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N道贩子康采恩-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大宋朝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朝廷慵懒了这么多年,显然不愿意多生事端,而只是想着能够少出力多办事。

    虽然说这在康定国认为的市场经济当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毕竟这就是在降低成本,但是康定国也同时强调过经济发展的质量才是最为重要的。

    而显而易见的是,明镐根本不认为朝廷现在的运输政策,能够夯实前线后勤体系的基础。

    没有这份基础的话,将士们在前线打胜仗的难度,便又跟着增加了不少。

    可是朝廷之中究竟有谁真正在乎他们的死活,就连皇帝在乎的也是自家领土的得失。

    其实就连康采恩也没有想到,宋朝经济的迅速繁荣带来的是朝廷上下的投机钻营。天天想着用低成本办大事的代价就是他们变得越来越懒惰,最终落得个偏安一隅的下场。

    与他不同的是,明镐几乎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时局之中,仿佛如今的局面就已经困到没有希望的地步了。他不知道的是对于大众而言,一向只有更糟的时候,而没有最糟的时候。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还有很多。

    这个不愉快的话题,很快就被他们跳过去了。

    不过,或许是时局过于艰难的缘故,他们很快又找到了一条令人更不愉快的话题。

    “文彦博?海外怎么会提起这个人?”

    “他可是在内的河东路副转运使也就是您的副手,我怎么能不提及呢?要知道这个家伙在川蜀的时候可是极其嚣张的。”

    “是吗?竟然还有这种事,我听说他好歹也是官宦子弟啊,怎么连这点教养都没有?”

    “什么教养?如今的官宦子弟,不是早就已经成为纨绔子弟的同义词了吗,”

    “哈哈哈,这倒也是。”明镐轻轻地抿了一口小酒,却突然像是记起什么一般,放下酒杯说道,“我记得文彦博的父亲,好像是叫做文洎对吧?”

    “没错。”康采恩曾经在山猫搜集的资料当中见到过这个人的名字,而且这家伙还有一条非常有趣的记录,“他也曾经在河东路担任过转运使!”

    明镐微微一愣,这句话当中蕴含的意思,他当然不可能拼不出来。

    “海外的意思是说这个文彦博来到合同之后,很有可能想要子承父志做出一番事业来,因而会和老夫在权柄上有一番龃龉。”

    康采恩微微叹了一口气:“很难说呀,不过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然而这番话还未说完,就听见对面的明镐大笑着说道:“海外莫要担心,老夫比他早中进士15年,在官场上也就多了15年的阅历,多了15年的资格,他能把老夫怎么样,难不成还想把我吃了?”

    “毒蛇虽小,亦能口吞大象。化基公还是多多小心为妙!”

    明镐没想到康采恩劝谏自己的幸福,竟然是如此的厌倦,可是他实在没有想明白一个小小的晚辈,才刚刚步入仕途15年而已,究竟能够给自己这个在官场上混了30年的人,带来怎样的威胁?

    同时,他的心中对于康采恩的评价,也暗中的降低了不少。

    于是双方的这番谈话难免再一次陷入到了尴尬之中,不过好在转机的机会就在不久之后到来。总有一些话题是他们都感兴趣的,比如说在康采恩到达丰州之后,会不会再次遭到李元昊的袭击呢?

    “最多有个三五百人过来溜达两圈,我想李元昊那条大鱼是看不上我这个鱼饵的。”

    康采恩的剖析一针见血,同时也充满了一种热血浇灌下的乐观情怀。

    这种在后世被称为革命主义乐观情怀的情愫,其实非常符合山东人的价值品位,所以,明镐刚一听完,便拍着膝盖大笑起来。

    “海外说的很有道理,我看李元昊也是别有所图,不会把进攻方向继续放在河东路的北端。这样的话,区区三五百人,就变了根本不足为惧了。更何况王从政那个纨绔子弟也不是吃干饭的,更何况还有高继宣,足可保海外无虞,”

    这个高级圈不简单。虽然现在那拆迁只不过是个并州知州,但是他身上的官衔之中,可是有这样一个旁人难以企及的存在: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皇家禁卫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的标志。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正任的团练使,恩州团练使。

    以前的时候,康采恩总认为这条历史记载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看过三遂平妖传的他,一直认为恩州这个地方应该在1047年才出现,也就是说他现在应该是贝州团练使。

    为什么贝州和恩州是一个地方?那是因为在1047年那里发生了一场叛乱,也就是著名的王则起义。

    ——什么?这个起义一点都不著名,那你听说过历史上的王伦起义吗?它也发生在仁宗年间。

    ——什么?你认为白衣秀士王伦的起义发生在七八十年之后的徽宗年间,那恭喜你就大错特错了。

    传统文学对于历史真相的认知是有着巨大阻碍的,谁都不像十年前的网文那样。推进与偏执的给大家展现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当然那个熟悉的黄金年代,过去之后大家现在能看的书也已经不多了,这就是很多人为什么去选择考古的原因。

    但是康采恩不是一名考古者,他看的历史和网络都不多,因此他才会犯下这样一个错误。

    倘若他一开始所接触的就是历史,而后接触的又是考究党的文学作品,那么,他绝对不会像那些读过传统文学作品的人一样,沉迷与跌宕起伏的情节当中,而忽略了历史最为要紧的因素,真实!

    虽然说历史记录当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让真正的历史彻底的丢失在长河之中,但那毕竟只是少数,至少康采恩在这处的记忆并不能作为这个结论的佐证。

    因为他记错了!

    原来的贝州的确是在公元1047或者1048年左右,更名为恩州的。那是为了显示仁宗陛下的怀柔才这样做的。

    但这并不代表此前就没有恩州。因为唐朝人在广东还建立了一个。

    所以这个时候出现恩州团练使是完全正常的。

    不过,康采恩的错误记忆,并不影响高级圈的战斗力,

    事态的确如同明镐所说的那样,有了高继宣的保护之后,康采恩就算真的遭遇什么意外,也不见得会出现什么问题。

    而且,这个高继宣在战略眼光上也是颇有独到之处的!

    当年李元昊刚刚起兵叛乱的时候,曾经声言要进攻关陇地区,但是许多人都因为这个而建言献策说要加强那里的防御,唯独只有高继宣认为,李元昊的攻击方向应该是在麟府路。

    而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像她预测的那样,李元昊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直接放弃西南方向的关陇地区,扑向了东方的河东路,并且迅速的攻陷了旧丰州。

    换而言之,倘若朝廷早些听从他的建议,在那里进行防御的话,说不定刚好可以达成一招稳中捉鳖之际让李元昊那个做死的鳖羔子直接扎进早就已经为他布置好的口袋阵之中,可惜谁都不是能够事先预料事情的神明,所以大宋朝也只能后知后觉的开始推崇高继宣。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皇帝才把他派到了河东路来,出任并州知州,

    这大概是希望他能够在这里,给李元昊送上几次重创。

    而事实即将证明,皇帝的这个想法是极其英明的。而且在康采恩也在这里的情况之下,那更是会显得无比英明!

第496章 你好,李元昊—20() 
关于军事方面的见解,康采恩的确与明镐有着很多一点相近的地方。

    因此他们接下来的交谈过程,便因之而有好了许多。

    可惜每当这种流畅的交流出现在天地之间的时候,老天爷总会是那个出来搅局的家伙,在经过几天的水路航行之后,明镐也终于到达了他的目的地。

    在告辞下船之后,他仍然没忘记向康采恩嘱咐一声:“千万不要离高继宣太远。”

    康采恩闻言之后,抚掌大笑。看来这老公还是不放心他的战斗力,其实他不知道的是,这一路上与他的交谈过程都被一个叫做关羽的家伙看在心里。

    而倘若他知道一旦武圣就与他同船而行的话,恐怕早就已经震惊的不知所以了。

    不过这个家伙的行动力也真是高得惊人。

    康采恩所率领的船队刚刚向北行驶到保德军附近的时候,黄河对岸的河东路村寨之中,就响起了敲锣打鼓的声音,听说刚刚到任的都转运使大人,要花钱雇佣民夫到对岸的丰收去修筑城寨,虽然是件危险的活计,但是看在钱的份儿上,还是有不少人踊跃报名,毕竟他们这边的生活实在太过贫苦。

    几百年之后会有一个叫做李自成的家伙,因为陕西的连年干旱而造反,如今的陕西生态环境虽然还没有恶化到那种地步,但是也没有乐观到哪里去。

    要知道造成黄土高坡的原因之一,正是宋夏之间进行的百年战争,相比起英法百年战争来讲,东方文明的战争要更加讲究城市的攻防战,因此各种木制器械的制造成为了消耗这片地区树木的重要推手。

    因此汉唐时期富庶的关中地区,就此与华夏历史告别。

    八水绕长安的盛景,虽然后世还能够见到一些端倪,但是,黄土高坡也就此出现在了华夏的版图上。

    当然这样的说法也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一般来讲后市工业文明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了农耕时期的所谓战争因素。要知道黄河在21世纪形成的地上河,大部分都位于河南山东境内,而在1820年之前,这位仁兄奔腾千里,东入海的轨迹是夺淮入海。

    换而言之。在南宋完成夺淮入海之后,明朝和清朝中前期黄河同志都是不走山东的,他是从河南直奔江苏去的。

    而这一段时间里黄河的流淌轨迹相对稳定,虽然也给华夏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以至于诞生了潘季驯这样的天才,但是,他终究不会再像北宋以及之前的那些朝代一样,动不动就改道决口。

    当然这其中也很有可能是水利工程出现重大进步的原因,毕竟元朝那个编纂宋史辽史和西夏史的脱脱同志在山东的时候就曾经修过水利工程。

    加上他们很有可能也从中西亚地区弄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因此也就导致了河防能力的迅速提高。

    但是这些因素或许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毕竟博尔只斤脱脱同志在山东修的那些水利工程,实在有豆腐渣工程的嫌疑。

    如此以来黄河不改道的重大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它含沙量的迅速减少。

    一名清的河防能力来看,如果含沙量真的像20世纪中后期那样堆积,那么决口改道的事情,绝对不可能完全避免。

    因此可以想见,黄河在这一段时间里积累的砂石并不像后世那样多,可是黄河在1820年改道之后,残留躺了不到200年的时间,竟然就弄得河南山东,处处都是地上河可见后市的工业破坏,对于山陕一带的生态也是个巨大的灾难。

    只不过这样的观点,完全无法解释李自成的问题。

    而且黄河决口改道之类的事情,在北宋发生的最为频繁是隔三差五的不闹腾一次,似乎黄河同志都不认为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