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定远侯班超-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琢巳辏 

    其实,与刘莱有一样心理感受的大有人在,大校场之上不断地有人摇头叹息。但班超不理会众人的恬噪,他健步登上点将台,先向窦固行军礼,并庄重接过窦固手中的军旗,然后双手举着战旗,返回军阵!

    入列后,将军旗递到淳于蓟手中。淳于蓟则高举战旗,位于班超身后。这是一面红色战旗,用雪白的马鬃做的旗缨。战旗杆尖,是银制的、闪着白光的旗枪尖儿。旗中心,则用黑缎子绣着一个斗大的“班”字。

    一阵黄风袭来,战旗迎风招展,斗大的“班”字迎风飘扬!

    点将仪式结束,窦固大宴三军,为全军壮行。壮行宴后,大军便要移住敦煌郡玉门关内的大营内,随时准备出塞!

    汉军征战过程中,伙食极其简陋,只能以粟黍(注:即谷)为主,麦(注:即小麦、大麦)菽(注:即黄豆)为辅,按每月每人一点八石携带。副食为咸面酱,盐每月三升。马料亦以粟黍为主,每月每匹按三点三石携带。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秣主要是粟黍。大军出征,有专门的辎重部队负责运输粮秣辎重。

    汉时军队战时的饮食主要是歠飦粥(注:即喝稠粥),说白了就是全军喝很黏稠很黏稠的厚粥,通过副食咸面酱来下饭并补充盐份。行军过程中,如运气好可以狩猎或鱼猎,可那也仅是打打牙祭,不是主流。

    但别部是奇兵,自然不能有累赘的辎重兵,所有粮秣装备必须刑卒们自己携带。冥水河西的大军主力大营内正在大宴三军,可冥水河西的别部大营内,却炊烟袅袅,麦香醉人,所有人都在热火朝天地在学习制作特殊军粮。窦固、耿忠带着亲兵们过河来慰问,见到的一幕让他们大吃一惊。

    班超和淳于蓟冒着寒风,正策马匆匆忙忙地要过河至中军大营,有要事向窦固与耿忠禀报,不断两位都尉同时来了,双方在冥水河桥上相遇。

    见来的恰是两位都尉,班超背着风喊道,“都尉,班超有紧急事务,欲至中军向都尉禀报!”

    “不妨事,别部满营飘香,吾先看士卒,后至汝帐中说话!”窦固一边说着,一边与耿忠一起策马向营中走去,班超和淳于蓟只好策马跟在后面。

    别部营内此时已经空空如也,仅有辕门前有四卒在当值。这让耿忠大为不悦,班超便将二位都尉带到不远处的西部都尉府内。

    进入破败的大门,只见别部人员已经全部集中在西部都尉府内,这里有高墙挡风,刑卒们三三两两,在内外城内的空地上,有人在舂米,有人围着碾子赶着驴儿碾米,更多的人围着一张张案板劳作,说着笑着,叫着喊着,其乐融融。

    每个队(注:一队五十人,由一名队率统领)都有一个铜鏊(注:即类似于今平底锅),一位刑卒先在鏊炝子下面点着木材或柴草,使鏊子热透,再炝一下兽油。

    然后把粟黍面团擀得又薄又圆,像一片偌大的荷叶,放到热腾腾的鏊子上。另一刑卒则拿一根扁竹劈,快速地上下一翻,一张烙馍就做好了。但这还未完,另一刑卒会用把子(注:即刷锅把)快速将咸面酱涂上烙馍,再两张烙馍这么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张。至此,军粮成了。

    尤其是华涂的中军,一个个身手利索,做出的烙馍做得脆、薄、香、咸,惹人舌底生津。各队都派出士卒来中军学习,回去参照着做。寒风中,栖身这个都尉府中的十几户牧民,则都在舂米碾米帮忙。

    这忙碌的景象和士卒们娴熟的工夫,让窦固和耿忠等人看得眼花缭乱。夜晚天黑,班超、淳于蓟陪着二位都尉在西部都尉府遗址内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只见别部大营内此刻无一闲人,一个个面团在刑卒们手下飞快地起舞、翻滚、旋转、跳跃着,瞬间就变成了一迭迭“军粮”。

    窦固和耿忠兴致勃勃,在华涂的中军,分别拿起身旁的“军粮”便大嚼开了。香脆、咸咸,口感极好。两位都尉的亲兵们也都拿起一张品尝,俱连连称叹。众人一起来到班超的中军大帐,耿忠已吃完一块,口里连连称好,“这是谁的主意,本尉要记其首功!”

    淳于蓟说,“禀报都尉,此班司马之功也!”

    班超谦虚地道,“禀报都尉,先翁过世后,吾家贫,便回三辅五陵原农桑。农忙时节,来不及做饭,徒附们便烙粢饼,晾干为干粮。别部需轻装方保快捷,不能携带烹煮器物,更不能携带运送粮秣之役夫,将军粮、马料制成干粮,晾干后月余不馊不迂,极为方便。”

    耿忠道,“窦将军命大宴三军,汝却在制军粮,须知士气可鼓而不可泄!”

    班超道,“都尉勿怒,别部均为刑卒,憋着气欲杀敌立功、赎身为民。朝廷大宴之资,已尽变成无数鏊子、石舂和碾子。现军中无酒,实在抱歉!”

    “别部此法,全军可用!”窦固虽然心有大事,不想纠缠这些枝节小事,但别部的携带给养方法,还是让他深受启迪。“出征日期未到,移师敦煌玉门大营后还有月余才能出塞,军粮做早了会不会坏?”

    淳于蓟道,“都尉请放心,此次只是全军习做军粮,仅做够十余人小队一月之食即可。大军出征之前,才会做出别部全军军粮!”

    前汉时,因牛马不足,汉军出塞远征,为保证一名骑兵供给,常要有三至五名役夫运送给养。也就是一支万人大军远征,辎重、给养人员就要占去约八成以上。

    后世正史所载,秦汉时的历次远征,往往只记出征人数。其实,在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供给战争的能力,往往是一个国家或一支军队取胜的关键。而正是由于庞大的战争支出,使汉武大帝虽然取得对匈奴战争完全胜利,但同时也让汉帝国险些被生生拖垮。

    到了汉明帝时代,汉军马匹充足。但汉军出塞远征,一名骑兵也约需要一峰骆驼或一匹役马运送给养。在一万远征大军中,约有一至二成,是专门负责运输和保护辎重、给养的。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古今亦然!

第四十七章 潜入白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次为支持窦固远征军深入白山作战,敦煌、张掖、酒泉、武威四郡已经集结了五千名役夫(或役妇),二万余峰骆驼或役马,专门为大军运输给养。

    一次远征中,仅是这二万余峰骆驼或役马的每日消耗,便是一个天文数字。

    别部要在敌后作战,自然不能有一驼或一匹役马,所有辎重、给养、卧具完全要由刑卒自带,这不能不使想以最少消耗而取得战争胜利的窦固,深受启迪!

    看了一圈,他摆摆手,四人一齐走到班超帐内挂着的绢图前,开门见山地道,“此番大战,吾兵力不占优,欲破强敌,必出奇兵。据波绍密报,呼衍勺已在伊吾绿洲之南山口开始筑坚营,此为吾大军主要作战方向。吾欲令别部潜入伊吾,孤军悄然破伊吾庐,使彼知无后路而军心自乱。彼乱,则可为吾所用也。汝适才欲去大营,莫非亦为此事?”

    窦固说完,便目光尖锐地看着班超。

    班超点点头,“吾正为此事,欲至大营禀报!”

    原来,新年夜里,窦固在新年到来之前,独自召见了班超。对北征中别部的作战方向,当时窦固提出了两个方案,供班超选择。

    一是别部出星碛山(注:即今瓜洲县北部星星峡所在山区),潜入白山北疏榆谷,夺蒲类城,断呼衍勺后路。二是别部隐秘出伊吾绿洲,夺伊吾庐城,相机夺取伊吾庐城北大营,断呼衍勺西归之路,将其赶向疏榆谷。汉军则以伊吾庐为根据,出击山北,与呼衍勺争夺疏榆谷!

    班超看着窦固中军大帐内的大沙盘,当时就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即“别部先出伊吾、再夺疏榆谷,与都尉大军形成夹击呼衍勺之势”。将帅想法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班超的方案更激进了些,且显然是早有成算。窦固听后基本同意了班超的方案,但用兵谨慎的他还是命班超细致推演,完善方案,待中军最后确定。

    此时,老将耿忠忧虑地看着班超问道,“在白山之南,惟伊吾庐城坚。别部虽二千余卒,却无攻城器械,守敌为一千长(注:即千骑长),千余骑。能否夺取伊吾庐?能否隐秘直出疏榆谷?仲升是否已有成谋?”

    “禀报都尉,别部已有盘算!然此计欲成,需以将呼衍老贼调出伊吾庐城北大营为前提!”

    班超便向两位都尉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即孤军千里,袭占伊吾庐,秘夺疏榆谷!他的谋划一环套一环,前提条件是,窦固能将呼衍王调出伊吾庐城北大营。这是最紧要的第一环,如果调不出,则后面的方案便没有意义。

    窦固以万四千远征军千里出白山,除要对阵呼衍部二万五千骑外,白山之北有燕然山左鹿蠡王部四万余人,白山之西有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共万余骑。如不能速胜,一旦陷入这三支大军的包围之中,轻则败退回河西,重则有全军覆没之危险。

    如班超之谋能成为现实,则汉军定可在最短时间内,在左鹿蠡王和车师前后国援军到来之前,一战而破白山呼衍部,夺取疏榆谷与伊吾绿洲。并以白山南北为立足点,北上可袭击左鹿蠡王,向西可下车师前后国。进而完全控制天山南北要冲,彻底掌握汉匈大战之主动权!

    果真如此,别部虽是偏师,无疑将要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

    只是因为事关重大,班超只能实话实说,“到目前为止,伊吾庐军情别部掌握有限,敌如何布防、伊吾庐城防有无漏洞可资利用、白山之巅是否另有隐秘涧道可翻越、疏榆谷守敌如何、如何在口门子峡谷(注:白山南北大通道北方出山口)阻击呼衍勺大军等等,都仅是帷幄之谋。故而,一切只能临机决断……”

    耿忠回首看看帐外,又悄声说道,“吾斥候营有精兵仍居伊吾,十数日后将进入蒲类。别部出白龙堆前,会有人专门将伊吾军情传递与别部。然据西域斥侯密报,前右扶风司马南府丞终望,已投北匈奴僮仆都尉府,据说已经隐秘进入伊吾庐。吾斥侯并大受其害,很多情报传不回来。仲升,此战关系汉匈两国国运,非同小可。有何要求,可一并讲来!”

    班超曾将自己的想法与耿忠禀报过,此时闻言,便与淳于蓟对视一眼,脱口说道,“禀报都尉,末将经过长考,反复推演,以为‘先出伊吾、再出蒲类’,完全可行。为使此策完全可行,末将有一事相求,不知当讲否……”

    “大战之前,言无不尽,讲吧!”

    “别部千七百刑卒,均带罪该死之人,朝不保夕。吾既为司马,必欲让其能立功国家,方可赎身为庶人。今都尉以别部为奇兵,别部定不辱使命。然吾未去过白山,为保别部出奇制胜,请都尉允超自入白山,将山南山北军情摸透,并找到破敌之策。如此,超才敢于豪言有无把握!”

    如果在茂陵大战爆发之前,班超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承诺完成任务。但在茂陵邑别部以三百太华山士卒坚守宋府庄园,会同千余庄丁,与司马南、司马瑞兄弟三四千人大战一场。那一仗虽然胜了,但却是惨胜。别部付出百余人、而宋府庄丁则付出数百人代价。

    一将功成,将有无数士卒化为枯骨,此战对班超影响深及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