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伴随着暖融融的东南风,袅袅婷婷地来了。

    但若换在以前,四季的变化对西安城中的穷苦百姓来说,恐怕也没什么分别。家还是那个破家,衣裳还是那件破衣裳;由于交不起役银,每日的徭役也不能免;好歹有点空闲时间,少不得要在街上摆个小摊,勉强维持营生。只是谁的日子也不好过,这小摊摆上半天也不见得能开张。

    日复一日,百姓们就这样一直麻木地生活着,一过就是千百年。

    可是就在这两三天,细心的人已经发现,西安城中悄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老百姓的精神头足了。过去不论是谁,走在大街上总是病恹恹的,一副没吃饱饭的模样。如今却全是昂首挺胸,急匆匆地赶路,眼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今天的憧憬。

    其次是手头宽裕了。过去任做小买卖的商贩喊破喉咙,由于囊中羞涩,老百姓总是看得多,买得少。如今却不然,用不着小贩吆喝,很多人都都大方地掏出几个铜板,给家人和孩子买些过去舍不得买的花布、零食之类,小心翼翼地揣好,又兴冲冲地走向下一个摊位。

    再者就是经常可以看到人们三五成群,频繁地往返于城墙内外。出城的人向北行不远,在树林中便有马车接送,坐上车就可以直抵泾阳县;而将近夕阳西下之时,回来的人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却是充满劳动的喜悦,一路有说有笑,还时不时地吼两嗓子秦腔。

    这一切的一切,当然全是拜朱由检所赐。从大批粮食运抵西安的第二天起,他首先在城内增设数十处临时米店,加快卖米进度。如此一来,老百姓一大早就可以在家门口附近买到平价米,一天的吃喝就不用发愁了。

    当然家里还有余钱的百姓实在不多,很多人都是分文皆无。黄海商帮便与他们定下以工代赈的契约,每日派马车载着大批的百姓到泾阳县做工,日落关城门前再送回来。

    龙朔国的老百姓,不愧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善良的人。尽管已经忍饥挨饿很长时间,只要吃一顿饱饭,他们仍能从看似瘦弱的身体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而朱由检派给他们的主要工作,也确实是非常累人的:筑城!

    原来自从大地震之后,泾阳县城的城墙已经完全垮塌,成为一片难以清理的废墟。朱由检所在的秦王庄,则是除了两道“护城河”,并无真正的城墙。

    眼下流贼肆虐,不知道什么时候,泾阳县就可能遭到侵扰。朱由检对此一直深以为虑,尤其是自己正在大搞建设,流贼一来,岂不要被破坏殆尽?

    只是泾阳县连年赤贫,人口稀少。尽管泾阳商帮以优厚的待遇招工,连民团带工人,统共也只招到两千人左右。这两千多人现在也忙得很,不可能再抽出精力去筑城。而且正式工人的月银最低也有三两,若加班赶工,朱由检还要计件付薪,也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百姓缺粮、泾阳缺工,朱由检把这两个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放到一起,两个难题竟同时迎刃而解!

    他还依稀记得在前世看报纸,曾经有“深圳速度”的提法。意思是深圳自从成为特区,就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在内地盖一层楼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在深圳却只需要四五天,甚至最短的只有三天。

    如今在筑城这件事上,朱由检就实现了“泾阳速度”!那可是成千上万人同时劳作的超级宏大场面,别说是在这个时空,就是在穿越之前的现代,这种场面也极其罕见!

    短短三四天时间,泾阳城和秦王庄的城墙均已初具规模。若不是烧砖跟不上进度,还能筑得更快一些。因为很多“临时工”本来全家都快饿死了,忽蒙黄海商帮赊米救命,个个感激不尽。在他们的心中,黄海商帮的帮主就是当世活菩萨,他老人家让干什么,就是累死也得干!

    有些人甚至让家中的老人和妇女代领粮食,自己却吃住全在工地,一连几天根本不回家。到了晚上,便挑灯夜战,若不是商帮的伙计强令他们休息,他们简直恨不得连轴转了。

    当然,朱由检并不是一味求快,前世那些“豆腐渣工程”他是深恶痛绝的。

    首先,两座城墙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当然这活朱由检可干不了,他全委托给了泾阳县令孙传庭。这项工作也不是临阵抱佛脚,而是从地震过后就着手进行了。

    孙传庭不愧是明末杰出的军政、民政复合型人才。他与工匠们经过数日数夜的严密设计和反复推敲,终于确定了泾阳县和秦王庄的城墙图纸。

    这两座城墙均分为内、外两道,高达三丈五尺,上宽一丈,下宽三丈,每面城墙均开有一道正门、两道偏门,正门内还有瓮城,既重视防御,又尽量不影响平时的经济活动。

    其次,整个施工过程,均由专业人员实施严格的监督。包括孙传庭在内,至少数十人一天到晚长在工地上,墙砌得不直、砖烧得不平、甚至是泥浆的比例不对,都要立刻返工。

    再者,施工的“临时工”积极性极高,态度极为认真。除了技术问题,他们根本就不用监督,就是让他休息,他都不肯休息,更不要说偷懒了。

    至于这次“大手笔”的经济账,朱由检也早就算过了。他给每个老百姓每天二斤米,一个月也不过半石。按照三两一石的价格,也不过折银一两半。这可比工人的月银低多了,实在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见老百姓干得那么起劲,朱由检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又主动给每人追加了每天二十文的工钱。老百姓更是感恩戴德,朱由检却心知肚明:这一两银子折铜钱一千文,干一个月也就是半两多银子,自己还赚着不少呢。

    当然,并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干得了这种重活。对于体质较差的人,朱由检也没让他们闲着,而是给他们派了一项特殊的任务!

第307章 不正当竞争() 
新的一天开始了,西安城中的百姓为了自家的生计,又各自忙碌了起来。只有孩子们无拘无束,又因为家贫念不起私塾,仍是三五成群地在街上闲逛玩耍。

    这本来是极其平常的场景,可今天略有不同的是,每群孩童的身后都默默地跟着一个半大孩子,或是体弱无力的老头子。

    这些孩童蹦蹦跳跳地来到一家榆林商帮的店铺门口,后面跟着的人便悄声道:“就是这里,开始!”

    见门外并无伙计,孩童们便一齐有节奏地高声唱道:“榆林商帮不要脸,百姓挨饿他赚钱;卖米生虫又掺假,谁要找他他还打;榆林商帮真无耻,地痞流氓臭如屎;不许别家卖得贱,砸店欺行又霸市;榆林商帮真可恶,店大欺客有官护;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脆生生的童音在大街上传出好远,来往的行人无不驻足细听,还不时有人高声附和道:“唱得好!真他妈就这么回事!”

    原来这榆林商帮果然是仗着自身势力大,不论掌柜还是伙计,只对达官贵人笑脸相迎,对普通老百姓则是横眉立目,冷嘲热讽,在老百姓中口碑极差。

    但因为垄断了西安很多商品的市场,榆林商帮一直是有恃无恐。而老百姓对柴米油盐这类生活必需品,又是一天缺了也不行,只得忍气吞声,受着伙计的白眼,还得掏高价购买次品。

    前一阵由于几大商帮大打价格战,榆林商帮的商铺虽然把很多商品的价格也降了下来,但却以缺货为名囤货不卖,基本上处于半歇业状态。

    可就在昨天,陕西商帮的所有商铺突然停止价格战,除了大米以外,所有商品均恢复到正常价格。

    几大商帮自然闻风而动。经过紧急商议,晋中商帮、榆林商帮和虎啸商帮一致做出决定,于今天立即开店卖货,价格却比陕西商帮要低一些。这也是他们事先定好的策略,只要陕西商帮顶不住抬价,他们立刻把价格打下去,直到把对方拖垮为止。

    虽然这是个“杀人一千,自损八百”的法子,只要是商人,都会感到肉痛;但一想到陕西商帮就快挺不住了,几大商帮的帮主还是抑制不住地兴奋起来,心想这场商战总算是要分出胜负了。

    至于这些天来陕西商帮以三两一石的价格卖米,乔北岳、李虎和马老四等人虽也觉得莫名其妙,但毕竟粮食只占到西安所有商品里的一小部分。而且前期他们卖九两一石,已经攫取了极大的利润,因此倒并不十分慌张。

    他们均认为这三两一石的价格也太低了,按现在的行市,即使几大商帮联合采购,也不可能拿到这么低的进价。所以陕西商帮肯定是赔本赚吆喝,过不了几天就难以为继了。因此他们仍是是坚挺米价不降,还打算等陕西商帮无米可卖以后,继续把米价挑到十两以上。

    可今天刚一开店门,外面就来了这么一帮起哄的孩子。店铺的伙计大怒,立时跳出门来大骂道:“哪里来的野种,在这里胡沁什么!再敢胡说八道,看大爷不把你们的嘴撕了!”

    孩子们见有人出来,自是一哄而散。可是让他们这么一闹,本来想进店买货的人,也都越看榆林商帮越不顺眼,转身拂袖而去了。

    掌柜的等了半天仍不见开张,不禁心中焦急起来,对伙计们骂道:“你们这些懒蛋,恁地不会做生意!客人不进店,你们不会出去吆喝么?”

    这些伙计登时有些傻眼,平时他们趾高气扬惯了,而且过去商品不愁卖,只要在店中高坐,顾客自会上门。如今让他们放下身段出去拉客,还真是有些拉不下这个脸来。

    但掌柜的知道帮主马老四的脾气,昨夜他反复交代,一定要不怕赔钱,狠狠地甩货,顶得陕西商帮卖不了东西;如果竟一天不开张,那还不得把马老四给气死。

    因此他还是把伙计们撵出店外。这些家伙无奈,也只得皮笑肉不笑地吆喝起来:“瞧一瞧看一看了啊,榆林商帮的货,就是比陕西商帮便宜了啊!”

    可是吆喝了半天,竟连一个过来问价的都没有。不但如此,伙计们还发现有些百姓明明买的东西自己店里有,却非要舍近求远,去陕西商帮的店里买!

    这下掌柜的可坐不住了,他走出店门拽住一个路过的老者道:“喂,我们店里的东西又便宜又好,你们怎么反而去买陕西商帮的货呢?”

    那老者斜了他一眼,冷冷地道:“你还不知道罢!很多老百姓都和黄海、陕西两大商帮立了字据了,一样的东西,只要人家的店铺按照往年正常的价格卖,就不能买你店里的东西,多便宜也不行!一旦违反字据,人家不但不赊米,而且就不卖给你了!”

    稍停片刻,那老者又哂笑道:“其实用不着这招,就你们榆林商帮那名声,顶风都臭八百里了。卖的又不是非买不可的东西,我们干嘛要跑到你这里来买?”

    “什么!”掌柜的如同五雷轰顶,一溜烟跑到帮主马老四那里禀报。

    马老四一听立刻暴跳如雷,马上去见乔北岳和李虎。

    二人听罢也大吃一惊道:“这李鹤年好歹毒啊!不用问,那些唱童谣的小孩子也是他们安排的!真要如他所愿,那贵帮在西安就无法立足了!”

    “我贼他妈!”马老四的脸已经涨成紫色,“李鹤年那个老东西哪有这个能耐,这必是那个姓尤的小王八蛋出的馊主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