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N道贩子康采恩-第2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94章 子容子容世无双—32() 
康采恩的这些想法,很多都在之后的交流当中,交代给了苏颂和王安石。

    王安石只是在地图上粗略的看了一下,便觉得这片地区矿物质的面积,已经俨然超过了大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像这样的丰功伟绩,或者说这样的野心勃勃,恐怕绝对不是一般人,应该有的,换而言之,面前的这个十岁少年,竟然已经有了如此之大的志向。

    如果往好了说,这是准备像秋兰克一样,帮我取一份扶余之功。但是往坏了说,这位野心勃勃的少年郎,恐怕就是图谋不轨的典型写照了。

    可是很快王安石就记起来,这位小兄弟似乎在之前就已经得到了皇帝的圣旨,命令他在海外进行拓殖。有了皇帝的诏令,这样的图谋似乎也有了合法的价值,但终归有些人是会感到担忧的,将这么一大片地方交给外人来管理,想来就连皇帝本人也会在事后感到后悔。

    但是苏颂却仿佛没有王安石这么多的顾忌,他看着康采恩在地图上的写写画画,忽然觉得这似乎也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功劳,或许黄历应该为这一份皇图大业专门设立一个衙门,比如说海外事务提举司。

    只可惜现在的康采恩只有十岁,按照大宋朝的规矩,十岁的少年郎是拿不到实职差遣的,虽然他现在正在履行着皇帝给他的圣旨,而且即将还有参加与西夏的战争,但皇帝依旧不肯轻易给他一份差遣。

    康采恩倒是对这方面的事情不太在意,此时的南方各路依旧是蛮荒之地,北方人来这里都需要担心瘴疠之气,会不会要了他们的小命,所以愿意来这里做官的书生也非常之少,而象征着先进生产力的他们,一旦在当地显得稀薄,那么文明的进度也就会跟着放缓。

    所以他这个小小的官身,就在没有实职差遣,就算只是出身最次的诸色人等,也不可能在这里得不到尊重,更何况他的手中还掌握着许多能够养人糊口的技术。

    比如说他现在正像苏颂和王安石,介绍这一项可能一本万利的买卖。

    “白砂糖的提取技术其实并不难,关键问题在于蔗糖的种植,福建路这块,八山一水一分钱的地方,显然是拿不出那么多耕地的,所以我们要到这个大岛上去,也就是你们所说的琉球岛,其实我更喜欢叫它台湾岛,或者叫他大元岛。”

    苏颂对他怎么称呼这个大脑并不感兴趣,他只在乎那种生产白糖的工艺,如果停留在远离宋朝的海外大岛上,是不是有可能被人给抢了去?

    但王安石却全然没有这些担心,就连康采恩这样做的目的,他都已经有了基本的猜想。寻常贸易进出大宋,都是要向市舶司缴纳一笔不菲的抽解费用的。至于和买过程当中的压榨,那自然是更加不用多说。

    但如果直接把某些货物的贸易问题,转移到海外大岛上进行,那无疑就可以顺利的规避这些不必要的损耗。

    其实康采恩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的想法,他只是想要把这个大岛,尽早的拉进中华文明的圈子里罢了。

    只是,台岛的位置还是太靠北了一些,虽然也可以勉强种植椰子之类的水果,但是显然在雨热条件的比较上不敌麻逸。何况台岛的矿产资源远远没有周边的几个地区丰厚。所以这里只可以当做农业生产基地,撑死了再加上一会儿轻加工的功能,但对于未来发展更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却没有那么大的供应本领,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外扩张必然是康采恩的选择之一。

    更何况椰子可不是他的种植策略当中的首选,他想要的是在广袤的东南亚地区种植橡胶。这玩意儿如果短期之内用不上,大可以出口到20世纪70年代的那个时空去,如果需要在大宋朝开启蒸汽时代的研究,那么就必须为蒸汽机的气密准备好这一份原材料上的保障。

    所以康采恩他把整个南海,甚至一小部分南亚地区都划进了自己的伟大宏图之中,只是他不知道,当今皇帝赵祯如果看到这一切之后,会有怎样的感想?

    苏颂和王安石为他的这一调侃,表达了各自的看法。从康采恩的角度上来讲,苏颂的那个想法无异于更贴近实际,倘若真的成立一个专门的衙门,又交给他来打理的话,那么大宋王朝将很有可能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说服皇帝和群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这个说服工作最好赶在范仲淹庆历新政之前进行,否则很有可能会被反攻倒算的那群人当成是新政的政策之一而加以打倒,殃及池鱼这种悲催的事情,他康采恩可不想遇到。

    但是某些舆论宣传,或许现在就需要开始了,而苏颂显然也愿意为这一切略微尽一番心力,于是康采恩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希望他的父亲苏绅能够提供一些帮助,与此人再无硬盘当中的二流名声,能够带动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比起康采恩一个人在那里吱吱歪歪,显然也要好上许多。

    于是在到达杭州之后,苏颂立刻把拟好的信件发给了他的父亲,而康采恩和王安石则去寻找能够前往泉州的海船。

    不过就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竟然意外的收到了一封来自开封城的加急快信。

    这封信是康定国写来的,同样由八大王的运河船只带来。而信的内容则让康采恩惊喜不已。

    皇帝已经从皇城司收集到的市井传言当中,得知了康采恩愿意率领海外集结起来的军队前往西夏作战的事情,为了表彰他的这份义举,以及他在海外建设当中取得的成绩——毕竟已经能够纠集海外军队的,这样的成绩自然应该额外加奖——所以提升他的寄禄官官阶为试贝州录事参军。

    这个官阶并不需要他跑到河北去上班,只是发放俸禄,标明品级的标志而已。但这却意味着他正式告别了判司簿尉的选人阶段,进入到了四等七阶的下一个阶段,试衔录令。

第395章 子容子容世无双—34() 
同行的王安石在看到书信内容之后,立刻向康采恩竖起了大拇指。

    由于恩荫的缘故,王安石的很多童年都已经拿到了官身,但他们当中真正有本领的人却并不多见,应该像寒假那样的官宦子弟,早就已经是从七品的定忠诚,但他还是更佩服用本事换来的试衔录令,所以才会对康采恩如此赞赏。

    不过这封信的内容可没有到此为止,考虑到康凡即将赶赴溪上前线,皇帝特地允许他以文姿换武资,以方便他在西夏战场展开工作。

    这个把王安石激动坏了,因为按照大宋的旧有制度,这种更换资序的方式应该增加一级官品。从八品的试衔录令,因此应该迁转为正八品。

    正八品可就跳过了小使臣的阶段,直接进入了大使臣的阶段。

    要知道武城的官员序列当中,还有一大坨无品杂阶存在。据王安石所知,如今在溪上战场上厮杀的人当中,哪怕差遣已经到了,足够指挥500人的指挥使,他的本官官阶也有可能是不入流的三班差使,甚至有可能是大将、正名军将之类的。

    也就是说,康采恩的这位正八品武官,足够统帅那么两三个指挥的兵力了。再加上他现在仍不能领取差遣,所以他实际上是以私人身份参加这场战争的,有个官身撑死了也只是防人欺负罢了。

    不过康采恩还是很高兴的,内殿承制这个八品官职,距离诸司副使只有两步之遥,虽然看上去只是个芝麻绿豆大点的官,但不可否认的是,宋朝大部分官员的品级都不高,七品八品已经算是中级官员了,有的人在官场里混上20年,还不一定能够拿到一个六品官——王安石这种进士出身的,官员在莫干山上享受着巨大的便利,但他在20年之后,寄禄官也只不过才到六品郎中而已。

    这种现象和后来的明清时代有着巨大的不同,人们常说七品县令,但在宋朝时期,选人充当县令,只不过需要八品而已,偶尔有的选人寄禄官虽然到了八品,但他的散官却还在九品上呆着呢。

    所以康采恩得到的这个八品武职,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个一辈子都奋斗不上的目标了。

    当然在以文抑武的大宋王朝,文官,尤其是进士出身的文官,晋升起来其实是非常容易的,至少他们在某棵年数上就占据着巨大的优势。

    而且五官在模块的等级上也是非常惨烈的,仅仅是在六七品这个档次上,就可以划分为横行和诸司使。虽然看上去只有两个系列而已,但是朱思始阶段就可以划分为42阶,横行序列还有12阶,加起来接近60阶,

    根据范仲淹的说法,文官三年一迁转,武官则需要五年,那么纯粹靠模看往上爬的话,从七品升到五品,估计得需要300年——这个只是数学上的结论,从大宋的政治制度上来讲,横行12阶以及以上的遥郡官、正任官,都是不按磨勘,只看军功的。

    但即便如此,相较于如此漫长的模块年限,人的一辈子也是明显是不够的。就算是刘几那样活到80的老寿星,也不够这样爬的,所以如果不在边境上拿到点功勋的话,根本没有指望进入高级将领的行列,更何况高级将领的行列当中,注定是有那么三分之一二的人是要交给皇帝的亲信的。

    所以在宋朝想要成为高级将领,的确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如果有边境征战的军功,那么,武将的晋升可就要比文官容易多了,一次被上级重视的边境功劳,很有可能就会被抄转七阶,这即便是在诸司正使——此阶段磨勘迁转也可以一次五阶——当中,也是毫无疑问的坐上了升官的快车道。

    如果身处诸司副使当中,更是有可能一下子跳过21阶,直接升任对应的诸司正使。

    这样的竞争方式在和平时期是看不到的,因为这是掌权者用来激励中低层武官专心战事的手段。

    至于对武官来说,他们在制度设计上怎样花费心思根本就不重要,因为战争是有生死的,升官发财这种东西,只有活着回来才能够拿到手里,如果战死沙场,那就只能为天下笑了。

    大方有些心思的武将,反而要格外提醒自己,不能因为战胜之后就能唾手可得的连续晋升,而忽略了敌人的强大,否则的话,被转化为军功的就不是敌人的人头,而是自家的了。

    所以说,宋朝的武将很少有单开变性的,但文臣反而有不少这样的情况。

    不过康采恩可懒得在乎这些事情,文资换武资这件事情虽然是从天而降,但他恰好可以借助这次机会提高一下自己在官场上的地位,只是不知道,在结束这次战争之后,能不能顺利的将自己的官资给换回来,毕竟文官在这大宋王朝才是最有地位的一批人。

    不过这大概也是清理合一之后的事情了,说不定在最近这几年里,皇帝还会把他安排到其他的地方去,尤其是在他展现出自己的军事实力之后,这样的事情恐怕更不会缺少。

    不过现在的他完全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毕竟他在杭州的这几天里还有好几件重要的事情要去办。

    首先,之前在汴京城里见过的那位杭州海商,曾经给他留过一封信,通过那封信可以找到那位海上在杭州的住址。你为什么寻找那位海商,当然是希望他能够帮个忙,在杭州本地找寻两位不世出的人才。

    这两个人才一个叫做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