远远算不上肥沃,但最起码是可以种庄稼了。

    但此时已是小暑节气,就算是“小冰河”时期,夏天一到,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棉花的播种时间早就错过了,按照农民们的经验,此时该种些绿豆或是芝麻。

    可朱由检的选择,却又一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宣布,泾河以北的新垦地全部种树,以南的则全部种草!

    这下工人们可全傻了。在他们看来,如果说种树还可以折树枝子烧劈柴、或者用树干打檩子椽子的话,那么种草则是百无一用。这玩意既不能吃,又不能用,还要人像伺候庄稼那样精心打理;到了秋季,一样是全部枯黄,什么也得不到!真不知道这小帮主怎么想的,大概不是吃饱了撑的,就是脑袋让驴踢了!

    但是看在工钱的份上,他们对朱由检的命令还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树苗和草种都是泾阳商帮花高价买来的,虽然现在不是种树的季节,朱由检还是命工人们马上种下去,能活多少便是多少。

    这夏天种树可不比春天。由于日照强烈,为了避免树苗中贮存的水分过快蒸发,必须剪掉一部分枝叶,并且将裁剪处的伤口细心地包扎好。如此一来,工作量比春天种树增加了不止十倍。

    但在朱由检看来,就是工作量再大,这项工作也必须要做。因为雨季马上就要到来,别看这几年陕西大旱,可保不齐今夏就会出现暴雨。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极易出现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

    而树木的根系,对固定土壤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植树成功,最起码泾河两岸是不会出现泥石流了。

    而且成片的林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阻挡风沙。大风极易造成作物的倒伏,有了树的保护,庄稼就多了一道屏障,取得好收成也就增加了一分希望。

    若把这些地方全种上庄稼,不闹灾则可,一闹灾又是重大损失。前世“毁林开荒”的教训已经够深刻的了,以至于后来不得不“退耕还林”,朱由检当然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当朱由检把这些道理耐心地讲给大家听后,工人们这才明白了帮主的良苦用心,种树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很多。

    可那些草的用途,朱由检却不做任何解释,也不许任何人提问。甚至在草场种植完毕之后,立即实行封闭管理,闲杂人等连进都不让进了。

    只有孙传庭、戚美凤等朱由检最可靠的班底,才知道他这么做的深意。原来他是要将这些新垦地打造成一片牧场,一为养马,二为练兵!

    原来朱由检自从离开辽东,心中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在野战中打败强悍的女真骑兵?

    传统步兵显然是不行的,那机动性根本就没法比。守城自保尚可,与骑兵野战则等同于送死。

    而大规模的火器部队,自然是克制骑兵的利器,也是军事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可现有的火器,不论是鸟铳还是燧发枪,击发速度慢是其致命的弱点。骑兵进入射程之后,往往只能击发一轮,等不到再次击发,人家就已经冲到眼前了。所以在解决这个技术难题之前,指望用火器消灭女真骑兵,恐怕也不现实。

    思来想去,朱由检认为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针锋相对,用骑兵来对付骑兵!

    纵观龙朔国古代历史,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取得的胜绩,实在屈指可数。而遍观这些胜绩,无论是霍去病北却匈奴,还是李靖三千铁甲破颉利,抑或是岳飞朱仙镇八百破十万,直至明初的徐达、蓝玉等名将,无一不是拥有一支足可与对手争锋的精锐骑兵。

    所以朱由检也决定如法炮制,从现在开始,就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骑兵。而骑兵部队当然要有战马,养战马当然要有牧场。所以泾河以南的新垦地,就被赋予了这个重要使命。

    望着之前还光秃秃一片、如今却是绿草茵茵的牧场,朱由检豪气顿生。总有一天,他要率领着大批骑兵从这里出发,一直向北,去和恶贯满盈的女真人做一次总清算!

第324章 一封请柬() 
或许老天爷故意在和灾难深重的大明过不去,严冬离去还没多久,盛夏的酷暑就提前来临了。刚过小暑,滚滚热浪就席卷神州,不论南北东西,概莫能外。

    地处内陆的西安也是如此。面对骤然升高的气温,人们还有些措手不及,有些人还穿着较厚的春衣,在烈日下暴晒没多久就中暑了。又过一两天,大伙儿才意识到夏天是真的来了,纷纷换上短衣襟小打扮。

    这一日下午,窗外大树上的知了正在起劲地鼓噪,秦王庄小学的课堂上却是鸦雀无声。近百个小脑袋正入神地听先生讲课,早已忘记了炎热的温度。

    而在前面讲课的先生,就显得狼狈多了。由于要为人师表,他自然得注重仪态,所以穿戴得也是整整齐齐。但在如此高温下,这种装束就成了活受罪,这位先生早热得浑身大汗,前胸后背皆已湿透,显得颇为滑稽。

    但热归热,这位先生讲得还是十分认真的。他一边用手拭去额头上的汗珠,一边朗声讲道:“咱们泾阳县呢,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干燥,夏天温热多雨。不过每年的降水量都有波动,今年就赶上雨水少,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估摸着,可能是副热带高压比往年偏东偏南了吧!”

    一个学生马上举手提问道:“先生,我听我爷爷说,下不下雨,都是龙王爷说了算。雨水太多或者太少,都要去求龙王爷才行。可是按先生的**,似乎是‘副热带高压’管着下雨。那龙王爷和副热带高压,到底哪个更厉害呢?”

    这位先生被这个问题搞得哭笑不得,半晌才狼狈地道:“龙王爷是没有的,那是瞎编出来蒙人的东西!”

    “不对,有龙王爷,还有龙王庙呢!”那小学生却不服气地道。

    “没有龙王爷!庙里的泥胎也是人塑的,真龙王爷谁也没见过!”另一个小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