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慎行道:“那次辅大人觉得什么才是稳妥的主意呢?”他不称叶向高的字而称他为次辅,言语中的敌意已经表露无遗。

    叶向高心里长叹一声,正待说话。孙承宗开口道:“哭太庙这法子太烈了。”

    王纪道:“我们也知道这法子太烈,可是现在皇上已经把我们逼到这个样子了,我们还能有什么选择?”

    孙承宗道:“皇上只是想要三位尚书请辞,并没有想把东林连根拔起。如果大家去哭太庙,那就可能会让东林众人被一网打尽。”

    左光斗道:”可是三位尚书如果请辞,那我东林势力大损,很快就会被三党骑在头上的,还不如奋力一搏,拼个鱼死网破,说不定别有一番新气象。“

    杨涟这时插话道:”行险之事,最好是不做。如今朝中并非无人,皇上完全可以尽弃东林。我总觉得皇上也并不想把东林一棍子打死,东林如去,三党独大也不是皇上愿意看到的。“

    赵南星点头道:“此言有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东林人遍布朝堂,三尚书下了又能如何,很快就会到京察,到时一样可以驱除奸邪,还一个朗朗乾坤。”

    邹元标有些不甘心地道:“真的不试下哭太庙?我总觉得这么做应该可以逼皇帝让步。我不相信他真的敢把东林众人都赶出朝堂,留下那么多空缺我看他如何去补。”

    孙承宗冷冷一笑道:“万历爷时那么多空缺又如何?现在皇上的形势可比万历爷时要强多了,那时几乎所有大臣都反对也没能如何,四十五年京察,东林人不也是差点被扫空吗?”

    众人想到万历四十五年时的情形,都不由得心悸不已。其实东林人之所以要不停攻击方从哲,就是因为首辅一职太过重要,万历四十五年京察东林惨败,就是因为首辅不是东林人。而天启三年又要启动京察,如果方从哲继续在位,那因为光宗而复起的东林可能又会重蹈四十五年的覆辙。

    只要攻下了方从哲,叶向高就一定可以当首辅,韩爌或者孙承宗为次辅,那时东林人想让谁滚蛋就能让谁滚蛋,浙齐楚三党的干将到时就会被一扫而空。所以东林人死死抓住红丸案,而不顾其他两案,就是因为只有从红丸案里才能找出方从哲应对失当的错处,从而将方从哲拉下马来。

    东林众人这才冷静下来,觉得只能先退一步才能避免整个东林被皇帝整治,于是三位尚书都同意明天去请辞,好保留东林的有生力量。

    众人商量好后,才纷纷告辞而出。却都没有发现,在大堂旁边的一个杂物小房间里,有两个东厂番子正从墙壁上的小孔观察他们的表情,倾听他们的声音。

    一个时辰后,朱由校已经得到了东林人集会的基本情况,看到韩爌提议哭太庙的时候,心里倒也是感觉到有些麻烦,不过也只是麻烦而已,他现在已经想明白了,对这些拦在路上的人,都只有强硬手段才能起作用,不对又在心里给韩爌记了一笔小账。

    而叶向高,孙承宗,杨涟甚至赵南星的表现都让他比较满意,特别是杨涟,从搅屎棍到一个能为大局着想的东林人,还是很不错的,看来可以把他派出去多接触一下实际情况,争取把他从东林人中拉出来。

第142章 再议收税() 
第二天,赵南星,王纪,孙慎行集体提出辞职的要求,说是年纪老迈,恐有负圣恩什么的,朱由校也假意挽留了一下,看东林三人辞职的意愿很强烈,就勉为其难地同意了,给三人一个一个荣衔,并派锦衣卫送回家,这样两方的面子都顾到了,一幅君臣和谐的样子。

    朱由校送别了三位老臣后,命大臣们推行接任的尚书名单,因为先已经和方从哲及徐光启商量过了,所以呈上来的名单比较切合朱由校的要求,由何宗彦任户部尚书,朱延禧为礼部尚书,盛以弘为刑部尚书,而原户部尚书徐光启任吏部尚书。

    这是为徐光启入阁做准备,本来徐光启现在入阁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朱由校不想要他现在入阁,因为他想让徐光启接下方从哲的班,所以先让他在各部经历一下,且吏部尚书一直号称天官,隐隐是尚书中的第一人,由吏部尚书入阁会给徐光启带来很大的威信加成,而明年的京察他准备要有大动作,徐光启又没有党派,所以将徐光启先放在吏部最好。

    这个设置让东林人一喜一忧,喜的是何宗彦本来是偏东林的人,说明皇帝确实不想大动东林,忧的是吏部由徐光启主掌,让天启三年的京察变得不再对东林党有利了。

    各官就位后,朱由校要开始解决收税问题了。于是在朝会上,毕自严提出了税收现在面临的两个问题,皇帝命大臣们议一议应该如何解决。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根子都是相同的,因为开矿的大多是高官显贵或者是他们的亲属下人之类的,所以问题一摆出来,大臣们都沉默了。

    朱由校很不雅观地敲了敲龙案,大声说道:“怎么了,都不出声了,平时不是都挺能说的吗?攻击这个攻击那个是小人,是邪党,现在有个正经事了就都不作声了呀。“

    邹元标出列道:”陛下,既然所收商业税已经超过以往最好的时间,那不是好事吗?“

    朱由校看着这个东林干将,问道:”邹御史觉得矿税收不到很正常?那其它的税收不到也应该算正常,那大家都不用交税了,你的俸禄从何而来,朝廷用度从何而来?“

    邹元标道:”农税当然要收,所收商业税已经超过万历年间,请陛下不可苛待商家。“

    朱由校笑道:”你要朕不要苛待商家,那要不要苛待农家呢?你下面去看看,过不下去日子的是商家还是农家,然后再来和朕说说吧。传旨,着左都御史邹元标为陕西巡访使,体察陕西民情,即日启程。“

    皇帝这种一言不合就让你滚远点的作法让众臣无可奈何,邹元标谢恩后就回去准备了,皇帝说即日启程,如果拖到明天,说不定就把你赶回家去了。

    邹元标出去后,朱由校又看着大臣们道:”矿税不好收,有人不交税,或者用其他的方法逃税,税务署的人又没法去封别人的矿,因为你总不能用笔去封吧,你一个收税的让别人不开别人就会不开吗?大家都来说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吧。“

    大臣们都不说话,孙承宗无奈地出列道:”陛下,可否由户部多派人手,帮助税务署来收矿税呢?让矿场只要出产后就先收矿税,炼化后再收一道商税。“

    朱由校断然道:”不行,直管的意思就是不能再由户部管理,只需要和户部进行税费交接就可以了。再说凭户部的老吏们能把矿税收起来吗?“

    大家都很会听皇帝的意思,官应震立即出列道:”陛下,让东厂或者锦衣卫抓捕不交矿税的刁民,不就可以了吗?“

    朱由校还是否定:”不行,东厂负责监督税务署,但不能参与到具体事务中来。“

    徐光启出列道:”陛下,可否给税务署以调兵之权,一次最多可调当地卫所军一百名,可以帮助强制收税,封掉不交税的矿场。“

    朱由校道:”不妥,军队除非镇压叛乱,不然不能针对本国民众。毕署长,你可想过有什么好办法吗?“

    毕自严出列道:”陛下,臣觉得徐尚书的方法如果变通一下就可以了,我们可以专门招收护税的衙役,不用发给他们刀枪等武器,只要常见的棍棒即可,请陛下圣裁。“

    朱由校摸了摸并无胡子的下颌,想了一会道:”这样也行,每个税务司招收一百名,管理一个州应该是没有问题了的,专门立个名目吧,就叫税警,这名字一目了然,封了矿呀或者商铺之类的绰绰有余。招收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招到刁滑的,免得到时胡乱勒索就不好了。“

    这样矿警成立后,就可以在矿场通过冶炼逃税时封掉他的矿场了,而不交税的当然也就可以封掉他了。不过朱由校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陈修他们遇到的问题,于是他把陈修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问道:”有人已经在某处开矿,然后另有人也想在此处开矿,那应该如何处理呢?“

    毕自严道:”陛下,我们只管收矿税,先来者只要交一份契税即可在此地开矿,后来者要么用钱让先来者转让,要么和先来者合营。“

    朱由校摇了摇头道:”此法不妥,象陈修在开平勘探,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煤矿,那朝廷想在这里开矿,结果原主狮子大开口,难道朝廷就只能乖乖地给钱吗?这不行,重新想个办法,要把矿场控制在朝廷手中。“

    大家面面相觑,皇帝这意思是想把天下所有矿产都要拿到朝廷手里呀。本来说起来矿产确实是皇帝所有的,不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吗,当然都是皇帝的,但现在别人已经开了矿,要收回来说是朝廷的,这就有些困难了。

    当然,这只是有困难,方法还是有的,新任刑部尚书盛以弘出列道:”陛下,如果下一道圣旨,将所有矿产都收归国有,其实也是可以的。只是天下矿场都开不成了,只有朝廷能开矿了。“

第143章 近卫军回京() 
朱由校道:”这个法子朕也想过,也不妥,让天下人都不开矿,看似是朝廷占了便宜,实际上朝廷根本没有能力去开采如此多的矿产,这方法也不行。“

    李之藻一般在朝堂上不发言,今天却出列道:”陛下,臣有一法可解决这个问题。“

    朱由校大喜,李之藻为人极为稳重,如果不是反复思量觉得方法可行是不会出来说的,于是道:”李卿且快快道来。“

    李之藻道:”陛下,首先可以下令,天下矿产都是皇上所有,这就明确了矿产的所有权在朝廷。然后下旨说皇上怜悯天下子民,准许其于各山泽中开矿采物,然为免各人之间纠纷,凡欲开矿者,需要于各州县税务司局处进行登记,根据登记的面积大小及矿产种类交纳多少不等的契税。“

    朱由校觉得奇怪,这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呀,不是一样的吗?不过他知道李之藻的性格,也不说话。

    李之藻却好象在等他问话一样停住不说,然后见皇帝不作声,只好继续道:”至于原来已经交了契税的,由税务司局退还给他后重新再交,因为这次的契税和原来已经有了区别,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同一地方有多人想来开矿,都愿意交契税,那如何取舍呢?臣觉得有一方法,名曰多者可得,就是几个都想开矿,那就在定的契税数目上加钱,谁加得多,谁就能取得开矿权。然后在契税上注明,如某日朝廷需要,则可以还其契税及其投入,并给予两成左右的补偿。这样朝廷需要时随时可以将矿收回,而开矿者也没有吃亏还有赚头,两边都有好处,请陛下圣裁。“

    朱由校想,原来就是拍卖呀,这时代的人可真是聪明呀。至于在契税上注明,也确实是解决象陈修上次遇到问题的好办法。于是道:”李卿此法甚好,又不扰民,又能在朝廷急需时收回矿权,毕卿你们自己商议一下,如何根据面积和矿产种类定下契税数目,如何保证矿主不会超过拟定面积,哪些矿产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这些都商量好了,再上个条陈来给朕看,确定后在全国推行。另外,矿税原来也是定的半成,朕觉得不好,也要按种类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