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断大明-第5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人来到周应秋书房,只见周应秋坐在书桌前,正低着头看着文书。

    魏学濂,曹鼎蛟,孟兆祥三人对视一眼,齐齐抬手道“下官魏学濂(孟兆祥、曹鼎蛟)见过周大人。”

    周应秋头也没抬,淡淡道:“降罪的旨意估计就要到门口了,你们确定不改改称呼?或者过两日去刑部大牢看我?”

    最尴尬的莫过于魏学濂了,他抬着手,颇是诚恳的道:“还请周大人恕罪,都是下官鲁莽,未曾料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周应秋这才抬起头,目光在魏学濂,孟兆祥,曹鼎蛟三人脸上扫过,有些漠然的放下手里的文书,道“外面的人都说你们政院出来的官吏,全是泥腿子,书没读过几本,大道理倒是会的不少,在衙门里整天天喊着‘新政’,‘变革’,‘去除腐朽’,‘中兴大明’,实际上一点规矩都没有,任性胡来,不计后果,不知道坏了多少事期初我也不信,对你们还多有维护。可你魏学濂倒是知道知恩图报,拿着反贪局的鸡毛当令箭,在我吏部搞风搞雨不说,现在还将我给扳倒了,你们还真是会做事情”

    周应秋话音未落,三人都面觉尴尬。

    靖王入阁,督政院对京城进行了大规模清理,以图控制舆论,在外人看来自然是靖王秋后算账的‘报复’,魏学濂的反贪局冲在最前面,加上吏部对政院系官吏进行‘轮调’,反贪局的重点火力都在吏部,虽然不是冲着周应秋去的,却实实在在的将周应秋给拱下了台。

    魏学濂神色动了动,一肚子话,一个字都说不出口。

    实在是无话可说,找不到理由,周应秋在这件事上,真的很‘无辜’,罪魁祸首就是他魏学濂,任何借口都苍白无力!

    孟兆祥在吏部还是打杂的,连进周应秋班房的资格都没有,这次外放凤。阳府本身就是‘高升’,他没胆量开口。

    曹鼎蛟倒是有心替魏学濂争辩几句,硬生生的又堵在嘴边。他的身份特殊,开了口可能就是代表他叔父曹文诏,曹家,在周应秋这样的大佬面前,不能信口开河。

    实则上,也难以争辩出什么。

    周应秋几句话就将三人堵的说不出话来,冷哼一声,教训道:“有多大的肚子吃多少饭,多少力气做多少事情,没本事还一天到晚上蹿下跳,惹是生非,画虎不成反类犬!”

    孟兆祥,曹鼎蛟,魏学濂三人嘴角都是动了动,最后还是没有说出话来。

    ‘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句话是意有所指。政院出来的人,都很热衷于学习当今皇上,很喜欢将事情搞大,砸烂了,从头收拾,再立规矩。

    周应秋目光在三人脸上扫过,语气渐冷,道“你们只看到了表面,皇上背后的准备你们可曾看到?哪一件事皇上不是谋定而后动?这‘景正新政’为什么不是‘崇祯新政’?我大明处处腐朽,需要革新不假,但也用不着见到什么都要从头再来,要是如此,还要‘新政’做什么”

    曹鼎蛟心思通透,很快就醒悟过来。周应秋‘教训’这么多,分明是在‘指点’他们。

    孟兆祥,魏学濂就差了些,只能闷头听着,心里多少有些腹诽。

    周应秋老奸巨猾,将三人的表情尽收眼底,也没有多说,端起身边已经凉了的茶,漠然道:“本官就要被夺职了,也没资格教训你们,说吧,你们来见我是为了什么?”

    魏学濂现在没说话的资格,孟兆祥更不够,最后两人余光都瞥向曹鼎蛟。

    曹鼎蛟只得抬手,心里琢磨了一下才道“大人,我等想要知道,吏部这次为何如此针对我们,就算有些小争端,也不至于处置的这般严厉,毫不留情”

    周应秋放下茶杯,道:“你们这次外放是我决定的。”

    三人都是面色微惊,万万没想到,幕后元凶是周应秋!

    曹鼎蛟看着周应秋,继续抬着手道:“还请大人解惑。”

    周应秋目光淡淡的看着三人,道:“有五个原因:第一,皇上有意调整朝局,按照计划,我明年会离京外放。第二,你们的经验不足,历练不够。第三,朝野非议太大,本官要一碗水端平。第四,政院毕业的生员越来越多,朝廷要精兵简政。第五,这是早就计划好,皇上默许的。”

    三人听着周应秋一口气说出五个理由,都愣住了。

    周应秋的话里透出的东西太多,他们一时没办法完全理清。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居阅读网址:

第八百三十章 特赦() 
曹鼎蛟,孟兆祥已经听出味道来了,周应秋分明是在点拨他们。

    好一阵子,孟兆祥抬着手,道:“大人,朝廷有意磨炼我们,可也用不着如此大张旗鼓,一扫而尽,您不怕伤了数百人的为国之心吗?”

    周应秋看了孟兆祥一眼,没有回答。

    这里的原因是因为皇家政院建立的太晚,若是早个五年,也用不着这样急。‘新政’高层架构经过一年基本上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要向下推动。府县一级是最顽固的,不能完全指望由上而下施压,那么政院这些生员就是最合适的。他们充斥在大明底层的角角落落,势必会让‘新政’事半功倍,大大的加速。

    这些话现在还不能与这些人说,太年轻,容易冲动,说多了会再惹出是非来。

    稍稍沉吟,周应秋道:“今日我与你们说的,一个字都不能泄露出去,回去之后,好生准备,要记住,朝廷的法纪不容挑衅,尤其是朋党这一条,一定要切记,不得沾染分毫,否则本官也保不了你们!”

    曹鼎蛟三人看得出周应秋有话没说,但他们也得到了想要的——吏部,朝廷没有要打压他们的意思。

    几人对视一眼,抬手道:“多谢周大人指点,下官告退。”

    周应秋漠然点头,看着三人离开。

    这三人都是皇帝看好的人,着力培养的年轻一代,周应秋也算给了几分薄面,结了一点善缘。

    “能走多远,就看你们自己的了。”周应秋漠然自语。

    三人出了周府,天色已经黑了,一脚下去,淹没了半条小腿,大雪却还是没有停,密密麻麻的往下落。

    孟兆祥裹了裹衣服,一边跋涉着一边道“你们说,周大人的话有几分可信?”

    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不会因为周应秋貌似的推心置腹就真的完全相信他的话,不过是初次见面,交浅言深的道理谁都懂。

    魏学濂想了想,道“话应该是真的,不过他最多就说了一半,还藏了不少。”

    曹鼎蛟也点头,道:“皇家政院毕竟是皇上属意建立,之前由户部,吏部代管过,这次的‘轮调’又是周尚书亲自操刀,肯定还有别的目的,只是我们一时半会猜不到。”

    “我最疑惑的是毕阁老的态度,”孟兆祥抬头看了看前面,大雪封路,仿佛没有尽头,寒风呼啸,冷风刺骨,咬着牙道:“他是政院院长,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对我们都应该有所维护,但他一直什么都没做,还有意的打压我们……”

    说到这里,魏学濂也顶着寒风道:“毕阁老就是‘公正’,公正都有些过头了……”

    曹鼎蛟想了想,心里忽也有些不安,道:“月底我叔叔就会到京,到时候我想办法探探口风。”

    魏学濂,孟兆祥都有些诧异的看向曹鼎蛟,他以前可不会这么干。

    曹鼎蛟道:“这次我也觉得有些不对劲,还是问问,不然不安心。”

    魏学濂,孟兆祥两人重重点头,周应秋掺和进来,事情变的有些诡异了。

    内阁里,汪乔年将事情与三位阁老一说,就等着他们的说法。

    毕自严,孙承宗,靖王也面面相觑。当初改革的时候,倒是忽略了这件事。

    大理寺卿的品级确实太低了,处理一般的案件还可以,涉及到皇亲国戚,甚至说,超过三品,大理寺哪怕有内阁诏令,皇帝旨意都有些说不过去,毕竟不是三司会审。

    孙承宗沉吟半晌,没有说话。

    三司,指的是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刑部现在专负刑案,不能参与审理,都察院已废,督政院只有‘监督之责’,无权审案,所以三司中两个已经不存在了。

    那涉及高一层的案子,该如何办理?

    孙承宗看着毕自严的神色,目光转向靖王,道“王爷怎么看?”

    靖王也是‘新政’设计的参与者,心里一直在思索,听着孙承宗的问话,道:“这件事应该有内阁定立具体条案,送皇上批准。”

    “什么样的条案?”毕自严目光微动的道。

    靖王稍一顿,道“我心里有几个想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考。第一,涉及皇族,当有皇族坐镇审理。涉及高官,比如三品以上,须有内阁坐镇审断。若是军中之人,当设立特殊的大理寺,不能一概而论。”

    毕自严看着靖王微微点头,道:“王爷的话在理,那当前这个案子,该如何处置?”

    靖王看着毕自严,知晓他有意考校,直接便道“皇室宗亲,当由皇上斟酌人选。”靖王心里很清楚,宗室几十万人,可能用的着实没几个。

    毕自严神色不动,目光看向汪乔年,道:“这到底是你们大理寺的事,你觉得该怎么办?”

    汪乔年上任不过几天,政务还没有梳理清楚,听着毕自严的问话,小心的斟酌着道:“下官的意思是,能否提升大理寺的品级?”

    毕自严顿时就一笑,道“你刚从从四品提升到从三品,还想怎么提?”

    衙门的品级与官员的品级是一样的,不能指望一品大员去管理一个三品衙门,更不能让一个三品官员去统领一品衙门。

    汪乔年神色有些僵硬,道:“下官鲁莽。”其实他心里的想法是,提升大理寺品级,可以派其他官员来,并不是他再升官。

    毕自严没有理会汪乔年,思忖着道:“这个案子现在已经不重要了,人都已经保释出去,再等几天吧,我会再与皇上商议,出一个具体的章程来。”

    “是。”汪乔年道。确实也只能这么办。

    毕自严打发了汪乔年,虽然天色已经黑了,他也没有下班的意思,继续忙碌着。

    年关将近事情本就多,加上吏部群龙无首,他们要操心的事情就更多。

    孙承宗近来也在筹划着对大明军事体制的再次改革,都快愁白了头,也没心思早早出宫。

    靖王现在分摊了一部分内阁事务,更是忙的脚不沾地,也离不开,三人在各自的班房里,点着灯,准备彻夜不归。

    朱栩也没离开御书房,一道道奏本看去,太多的枯燥,乏味,近乎是机械的在运转。

    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司礼监批红这种东西存在了,看多了,真的会吐!

    加上今天格外的冷,哪怕有炉子也难受,朱栩喝了杯茶,准备结束今天的工作,顿时又一怔,目光看向最后的这道奏本。

    这是通政使司右通政,吴有为上的奏本,将杨涟在‘移宫案’中的作用大书特书,又言称他有‘从龙之功’,并且还是帝师,洋洋洒洒近千字,最后点明要旨:请求特赦杨涟。

    朱栩不在意这吴有为在背后搞风搞雨,也不在意他提及东林党这个在官场算是禁忌的词汇,他倒是对‘特赦’二字特别感兴趣。

    越琢磨越觉得有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