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本纪-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乐大帝迁都,更大的意义是为了建立一个向北进攻的完备基地。

    只要有京城在,面对北方的威胁,大明最精锐的京营就能随时准备出塞。

    有京城在,大明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进攻的准备,随时可以对北方草原发起有效的攻击。

    长城,在永乐大帝眼中,那也不是用来防御的建筑,那只是大明向北方敌人,发起进攻的更前进基地。

    从这个方面想,京城防御上的缺陷就完全不存在了。永乐时代,什么敌人能顶住大明的攻击,转而进攻大明的京城呢?

    没能彻底征服草原的朱棣,大概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彻底的解决北方的安全问题,靠进攻将边疆扩展到草原以外,使京城获得真正的战略安全。

    朱棣可能害怕他的后代子孙,会在深宫妇人中忘记了边疆的安危,他用近在咫尺的边疆提醒他的后世子孙。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可惜,后世子孙的不肖,把京城这好好地进攻基地,愣给扭成了防御基地。从这一点上来说,不能不说是文臣误国啊。

    朱由检对自己的这个新发现真是感到痛心疾首。

    遥想永乐时代,大明的陆军打遍四方无敌手;大明海军更是全世界第一的远洋海军。

    能把2。6万人的军队,投递到万里海疆之外,那是多么强大的海军!

    这个数据直到前世的鸦片战争时期,那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都还无法做到。

    永乐时代,多么雄伟辉煌的时代。

    可惜、可惜。

    永乐大帝在大明文人的笔下,留下的重点却是他诛方孝孺十族的残暴和穷兵黩武的四字点评。

    永乐大帝征服四海的伟大功绩,还不如麾下文人修撰的一部《永乐大典》。

    这就是大明所谓以文制武的传统。

    遥想永乐时代,大明是以文制武吗?

    到了弘治朝,刘大夏的一把大火,更把永乐时代的所有辉煌烧的一干二净,大火中也把大明的进攻战略彻底毁弃。

    从这点上,说刘大夏为华夏的千古罪人,一点都不为过。

    当然,刘大夏也只是大明文臣的一个代表,单只一个刘大夏是绝做不到这一步的。

    大明从弘治时起,大明的文臣们,就一步一步把大明的天子囚禁起来。

    京城也由进攻基地,逐步蜕变成为一个巨大的囚笼。昔日大明的无敌雄师也蜕变成为只能摆样子吓人的京城狱卒。

    可悲啊,可悲!

    朱由检心中说不出的难受,这就是文人的大明。

    看着大明那份写意的地图,朱由检只觉得有股火在他心头不停的焚烧。

    沿遵化、喜峰口到草原,即便在这份写意的地图上,也仍然是一条用兵的上好道路。

    大明朝廷不做,那就由孤来做吧!

    郑平边走边细心的为面前的张狗娃,调整一下身上的背带。

    虽然手上在为减轻少年的负累调整,可郑平心中暗自高兴。

    “新人这下都吃到足够的苦头了吧?”

    新人?

    郑平面前的少年,实际上已经不能算新人了。

    这些少年都是出自颜神镇庄园的少年队,他们相较郑平虽然算新人,可接受训练也都超过了三个月。

    按信王府的学习习惯,这些少年们也到了出师的时候。

    不知是不是心理因素。

    在训练中,郑平总觉得这些少年的举动有些别扭。

    虽然新人的基本训练都已完成,可这些新人在细节上做的,似乎总有些不太到位。比他们信王府出来的老人,好像还有不小的差距。但真要要求起来,却似乎又没什么区别。

    直到这次少年们从青州颜神镇前往遵化,郑平才发现他的感觉并没有出错,新人确实比信王府出来的老人小毛病多了很多。

    队伍一开始走时一切还好。可随着时间和路程的延长,新人训练中看不出来的小毛病全都暴露出来了。

    绑腿绑的不够紧,背包打的过松或过紧,甚至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暴露出各种毛病。

    是训练要求的不够严格吗?

    不是。

    郑平感觉他当时对牛金星(牛二)也是同样的要求,牛金星就做的很好。

    是因为训练的人太多,教官照顾不过来吗?

    也不是。

    信王府后来训练新入少年时,教官与队员也是1对5的比例。

    那到底毛病出在哪儿?

    郑平很困惑。

    长途行军本就十分艰苦,此次少年队又不像从京城去颜神镇时有车代步。此次,无论新老少年,都吃到了不少的苦头。其中新人们因为细节上的小毛病,让他们更是吃足了苦头。

    经过半个月的艰苦跋涉,遵化终于快到了。

    想想一路走来的艰辛,郑平就十分的感慨:果然是读万卷书,还需要走万里路啊。

    郑平发现所有训练的成果,不论好的、坏的都在这次行军中体现了出来。经过此次行军,他对信王发下的训练大纲体会的更深了。

    看着少年们身上统一的装备和一致的行军打扮,郑平突然冒出一个不敬的念头:“信王殿下走过万里路吗?”

    信王殿下应该没走过吧?

    可信王教的东西怎么会如此切合实际呢?

    最关键的是,信王殿下传下的大纲,据郑平所知,大明军队中从未有过此种训练方法。

    信王从哪里学到的?

    郑平百思不得其解。

    信王的学识莫非是天授?

    心跳的突然加快了几拍,郑平不敢在继续想下去。他大声的喊道:“张狗娃,这次吃到苦头了吧?叫你动作练得不标准。”

    “呵呵。”张狗娃也不回话,只憨憨的笑笑了事。

    看张狗娃憨憨的笑容,郑平一阵头疼。

    张狗娃这种表现才是最麻烦的。他看似听话,你说什么他都听,可不管你怎么教,他都好像欠缺了一点。

    “要是牛二在就好了。”郑平现在无比的怀念,信王府那个看似憨厚实则狡猾的牛金星(牛二)。

第一二二章:少年队引发的风暴(求票、求收藏)() 
面对憨憨的张狗娃,郑平分外的想念牛金星。

    要是牛二在就好了,有那小子的邪路子,肯定能改了这帮小子的坏毛病。

    “报告。”一个少年飞快的跑到了郑平面前。

    “报告队长,遵化方向,有信使来了。”少年飞快的禀报。

    “密语核对过吗?”郑平严肃的问道。

    “报告队长,都核对过了。”少年干脆的回答。

    “很好。李铁柱,你去把信使带过来吧。”

    郑平看李铁柱远去,转头对身边队列中的少年小声下令:“传下去,全队原地稍息。”

    随着郑平的口令,行进中的整队少年,迅速在路边停了下来。因为口令是稍息,停下来的少年们依然维持着队列不散。

    看到全队的反应速度,郑平满意的点了点头。“这还像点样子。”

    没有大声的传令,只靠手口相传,全队200人,能在10息内原地停止,没有任何混乱出现。

    嗯,这项标准已经达到信王训练大纲的要求了。

    信使跟随李铁柱飞速的跑到郑平面前,见面就是一个抬手礼。

    单从这个敬礼动作,郑平就能看出,信使也是王府少年队出身。

    全大明应该只有信王府的少年队,在使用这种手指耳边的特殊抬手礼。(没办法,朱由检前世对军礼的印象实在太深了)

    “报告,乙字队信使李平向您报到。”信使干脆利落报出自己所属单位,并把一封信笺递上。

    “乙字队,那不是牛二带的队吗?他也来了?”郑平一边接信,一边随口问道。

    年前少年队拆分,郑平带甲子队去了颜神镇,牛二带乙字队去了水利工地,丙字队留在信王府内。

    看面前信使迷惑的样子,郑平不再多问。方才话一出口,郑平就觉察不太好。要知道,牛金星才是牛二的大号。

    牛金星自获信王殿下赐名后,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喊他牛二。大概除了当初同期的20个同伴,应该没人知道他叫过那么土的名字吧?

    “牛二,哦,牛金星。要是你的小名不小心传开了,可不怨我。”郑平心虚的暗暗念叨。

    信使带来的信件依照约定的密码,被迅速翻译出来。信的内容很简单:甲字队不进遵化,直接前往喜峰口驻扎。

    郑平的心愿落空了,牛金星没有来遵化。乙字队的信使也不是从遵化赶来,而是自京城飞马赶来,只是跑到了他们前面而已。

    郑平不知道,他所帅的200甲字队少年,千里迢迢的从颜神镇走向遵化,短短10几天的行军,竟然在京城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暴。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甲字队太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军队了。

    甲字队行进途中的种种表现,若说他们只是一队庄园护卫,那也得有人信才行啊!

    不说别的,单只甲字队的整齐划一,令行禁止就已让人大跌眼镜了。更不用说,日行近百里,队形还丝毫不乱,这不是精锐是什么?就是当年的戚家军也没有如此严整的队列啊!

    青天白日、大明腹地、京畿近处竟然出现这样一支精锐兵马,还是向京城方向快速行进;在这个政争激烈的时间段,不得不让人充满遐想啊!

    更何况,因为这只小队伍,京城翰林院庶吉士崔子忠,竟然还敲响了登闻鼓。

    登闻鼓啊!

    大明朝制:登闻鼓一响,不是有大冤就是有大变(谋逆)。

    更牛的是:按洪武祖训,登闻鼓一响,天子无论在哪里、无论在做什么事都必须停下,立即升朝问事。

    就冲这一点,就知道事情闹的到底有多大。

    天启皇帝朱由校被登闻鼓声从长春宫召出,他是一肚子的怨气。他才把胜利号研究出点头绪就被人打断,朱由校当然非常的不爽。

    魏公公更不爽,朝廷现在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怎么会突然出来这么一个愣头青?愣头青还敲响了登闻鼓,谁知道他会说出些什么来?

    不会是东林党人在破釜沉舟吧?

    魏公公的脸色阴的几乎能滴出水来。

    朝廷的其他大佬也是一肚子的不高兴,谁也不会喜欢没任何防备的突发事件。

    庶吉士崔子忠上殿时,他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充满怨气的低气压场景。

    崔子忠,27岁,天启二年进士。

    崔子忠中进士的成绩不算太好,只名列三甲第九十七名。

    不过,由于崔子忠是少见的实学派学生,又对朝廷的各种政务都有不错的见解,这才被选进翰林院授予了庶吉士。

    面对满朝充斥着怨气的低气压,庶吉士崔子忠一点都不惧。他知道,只要登闻鼓响了,大殿上就不再会有人打断他的说话。他就是说的再荒诞不经,朝堂的诸位大佬也只能忍着气听他说完。

    登闻鼓的关系实在太大了。

    要不是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崔子忠也不想去敲登闻鼓。

    青州有支精锐向京城进发的传闻,崔子忠很早就听说了。

    青州精锐的传闻,外界传的非常离谱。什么戚爷爷的精兵还魂,什么衡王(青州的藩王)起兵要清君侧,什么乱七八糟的传闻都有。最离谱的还有说三国青州兵转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