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英歌传-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天宗师怎么了?难道就不是人啦?是人就会喝醉嘛。”李思泉摸了摸胡子,眼睛一瞪反问了一句。

    “是,是,爹你说的对。”李阎浮赶紧服软。

    “想什么心事呢?说来听听。不要告诉你爹,你在思春啊!”李思泉一边说一边打量起李阎浮来,“看样子不像呐?要不要让你妈改天给你安排一场聚会,介绍几位大家闺秀给你认识一下?”

    “爹,你就放过我吧!大恩不言谢了!”李阎浮供着手,连声告饶道。

    “对了,说到这事,你小子没有在海西留下我们李家的种吧?”李思泉一拍脑门,仿佛想起了什么似的赶紧说道,“有也没关系,我们岐山李家主脉香火单薄,三代都只有一位男丁。有的话唤人带回来,让你妈也享享天伦之乐,省得她有事没事就跟我絮叨。”

    “爹,你怎么说着说着,越发没个正形了。”李阎浮哭笑不得。

    “此言谬矣!子孙延续乃是我大唐各大世家一等一的正事,怎么到你口中就没了正行了?这话要让你妈听见,少不得吃上一顿挂落!”李思泉一本正经的说道,一边说一边摸着自己的胡须。

    “是,是,孩儿受教了!”李阎浮唯唯诺诺的应道,随后他赶快转移了话题,“孩儿我刚才是在寻思‘靖安案’和大兄被害一事之间的关联。”

    “你怎么想的,说来听听。”李思泉点点头说道。

    李阎浮将今天晚上在归云阁发生的精彩故事,还有路上孙菲嫣跟他说的疑似崔湜的温安平一事,以及自己刚才的种种猜测一一说了出来。尤其是归云阁背后交错复杂的利益纠葛,更是说得十分详细。

    李思泉听完后不动声色地回应道:“我儿这些年在海西还真没白待,是经历了一番历练的。想当初你大兄云景刚刚接手秋官正一职时,远远没有你这么思虑周全。当年很多事情,都要我手把手的教他。即便是如此,他还是狠狠地跌过几个跟头的。都说少儿游子多成才,这话果然没说错。”

    “爹,你这话说的孩儿都无地自容了。跟咱们岐山派诸多前辈比起来,孩儿还差得很远。”李阎浮摇了摇头,说道。

    “这话说的好,人难就难在能有一颗时时鞭策自己的心。”李思泉脸上露出了笑容,“儒家有句话说的好,吾日三省吾身。说出来很容易,做起来就很难了。就冲你刚才那句话,就远远胜过许多勋贵世家的子弟。”

    “爹,外人听到咱们父子之间的对话,怕是要取笑上一番了。”李阎浮也笑了起来,他拿起桌上的水壶给李思泉又倒了一杯水。

    “让他们笑去好了,他们也只敢在私底下议论议论。要知道,皇上曾经在朝会的时候亲口夸奖过你,有诗为证,且听为父诵来:男儿当如李晨曦,万里单骑镇海西。少年发奋时未晚,元榜留名人皆知。”李思泉得意洋洋的说道。

    “这诗是皇上所做?”李阎浮忍不住问道。

    “那当然,爹还会骗你不曾?”李思泉越说越发得意,“满朝王公大臣,长安勋贵名门,谁不知道你李阎浮已经简在帝心。”

    “天威难测,事事还是得小心谨慎才对。”李阎浮摇了摇,不是很认可“简在帝心”的说法。

    李思泉拿起水杯又喝了口水,然后才对李阎浮说:“这个态度是对的,爹说说可以,你切不可自满。”

    “孩儿省得。”李阎浮微微点头。

    “关于你大兄被害一案,你如何查案?如何追凶?爹都没有什么好教你的。”李思泉看着李阎浮说,“爹能想到的,你已经都想到了。爹没想到的,你也想到了。总之诸事种种,如何拨开迷雾见明月,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现在线索太少了,还要多方查证才可。”李阎浮说道。

    “那就去查。总之不论涉及到谁,这件事情都必须给我们岐山派一个交待。真的你爹我这个大唐国师是白当的,把手都伸到了我们岐山派弟子的身上了,那就不要怪我们把这只手斩断。”李思泉正色的说道。

    “这点孩儿心里有数,大兄不会就这样白白牺牲。”李阎浮也严肃的说道。

    “爹提醒你一句,你一个人在海西时,做许多事情都要顾及万千,各方利益不敢轻易触碰,因此办事查案必须找到线头才能破解。从手法上来说,这固然是好的,但也未免有些小家子气。”李思泉指了指自己,接着说道,“记住在大唐,站在你身后的是你爹我,是咱们李家的老祖,更是岐山派诸多英魂。只要咱们自己做事问心无愧,对得起大唐,对得起皇上,管他们什么豪门利益和世家纠葛!怀疑了就直接上门查。太史局监察天下所有修士和异类,职权上你完全可以先抓了再说,有问题就继续审,没问题就放人。”

    “爹,这有点太粗暴了。”李阎浮回应了一句。

    “粗暴什么?你爹我当年就是这么查案的!”李思泉吹胡子瞪眼地说道,“一力降十会,知道吗?不然像你这么查,黄花菜都凉了。”

    “爹,你刚才可说过了,孩儿如何查案,如何追凶,您可都不过问的。”李阎浮用李思泉的话反将了一军。

    “怎么?老子管儿子,也需要你爹我去请一道圣旨吗?”李思泉开始耍无赖,这两位父子之间的相处方式,还真是与大唐其他世家不同。

    “不敢,不敢。您管我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这不就好了吗!少废话,总之你大胆去办,一切你爹我都给你兜着。”李思泉说着说着,似乎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说得不对,连忙补了一句,“就算你爹真的兜不住了,还有皇上给你兜着。”

    “是,孩儿明白。简在帝心嘛。”李阎浮无奈的说道。

    “知道就好,我的孩儿果然一点就透!哈哈。”李思泉说完这句,摆摆手转身走出了李阎浮的房间。李阎浮站了起来,拱手行了一礼,看着李思泉的身影渐渐消失。父亲的话,李阎浮虽然不是完全认同,但也给了他破解谜团的启发。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十二章 冯家往事() 
太极宫,取龙虎合一阴阳交汇之意,代表了大唐所有权利汇于一身的最高存在——皇权。这座宫殿位于长安城中轴线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始建于前朝开皇二年。原来称为大兴宫,先帝睿宗时改名为太极宫。

    太极宫是大唐帝都长安著名的宫殿群,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加上所属的东宫,还另有殿阁宫院二十多所。太极宫整体建筑风格富丽堂皇,有很多著名的宫殿,比如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

    其中,两仪殿位于太极宫内廷,是皇帝与重要勋贵商谈国事之处,只有极少数的大臣可以获准入内。在此处,君臣之间举止都较为随便,现任皇帝李隆基尤为喜欢在这里接见信任的重臣,以示君臣亲近。

    如果说长安是大唐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太极宫就是这颗明珠的核心所在。太极宫重要的宫殿,乃是举行早朝的太极殿。在太极殿的东侧设有门下内省、宏文馆、史馆,西侧设有中书内省、舍人院,为宰相和皇帝近臣办公的处所。

    东土大陆,大唐威压诸夷,立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自从玄奘法师西游返唐后,修行之法开始在大唐民间流行起来。当时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就是在太极殿颁布了新历之法“唐历纪元”,从此沿用至今。而今年算起来,正是唐历1862年。

    在大唐民间,有许许多多关于太极宫的传说。无论是文人笔下的乐府、骈文,还是艺人口中的传奇、话本,太极宫这三个字就代表了大唐的最高权威。高祖、太宗在这里君临天下,中宗、睿宗在这里拨乱反正,大唐所有政令皆由此地发出。总之,太极宫在大唐臣民心中,拥有着不容取代的重要地位。

    从承天门进入后,李阎浮随着父亲李思泉行走在太极宫的步道上,沿路把守的金吾卫士兵看到李思泉出现,纷纷在胸前行着军礼,以示对大唐国师的尊重。李思泉也不说话,就这么带着李阎浮一路往两仪殿方向走去。

    李阎浮观察着站岗的金吾卫士卒,其中大多数都有凡人武者的水准。而几个领头的旅帅,也都是通心明体期的修士。一位正带队巡逻的将军,则至少是引气筑基初期的修为。这负责宫禁安全的金吾卫在“剑圣”裴旻地调教下,隐约有了那么几分强军的气息。坊间传闻所说的“绣花枕头一包草”,看来纯粹是谣传。

    这太极宫中隐藏了两尊镇压国运的镇国法宝“黄道游仪”和“水运浑天仪”,由太史局夏官正张遂主持铸造,借四大人仙老祖的法力在皇宫内布下了“菩提胎藏曼荼罗大阵”和“金刚胎藏曼荼罗大阵”。前者禁用一切法力神通,后者禁用一切武艺神通。

    两尊镇国法宝由皇帝李隆基亲自掌控,在两阵范围内没有他的允许,谁也不能轻易动武。因此在这皇宫大内,任你修为通天也难敌一涌而上的金吾卫大军。

    自从进入太极宫后,李阎浮全身真气就被封锁了大半,剩下一小部分也无法正常使用。只论凡人武技的话,一般的金吾卫肯定不是他的对手。要知道李阎浮十二岁之前,都在苦练凡人剑法。不过老话说的好,蚁多也能咬死象,金吾卫的数量要是多了,他也招教不住。

    这样的皇宫大内才正常,这可不是话本小说里高打高走的侠客们能随意闯入的地方,这里是大唐权力的中心,文武大臣们处理朝政的场所。

    就这么一路沿着曲折蜿蜒的走廊,李阎浮父子二人走到了两仪殿前。殿外是一块不大不小的广场,一队金吾卫远远的在广场上巡逻着。殿前原本应该站着两名金吾卫士卒负责把守,现在已经全部换为身穿黑衣的丽竞门修士。可以看得出来,皇帝李隆基对今天与李阎浮的会面十分重视。

    李思泉让人前往殿内通禀,一会功夫一位面白无须身形挺拔的中年宦官从两仪殿内迎了出来。这位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权倾一时的内廷总管,世人称之为“大唐内相”的高力士。李隆基的诸多王子公主们,见到高力士都要尊称一声“阿翁”。

    坊间对其评价两极分化,世家门阀有人骂他阉人干政,也有人骂他贪得无厌。与这些谩骂相反的是,百姓们反而夸他忠心耿耿,不骄不谀。当然这些都不重要,要说这大唐朝野,有谁是真正“简在帝心”,那只有这位高公公了。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乃是大唐名将冯盎的后人。岭南冯氏从前朝大隋开始,世代忠良名将辈出。冯氏高祖的夫人,“巾帼红颜”冼英率领岭南民众归附大隋,被当时的朝廷封为谯国夫人。冼英之孙冯盎多次平定岭南各部叛乱,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夸赞,赐号“多谋善战”。

    四十八年前,冯盎之孙,高力士之父冯君衡袭封潘州刺史,当时的大唐内忧外患,代表皇权正统的李家子弟不是被杀就是被贬。朝政被太原武氏的后人武媚娘把持,甚至改国号为“周”。冯君衡因此闷闷不乐,每每酒后多有一些牢骚之言。他总以为自己身在岭南,天高皇帝远,不怕因言获罪。

    有时候,在这个世界上不怕你自己找麻烦,就怕麻烦找上你。武周时期的御史台不像现在是儒家的势力范围,当时掌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